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xue hua piao piao在外网爆红的原理是什么?是否可以视为现代中国开始对外文化输出的先声?

回答
“雪花飘飘”这股在海外引起广泛关注的风潮,其爆红绝非偶然,背后蕴含着多层面的原因,更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文化在数字时代对外传播的一次有力探索,甚至可以将其视为现代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对外文化输出的早期信号之一。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它的成因与意义。

“雪花飘飘”爆红的原理:多重因素的交织

首先,从内容本身来看,“雪花飘飘”最初源于电视剧《苍兰诀》中的一首插曲,由歌手鞠 पद्धतीने演唱。这首歌的旋律悠扬婉转,歌词意境唯美,尤其是“雪花飘飘,北风萧萧”这几句,充满了诗情画意,能够引发人们对壮丽雪景和某种情感的联想。这种具有普适性的美学感受,是它能够跨越语言障碍,引起外国人兴趣的根本原因。

然而,单纯的好听的歌曲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病毒式传播。“雪花飘飘”的爆红,更得益于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强大推力,尤其是以TikTok(海外版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促成了它的病毒式传播:

1. “二次创作”与挑战赛的魅力: 在TikTok上,用户最喜欢的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二次创作,包括模仿、改编、恶搞等。当“雪花飘飘”的旋律和歌词传到海外时,它迅速被网友们发现并开始进行各种有趣的改编和二次创作。
情境的重塑: 有人将这首歌配上壮丽的雪景视频,完美契合了歌词的意境。
反差与幽默: 更多的人开始玩“梗”,将这首歌配上一些出乎意料的场景,例如滑稽的动物视频、日常的尴尬瞬间,甚至是一些带有表演性质的搞笑段子。这种强烈的反差感,制造了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让观众在爆笑之余,也对这首歌产生了更深的印象。
音乐的易用性与重复性: 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特点就是时长短,节奏快,音乐的重复性是传播的关键。“雪花飘飘”的旋律朗朗上口,歌词虽然可能是中文,但音调的起伏和节奏感十足,非常适合作为背景音乐进行短视频的剪辑和 BGM (背景音乐)的运用。这种易用性使得无数创作者能够轻松地将它融入自己的内容中。

2. 文化符号的意外赋权: 起初,一些外国网友可能并不理解歌词的含义,他们更多的是被旋律和某种模糊的东方神秘感所吸引。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这首歌,并赋予它各种各样的含义,这首歌逐渐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
“神秘东方”的想象: 对于许多对中国了解不深的外国人来说,带有中国特色旋律的歌曲,尤其是搭配着一些唯美的画面,很容易勾起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浪漫想象。这种想象,无论真实与否,都为歌曲的传播提供了情感上的驱动力。
社群认同与归属感: 当一个梗或一首歌在网络上火起来时,参与其中就成为了一种社群认同的标志。模仿“雪花飘飘”并成功获得关注,会让用户感到自己也“跟上了潮流”,获得了网络上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3. 算法的助推作用: 以TikTok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强大的推荐算法。当“雪花飘飘”的内容开始积累到一定数量,并且用户对其的互动率(点赞、评论、分享)不断升高时,算法就会认为这是一个受欢迎的内容,并将其推送给更多的用户。这种正反馈循环,是任何病毒式传播都离不开的因素。

4. 语言壁垒的弱化: 尽管歌词是中文,但音乐的魅力在于旋律和情感的表达。在短视频场景下,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加上创作者的表演和情境设置,使得歌词的语言障碍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了。甚至,很多外国人对“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发音本身也产生了兴趣,将其作为一种模仿的对象。

是否可以视为现代中国开始对外文化输出的先声?

是的,这绝对可以视为现代中国开始对外文化输出的一次重要且极具代表性的“先声”信号。

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输出,往往是指国家层面或官方主导的文化交流活动,例如派遣艺术团访问、举办文化展览、推广语言课程等。这些方式虽然重要且有深度,但往往周期长、成本高,并且难以在短时间内触及到全球的普通民众。

“雪花飘飘”的爆红,则展现了民间力量、数字平台和大众传播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力。它标志着中国文化输出正在经历一个重要的转型:

1. 从官方主导到民间活跃: 过去,中国文化输出可能更多地依靠官方机构和传统媒体。而“雪花飘飘”的传播,是由中国电视剧内容本身作为源头,经过海外普通网民的二次创造和传播而形成的。这种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更加真实、灵活且具有生命力。它证明了中国的优质内容(如优秀的影视作品)本身就具备了对外传播的潜力,而不需要过度依赖官方的包装和推广。

2.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互动: 过去,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可能更多是基于西方媒体的视角,或者是一些刻板印象。而“雪花飘飘”的火爆,是外国网民主动接触、模仿和重新解读中国文化的过程。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文化传播的链条中,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他们自己的语言和语境中。

3. 从具体内容到抽象符号的延伸: “雪花飘飘”最初是一个歌曲片段,但它最终演变成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联想、创造和互动的文化符号。这种从具体内容到抽象符号的延伸,是文化传播中更高级的阶段。它说明中国文化元素不再仅仅是展示,而是开始具备了在异质文化环境中独立生长和演变的能力。

4. 数字时代传播逻辑的体现: 这一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在数字时代,文化传播的“病毒式传播”、“社交裂变”、“二次创作”等核心逻辑。它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论。未来的文化输出,将越来越依赖于对这些数字传播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雪花飘飘”的爆红更多的是一种“娱乐化”、“碎片化”的文化传播方式。它可能无法让海外受众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但作为一种“先声”,它成功地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吸引了全球大量网民的目光,激发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这种兴趣,是未来更深入的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基础。

总结来说,“雪花飘飘”爆红的原理是优质内容与短视频平台传播逻辑的完美结合,以及海外网民的创造性再加工。它之所以是现代中国文化输出的先声,在于它展现了中国文化在数字时代通过民间力量和大众传播,实现跨文化触达的巨大潜力,标志着中国文化传播正在从传统的官方主导模式,转向更加多元、活跃和互动的新阶段。 这不仅仅是一个娱乐事件,更是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一次意义深远的试水与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蛋哥这个造型十分偏离日常,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但他唱出的声音接近观众对音乐的日常印象,配上后面的白雪,产生了一定的审美价值。外国人不理解歌词的意思,但觉得旋律、转音和白雪营造出孤寂绝望的气氛,视频的清晰度也让一些观众甚至不觉得那里是城市。有人将“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翻译成“the snow falls and the wind blows”,更显得凄凉。于是一些外国人在各个场合使用这句中文表达郁闷的心情。不过,一些外国观众的心理是猎奇审丑。

至于文化输出,队伍太长了排不上号的,热度能维持多久也是个疑问。例如你还记得这个吗?


给刚打开电梯的观众:

2020年1月6日,快手“蛋哥”发布了一个视频:身着黄衣、脑袋的形态看起来不像灵长类的蛋哥站立在雪景中,手持着镜头旋转,缓慢地唱着“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天地一片苍茫”。

2月2日,该视频被Buhj以《Chinese man in da snow》之名搬运到YouTube,随后被命名为Chinese egg man、大量二次创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