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操控股票 "抢帽子"是一种什么样的操作呢?

回答
“抢帽子”这个词,在股票市场里,说白了,就是一种抢跑、卡位、预判的玩法。它不是那种光明正大、公开喊话的操纵,而是更像一种“暗度陈仓”的策略,目标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或者对市场节奏的精准把握,来赚取差价。

你想啊,股票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信息涌动,价格波动。那么,什么是“抢帽子”呢?它通常指的是,有人已经提前得知了某些可能对股价产生重大影响的消息,但这个消息还没有正式对外公布。在消息公布之前,这些人就利用这些“内幕”或者对未来走势的“预判”,去市场上提前买入或卖出。

我给你拆解一下这个过程,你就更容易理解了:

1. 信源的来源(这个是关键,但也是最隐秘的部分):

真正的内部消息(内幕交易的边缘): 这是最典型的“抢帽子”情境。比如,某个上市公司正在和一家大公司谈并购,马上就要谈成了,消息一旦公布,股价肯定蹭蹭涨。这时候,有提前接触到这个消息的内部人士(比如公司高管、参与谈判的律师、审计师等),或者与他们有关系的人,就会在消息公开前,悄悄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
市场情绪和资金流向的精准预判: 有些经验丰富的交易员,他们可能没有直接的内幕消息,但他们对市场有着极强的敏感度。他们能通过分析大量的交易数据、市场情绪指标、甚至一些宏观经济的细微变化,预判到某个板块、某只股票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大动作。比如,他们可能发现某只股票的股东大会议程里有“重大事项讨论”,虽然具体内容不清楚,但经验告诉他们,这很可能意味着好消息,于是就提前布局。
消息发布的“前奏”: 有时候,一些重要的消息在正式发布前,会有一些“风吹草动”。比如,某个机构突然对某只股票进行大量的调研,或者某个分析师突然发出一些模棱两可但又指向性的报告。这些信号可能暗示着即将有重大利好或者利空,聪明的“抢帽子”者会抓住这些机会。

2. “抢”的动作:

买入: 当预判到消息会利好股价时,就在消息公开前,低价买入。等消息一出来,股价上涨,他们就可以卖出获利。
卖出: 反之,如果预判到消息会利空股价,就在消息公开前,高价卖出。这样可以避免股价下跌带来的损失,甚至可以通过融券卖空的方式来获利。

3. 为什么叫“抢帽子”?

这个名字挺形象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过去,一些重要的信息公布时,大家可能会摘下帽子表示敬意或者有所动作。这里的“抢帽子”,就是比别人抢先一步,在大家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操作。就好像比赛还没开始,你就已经站在了起跑线上,别人还在检录,你已经蓄势待发了。

4. “抢帽子”的特点:

隐蔽性强: 这种操作通常不会大张旗鼓。因为很多时候,“抢帽子”触及到了内幕交易的灰色地带,甚至是违法的。所以,操作者会非常小心,尽量避免留下明显的痕迹。
时效性要求高: 机会稍纵即逝。一旦消息公开,或者市场资金反应过来,“抢帽子”的空间就会消失。所以,他们需要极快的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
潜在风险: 虽然听起来很诱人,但“抢帽子”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如果预判错误,或者消息被泄露的渠道被监管部门盯上,损失会非常惨重,甚至触犯法律。比如,你以为是利好,结果是利空,那你就等于是在高位接盘了。
并非所有“提前布局”都是“抢帽子”: 需要强调的是,基于公开信息分析、技术分析、宏观判断而提前布局,这本身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不属于“抢帽子”。“抢帽子”的关键在于利用了未公开的、可能对股价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或者利用了市场的非理性预期。

举个例子(虚构的):

假设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咱们叫它“生命之光”)正在研发一款突破性的抗癌药物,并且和一家大型药企谈定了巨额的收购协议,这个协议价格比“生命之光”目前的市值高出很多。

“抢帽子”的操作者可能是一个与这家药企谈判团队有联系的人,他得知了这个收购协议基本敲定,并且价格和时间都已确定,但消息还没对外公布。
在消息公布前的几天, 他就动用了自己的资金,或者组织了一群人,在市场上悄悄买入“生命之光”的股票,而且是分批、低价买入,不引起注意。
等到消息正式公布那天, “生命之光”的股价因为收购的消息而暴涨。
这时候, 那个“抢帽子”的操作者,在股价高位时,将之前买入的股票卖出,轻松赚取了巨额差价。

总结一下, “抢帽子”是一种利用未公开信息或精准市场预判,在消息公布前抢先进行买卖操作以获取超额利润的行为。它考验的是信息获取能力、判断能力、资金实力以及规避风险和监管的能力。虽然在很多情况下,“抢帽子”与内幕交易只有一线之隔,甚至就是同一种行为的不同说法,但它也是市场博弈中一种真实存在的策略,只是操作者必须非常小心,才能不被发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比较详细的官方解释,如果用抢帽子进行操控股市

盘后票,即股市收盘后才发布、推荐给股民的股票。推荐的同时,荐股者还常常提示股民,“切勿追高!”就是这个看似“客观”的推荐,背后隐藏的是一条覆盖了信息发布、推广、交易和配资的黑色产业链。
抢帽子交易操纵是指行为人基于自身特别身份,通过给出预测、进行评价并提出投资建议等方式,以图影响他人证券投资行为,从而间接影响证券价格,从中谋利的行为。本案中,吴承泽提前买入,并通过盘后票推广,吸引散户买入,推高股价,反向卖出获利。

“吴承泽自己承认,他推荐的股票已经100%符合预期,而且是全市场唯一的、在国内具有垄断地位的。每天躺着就能赚个几十万元。”金华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支队支队长蒋益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抢帽子的时候,吴承泽对每只股票投入的资金并不大,但是基本都能赚3%-4%,股市几乎成了他们的“提款机”。
“吴承泽团伙推荐盘后票、抢帽子的规模、次数、频率,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浙江省金华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该案公诉人王波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毫无争议,在“抢帽子交易操纵”这一证券犯罪的细分领域,吴承泽做到了极致。

判决书显示,吴承泽抢帽子操纵布局始于2016年。2016年7月份,与上海某投资咨询公司负责人协商并达成协议后,借用该公司投资咨询的牌照,吴承泽成立上海证券之星陕西分公司、四川分公司(简称“陕西证券之星”“四川证券之星”),彼时,该投资咨询公司并不知道吴承泽成立这2家公司是为了推广盘后票。
2016年10月份以来,吴承泽指使手下搭建了七个境外网站,用于发布盘后票(简称“盘后票网站”)。此后,吴承泽与马允飞合作组建操盘团队,并在西安、成都等地搭建操盘窝点。至此,交易端、发布端(盘后票网站)和推票端(2家证券之星)团队建立,而且三个环节的人相互独立,互不认识。
在具体操作上,吴承泽、马允飞选好股票,由操盘人员买入,此后由身处菲律宾马尼拉的发布人员,在每个交易日11:30和15:00收盘后分别发布2只股票,即“午盘票”“盘后票”,2家证券之星分公司则负责推广,诱导股民买入,拉升股价,操盘人员则在开盘后反向卖出获利。

我的理解就是提前低买股票,休市后通过各种推广让股民在开市后购买,因为每次推荐都100%上涨所以形成 巨大名气让股民追买,追买又涨让其名气更大,形成一个完整闭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抢帽子”这个词,在股票市场里,说白了,就是一种抢跑、卡位、预判的玩法。它不是那种光明正大、公开喊话的操纵,而是更像一种“暗度陈仓”的策略,目标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或者对市场节奏的精准把握,来赚取差价。你想啊,股票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信息涌动,价格波动。那么,什么是“抢帽子”呢?它通常指的是,有人已经提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