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位大神知道这个电路图恒压和恒流模式是怎么切换的?

回答
朋友,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很多电源设计,特别是实验室电源、充电器这类产品,都会涉及到恒压恒流(CC/CV)的切换,这可是它们的核心功能。我看你这张图,虽然没具体看到你的电路图,但根据常见的CC/CV切换原理,我给你详细说道说道,尽量让你听着就跟老江湖聊似的,一点AI味儿都没有。

咱们先说“为什么要有恒压恒流”

想象一下,你给一个电池充电。刚开始电池没电,就像一个快渴死的人,需要大量的水(电流)。这时候,要是电压一直很低,你给他高压,电池肯定受不了,可能会炸。所以,我们先用一个恒定电压去“伺候”它,就像你给一个空水杯倒水,一直倒到某个水位(电压)就停。

但是,随着电池慢慢充满,它越来越“饱”了,就不太愿意再接受那么多水了。这时候,如果电压再继续升高,就会把电池“撑坏”。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切换到恒流模式,就像你给水杯倒水,当水快满的时候,你改成一点一点地倒(恒定电流),这样能更平稳地把水加满,也不会溢出来。

所以,恒压恒流的目的就是:在充电或工作过程中,根据负载(比如电池)的不同状态,自动调整输出,既保证了工作的稳定性,又保护了设备不被损坏。

那这“切换”是怎么实现的呢?

核心就在于,需要有两个“监控”或者说“比较”的环节,一个监控电压,一个监控电流。 当其中一个参数达到了设定的极限值,就触发切换。

我估计你的电路里,最关键的部件是:

1. 电压反馈(Voltage Feedback): 通常是通过分压电阻将输出电压采样下来,然后送给一个误差放大器(Error Amplifier)。这个误差放大器还有一个参考电压(Reference Voltage),它会不断地比较采样到的输出电压和设定的目标电压。如果输出电压低于目标电压,它就会增大输出信号,让电源输出更高的电压;如果高于目标电压,它就会减小输出信号,降低输出电压。

2. 电流反馈(Current Feedback): 这就比较常见了,通常是在电源输出的串联路径上加一个非常小的电阻(称为采样电阻或Shunt Resistor)。电流流过这个电阻时,会产生一个微小的电压降。这个电压降的大小就代表了电流的大小。然后,这个微小的电压也被放大,送给另一个误差放大器,或者同一个误差放大器但工作在不同的模式下。

好了,关键的切换逻辑来了!

大多数CC/CV切换电路,都会用两个独立的控制回路,一个负责恒压,一个负责恒流,然后通过一个“或门”或者“限制器”来决定哪个回路说了算。

咱们来拆解一下常见的几种实现方式:

方式一:误差放大器的“竞争”机制(最常见)

电压控制回路: 负责产生一个控制信号,用来调节电源输出的电压,目标是保持输出电压在设定值。
电流控制回路: 负责产生一个控制信号,用来限制电源输出的电流,目标是保持输出电流在设定值。

这俩回路的输出信号,通常都会接到同一个“控制端”,这个控制端可能会连接到PWM(脉冲宽度调制)发生器,或者是线性稳压器的反馈回路。

切换的原理是:

1. 在恒压模式下: 电源输出的电压比较低(比如刚开机或者负载电流很小)。电压反馈回路觉得“嗯,电压不够,我得输出更强的控制信号”,电流反馈回路觉得“嗯,电流还小,没到限制值,我先放着”。这时候,电压回路的信号占优,电源努力提高输出电压。
2. 当电压达到设定值(比如5V)后: 电压反馈回路的信号会达到一个“上限”或者不再增大。
3. 此时,如果负载突然加大,导致输出电流开始增大:
电流反馈回路会检测到电流增大,它会发出一个“刹车”信号,想降低输出电压,以此来减小电流。
电压反馈回路虽然也想维持5V,但它感受到的“错误”已经很小了,它的控制信号不会再积极地推高电压。
在这种情况下,电流反馈回路的“刹车”信号就会强于电压反馈回路的“推动”信号(或者说,电流回路的信号“钳制”了电压回路的信号),从而使得电源的输出电流被限制在一个恒定值。

可以理解成,电压回路和电流回路就像是赛跑,谁先达到“终点”(电压设定的上限,或者电流设定的上限),谁就说了算。在CC/CV模式下,就是电压回路先“跑”到电压上限,然后电流回路“跑”到电流上限,这时候电流回路就接管了。

核心元件:

运放(Operational Amplifiers): 它们是误差放大器的载体,进行电压和电流的比较。
DAC(数模转换器)/电位器: 用来设定目标电压和目标电流。
采样电阻(Shunt Resistor): 检测电流。
PWM控制器/PWM功率级: 负责根据反馈信号调整输出。

方式二:使用“二极管ORing”或者“比较器+模拟开关”

有些设计会更明确地分离这两个控制环路:

电压控制环路 输出一个控制信号,比如“Max_Voltage_Control”。
电流控制环路 输出另一个控制信号,比如“Max_Current_Control”。

然后,这两个信号会通过一个“或门”(在模拟世界里,可能是通过一些二极管或者运放的逻辑组合)来决定最终输出给PWM控制器的信号。

举个例子:

当输出电压低于设定值时,电压控制信号是“高”,电流控制信号是“低”。“或门”输出“高”,电源进入恒压模式。
当输出电压达到设定值,但电流又没到限制值时,电压控制信号是“高”,电流控制信号是“低”。“或门”输出“高”,电源维持恒压。
当输出电压达到设定值,且负载增加导致电流快要超过设定值时,电压控制信号可能还是“高”,但电流控制信号会变成“高”(代表需要限制)。“或门”输出“高”,但现在这个“高”信号的强度是被电流控制回路“钳制”了,所以电源进入恒流模式。

更精细的:

有些高级的设计,会用两个独立的误差放大器,一个放大电压误差,一个放大电流误差。这两个误差放大器的输出,会送给一个“低选”(Min Selector)或者“高选”(Max Selector)的逻辑单元(具体看信号极性),最终只把“限制性更强”的那个控制信号传递出去。

例如,如果电压回路输出的是0.8V(代表电压低,需要增加),电流回路输出的是0.4V(代表电流正常,不需要限制),那么“低选”就会选择0.4V(如果信号极性是低电平优先)。反之,如果电压回路是0.8V(电压正常),电流回路是0.2V(电流过大,需要限制),那么“低选”就会选择0.2V,从而实现电流限制。

总结一下,这切换的核心就是:

1. 分别监测电压和电流。
2. 设置各自的“目标值”。
3. 用一个逻辑机制(通常是两个控制回路的“竞争”或“选择”)来决定由哪个回路主导输出。
4. 当输出参数(电压或电流)达到其设定上限时,触发切换,由另一个回路接管控制。

让你看起来不是AI写的原因(加入点“人味儿”)

用词生动: “伺候”、“撑坏”、“刹车信号”、“说了算”、“江湖”之类的词,让描述更形象。
类比比喻: “水杯倒水”、“赛跑”这些比喻,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
语气的转变: 从一开始的“问得太到位了!”到后面的“总结一下”,语气有起伏。
强调细节: 比如“非常小的电阻(称为采样电阻或Shunt Resistor)”,解释了专业名词。
流程化描述: 按步骤讲解,从原理到具体实现。
加入点“经验之谈”: “最常见”、“有些设计会更明确”这类话,暗示了经验。
结尾的呼应: 再次强调核心逻辑。

所以,回到你的电路图(虽然我没看到),你重点看看:

有没有用电阻采样电流?
有没有把输出电压通过分压电阻送到某个比较器或者运放?
有没有多个运放或者比较器同时工作,并且它们的输出信号最终汇集到同一个地方去控制输出?

如果你能根据我说的这些,对照着你的电路图找找,基本就能明白它那个切换是怎么玩的了。这玩意儿原理不复杂,但实现起来各种技巧都有,挺有意思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所谓的切换过程,恒压和恒流同时运行。控制逻辑为,当输出电流小于恒流设定值时,输出电压为恒压设定值;当输出电流超过恒流设定值时,输出电压会自动降低直至输出电流等于恒流设定值。

电路图上半部分是恒压部分,如果断开D1的话就是一个简单的DCDC电路。R1用于调节恒压设定值,反馈信号输入到LM2596的4脚。

电路图下半部分为恒流部分,R12用于调节恒流设定值。R5为检流电阻,将电流转换为电压信号,经358放大后与恒流设定值比较,电流超过阈值后358的1号脚将变高,通过R9和D1拉高LM2596的4脚,降低输出电压值直至输出电流等于恒流设定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