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白磷的杂化到底是 p²d,还是 sp³,还是不杂化?

回答
磷(P)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元素,它身处第二周期,原子序数是15。我们通常讨论它的杂化方式,特别是白磷(P₄)分子中的磷原子。这个问题涉及到几个常见的化学概念,所以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杂化理论是用来解释分子中原子成键方式的一种模型,而不是一个绝对精确的描述。 它是一种预测和理解键角、键长以及分子几何形状的实用工具。

白磷(P₄)的结构

在谈论杂化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白磷(P₄)的分子结构。白磷是以四面体结构存在的,每个磷原子都与其他三个磷原子相连,形成一个高度对称的结构。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正四面体,每个顶点上都放着一个磷原子,并且顶点之间的边代表磷原子之间的单键。

磷原子的电子排布

磷(P)是第15号元素,它的基态电子排布是:
$1s^2 2s^2 2p^6 3s^2 3p^3$

去掉内层电子,我们关注价电子层:$3s^2 3p^3$。
在外层,磷有5个价电子:2个在3s轨道,3个在3p轨道。

逐一分析几种可能的杂化方式:

1. 不杂化(纯p轨道成键)?
如果磷原子不进行杂化,它应该使用其3s和3p轨道来形成化学键。
3s轨道:1个,球形,容纳2个电子。
3p轨道:3个,相互垂直($p_x, p_y, p_z$),每个容纳1个电子。
根据这个基态电子排布,我们可以看到3p轨道上有3个未成对电子,理论上可以形成3个共价键。这与磷在许多化合物中常见的3个键是吻合的。
然而,在P₄分子中,每个磷原子与另外三个磷原子形成了单键。如果只用纯p轨道成键,会遇到一些问题:
键角问题: 纯p轨道成键通常倾向于形成接近90°的键角(因为p轨道的夹角是90°)。在P₄的四面体结构中,PPP的键角是60°。纯p轨道成键很难解释这么小的键角。
键的性质: 纯p轨道形成的键通常是σ键和π键。在P₄中,磷原子之间是单键,理论上是σ键。但是,如果只用p轨道,可能无法充分解释所有成键情况。

2. sp³杂化?
sp³杂化是将一个s轨道和三个p轨道($p_x, p_y, p_z$)混合,形成四个等价的sp³杂化轨道。这四个杂化轨道在空间中呈正四面体排布,键角约为109.5°。
如果磷原子进行sp³杂化,那么它就拥有4个sp³杂化轨道。每个sp³杂化轨道可以容纳1对电子,或者1个未成对电子。
在P₄分子中,每个磷原子形成了3个σ键,并且有一个孤对电子。
sp³杂化模型解释:
磷原子将3s和3p轨道混合,形成4个sp³杂化轨道。
这4个sp³杂化轨道中的3个,分别与另外三个磷原子的sp³杂化轨道形成σ键。
剩下的1个sp³杂化轨道上带有孤对电子。
优点:
sp³杂化提供了4个方向性较好的轨道,可以很好地解释形成4个sigma键(3个成键,1个孤对)。
sp³杂化轨道大致指向正四面体,虽然P₄中的键角是60°,但这是一种“扭曲”的sp³结构,杂化理论在解释如此小的键角时,本身就存在局限性。
缺点:
sp³杂化轨道形成的键角是109.5°,与P₄中的60°差异较大。这种角度的偏差通常归因于“角度张力”和“Bent's rule”(贝纳特规则)等概念,即轨道会根据其连接的原子和电子密度进行调整。

3. p²d(sp d)杂化?
“p²d”这个说法不太规范,通常我们说的是sp杂化、sp²杂化、sp³杂化,或者sd、pd、psd等混合轨道。如果“p²d”是指使用两个p轨道和一个d轨道进行杂化,例如sp²d(一个s,两个p,一个d),这会形成5个杂化轨道,常见的几何构型是三方双锥。或者是指用两个p轨道和d轨道组合,但具体如何组合才能形成P₄结构,就比较复杂了。
磷的价电子层中确实有3d轨道,虽然在基态中3d轨道是空的。在形成某些分子时,例如PCl₅,磷原子会利用3d轨道参与杂化,形成sp³d杂化,以容纳5个成键对。
但是,在P₄分子中,磷原子只形成了3个单键和一个孤对电子,总共是4个电子域。 sp³杂化已经能够很好地解释4个电子域的情况。引入d轨道进行杂化(如sp³d)通常是为了解释超过4个成键对的情况,或者在一些强极性分子中。在P₄这种对称性高、键合原子相同的分子中,引入d轨道参与杂化,其必要性和效果并不像sp³杂化那样明显。
而且,如果我们尝试用d轨道来“填补”60°的键角,这在杂化轨道理论的模型中也很难直接且直观地解释。

更深入的思考:

Bent's Rule: Bent's rule 指出,杂化轨道中 s 轨道成分越高,其指向方向性越强,键角越小;p 轨道成分越高,其方向性越弱,键角越大。在P₄中,60°的键角比sp³的109.5°小很多,这似乎与Bent's rule的普遍说法有些出入。然而,Bent's rule也提到,孤对电子的p轨道成分较高,这样可以使孤对电子更分散,从而减小键角。在P₄中,每个磷原子都有一个孤对电子,这确实会影响键角。
分子轨道理论(MO理论): 虽然杂化轨道理论很方便,但分子轨道理论能更精确地描述化学键。从MO理论的角度来看,P₄的键合更为复杂,可能涉及σ和π的组合,并且d轨道的参与虽然不是必需的,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对电子结构的细微影响。
局域化与离域化: 杂化轨道理论是一种“局域化”的描述,它认为电子是局域在特定的杂化轨道上。而MO理论则是一种“离域化”的描述,电子可以遍布整个分子。

总结:

在讨论白磷(P₄)中磷原子的杂化时,sp³杂化是最常被接受且能较好解释其成键情况的模型。虽然sp³杂化预期的键角是109.5°,与P₄中的60°存在较大偏差,但这种偏差在杂化理论的框架下,可以通过原子轨道混合后的“变形”或“张力”来理解。

p²d(sp d)杂化 在P₄的情况下不常见,也并非主流解释。磷确实有d轨道,但对于P₄这种只形成4个电子域的分子,sp³杂化已经足够,引入d轨道显得多余,且难以直观解释结构。
不杂化(纯p轨道) 难以解释P₄分子中60°的键角以及成键的稳定性和对称性。

因此,如果非要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模型,sp³杂化是大家普遍接受的描述。 请记住,杂化理论是一个近似模型,尤其是在解释角度张力较大的分子时,它的预测能力会受到限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是看的竞赛资料或者大学低年级资料,肯定是sp³。之前说过“VSEPR算价层电子对数,直接推杂化”是一种局限性很大但很方便的方法。基础教学也就是普及一下概念,无所谓,而且这个思路现在也很僵化了,没什么好讲的。

如果用的资料里说键角决定杂化,比如认为磷化氢键角接近90°,基本不杂化,那就说白磷不是sp³。

之前和别人对线环丙烷杂化问题,那人找来文献[1]说“文献说了,白磷就是sp³杂化,键角就是60°”,弄得我都不知道怎么回复。

后来想想他说环丙烷60°就60°吧,也没太大影响。

反正再高级一些的资料就直接上MOT。光电子能谱结构表面有s-p mixing,但没有太多,这键角也不像有多少的样子。(s-p mixing和杂化不是一回事,之前有资料把这个词译成sp杂化,真有人拿这个向我证明MOT里N₂就是sp杂化的……一个定域一个离域还整到一起了。)

参考

  1. ^佟福云. P 4 (白磷)变P 2 的分子结构变化过程[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Z2期):57-5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XSG1994Z2014.htm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