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氮元素可以形成碳元素那样的大分子长链吗?为什么?磷或者硼呢?

回答
氮、磷、硼能否组建如同碳的“宏伟长城”?

我们常惊叹于碳元素构筑出的生命蓝图——错综复杂、功能多样的生物大分子,它们如同一个个精密的机械装置,驱动着生命的运转。碳原子就像辛勤的建筑师,能够以各种方式相互连接,形成稳定且多样的长链、环状结构,甚至三维网络。那么,其他一些元素,比如氮、磷、硼,是否也具备这种“搭积木”的天赋,能够构建出碳那样的大分子长链呢?

氮:热衷于“短平快”,而非“长城”

氮元素(N)和碳元素(C)同属于第二周期,化学性质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有形成共价键的能力。氮原子也有四个未成对电子,理论上可以与自身或其他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然而,氮元素在形成自身长链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些“绊脚石”。

首先,氮氮单键(NN)的稳定性相对较弱。与碳碳单键(CC)相比,NN单键的键能较低,这意味着它更容易断裂。这主要是因为氮原子比碳原子小,并且拥有更高的电负性。氮原子之间靠近的孤对电子会产生显著的电子排斥作用,削弱了NN单键的稳定性。因此,虽然理论上可以形成氮链,但这些链往往不稳定,容易分解。

其次,氮原子更倾向于形成双键和三键。氮原子最常见的存在形式是稳定的氮气(N₂),其中氮原子通过强大的三键连接。这种三键非常牢固,使得氮气成为一种非常不活泼的气体。在有机化合物中,氮原子也常常通过双键与碳原子连接(形成亚胺、胺类等),或者以单键形式连接(如胺类),但即使是氮碳双键,其稳定性也受到氮原子电负性较强的 Yet 影响。当氮原子倾向于通过多重键与周围原子连接时,它自然就减少了与自身形成长链的可能性。

然而,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氮在“长链”方面的潜力。在一些特殊的、高能的条件下,或者存在特定的稳定因素时,氮也可以形成具有一定长度的链状结构,例如叠氮化物(如NaN₃)中的N₃单元,或者一些多氮化合物(如N₄,一种四氮环,非常不稳定)的研究。但这些链状结构与碳元素形成的稳定、庞大、多样的生物大分子链相比,在稳定性、复杂度和数量上都有着很大的差距。

磷:另辟蹊径,构建“能量桥梁”

磷元素(P)同样具有形成共价键的能力,并且磷原子比氮原子拥有更多的价电子(五个),这似乎为它提供了更广泛的连接可能性。然而,磷形成自身长链的道路也充满挑战。

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磷磷单键(PP)的稳定性。与碳碳单键相比,PP单键同样不够稳定,甚至比NN单键还要容易断裂。这同样与磷原子的电子排斥效应以及键长有关。磷原子比碳原子大,PP键长也更长,这导致其键的极化程度以及核外电子之间的排斥作用更为显著,降低了单键的稳定性。

尽管如此,磷元素却展现出与碳不同的“建筑风格”。磷原子更倾向于形成多重键,特别是与氧原子形成磷氧双键(P=O),这在磷酸盐和核酸等重要生物分子中极为常见。磷氧双键非常稳定,是磷化合物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形成自身链状结构方面,磷元素更常以环状或少数几对原子连接的形式出现,例如白磷(P₄),它以四面体结构存在,每个磷原子与另外三个磷原子形成单键。红磷则是一种由P₄四面体单元通过PP单键连接而成的聚合物,但其结构更像是“团块”而非规则的长链。

磷元素最著名的“长链”形式,并非直接的PP链,而是通过磷酸酯键连接起来的多核苷酸链(如DNA和RNA)。在这里,磷酸基团(PO₄³⁻)作为连接单元,通过氧原子将核糖或其他糖类分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条稳定的骨架。这是一种间接的“长链”形成方式,磷原子本身并未直接形成庞大的自身链,而是充当了连接器和稳定剂。

硼:构建“独特网络”,而非“线性王国”

硼元素(B)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元素,它的价电子数量(三个)比它所在的第三周期元素(如碳)少。这使得硼原子在形成共价键时,常常出现缺电子的现象。

硼原子最独特的化学性质之一是其形成多中心键的能力。硼原子倾向于与其他硼原子或氢原子形成特殊的“三中心二电子”键,这种键的电子分布更弥散,使得硼化合物的结构更加多样化,并且倾向于形成三维网络结构,而非碳那样清晰的直线或环状长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硼烷(boranes)。硼烷的分子式非常复杂,例如B₂H₆(乙硼烷)、B₄H₁₀(四硼烷)等。在这些分子中,硼原子和氢原子之间形成了许多“桥联氢”,并且硼原子之间也形成了多中心键。

硼元素也能够形成硼硼单键,但这些键通常不如碳碳单键稳定。硼原子之间形成的链状结构往往不如碳链那样普遍和稳定,而且这些链状结构往往也伴随着氢原子的配位,形成一种复杂的网络。

硼元素最显著的“大分子”表现,通常是以无定形或晶体形式的硼聚合物为主,例如二硼化钛(TiB₂)等金属硼化物。在这些材料中,硼原子通过硼硼键和金属原子形成一个高度交联的三维网络结构,赋予了材料极高的硬度和耐高温性。

总结一下:

碳元素之所以能够形成稳定且多样的宏观大分子长链,得益于碳碳单键的良好稳定性、适中的原子半径以及形成sp³、sp²、sp杂化轨道的能力,使其能够以多种方式相互连接。
氮元素倾向于形成不稳定的NN单键,更喜欢通过N≡N或C=N等更稳定的多重键与周围原子结合。它不是形成稳定长链的“能手”,更像是“短平快”的连接者,或者形成不稳定的链状结构。
磷元素的PP单键也不够稳定,它更擅长与氧原子形成稳定的P=O双键,并在生物大分子中通过磷酸酯键作为连接单元,而非直接形成庞大的PP长链。
硼元素由于价电子数的限制,更倾向于形成缺电子的多中心键,并构建出独特的三维网络结构,而不是像碳那样形成规则的线性或环状大分子长链。

可以说,碳元素在构建生命基石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氮、磷、硼则在各自的化学世界里,展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应用领域”,它们或许不能像碳那样搭起生命的“长城”,但也在各自的领域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氮有呢:


磷的话,紫磷这种算不算链?

除此以外,具有PnHn+2这种形态的类似联膦的东西也存在的,n最大可以到9。

之前还看到我国科研工作者发现了一维的磷链,但论文找不到了。


硼的话不知道有没有硼链。

放低一点要求,环状的硼氢烷不知道算不算。

引入碳原子的碳硼烷不知道算不算:



更多信息:

1,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N10 compound with extended nitrogen chain

2,Growing Catenated Nitrogen Atom Chains

3,Greenwood, N. N.; & Earnshaw, A. (1997). Chemistry of the Elements (2nd Edn.), 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

user avatar

第一次被3个人邀请,就不一一谢邀了。作为《无机化学丛书》熟练搬运工感觉不是很想答这种时新的题。

硫磷单质本来就有形成长链结构的趋势,红磷就是例子。

硼能形成形态各异的簇合物,各种奇怪拓扑结构的硼化物改写了《无机化学命名》。但单链的硼一直没有报道。2018年,维尔茨堡大学大学的一位硼化学专家Holger Braunschweig得到150万欧元的资金,开发硼聚合物有效的合成方法。当时的报道[1]中预想的结构如下,现在还没看到相关的文章发表。

简单的硼化学可以翻翻《高等无机结构化学》[2],经常被问的B₄Cl₄这书上就有。

氮和氧由于第二周期特殊性,原子半径小,电负性大,更倾向形成小分子,尤其是氮。氮气过于稳定,导致氮一多就容易爆炸,很多人都在等着全氮盐,比如N₅⁺N₅⁻,被合成出来,一是觉得这是超级高能化合物,二是可以作为高中化学里单质盐的例子,比氢化铵、叠氮化铵什么的还恶心。

不过因为高能化合物研究得很多,聚氮烯还是有人合成的。[3]既然是容易容易分解,根据勒夏特列原理,高压就好了。

A novel nitrogen-rich compound, ReN₈ ·xN₂, was synthesized via a direct reaction between rhenium and nitrogen at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in a laser-heated diamond anvil cell.

高温高压下铼和氮气直接反应就得到了。

ReN₈ ·xN₂ resulted from a direct chemical reaction between rhenium and nitrogen at high pressure and high temperature. We conducted two independent experiments in a diamond anvil cell, in which a mixture of a Re powder and N₂ was first pressurized (to 105 GPa or 123 GPa), and then laser heated (to 2300(200) K or 2700(200) K, respectively).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ReN₈ ·xN₂ is the first synthetic compound, that contains polydiazenediyl chains. Chains of a similar type were recently predicted in CaN₄ (η⁴– coordination together with metallocyclic one), MgN₄ ,HfN₁₀,and in some hydrogen-nitrogen compounds...

记得当时还有挺多人关注的,不过没什么后文。

参考

  1. ^ https://www.uni-wuerzburg.de/en/news-and-events/news/detail/news/polymers-based-on-boron/
  2. ^ 麦松威, 周公度, 李伟基. 高等无机结构化学[M].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6.
  3. ^ 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1805152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