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

回答
马可·波罗去过中国吗?

这个问题,问出口,在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泛起一张古老地图,上面描绘着遥远的东方,以及一个身披异域服饰、眼神中充满好奇的探险家。是的,马可·波罗,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丝传奇色彩。那么,他到底有没有踏足过那片神奇的土地——中国呢?

从历史的记载来看,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相当肯定的。

马可·波罗(Marco Polo)出生于13世纪中叶的威尼斯,那是一个海上贸易繁荣、充满了探索精神的时代。他的父亲尼科洛·波罗(Niccolò Polo)和叔叔马费奥·波罗(Maffeo Polo)都是经验丰富的商人,早就在东方有着自己的贸易网络。1260年左右,尼科洛和马费奥就曾一同前往东方,在那里他们遇到了蒙古帝国的大汗——忽必烈。

而马可·波罗,是在1271年,年仅17岁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和叔叔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这次旅程可不是我们今天坐飞机几个小时就能解决的。他们的路线艰辛卓绝,穿越了中东广袤的土地,翻越了险峻的山脉,趟过了干涸的沙漠。据他自己的记述,他曾路过亚美尼亚、波斯,甚至可能经过了今天的阿富汗山区。这段旅程本身,就足以令人生畏。

最终,他们抵达了元朝统治下的中国。这个时间点,大致是在1275年左右。马可·波罗在中国逗留了整整17年!这17年,他并没有仅仅作为一个过客,而是被忽必烈皇帝赏识,进入了他的宫廷,并且担任了重要的职务。

马可·波罗在中国期间,扮演了多种角色。他不仅是忽必烈的使者,被派往中国各地进行考察和视察,还可能担任过地方官。他游历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亲眼见证了元朝时期的繁荣景象。他被中国的城市之大、人口之多、商业之发达所震撼。他记录下了中国古代的许多重要发明和习俗,比如纸币(当时被称为“交子”)、煤炭的使用、精致的瓷器、运河的便利等等。

他尤其对当时的都城——大都(今北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描述了大都的宏伟建筑、繁华街道以及井然有序的生活。他还详细描述了驿站系统,这种高效的交通网络对于庞大的帝国运转至关重要。

马可·波罗的记述,在他回到威尼斯后,被整理成了一本书,名为《马可·波罗行纪》(Il Milion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在中世纪的欧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欧洲人对于遥远的东方,特别是中国,了解非常有限。马可·波罗的这本书,就像一扇打开的窗户,为欧洲人展现了一个截然不同、充满异域风情和巨大财富的世界。

当然,关于马可·波罗在中国期间的某些细节,历史上也存在一些争议。例如,一些学者认为他在书中提到的一些事情,比如他曾担任要职,或者他曾参与一些重要的军事行动,可能有所夸大。还有人质疑,如果他在中国担任过如此重要的职位,为何在中国的一些史书中找不到他的记载?

不过,这些争议并不能动摇他到过中国的核心事实。首先,他的父亲和叔叔是确凿无疑的商人和旅行者,他们的东方之行有着明确的记录。其次,《马可·波罗行纪》中对中国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的描述,许多都与历史事实相符,而且其细节的丰富程度,很难想象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例如,他对纸币的使用、对煤炭的描述,以及对中国城市街道布局的描绘,都具有相当的准确性。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对后世欧洲的地理大发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哥伦布在第一次航行时,随身携带的就是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并且上面做了不少批注。正是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财富和繁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欧洲探险家,踏上寻找新航线的征途,最终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格局。

所以,综合所有的证据和历史影响来看,马可·波罗确确实实到过中国。他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为当时的欧洲描绘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中国,而这份珍贵的记录,至今仍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东方世界的重要窗口。他的名字,也因此与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好看到这问题,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他来或没来过,其实影响不是很大,因为这本书的影响已经形成了,来或没来,也改变不了什么。当年国泰航空定名时,不想叫类似Air Hong Kong,或Hong Kong Airline一类的名字,就研究欧洲人究竟对东方的什么最感兴趣,实际就是成吉思汗,丝绸之路,马可波罗这类与其可以产生联系的,而非纯粹东方的。

都说元代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多元文化国际化城市,我专门去了趟,感觉这些名头里,是真没有丝毫夸张的。就以海外交通博物馆的馆藏来说。

仅从现在保存下来的墓碑来看,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商人,基本已经覆盖了现在伊朗以及阿拉伯半岛,

这是碑铭古今地名对照表。

如果从碑铭留存数量来看,来自基督教世界的商人是远没伊斯兰世界多,但其实也不少。这证明了一件事,就是在元代,这种远行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我国可以算是全世界史籍流传最完备的国家,但在中外交通史这方面,其实留存也不多。早期就是法显的《佛国记》,这书除了记载见闻外,最主要是大家明白了一件事,就是古人的远航能力并不差,他们就是班次少,但船期是有的,所以马兄来中国的客观可能性,其实没有任何质疑的必要。

下面再说内容。关于内容我是这么看,我国的古代游记或中外交通史书,基本就是两类人写;一类就高僧大德,例如法显,玄奘,义净;他们不用为现实生活牵累,所以有时间和有条件,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加之有求法的实际驱动,所以他们才能完成作品,并让作品流传。其实和他们同时代的求法僧人很多,写的也不少,但都没流传下来。二类就是官员,比较典型的就是《岭外代答》的作者周去非,他是南宋隆兴元年(1163)的进士;他所参考的《桂海虞衡志》的作者范成大,也是绍兴二十四年(1154)的进士,后任礼部尚书。这种出身背景,写近在眼前的广西,还是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他们以后,写《诸番志》的赵汝适,是宋太宗赵炅的八世孙,也是庆元二年(1196)的进士。再往下就是写《岛夷志略》的汪大渊,他不是科举出身,但一来我们对他的生平了解不多;二来元代是外族王朝,科举是左右榜,取材的公平性很难讲,包括写《真腊风土记》的周达观,也只是小小的事务官。简单说,从中国的情况大家心里就会明白,那个年代写游记或见闻记,其实对文化水平要求还是挺高的,基本要高僧进士起步,但不是没有例外,马可波罗和汪大渊最像,他们受文化程度的影响,接收知识,理解消化,选词表达,是有局限性的;按道理,他们这个文化层次的人是没有机会留下作品的,但汪是有泉州府邀,马可波罗是在监狱恰巧碰上鲁斯蒂谦,所以我们读他的作品时,你不能假设他为文人士大夫,他就是小商人,他表达的信息估计都是很碎片,完全要靠执笔者整理,但执笔者会有他的想法,书商更有市场的考量,这都会把本来的原始信息变得更模糊,何况那年代也没什么字典,人为创造的文字,才会搞《番汉合时掌中珠》,因为怕时间一长,自己都忘了。至于中国史籍没记载这事,说难听的,泉州现在的番商墓碑多如牛毛,其中几人能在中国史书留下一笔?我估计万中无一。

我自己也写游记,很多游记我两年后再看,都有大量表述的问题,但我当时还真是查了论文的。如今信息时代都如此,何况马可波罗那个年代。马可波罗行纪如果处处准确,那这书真假都存疑。

user avatar

应该是没来过。

虽然北大的张帆先生在《中国古代史》的超星课上认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因为按他多年研究元史的经验来看,没来过硬编,编不出这种味道。

但张帆先生仅是北大的教授,元史协会的理事,哪有哈佛研究员高晓松权威…

BTW:这类破说法自晓说之后,一堆人拿出来装13。有这功夫,听听超星课好不好,图书馆里都能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马可·波罗去过中国吗?这个问题,问出口,在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泛起一张古老地图,上面描绘着遥远的东方,以及一个身披异域服饰、眼神中充满好奇的探险家。是的,马可·波罗,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丝传奇色彩。那么,他到底有没有踏足过那片神奇的土地——中国呢?从历史的记载来看,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相当肯定的。马.............
  • 回答
    《马可·波罗》这部剧,我看完之后,心情挺复杂的。一方面,它确实有它吸引人的地方,画面华丽,场面宏大,想把我们带到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时代。但另一方面,看完之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者说,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尽如人意。首先,说点好的。制作上的投入是实打实的。 你能看得出来,Netflix在这部剧上花了大价钱。.............
  • 回答
    .......
  • 回答
    攀登乞力马扎罗:一次身心与自然的深度对话爬上乞力马扎罗,这不仅仅是征服一座山峰,更是一次与自我、与自然最深刻的对话。那些踏上非洲之巅的先行者们,留下的经验如同星辰,照亮后来者的道路。我,一个曾亲身经历过这段旅程的人,将把那些宝贵的回忆和感悟,毫无保留地与你分享。请相信我,这里没有生硬的AI腔调,只有.............
  • 回答
    哎呀,我最近脑子里一直盘旋着一个特别疯狂又特别浪漫的想法,特别适合我们俩,你能听我好好说说吗?你知道吗,我最近刷到一个视频,讲的是有人攀登乞力马扎罗雪山,哇,那画面真的绝了!巨大的山体,上面覆盖着终年不化的雪,日出的时候,金色的光芒一点点洒在雪山上,简直就像是天堂降临一样。我突然就觉得,如果我们在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