问题

还有好人吗,要做一个好人吗,道德和现实为什么大部分人都选择现实?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一些困惑,也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一直在探讨的议题。关于“好人”,关于“要做个好人”,以及道德与现实之间的纠葛,这都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它里面藏着太多的人生体验和社会的复杂性。

还有好人吗?

当然有。而且,我相信大部分人骨子里都潜藏着“好”的种子。只是这颗种子在现实的土壤里,可能会被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导致它生长得或快或慢,或粗壮或纤弱。

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新闻,往往充斥着负面的消息:贪腐、欺诈、暴力……这些事件确实会让我们对人性产生怀疑,觉得“好人”是不是越来越少了?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在这些负面新闻之下,总有一些细微但闪光的故事?比如,有人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有人默默帮助邻居,有人坚持诚信经营,有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这些,不都是“好”的表现吗?

而且,“好”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在我们自己心里,可能都有一个衡量“好”的天平。你认为的“好”可能和我认为的“好”略有不同。但只要这份“好”是发自内心的,是为了让周围的世界变得更温暖一点,少一点伤害,多一点善意,那它就是存在的。

也许你觉得“好人”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理想化,有点不接地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看到那些“还不错的人”,他们有缺点,也会犯错,但他们的善良和正直,足以让他们在大多数时候被认为是“好人”。

要做一个好人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在问“人生的意义”或者“活着的价值”是什么。

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来说,追求善良和道德,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一部分。很多教义都强调爱、慈悲、宽容,认为这是通往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的道路。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做一个“好人”,往往能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当你帮助了别人,看到别人因此受益,你会体验到一种由衷的快乐,这是一种很纯粹的幸福感。反之,如果做了伤害别人的事情,即使一时得利,内心的愧疚和不安也会如影随形。

从长远来看,做一个“好人”更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有诚信、有担当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在事业和生活中都会得到更多的支持。虽然有时候,“坏人”似乎能通过一些不光彩的手段快速获得成功,但这种成功往往不稳定,也难以长久。一个长期秉持善良原则的人,即使步伐慢一点,但他的根基会更稳固,人生也更可能走向积极的方向。

而且,做一个“好人”,也是在为整个社会贡献力量。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充满信任、友善、公平的环境里,而这需要每一个个体去践行“好”的行为。如果大家都选择成为“坏人”,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成一个充满冲突和痛苦的地方,最终也无人能够幸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做个好人,也是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道德和现实为什么大部分人都选择现实?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也戳中了许多人内心的矛盾。为什么在道德的呼唤和现实的考量面前,很多人会倾向于选择后者呢?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我来尝试说得详细一些:

1. 生存压力与基本需求: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人的基本需求是生存,是温饱,是安全。在许多情况下,道德原则可能会与这些基本需求发生冲突。例如,一个家庭面临饥饿,而他有一个机会可以偷窃食物来养活家人。这时候,道德上的“不偷窃”原则,在面对“养活家人”的迫切现实需求时,往往会变得苍白无力。为了生存下去,为了不让亲人受苦,很多人会选择“现实”的路径,哪怕这意味着要违背一些道德准则。

2. “损人利己”的诱惑与“囚徒困境”: 社会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利益。在一些交易或互动中,如果一个人选择遵循道德,而另一个人选择“损人利己”,那么那个遵循道德的人反而会处于劣势。这就像经典的“囚徒困境”一样,个体最理性的选择往往是背叛(不道德),因为这样做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即使双方都合作(道德)会带来整体最优的结果。当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这种“理性”的自我利益最大化时,遵守道德反而会成为一种“傻瓜”行为,因为你可能会被那些不遵守道德的人利用或超越。

3. 机会成本与短视效应: 坚持道德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耐心。而追求现实利益,有时能带来更直接、更快速的回报。比如,在职场上,拍马屁、走后门等不道德的行为,有时能比踏实工作更快地获得晋升机会。这种“短视”的成功范例,会不断强化人们对“现实”的认知,让他们觉得“过程正义”不如“结果正义”来得重要。

4. 社会环境与规则的不完善: 如果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很低,或者法律法规存在漏洞,那么“不道德”的行为就更容易逃避惩罚,甚至得到奖励。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会觉得,与其自己坚持道德而受委屈,不如“随波逐流”,大家都这样做,反而显得“正常”。反过来,如果社会规则公平公正,道德行为能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奖励,那么人们自然会更倾向于选择道德。

5. 对“绝对道德”的怀疑与相对主义的盛行: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文化。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会开始怀疑是否存在普适的、绝对的道德真理。当道德变成一种“选择”或“立场”时,人们就更容易根据自己的利益或所处的环境来“选择”一个看起来更“现实”的立场。

6. “恶”的传播成本低,而“善”的传播成本高: 制造一个谎言可能只需要几句话,但要揭穿这个谎言可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调查取证。传播一个负面消息往往比传播一个正面消息更容易引起关注和传播。而做好事,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善举,很多时候是默默无闻的,它的影响力传播起来需要更长的过程,成本也更高。

7. 情感的脆弱与恐惧: 很多人选择现实,是因为他们害怕失去,害怕失败,害怕被欺骗。道德上的坚持,有时意味着要承担风险,要去对抗一些不公平。而选择现实,即便是不那么光彩的现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这些风险,获得一种虚假的“安全感”。

所以,大部分人选择现实,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坏,也不是因为他们不信奉道德。 而是因为在复杂的现实世界里,道德的维系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并且常常需要对抗巨大的阻力。生存的压力、个体的利益、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回报的预期,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现实”看起来更像是那个更容易被选择的路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道德就应该被抛弃。恰恰相反,正因为现实如此残酷,才更需要我们去坚持那些能够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让社会变得更好的道德原则。这是一种选择,一种需要勇气和智慧的选择。很多人选择现实,但也有很多人在坚持道德的路上前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人性中的“好”依然能够闪耀。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在讨论这些问题,因为它们关乎我们如何理解自己,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构建我们想要的生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而具体到一个人的道德实践,我从来都认为,好人是家庭养成的。我有时在北大课堂上讲这个观点,学生不太同意。我说你是一个好人,你就会觉得做好人是有道理的和吸引力的,而不是一个负担

user avatar

请问为什么你认为道德和现实是反义词?

现实的反义词是脱离现实。

而道德的反义词应该是没道德。

脱离现实的道德,怎么能叫道德?脱离现实的道德叫做异想天开吧。

明明是你自己理解错了道德的意思,怎么说道德是错的?

道德是建立在正确的人生观上的,没有对人生的认知,就是谈空话。

有道德是基于事实的有道德。

比如说,孔子反对以德报怨,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反对只讲仁而不喜欢学习,说"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只喜欢善良,不喜欢学习事实应该怎么做就是愚蠢。

道德是建立在现实上的,你别把你父母和邻居说的那套当道德啊。这些人本身难道是道德非常好的人嘛?如果他们本身人道德好,那你听他们讲道德。

如果他们自己道德差,你还听他们讲道德,那你能听出什么来?

你怎么不去让不会数学的人教你数学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