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蟑螂是否真的会爬进人耳朵里产卵?

回答
关于蟑螂是否会爬进人耳朵里产卵这个问题,答案是:极为罕见,但理论上并非绝对不可能。

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蟑螂的习性。蟑螂是典型的趋暗、喜湿、喜暖的生物。它们通常会寻找黑暗、潮湿、有食物残渣或有机物的地方作为栖息地和繁殖地。人类的耳朵,尤其是耳道,在某些情况下确实能满足它们的部分需求:

黑暗和隐蔽: 耳道是一个狭窄、黑暗的空间,对于避光的蟑螂来说,确实是个“安稳”的藏身之所。
湿润: 耳垢(耵聍)本身就是一种湿润的物质,加上耳道内的温度和可能积聚的少量汗液,也可能构成一定程度的湿润环境。
潜在的食物来源: 虽然极少,但如果耳道内有分泌物、脱落的皮屑或者被带入的微小异物,理论上都可能成为蟑螂的食物。

那么,为什么说“极为罕见”呢?

1. 空间限制: 成年蟑螂体型相对较大,而人类的耳道,尤其是外耳道,是一个非常狭窄的通道。绝大多数成年蟑螂根本无法挤进去。只有体型较小的若虫(幼虫)或者体型较小的蟑螂品种,才有可能勉强进入。
2. 避光避险的本能: 蟑螂虽然趋暗,但它们对危险也非常敏感。它们的触角是重要的感知器官,能够探测到空气流动和细微的震动。一旦感觉到耳道内的环境不适合或有潜在威胁(比如人的活动、说话的声音震动等),它们很可能会立刻选择逃离,而不是冒险待在里面。
3. 产卵环境的选择: 蟑螂的产卵方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通常会选择更稳定、更隐蔽、食物更丰富的地方进行产卵,比如墙缝、橱柜角落、电器内部、垃圾堆等。这些地方相比于人耳道,为卵的孵化和若虫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人耳道内的环境变化太快,温度、湿度可能不稳定,而且一旦被发现,很容易被清除,这都不是理想的产卵场所。
4. 科学记录和案例: 尽管有零星的传言和恐慌,但在严格的医学和昆虫学记录中,因蟑螂进入人耳道产卵而就医的案例非常非常少。绝大多数关于“蟑螂爬进耳朵”的事件,更多的是指蟑螂不小心爬入外耳道后被取出,或者是一些小虫子(如蚊子、飞蛾的幼虫)进入耳道的情况,而并非是专门为了产卵。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

可能是因为蟑螂的繁殖能力确实很强,而且它们的活动范围很广,常常出现在我们不希望它们出现的地方。加上一些模糊的描述或者以讹传讹,就造成了这种恐慌。

如果真的担心,或者不幸遇到了类似情况怎么办?

如果感到耳道内有异物感、瘙痒、疼痛,甚至听到爬行声,千万不要试图自己掏挖,以免将异物推得更深或损伤耳膜。应尽快就医,让专业的医生来处理。医生会通过专业设备检查耳道情况,并根据情况取出异物。

总而言之, 虽然我们不能百分之百排除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极小个体或幼虫的蟑螂会钻入人耳道,但指望它们将耳道作为长期产卵基地,并且成功孵化并繁殖,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保持家居环境的清洁卫生,堵塞可能存在的蟑螂进入通道,从而从源头上杜绝这类烦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接到这个邀请,最初我是拒绝的。因为我之前写过一个吃了蟑螂卵鞘的答案,回忆起来,那可真的是忍着强烈的不适写的。

李雷:如果误食蟑螂卵鞘,后果会怎么样?

但是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还是决定写出这个答案。

蟑螂会不会进入人的耳朵呢?

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打开新闻搜索,就会发现,蟑螂进入耳朵并非是奇闻怪谈,而是经常报道的。

或者知乎上这个问题

耳朵里钻进蟑螂是怎样一种体验?

为什么?

其实这有多方面原因:

1,蟑螂是喜欢温暖潮湿的地方的

如果你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蟑螂活跃的区域往往是较为湿润的区域,比如厨房和卫生间。而且这些地方温度也往往较高,比如厨房有烹饪升温,卫生间呢不少时候热水洗脸或者洗澡等等。

人的耳朵,自然符合这个特征了,首先,人体的温度本身大部分情况下高于环境温度(高温中的火炉例外),所以符合了温暖的地方;其次,人耳朵本身是一个半封闭的腔,一方面比起环境更不容易蒸发,另一方面,耳朵中洗漱的时候也容易进水,于是符合了湿润的第二个特征。

这样,人耳朵自然也是蟑螂喜欢的地方。

2,小孩子尤其是幼儿,本身活动能力较差,相比于成人,更像静物。不妨想象一下幼儿的睡眠,那可是不少时候一动不动的,反过来不少成人睡眠的时候动来动去的。要不然怎么会有人形容睡眠好叫“婴儿般睡眠呢”。一个相对安静的“静物”,蟑螂自然会有机会爬过去。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蟑螂喜欢有缝隙的空间,墙角,柜子下面等等缝隙都是它们活跃的地盘。所以,面对耳朵这种缝隙,蟑螂自然也会寻找过去。

或者更明确地说,蟑螂漫无目的爬行中,遇到缝隙就转进去这是很自然的情况,耳朵作为一种缝隙,自然也是蟑螂的爬行的地方。

想起了三体里的一句话:我爬我的,与你何关?

这样几种情况就促成了蟑螂会进入幼儿的耳朵中。

蟑螂进入幼儿的耳朵,往往会造成不少问题,轻的可能会导致听觉下降,毕竟有个东西堵在里面,重的可能会导致耳朵受到蟑螂的袭击,毕竟它们会乱爬,它们的爪子可能会抓伤耳朵黏膜,从而导致耳朵受损。

大部分情况下,异物进入耳朵,人们的鼓膜会很快感受到,于是会感受到很大的响动甚至疼痛感。这个时候最好的做法可不是急着抓,因为你会逼着蟑螂“狗急跳墙”从而伤害到耳朵。

当然了,也不用担心蟑螂会进入大脑,我们的大脑可是有着非常强大的防御能力,厚厚的骨骼保护着大脑,蟑螂是没能力突破这个界限的。

如果蟑螂进入了耳朵,最好不要用掏耳勺去掏,除非你能够精确操控,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让蟑螂钻得更狠。也不要用手电筒照射,这东西怕光啊,你越照射,它钻的越狠;也别想着用注水滴油之类的淹死蟑螂,打不死的小强不是白叫的,躲过了几次地球大灭绝,它们对抗这种水油能力非常强大。

最好的做法是赶紧去找医生,医院不是有个耳鼻喉科嘛,他们做这个很专业。当然如果不想跑医院,找点吃的放在耳朵旁,然后大人躲开,让孩子安静的躺着,把蟑螂诱导出来。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们感受如何,反正我是感觉我快吐了。

我是真的讨厌这种生物啊。

所以,避免这种生物的侵袭,最好的办法还是防患于未然,消灭它,让它在我们的住所消失才是真正的王道。

毕竟,哪怕蟑螂不进耳朵,一旦屋子里出现了蟑螂,也是够让人难受的。更何况,著名的“蟑螂效应”告诉我们,如果你的屋子里出现了一只蟑螂,那么你的屋里一定存在更多的蟑螂。

所以,如果家里看到蟑螂,或者疑似出现蟑螂,一定要赶紧行动去灭蟑螂。

灭蟑螂的办法有不少,但是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用药。

我们可以大体上把蟑螂药按照其杀灭速度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即杀型。

这种药物特点就是可以快速杀灭家中的蟑螂。比如打开淘宝这些网红的喷雾即杀型药剂。

这些烟雾剂杀蟑螂水平还是蛮不错的,使用也较为简单,直接喷射烟雾即可。


但是这种药物也存在缺陷,就是不持久。由于这种药物是即杀型,因此可以短期内杀死的是成熟的蟑螂,而蟑螂本身还存在大量的卵鞘尚未孵化,它们不会被杀死,然后会进一步孵化出来,可以说是源源不断。除此以外,喷雾本身易燃,且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清空房间,房间内不留人,而且家里有宠物的也要注意,宠物也得撤离。

因此,第二类杀灭蟑螂的办法是非即杀型的。

典型的就是德国拜耳的拜灭士

这类药物的特点是通过诱饵的办法来实现蟑螂的全窝端。因为蟑螂一般会有分吃同类尸体和粪便的习惯。所以给蟑螂用药后,让蟑螂爬回窝中死亡,接下来造成整窝蟑螂不断地互相伤害最后死亡。

这类药物的优点非常明显,就是可以永久性杀灭,哪怕是蟑螂流下了卵鞘,但是卵鞘孵化后的蟑螂以死掉的蟑螂为食物,于是进一步灭亡,最后真正实现了“全窝端”,此外由于药物是胶饵,所以无挥发性,也自然无吸入危险,所以相对更安全。

当然了,这种药物的缺点也很明显,首先是不能即杀,那么意味着灭蟑螂需要等待时间,见效自然比不过上面即杀型药物快。其次是你需要寻找到蟑螂活动的痕迹,然后投药,这样才能做到精确的杀死蟑螂。

考虑到题主的问题家中是4岁的孩子,以及从长效持久的角度,更建议使用第二类药物。

当然,话说回来,看到题主担心的毒性问题,个人认为不用特别担心,毕竟药物生产上市的时候已经做好了非常完善的测试,除非是特殊情况大批量摄入才会中毒,是可以安全的使用的。尤其是那些大品牌,更是做的非常完善,所以建议选择大品牌而不是路边那种随意摆摊的产品。

好了,不多说了,容老衲吐会儿。

user avatar

蟑螂这东西,喜欢往缝隙里钻,加之人的耳道狭窄温热,每年报出的蟑螂钻耳朵的新闻,确有其事。

不过,关于「蟑螂会不会在娃儿的耳朵里生娃儿」这件事,不用过度担心。


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国内常见的蟑螂品种,素质还都蛮高的,不会把娃儿到处生。


蟑螂妈妈(以下简称「螂妈」)会自备一个育儿袋,把卵统一产在里面。


然后贴身带在身上,或者妥善放在你家里某个的小角落,等培育好了再批量发放。


所以题主说的蟑螂在耳朵里产卵,发生率还是比较低的。


育儿袋的学名叫做「卵鞘」。下面这是美洲大镰的,是不是看着挺好看的,搞不好落在桌子上还会被人当蚕豆吃了:

网上找的图,图源见水印


当然,为了不把娃儿们弄混,不同品种的蟑螂的育儿袋长得也不一样:

是不是都还挺精致的?


别急……当里面的卵成熟之后……就没那么好玩了:

(高能预警)

(看评论区哀嚎一片,应大家要求把高能预警改长点儿)

(现在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像这样的:

这样的:


一想到这些密密麻麻的小玩意马上就要「速速速」的涌出来,爬的满屋子都是……



一般一个育儿袋里,会装下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不等的小蟑螂。


题主说跑出来的小蟑螂,可能就是育儿袋里的卵正好要成熟了,这么一踩,帮小蟑螂们把门打开了,就跑出来了……


不要以为,「倒下一个,站起来千万个」这种操作很厉害,蟑螂还有更 NB 的地方 :


交配一次,终身产卵。


也就是只要啪啪啪一次,就可以连续不断地生孩子了。


惊不惊喜……意不意……


比如,美洲大蠊(一生可以产的卵鞘数)10 ~ 84 只 ; 黑胸大蠊最多 22 只 ; 日本大蠊 13 ~ 14 只;德国小蠊平均 3 只……


可以算一下:卵鞘数 × 每个卵鞘里卵数 = 螂妈一生中生的孩子数……

所以,蟑螂钻耳朵产卵的问题虽然不用担心,但是蟑螂的危害,尤其是对小孩的,还是必须得重视。


除了繁殖能力惊人,蟑螂还会:


  • 传播细菌、寄生虫、病毒等致病源:携带约 40 种致病细菌 , 多种寄生虫卵、病毒、真菌等病原,对于抵抗力差的儿童群体来说威胁很大。
  • 引起过敏反应:蟑螂的分泌物 、排泄物、呕吐物、尸体干粉,会引起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婴儿哮喘等疾病。
  • 咬损物品:损坏家具、衣物 、书籍这些就不说了,更烦的是,蟑螂可能会咬熟睡儿童指甲和手脚角化组织等地方。
  • 制造事故隐患:蟑螂会咬损电源线,排泄的粪便及分泌物会让线路受潮,留下事故隐患。
    ……

然而面对蟑螂,很多妈妈像题主这样,担心市面上的化学除蟑产品,会伤到孩子;


一些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又不靠谱。所以对蟑螂不是束手无策,就是放任不管。


这无疑:

不过也不怪妈妈们,因为一些网友提供的方法确实不太靠谱。


比如,养白额高脚蛛、黄肥尾蝎、格里芬螳螂blablabla……蟑螂是没了,但是家里女性和小孩可能会被别的物种吓死。


比如,养只猫。你确定现在生活优渥的主子们还有这个功能吗?


还有什么,高压水枪把蟑螂喷死……大蒜、洋葱熏死……


甚至还有网友给出了所谓的终极操作!


……


搬家……


其实说回来,目前比较靠谱的除蟑方法,还是用一些化学产品,让蟑螂吃了死翘翘。


而对于是否安全这个事,妈妈们不用「谈毒色变」。


因为凡是能够上市的正规蟑螂药,一定是经过严格质量检测的,对于蟑螂来说毒性巨大,但对人来说,只要正规操作,都是安全的。


比如可以买杀虫喷雾,这个使用的时候要让人宠离开,避免吸入。


还可以买带有药饵的粘螂板,这个需要避免孩子不小心踩到粘板或者拿起来玩。


也可以买的点涂的毒饵或者胶饵,比如很多知友推荐的拜灭士除蟑胶饵,涂在比如柜子缝隙等孩子接触不到、但蟑螂出没的位置。


这种药相对来说更适合家用一些,因为一个是没有挥发性,不会让孩子吸入;另外就是可以「一窝端」,一只蟑螂吃了,回到窝里,可以杀死一窝。


当然,饵料也不需要搞的满屋子都是,只需要根据蟑螂的特点排兵布阵,在屋子缝隙和蟑螂经常出没的路径附近放置。


为了更直观,找到了上海疾控中心的图给大家参考。当然,三种药不一定都要买,根据需求选购即可。


最后,还是想再强调一下,家里一旦发现有了蟑螂,千万千万不要因为担心什么药物伤害,离开剂量谈毒性,而对蟑螂置之不理!


因为一旦你这样做,蟑螂对你和家人造成的各种危害,尤其对孩子的伤害,会更严重。


难道你不记得螂妈们比母猪还强的繁殖能力了么,这场人虫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要是你不动手:


内容参考丁香医生科普文章:

作者: 范明秋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主管医师


购买链接:健康日历2020 丁香医生 买2本使用优惠码ZK8MAB立减5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