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全民基本收入可行吗?

回答
全民基本收入(UBI)——一个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里的概念,但近年来却实实在在地成为了全球讨论的热点。简单来说,UBI就是政府定期、无条件地向所有公民发放一笔钱,不管他们有没有工作,收入多少,都会获得这笔钱。听起来很美好,但它真的可行吗?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仅仅是“发钱”这么简单。

UBI的逻辑基石: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

首先,咱们得明白UBI想解决什么问题。最大的驱动力之一,就是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冲击。随着技术越来越发达,很多现在由人做的工作,未来可能会被机器取代。这就像当年工业革命一样,虽然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但也让很多人失业。UBI被视为一种应对大规模失业的“安全网”,确保人们即使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工作,也能维持基本生活。

其次,UBI也是对贫困和不平等的有力反击。现有的福利体系往往复杂、带有歧视性(比如需要证明自己多穷多困难),而且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残疾、照顾家人等)难以进入劳动力市场。UBI的“无条件”特点,可以绕过这些障碍,直接降低贫困率,提高所有人的生活水平。

再者,UBI还有可能激发创业和创新。有了基本收入保障,人们就不必为了生计而被迫去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去学习新技能、追求创业梦想,或者从事一些社会价值高但经济回报不高的工作,比如艺术、社区服务等等。

“可行性”的硬骨头:钱从哪里来?

说到可行性,最直接的问题就是:钱从哪里来? 这是UBI最大的挑战,也是反对者最常攻击的点。

税收增加是必然的。 要支付如此庞大的开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大幅提高税收。这可能包括提高个人所得税、企业税,甚至引入新的税种,比如对自动化生产征税(“机器人税”)。
取消现有福利体系。 另一种观点认为,UBI可以取代许多现有的福利项目,比如失业救济金、食品券、住房补贴等等。这样一来,政府在管理这些项目的行政成本上也能节省下来,一部分资金可以用于UBI。但问题是,UBI的金额是否足够覆盖所有这些福利的作用?对于特定需求的人群(比如残疾人),他们可能需要的支持远高于普遍发放的基础金额。
经济增长的红利? 如果UBI能够刺激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那么增长产生的税收可能会反哺UBI。但这是一种“结果倒推原因”的乐观设想,很难在实施前就保证。

UBI会带来的潜在改变:是天堂还是地狱?

如果UBI真的实行了,社会会发生什么变化?这就像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既有让人期待的积极影响,也有令人担忧的负面连锁反应。

积极的方面:

大幅降低贫困和饥饿。 这是UBI最直接、最有力的影响。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食物、住所)可以得到保障,这本身就能显著提升社会福祉。
改善健康和教育。 经济压力是很多健康问题和教育机会不均的根源。有了UBI,人们可以更安心地照顾自己和家人,有更多精力投入学习和提升。
提升社会平等。 无论是基于性别、种族还是社会阶层的经济不平等,UBI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促进社会参与和志愿服务。 当生存压力减小,人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参与社区活动、志愿服务,回馈社会。
减轻犯罪率。 经济困难常常与犯罪率上升有关,UBI有望通过缓解经济压力来降低犯罪。

消极的方面(担忧):

“不劳而获”的道德风险? 这是最经典的质疑。人们会不会因为有了基本收入就不愿意工作了?如果大部分人都选择不工作,谁来维持社会的运转?
通货膨胀的恶梦。 如果突然有大量新增的购买力进入市场,而生产能力没有相应提升,很可能导致物价飞涨,使得UBI的实际购买力大打折扣,甚至让所有人都变得更穷。
经济的“退化”? 如果大量劳动力退出传统就业市场,一些重要的服务和生产环节可能会受到冲击。
政府财政的不可持续性。 如果税收无法支撑UBI的开销,或者经济增长不如预期,那么UBI就可能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
社会凝聚力受损? 如果一部分人觉得“我工作但收入没比不工作的人多多少”,可能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试水温:小规模试验的结果

为了探究这些可能性,世界各地进行了一些UBI的试点项目。这些项目通常规模不大,时长有限,而且往往是对特定人群(比如低收入家庭)发放,或者是在特定区域进行。

芬兰的试验: 芬兰曾进行过一项为期两年的UBI试验,针对2000名失业者。结果显示,参与者在健康、幸福感和信任度方面有所提升,但对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有人认为,如果UBI的金额足够高,可能会对就业产生更大影响。
加拿大的“Mincome”项目: 上世纪70年代在加拿大马尼托巴省进行的一个试点项目,发现接受UBI的家庭在健康和教育方面有所改善,并且只有少数人(主要是新妈妈和青少年)减少了工作时间,前者是为了照顾孩子,后者是为了继续学业。
非洲的一些试点: 在一些非洲国家,UBI的试点项目(通常由非政府组织执行)显示出积极效果,例如儿童的营养状况改善,家庭也更有能力投资小生意。

这些试点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局限性。它们通常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社会福利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家进行,其结果能否直接推广到其他国家,还有待商榷。而且,小规模试验难以模拟大规模实施可能带来的宏观经济影响,比如通货膨胀和整体就业市场的反应。

那么,UBI“可行”吗?

这就像问“钱”是不是万能的。UBI是否可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怎么设计”和“在什么条件下实施”。

金额是关键。 UBI的金额如果太低,可能无法真正解决贫困问题,反而会增加税负但收益甚微。如果太高,则可能引发前述的经济风险。
资金来源是核心。 找到一个可持续、公平且不至于扼杀经济的资金来源,是UBI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配套措施不可或缺。 UBI不能是一个孤立的政策。它需要与教育、医疗、住房等其他社会政策协同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积极作用。例如,如果UBI的金额不足以覆盖高昂的医疗费用,那么人们依然可能因为疾病而陷入困境。
社会接受度。 改变人们的劳动观念、福利观念,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总结一下:

UBI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议题。它有着解决贫困、应对自动化冲击的巨大潜力,但也面临着严峻的财政、经济和道德挑战。

能不能“做”,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个稳健的“怎么做”的方案。 如果设计得当,比如金额适中、资金来源合理、与现有体系有效衔接,并辅以其他配套政策,UBI或许能在未来的社会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发钱”,而不考虑其深远的经济和社会影响,那么它很可能就会变成一场昂贵的、适得其反的社会实验。

在AI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拥抱技术进步,又能保障每个人体面生活的社会。UBI,或许是其中一条值得认真探索的道路,但这条路还布满了未知和需要克服的障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随着央行数字货币的开展,以后会推广到每个人都拥有数字货币“钱包”或者“账户”。按照目前支付宝/微信声称的数字,不计算重复账户,拥有移动支付账户的个人数量,大致在8亿-10亿之间。也就是数字货币钱包不用卖力推广,他的用户数量也大概在这个水平上。通过扶贫,养老等措施,实现99%的成年人拥有数字账号的成本和可实施性是可以承担的。

也就是说以后不用坐直升机撒钱,直接由央行向全体公民的数字账号拨款就能把钱撒到每个人头上。

从每个人每个月发50块钱开始,看有没有造成通胀或者其他金融乱象,逐步到每个月发100,到发1000.

这样撒钱会产生什么的结果?之前杨安泽竞选纲领里由每人每个月1000美金自由基金的提法,并且进行了演算,说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之类的。

我在这里重新算一下。

首先撒钱的目的是为了让大伙儿花钱,只有把钱花出去,撒的钱才有意义。

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一年三万,中位数是2.6万。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1.4万。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380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5777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5035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9230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6401元。

这个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包括老人,小孩以及没有工作的。

1.如果一个月每人发100,每年每人1200块钱,对于全国收入下部的60%的人来说,这1200块钱的在他们收入中还是有百分比的,(7380,15777,25035).而且,根据众所周知的中国收入基尼系数和财富基尼系数的比较,我们知道收入在后90%的人,基本上存不下什么钱。

所以,这样每人每月100,一年撒钱1.68万亿,至少有1.5万亿能进入流通领域,创造大概5万亿的GDP(每轮税20%),对于全国100万亿的GDP来说,这5万亿也就是毛毛雨。

同时,直接采取央行撒钱的方式,就差不多是赤字货币化1.68万亿,造成至少1.68万亿的通货膨胀,但是这个基本上不会造成货币乘数效益,这个钱,基本上要么到手花,要么就在钱包里,也没人会把他存到银行。所以比起100万亿GDP,就是1.68%的通货膨胀基数。

但是显然,对于后面这60%的人,每人每月100块钱对于他们生活的改善是显然不够的,1.5亿进入流通领域创造的GDP也只能养活两三千人。对于中国几亿人这么庞大的劳动力市场来说,也是几乎没影响。

2.如果说每月每人发1000.每人每年12000.这个数量对于收入后80%的人来说,就比较客观了,足以大幅度的改善生活。

但是同样,造成的通货膨胀基数也上升了十倍,到16.8%,而且部分还会流入银行,产生货币乘数效应,产生更高的通胀。

但是如果相应的货币投放减少呢?如果通过货币工具把通货膨胀降下去。同样,这16.8万亿可能创造30万亿+的GDP,如果货币流转的前两轮都在消费市场的话,就能产生至少25万亿的消费市场。国内去年消费市场是40万亿。这个的影响就比较大了。

也不用怕养懒汉,要是拿一千块钱就能不搬砖了,或者不种地了,基本不可能。根据调查,三和大神们平均月收入也在1000左右。

待续待详待补


有撒有归,我有个想法是把收遗产税这事划归央行,资产在前1%的人,人一死,他的钱呀,hua,就不存在了,他的资产,统统改名国资委。但是同时就像成立的信托基金一样,做个算式,每年给他子女一个月发1万-200万。


而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反而有美国所不拥有的一个好处,中央银行国有!

所以与其从财政收入之中发放UBI,不如直接每个月给每一位公民发钱来产生货币。

当然可以有一个从一个月一百到一个月一千循序渐进的过程,产生的通货膨胀的预期通过M2阶段的操作来消除,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性,以及生产的正向。


当然,这也只不过是资本主义时代的裱糊行为而已,将来的将来,一定是会有新的方法产生

user avatar

UBI的最大问题就是发钱的政府并不能保证拿了UBI的人们就把这个钱用于基本生活保障。所以美帝现在的政策是给穷人发食品券,保证了穷人确实只能拿来买吃的,不至于饥荒。而按杨安泽的说法的UBI,很容易导致最有争议的养懒人。

中国目前在推电子货币。在电子货币体系下,我们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是可以被国家检测到的。这样一来,也就为UBI的推行有了物质基础。

而美国这种还是匿名的现金,不可追查,随心所用,是不可能能够推行UBI的。

user avatar

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意指“全民基本收入”。UBI最近在美国大热,缘起于一位华裔民主党候选人杨安泽,他的竞选纲领中最引人瞩目的一条就是,给每个18岁以上的美国公民每月发放1000美元,没有任何限制条件,他把这个叫做“自由红利”。

跟很多人一样,我听到UBI的第一反应是,吹牛的吧,钱从哪来?但是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金融人,我还是要搞清楚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会不会推高美国的债务,最后让美联储买单。然而现实情况是UBI呼声越来越高,更有扎克伯格和埃隆马斯克这种科技大佬公开表示支持,这不得不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可能是我对UBI了解太少,于是我找了一些资料,还真的逆转了我的想法。在这里跟大家分享。

先聊聊UBI可行的原理,其实UBI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50年前这个方案就被提出来了,众议院审议通过后惜败参议院。后来2016年美国工会组织前主席Andy stern 写了一本书详细的介绍了UBI,并且建议每人每月1000美金,在美国,贫困线是12770美元每年,这样一来所有人都可以脱贫,无需为生计担忧,yang在参与竞选之前和Andy吃了饭,于是就以UBI为纲领去参选美国总统去了。

yang给这个方案准备了一个极好的理由,当前社会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智能化程度大大提升将会替代很多职业,这其中大公司甚至不用交税,却利用这种技术领先抢夺了很多普通人的工作,因此美国公民有权从每一笔亚马逊销售,每一次谷歌搜索,每一公里自动驾驶里程里分一杯羹,真所谓师出有名,这个说法简直就是政治正确,迅速获得了大量的支持,那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钱从哪里来?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凭主观臆测,美国总人口是3.29亿,弃子年满18的有2.5亿左右,那么每年为此要付出2.5*1000*12=3万亿美元。那么yang是怎么筹划的呢?第一,增加增值税税种创造8000亿税收;第二,目前福利支出5000-6000亿,这笔钱在实行UBI之后可以省下来;第三,人民生活更有保障,由此节约医疗支出和犯罪率下降节省共1000-2000亿;第四,UBI推动经增长可以创收8000-9000亿。这如果再不够就给富人加税,但是这部分可能会拖累经济,以上内容我简单做个加法大约得到2.35万亿美元,这里面有7000亿左右的缺口,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yang这个计划是以2亿人作为基数计算的,算得支出2.4亿,这样一来就平衡了,因此这个计划要是实施的话就要马上兑现,这在短时间之内会加剧联邦的窘境,但是上面这四个操作都不是马上就可以兑现的,如果国会不批就搁浅,或者批了会加大赤字最后又要发债,基金管理人Michael pento 甚至认为这会加剧美国债市危机,导致债市崩盘,危机程度超过次贷。

尽管如此,我依然认为UBI最终会胜出,并不是因为支持yang的华裔身份,而是它恰恰顺应美国正在发生的两大趋势。

首先是人工智能,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机器人取代人的重复性工作已经不再是笑话了,在美国已经在探讨开征机器人税的可能性了,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未来可能10-20年内会有20%-30%的工作被AI代替,这个趋势已经形成不可逆转,最容易被替代的就是那些重复性,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工作,比如零售,制造业,交通运输,行政等,根据美国劳工部最新发布的报告,从17年初开始零售业岗位就开始了萎缩,美国的制造业振兴计划也在今年哑火,特别十月份还出现了36000个职位的负增长,随着自动驾车技术的成熟,350万卡车司机面临下岗危险,虽然从整体上来看就业岗位还在增加,但是美国人确实真真切切感受到AI的威胁,yang很聪明,看到了这个趋势于是不断地用数字刺激大众的神经,并且给UBI找到了很合理的理由,科技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提高生产力却不用交税,因此大众都有权利在这里面分一杯羹。

其次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这个问题已经困扰美国多年,早在2012年20%的富人就占据了全美国85%的财富,而最富有的1%占据了35%的财富,根据最新数据,目前的贫富差距已经到达了50年最高,这个现象只会越来越严重,因为在之前的三轮QE后贫富差距是越来越大的,何况美国现在正在进行第四轮QE,每一次QE都让离钱更近的富人们变得更富,2019年美国经济放缓,联储由紧缩转为宽松,底层人民的赤贫化加剧,UBI对底层人民的吸引力非常致命,即使是一些中产或者富豪 ,考虑长远的利益,也会支持UBI,比如马斯克和扎克伯格,甚至著名经济学家曼昆以及诺奖获得者弗里德曼也公开支持UBI,认为这是解决收入两极分化的好办法,并且协助论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因此UBI并非纸上谈兵,只不过yang把它作为自己的政治纲领提出来,实际是否成熟尚未可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全民基本收入(UBI)——一个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里的概念,但近年来却实实在在地成为了全球讨论的热点。简单来说,UBI就是政府定期、无条件地向所有公民发放一笔钱,不管他们有没有工作,收入多少,都会获得这笔钱。听起来很美好,但它真的可行吗?这背后牵扯到的可不仅仅是“发钱”这么简单。UBI的逻辑基石:为.............
  • 回答
    UBI车险,也就是基于驾驶行为的保险,在国内的推广前景,我认为是相当可观的,但也伴随着不少挑战。为什么UBI车险有推广潜力?1. 消费者对更公平定价的需求: 传统的车险定价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固定因素,比如车型、驾龄、违章记录等。但现实是,很多有着良好驾驶习惯的年轻司机,因为驾龄短,保费反而不低.............
  • 回答
    UBI(UsageBased Insurance,基于使用行为的保险)与车联网(Connected Vehicle)的结合,可以说,非常有可能成为未来车险发展的主流趋势。这不仅仅是“可能”,而是正在发生的巨变。下面我就来详细聊聊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它具体会怎么发展。为什么UBI+车联网是未来车险的大势.............
  • 回答
    OBD赋能UBI车险:重塑未来保险格局的潜力股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围绕驾驶行为进行个性化定价的UBI(UsageBased Insurance,使用付费保险)车险模式正悄然兴起,而车载诊断系统(OBD)的普及,更是为其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预示着它可能成为未来车险市场的重要趋势。这篇文章将深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