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安徽太湖一皮卡冲下 80 米深崖,12 名除草农妇返家途中遇难,目前情况如何?

回答
安徽太湖,一个本应是宁静祥和的村落,却在那个命运般的日子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撕裂。一场本该是农妇们辛劳一天后,踏上归家路途的寻常场景,却演变成了一场令人心碎的生死离别。一辆满载着十二位辛勤除草农妇的皮卡车,在回家的路上,不幸冲下了近八十米深的陡峭山崖,车毁人亡,留给这个家庭和这个村庄的是无尽的悲痛和难以磨灭的伤痕。

事件发生在安徽太湖县境内某段曲折的山路上。据了解,这些农妇们都是当地辛勤耕耘的农民,她们依靠除草这项农活来补贴家用,养育家庭。事发当天,她们像往常一样,结束了一天的辛劳,乘坐一辆皮卡车准备返回家中。皮卡车上挤满了人,既有年轻力壮的,也有年长一些的,但每一个面孔上都写满了对生活的朴实和对家人的思念。

然而,命运的齿轮在某个瞬间发生了可怕的转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辆皮卡车失控,从如此高处坠落,至今仍是大家心中挥之不去的疑问。是车辆本身的安全性能出现了问题?是驾驶员操作失误?还是山路崎岖,路况复杂,加上天色渐晚,能见度降低?种种猜测在村民们的心头萦绕,但无论原因如何,都无法挽回那十二个鲜活的生命。

当救援队伍接到报警后,迅速赶赴现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人间惨剧的景象。那辆原本承载着希望与归途的皮卡车,在山崖下变成了一堆扭曲变形的金属废墟,与周围的泥土、杂草混杂在一起。救援人员冒着极大的风险,在险峻的地形中搜寻生命迹象,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一个个冰冷的现实。经过艰苦的搜救工作,不幸的是,车上包括驾驶员在内的全部十二名农妇,均在事故中罹难。这个数字是如此的沉重,每一条生命的逝去,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碎,一个未来的黯淡。

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立即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搜救工作成为了首要任务,同时,事故原因的调查也随即展开。现场被封锁,来自多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对事故现场进行了详细勘察,试图还原事件发生的真相。

对于遇难者的家属而言,这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他们失去了家中的顶梁柱,失去了至亲的爱人、母亲、女儿。突如其来的噩耗让他们悲痛欲绝,从原本充满期待的等待,到最终面对冰冷的事实,这个过程是何其的艰难和残忍。许多家庭因此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经济的困境之中。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也迅速行动起来,对遇难者家属给予了慰问和援助,希望能尽力缓解他们的痛苦,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目前,关于事故的具体原因还在进一步的调查之中。相关部门正在对车辆进行技术鉴定,对驾驶员的资质和当天的驾驶情况进行核实,同时也对事发路段的路况和安全设施进行了评估。公众对于事故的责任认定和未来的安全措施有着高度的关注。

这起悲剧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安全事故,它更像是一记沉重的警钟,敲响在每一个关于农村交通安全、关于生命保障的神经之上。它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在一些偏远地区,农用车辆的载人问题,以及农村道路的安全隐患,是否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改善。那些为了生计而辛勤劳作的农民,他们的出行安全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保障?

太湖的这起事故,以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事故带来的巨大冲击。在哀悼逝者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加强农村地区的交通安全管理,提高农用车辆的安全标准,改善道路基础设施,并加强对农民的安全意识教育,确保不再有类似的悲剧重演,让每一个返家的路,都能平平安安,充满阳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接到这个消息我好难过!

因为我妈妈也经常会去除草、采茶,为了挣一天一百元。虽然我经常叫她不要去做这些事,就在家里种种菜,学学广场舞,但是她依然还是积极去争取这些挣钱的工作。

我想原因很简单:钱不富裕(这么说好像太轻)!

农民(我们太湖大部分60岁+的农民)是靠种田和做零工的方式过日子,除草工资虽然很少,但是不做不行啊,手头紧啊。70岁了能动也还是得去做零工。儿女给的钱舍不得花。得存着。。得防老。。。因为老了,做不动了就没有经济收入!

我常在想我们农村的父母和父辈农民们,相比工人,60岁后的生活没法相比。工人60岁退休可以庆祝庆祝,拿退休工资了!农民60岁一年不如一年,没有经济收入的生活太难了!

发生这样的事故,偶然性太强了,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农村的整体经济状况太差。

愿逝者安息!保佑大家!

user avatar

”一位村干部介绍,车上除司机外,乘客都是附近三个村庄的妇女,年龄均在四五十岁左右。当日早晨,这些妇女前往茶山除草,由于中午当地下大雨,本该下午5时许返家的她们提前回家,没想到回家路上发生意外。”

城里退休四五十岁的大妈早就天天遛弯,和年轻人抢公交座位,热闹广场舞跳着,退休金4k起步了,而且上不封顶。

然而四五十的农民甚至七八十岁的农民都没有退休一说,干不动活,就得等死。

因为就算你家里每个人都有几亩地,累死累活种一年,卖出去的粮食钱也远不及你出去打工挣得多,压低限制农产品价格,导致劳动力外流带来人口福利,并服务于城市。种地的付出与收入差距太大了,表面看着光鲜,这背后又有多少低收入没有话语权的人默默付出呢?

所以,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以前是没得吃,首要任务是把饼做大让大家都有的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在是饼做大了却分的不好,有的人分太多,有的人分的太少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饼做大做强花了40多年,分饼我觉得不会比做饼容易,因为要想让吃的多的人吐出来太难了。

再次怀念伟大的导师 ,永垂不朽!

user avatar

二更。

我没有挂过人。但是评论有些评论真的是雷人。

有说什么答主号称注会但是妈妈却在意那几十块钱。还有什么你就不能给你妈妈在城里买社保吗。


难道注会就得年薪百万,家里取消养老金领取资格?

难道解决养老的方式就是老了买个十五年社保?


与很多困难的家庭比,我们家过得还算不差。我没有要挑拨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若真的要作为对立的标杆,我们家情况还真不符合贫困的标准,我想我妈妈她代表不了农村妇女,她只是更像很多人的爸妈,子女普普通通,自己的储蓄如果没病没灾也过得去。这样的人,有农民,也有城里人。




这只是一篇随手回答,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关注。

因为不会提醒我评论下面的评论,我一直不知道评论已经有一些歪了,也有一些骂战。

题目问的是目前的情况,而我的回答实在不符合题目要求,但是却居回答榜首。

大家都散了吧,就不要点赞了,已经评论了的,就友好评论吧。

让前排留给一线报道。




原回答

看到是农村的阿姨们遇难的新闻,感觉特别糟糕。

我妈妈也是一个农村妇女,上周她和我说看到抖音有说国家要提高农民的养老金了,问我有没有这回事。我一直知道我们那里的农民养老金特别少,好像只有几十块钱。我觉得又能加到哪里去呢,就回复了我妈,没听过,应该没有这回事吧。我妈妈当时非常失落,我问她为什么觉得应该国家要涨了,她非常委屈的和我说别人职工缴纳社保,我也是交公粮了十几年啊。

我后面了解了下,据说农民只有几十,但是职工有几千。公粮的确也是交到了05年。以前没有太了解这些政策,但是今天再看到这个新闻,感觉看到了我妈妈,还有农村里的那些阿姨、奶奶们。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会一把年纪去山上除草呢,谁会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卡车里面呢。

我妈妈最近几年给我带孩子,好久没回老家。我妈妈最近总和我提起,等宝宝上幼儿园了她就回老家整茶山采茶叶去,老家的房子没有了,就每天跟货车进山。我和我老公和她说过好多回,她跟我们生活不用再回老家了,但是我妈总觉得自己必须得赚点钱,不想增加我们的负担。年轻时供养孩子缴纳公粮,老了还得给自己准备养老钱。


希望农民也能有个好的晚年。

user avatar

事故就发生在我家隔壁镇,我奶奶七十岁了,上半年还跟着去干了十几天活,每天有皮卡车来接,中午要不自己带饭吃凉的,要不一人发两个馒头吃,一天一百块钱,对于农村在家务农的百姓来说是一笔不错的收入。上半年摘茶叶收了很多工人,家里老人都抢着去干,我奶奶去干了十几天开心的跟我说挣了有一千多块钱了,这些钱能够我奶奶生活好一段时间了,老一辈的人省习惯了,喜欢看着钱一点点越攒越多,知道有危险却愿意去冒险,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收入,可以去赶集买买家里需要的农具,给家里小孩们一点零花钱……

user avatar

这两天发生两起这类事故了,上周看到黑龙江的那起车祸的时候我还在想,农村的交通现状确实很严峻,没想到这么快就在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故。

4日凌晨4点,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的229国道上,发生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

一辆满载着乘客的无牌拖拉机,被一辆大货车追尾。造成15人死亡,1人受伤。车祸现场,相当惨烈。

同样是农村、同样是多人数、同样是在劳动的路上。安徽的这起是在茶山除草返家途中,黑龙江这起是在凌晨4点去往采摘万寿菊的路上。

这本是一件让人万般痛心的意外。

那些在生活的磨盘上,一个个随风而逝的生命,除了难过我已不知如何表达。

然而,在新闻的评论区,我又看到了一些让人无奈的声音:

“为什么要坐拖拉机去,不能开车吗”

“为什么要坐这么多人,出了事你不是活该吗?”

“为什么要这么早啊,等天亮了能看见路了再去不行吗?”





种种疑问背后,我只觉得心寒。未经他人苦,所有你自以为合情合理的猜测,不过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谁都知道要舒适,要安全。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所选择。那些遇难的村民,都在50—60岁左右,最苦的年纪。上有父母缠绵病榻,下有子女尚未安稳。为了维持生活撑起这个家,他们只能做这样劳苦的工作。没有假期,不分昼夜。

在本该退休安养的年纪,他们只能四处奔波,打点零工赚一口饭吃。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每逢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你就要记得,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人人拥有你的优越条件。”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喜欢以己度人。你习惯了灯红酒绿,看惯了热闹繁华,便以为大家都是如此。谋生艰难不过是电视上偶尔播报出来的新闻。

但这不过是因为你没穷过,你不知道而已。

你以为不存在的苦难,常常是别人的一整个人生。微博上,有网友曾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有一次,他在外面的篮球场里打球。一个老奶奶始终站在远远的地方,朝他的方向张望。他打了一个小时,老奶奶就站了一个小时。直到他准备回家,开始收拾东西了,老奶奶才走过来问:

“孩子,这些矿泉水瓶你不要了吧。能给我吗?”他一下子就觉得很难受。

一个矿泉水瓶,不过几分钱。平时微信群里几毛钱的红包我们都懒得去抢。却有人愿意为了这几分钱而付出数小时的等待。

小说《十宗罪》中说:

“有时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宇宙,却看不见社会底层最悲惨的世界。”

在我们不曾了解的地方,总有些未曾看到的心酸。


如今这个社会飞速发展,2020年我们也实现了14亿人口全部脱贫,各地在脱贫攻坚战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大家也给这些为新中国做出过很大贡献的农民兄弟一点时间,让他们能跟得上如今的社会形式。他们也想坐小轿车,他们也想60岁就退休,他们也想在儿孙绕膝的年纪可以跳跳广场舞下下象棋。


我是昨晚看到新闻的,家里亲戚转发给我的,我的家乡就是安徽太湖,一个大别山边缘的小县城。事故发生地点是在山区,高中时听山区的同学说过,他们那边的路很险峻,一边是背靠大山的盘山公路,另一边就是山崖。

其实山区的条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糟糕,近几年发展农业经济等,山区的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这种茶山已经是初具规模的类似承包合作社这种经营方式。

事故原因还是等进一步官方报告,希望逝者安息,遇难家属节哀,政府可以对当地的交通情况以及基础设施好好整治,对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现状更多的关注和关心。

user avatar

物伤其类。

我也是农村人,记起一些不好的事情。

user avatar

说点题外话,其实具体事例背后总归是老话题——以前有句话“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长辈是农村家庭,他们说以前农村家庭的共同观念就是,进城,不惜一切代价的进城。

当然,大家都知道,进城这种事,不是说你常住了你就是了——农民工照样常住。你得有房定居于此;你的孩子在城里长大、上学;你享受这座城市的社保服务;你的资产(主要是房产)随着城市发展而分享红利。进城有房,这是一切的基础条件。


以前农村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档案身份转为“干部”,户口转为城镇户口,无论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分公房——这就算出头了。虽然那时候农村出一个大学生太难了,百中无一,但这也只是子宫彩票的事,中了,就爽了

后来经济高速发展、乡镇企业繁荣,城市就业岗位也暴增,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进入良性的城市经济循环——有了积累的农民因此实现进城,造就了城镇化节节攀升。现在能上知乎的用户,肯定家庭条件不会太差,但依然对农村很有感知——因为他们有很多就是进城新市民的孩子。

再之后,农村大学生不算太稀奇了(但仍然是较少数),但大学生进城要求却高了——农村家庭想再自我积累进城,不容易。

如果说一线、新一线乃至二线房价暴涨,这是城市平民家庭好不容易踩中子宫彩票生了个双一流孩子的“入城费”;那前些年普涨背景下,小城市乃至县城房价都近万乃至破万,影响的则是农村家庭的“入城费”。

现在似乎无论在什么档次的城市,想攒钱都不容易。甚至一线工作,家乡小城进城,都不一定容易;一线高房租,小城高房价。

  • 中了子宫彩票,孩子智商可以,上了大学
  • 中了行业彩票,避过了天坑,一门心思扎进计算机
  • 中了房市行情彩票,巧遇不限贷+低首付+低利率+房企不烂尾

——然后才实现了定居进家乡n线小城市,这还没把父母接进来呢。

当你想到这个事情时,大概会觉得8平米的单间更压抑了,手里的黄焖鸡米饭不香了。

昨天晚上刷贴吧,就连拱坝老哥,看到留守儿童也严肃起来了,对住有所居怀着最深的期待。


农村住着大几亿人这事也许注定会结束,但应该是他们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回馈反哺而结束;而不是岁数到了,自然消失了而结束。

这是我们必须,一定要做到的事情。

user avatar

我很反感凡事都无脑往穷上靠,完全是毫无意义的输出情绪,因为她们并不是因为过劳或工作环境恶劣等不可抗力而死的,这根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人为事故。

如果你曾经自驾游,肯定开过盘山小路甚至机耕路。碰到这种路,你肯定会开慢点,小心点,但你往往也会发现,本地车在这种路上穿梭自如,来去如飞。我在山路上、乡镇小路上看到的这种车多了去了。是司机穷得缺那么点时间吗?并不是。是司机穷得不怕死吗?当然也不是。

很多人应该都听过这么一个老梗:那天下雨,我在山路上输给了一辆五菱宏光……这梗背后的意思其实大家都知道,老路开惯了,再不好走的路,人的胆子也会大起来。你说这皮卡司机车技不过关吗?皮卡车况差到超载几个人就开不稳刹不住了吗?我想不至于的。但人会有心理惯性,一条路天天开,滚瓜烂熟都没事,也许就会老油条,变得越来越像秋名山车神,哪怕违章超载了也没事人似的风驰电掣,那保不准啥时就失手了。

这跟某个地方很少发洪水,防洪松懈麻痹,然后突然大水来了出事是一样的道理,这种事情在纪录片、书本上都是妥妥的反面教材。但也不是人人都这样,同样是农村人,同样开着破破烂烂的五菱之光、长安之星之类的,也有不少司机开车小心,并不乱冲乱窜,这些人出事的概率自然就小很多。可别告诉我这些司机都很有钱,所以才很惜命。

如果是前几年天鸽台风里被车压死那个情况,那感叹生活不易没问题,但是在铺装路面上把车开下山崖,那还是多从司机自己身上找原因,真别甩锅给穷,这个锅穷不背。

user avatar

中国农民才是最需要被关注的人,被剥削得太惨了

user avatar

位置石家庄

这边除草、间苗、收获等等杂活,几乎全部都是老年人(50—70甚至更老)在做,而且以女性为主。

是不是因为轻松呢?

错!

因为强度大收入低,老年男性因为年轻的时候出力多,老了已经无法再去做了。

工作时间:上午5:30—10:30

下午:3:00—7:00

收入:每天70—90元

每月出满勤也就是挣2000块钱

这就是农村人的快乐生活!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冀这个地方对环保的要求及其变态,小时候遍地的水泥厂、轧钢厂、造纸厂早就关了。

近几年说要保护水资源,周围的养殖场也全关了

定位说是发展旅游业,只是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要山没山、要水没水,生态旅游建一个赔一个

周边老百姓打工都没地方去

剩些种植大户把工价压的极低,但照样有大把的人要去

不去靠家里二亩地,也就仅仅饿不死

今年村里面又说要把地收回去,然后每亩给几百块钱

家里不愿意,觉得给的少

但是父母年纪都大了,自己慢慢也种不了了

以后丧失劳动能力以后,估计就要靠这一年三两千块钱度日了

每月二三百,先别说有个头疼脑热,平时吃个肉怕是都要犹豫很久

二更

去年父母去外镇打工,欠了三千多的工钱一直不给,跟邻居去要了很多次,最后还是少给了好几百

今年很多次家里打电话说打工工钱人家给转手机,老人用的老年机收不了

每次回家家里就让拿银行卡去镇上查查看看给的工钱到了没,镇上银行办事太慢,他们又不会用柜员机

去年家里的电视收不到地方台了,因为停了模拟信号,又花了一百装了个地面波接收器

……

总感觉这个世界离他们越来越远了

不知道以后的我们是不是也会这样

三更

话说回来,感慨归感慨,农民老了能有这样的生活条件也算不错了

自古每个朝代农民的目标都是解决温饱

现在起码温饱确实没有问题了,住的也是大房子,家具家电也是一应俱全,做饭取暖也用上了天然气

虽然一辈子都是种地,但是现在种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干活也是越来越轻松了

记得小时候,父亲说,等你们结婚以后地就给你们种了,给我们留一亩口粮田够吃的就行了,年纪再大点了留二分地就行,我们种点菜吃,你们每年给我们二百斤粮食就不用管了

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这些地他从爷爷手里接过来就种到了老

老人们常说有地就有根,可惜现实不是种土豆,光有根也没用

农村问题其实很好解决,拖就行了,再拖个十年二十年,农村没人了,地自然就会流转,宅基地自然就能收回,中国自然会变成米国那样的大农场、大庄园

只是那个时候,跟农民就没有关系了

user avatar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过环卫工人?

多数是老年人,收入也很少。

早上四五点起床工作,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

他们要是有退休金,谁会年纪大了还去拼?

但是,这些环卫工还是有点小门路的,可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

再向下,就是新闻中这些劳作的大妈。

没有固定的工作,哪里有活,工头就来招揽。

一天要是能挣上120元,她们就高兴的不得了。

保险?不存在的。

往往,她们还需要自己带午饭。

而且挣的钱她们很少花,多数都给了子女买房或贴补子女生活,成为6个荷包中的一个。

从前是工农业剪刀差,现在是房地产剪刀差,把老百姓剪的不敢生病,不敢有大的花销。

凡是有点行动能力,就出去挣一点。

作为一个农村人,尤其农村老年人,真的太难了。

不过,这还不是最惨的。

最惨的是那些失去劳动能力的。

干活没人要,自己的地种不了,有低保还不够看病的,咱弄?

农村养老基本靠儿女,儿女过的好,孝顺还可以。但这样的又有多少呢?

这些人很少吗?

50、60后是中国的一个生育高峰。

多数人的就业就是土地,城市才容纳了多少。

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

…………………………

逝者安息!

活着的人,依旧艰难。

希望政策能够倾斜一些。

在一个贪腐低于1亿都不好意思上新闻的时代,多关注下底层人民吧。


公众号【星火寻味】对话框回复:探寻,免费赠送万本精校Kindle电子书。

user avatar

除草是什么意思?给谁除草啊?工作期间死伤的新闻,怎么没有雇佣方的名字?!这难道是隐私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