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购临期食品成为潮流,市场规模超百亿,年轻人网购临期食品都有哪些原因?

回答
网购临期食品成为一股潮流,市场规模已突破百亿,这背后反映了消费者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以下是年轻人热衷网购临期食品的几个主要原因,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

一、 经济压力与理性消费的驱动:

高企的生活成本: 如今的年轻人普遍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包括高昂的房租、教育贷款、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分钱都需要花在刀刃上。临期食品以其显著的价格优势,能够大大降低日常食品开销,为年轻人提供了更经济实惠的食物选择。
“性价比”的追求: 年轻一代更加注重“性价比”,他们不再盲目追求品牌溢价或仅仅关注食品的生产日期,而是更看重食品的实际品质和价格之间的平衡。临期食品恰好满足了他们“花小钱买到好东西”的心理,让他们觉得物超所值。
对“浪费”的反感与责任感: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年轻人普遍对食物浪费感到反感。临期食品的销售能够帮助商家清理库存,减少因过期而产生的浪费。购买临期食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年轻人践行环保理念,为减少食物浪费出一份力的方式。这符合他们追求更有意义消费的价值观。
对折扣的敏感度: 平台和商家利用临期食品提供的大幅度折扣,精准地抓住了年轻消费者对优惠的敏感性。这种“捡漏”的心理,也让购买临期食品带有一种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二、 观念的转变与接受度的提高:

“临期不等于变质”的认知普及: 过去,人们对临期食品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临期食品可能已经不安全。但随着媒体的宣传、科普知识的传播以及消费者自身体验的积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临期”仅仅是商家为了保证最佳品质而设定的销售截止日期,只要在保质期内且储存得当,这些食品的营养和口感并不会打折扣。
对商品生命周期的理解: 年轻一代更加了解商品的生命周期和市场运作规律。他们知道商家需要及时处理临期商品以避免损失,而消费者则可以通过购买临期商品获得实惠。
“及时享乐”与“提前规划”的结合: 临期食品满足了年轻人“及时享乐”的需求,让他们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品尝到平时可能舍不得购买的商品。同时,他们也善于规划,会根据自己的食用速度和储存条件来购买临期食品,避免再次造成浪费。
对“过期焦虑”的弱化: 相对于老一辈,年轻一代对“过期”这件事的心理负担更小。他们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也更能接受一些“边缘化”的商品。

三、 消费场景的拓展与便利性:

电商平台的崛起: 各种专门的临期食品电商平台和大型电商平台上的临期食品专区,为年轻人提供了便捷的购买渠道。他们可以在线浏览、比较、下单,无需亲自前往线下门店挑选,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社交媒体的推广与分享: 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临期食品流行的重要推手。博主们分享购买临期食品的经验、推荐高性价比的商品、展示DIY的创意食谱,这些内容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购买兴趣。
品类的丰富多样: 临期食品不再局限于过期的酸奶或面包,而是涵盖了零食、饮料、调味品、速冻食品、甚至一些生鲜类产品。这种品类的丰富多样,满足了年轻人多样化的饮食需求和口味偏好。
满足“尝鲜”需求: 对于一些新品种或平时觉得价格较高的商品,临期食品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尝鲜”机会。年轻人可以在不承担太大经济风险的情况下,尝试不同的口味和产品。

四、 情绪价值与文化符号:

“薅羊毛”的乐趣: 购买临期食品,尤其是在有大幅折扣时,会带来一种“薅羊毛”的成就感和乐趣。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年轻人参与其中的重要驱动力。
一种社交话题: “买临期食品”已经成为一种年轻人之间讨论和分享的社交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临期好物”,或者交流购买经验,本身也带有一种社交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拥抱临期食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年轻人对传统消费观念的一种挑战和反叛。他们更愿意探索新的消费模式,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

总结来说, 年轻人网购临期食品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是经济压力下的理性选择,也是消费观念转变和消费习惯升级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电商平台的便利性、社交媒体的推广以及年轻人对环保和“性价比”的追求,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潮流预示着未来的消费市场将更加多元化、理性化和可持续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穷啊,西八。


键政时有些数字要牢记心间:

例如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4917元,折每月1657元。

我特别喜欢工资性收入这个指标,因为工资性收入不包经营性收入(开公司)、资产性收入(放贷收房租)、转移性收入(国家养你的),数字比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萎一大截,很扎心。

由于这是个平均数,咱做个乐观点的估算:假定有个421结构(1对夫妻4个老人1个孩子)的家庭,整个家庭的人均工资性收入是1657元。那1657x7÷2=5799.5元,是这对夫妻的平均月薪。

害行哈。

咱再假定4位老人都有转移性收入,也就是退休金,足够养自己。

好起来了哈。

那这对夫妻加一个孩子,一个月有11600元可以花。

听着不错哈。


拿走30%的租房或房贷开支,还剩7733元;拿走10%的社消品开支(冰箱手机电脑衣服鞋子通通都算,摊开),还剩6960元;再拿走5%的家庭运营开支(通勤水电网话费基础医护),还剩6380元;最后再拿走5%的教育开支,还剩...

5799.5元。

除以3个人,再除以30天,每人每天是64.4元,这些钱就是拿来吃饭的。

如果是自己做饭,这个钱算够。现在猪肉肉价“报复性上涨”,1斤也就14元。

但如果是双职工家庭,父母没空做饭要点外卖,那恐怕有点紧张。互联网外卖有约20%的抽佣,所以外卖价普遍比堂食贵10%到15%左右。

再把孩子的肉蛋奶小零食算进去...


年轻小夫妻不容易,年轻单身狗也别觉得自己多快乐。

上个月的数据:16岁至24岁的调查失业率为14.2%(在读书的不算失业哈)。

先搞定就业吧小胖友们。


而且以上数字都算是好转后的。

今年前三季度的工资性收入比去年实际增长了9.7%,两年平均实际增长是5.1%;

青年失业率已经连续3个月下降了。


当然以上都是我自己的算法,官方今年前三个季度的恩格尔系数是29.8%。

也就是前面三口之家一个月在食品上的开支应该是3456元,每人每天38.4元。

这个,一二线城市恐怕得自己做饭了。


临期食品的市场规模这几年暴涨。

16年突破200亿,今年估计能过300亿。而且从前年开始,已经出现了专门的临期食品店。

过去临期食品是各家超商自己的小专区,清自己单一网点的库存,品类有限数量也不多。而且本土超商有渠道管理的限制,不方便随便串货。

这款饼干在我这是临期库存,在你那是热销,咱俩串不起来。

这些年市场需求起飞,资本下场,开始组织专门的临期产品渠道。

专门的临期销售平台出现,说明市场需求已经聚集到了一个临界点,起码突破了消费者总量的1%。


临期我也买,饼干这类低水分低脂肪的最适合,风味没啥变化。

但更值得关注的还是消费心理的迁移。欧美临期食品经常有环保、标榜绿色生活方式、慈善捐赠等要素的驱动;我国在这些方面不强烈,主要还是奔着便宜。

现阶段买临期,还不是因为穷。

user avatar

我现在真的越来越烦王子君的回答了...千篇一律的...

关于这个,我可能比很多网友有发言权,为啥呢?因为...

临期超市在台湾已经“火了”十多年了!

对,你没看错,已经火了十多年了,在台湾稍微大点的城市均有专门店~

甚至,还有“错标商品”,比如标签打歪了、损坏了、不清晰...等等,都能在该类超市里找到。

我反而很好奇...怎么大陆现在才多点声量呢?

想了想,这个风潮貌似是疫情之后才开始吹起来的对吧?

(更早之前不是没有,但是声量非常非常小)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流通不畅,什么意思呢?

这个流通不畅你可以理解有疫情期间老百姓消费力降级的因素存在,但我认为主要还是:

许多商品仅仅只是流通到仓储环节!

从工厂到货架中间,是有中间商存在的,店铺就是跟他们批的货,然而疫情期间,这个店铺开开关关的,上个月甚至上上个月该卖完的都还在货架上呢?怎么再去进货?

再加上,上游跟中间商的关系并不是中间商有需要再去拿货,多少时间段内拿多少货那都是得保证的,于是乎...

仓储压力非常非常大!

但,货还在仓储里嘛,出不到正常货架上...那就依序大批量出货给临期商铺呗

今年爆火的临期食品就是这么来的~

那,这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我认为是好事,首先,临期商品一直都存在,只是现在数量比以前大得多~,如果临期供应链在这波被养起来了,是不是说明以后绝大多数临期商品都不用走到被销毁的那一刻?是不是能减少浪费?其次,不仅仅是能接受临期商品的消费者能用更低廉的价格买到符合规范的商品,以后是不是还能有临期公益?咱们社会上确实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呀,一样的预算是不是能惠及更多的人?

以上~

user avatar

年轻人饭量相对较大。

而且相当多的年轻人居住的租屋里里没有足够的冰箱空间,因此这部分人相对而言没有存食品的习惯。

user avatar

一、最近很多创业者咨询我:“临期食品零售店到底能不能加盟”?我一般都会问创业者的背景:如果是零售出身的,本身有店,那么支持;如果是外行,我都会劝退。原因很简单:临期食品的零售利润,撑不起shopping mall的房租和人力。


二、临期食品零售店,不长久。为啥?

因为临期食品零售店的核心竞争力,其实不是做品牌,也不是选址,而是得搞定大品牌的库存货源。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你想搞定货源,而做品牌的企业不愿意沾染你;做山寨模仿产品的企业你又不想碰。

这就是蜡烛两头烧。商业模式是个死局。


三、我一直关注我家附近shopping mall里的临期食品零售店。发现产品越来越尴尬,越来越山寨。

这类业态的核心卖点,就是一半的价格买大品牌。到最后,发现全是一半的价格买小品牌。消费者就会越来越稀少。

对于大品牌而言,如果产品滞销,它有100种方法来消化。比如买赠、比如公益,比如2B,比如给员工发福利... ...最不济就地销毁,为什么要让她沦落到临期打折店,自己砸自己的招牌?

而如果开一家山寨食品零售店,或者反向定制,做买手制的店铺品牌,你确认你能打得过良品铺子吗?


四、没有核心竞争力,临期食品零售店面临的就是全行业的模仿借鉴和扼杀。

这个好理解吧?就是腾出一个角落的事情。711、全时、夫妻老婆店都有临期食品处理货架。


五、临期食品零售店,要想品牌连锁,乃至招商加盟。挺难。为啥?

开在shopping mall,利润撑不起房租,活不下去;我旁边的富力城地下一层的hotmax已经倒了;开在街边店,没有流量没有形象。斗不过夫妻老婆店。


六、对于手中有店、谋求转型升级的创业者,从引流获客角度,倒是有有很多可以琢磨的点。

user avatar

没啥不好说的,不整那些虚的,就是兜里没几个钱,临期食品也便宜,甚至是亏本大甩卖。家里早前盘过一个店面做超市,做过得都知道,早些年干这行,没有配送的,也不可能卖不完返还给商家,需要什么商品,都需要自己雇车采购,一次一东风车,东西品类繁多,很多东西到过期也没卖出两样,纯粹亏本。有些东西短期缺的,也就在本地批发商那里采购一点补上。关键位置不好,生意不死不活,隔三差五的食药监还要查,压力很大,以前也搞过自己用生产日期码那种机子改标,但是查的越来越严,行不通了,只能降价销售,那种几天临期的直接和不要钱甩差不多了。真的没有办法,过期了只能销毁。拉着横幅甩卖那几天,销量出奇的好,可是也是亏个底儿掉,真的是杯水车薪,只能说,还是有普遍的人们兜儿里没啥钱,临期食品也不是真的就很影响健康,在结合价格和安全性后的考量,大家选择了后者。

user avatar

便宜啊!这还需要什么其他理由吗?

我们年轻人也不愿意花冤枉钱的。

临期,又没有过期,我前两天去临期店里逛,买了螺蛳粉,回家就煮着吃了,我感觉那个配料包不存在新不新鲜的问题。

还买了几包某著名连锁火锅品牌出的方便包装冷面,过两天煮了试试。

逛店挺有意思的,临期产品当然有热销款,但应该有比较多属于创新失败,品种、口味多多少少不够爆款,但真的便宜啊!

user avatar

第一,劳动者分配低,穷。

第二,劳动者分配低,市场商品滞销,大量食品即使过期也卖不出去。

1995年,劳动者收入占GDP比例是61%,2020年有文章说是32%

2020 GDP 100万亿,32%是32万亿,我国就业劳动力7亿算。平均年薪4.5万,月薪3800元。现在小城市一般工资就是2000~3000元,我看32%这个数字比较接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