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问个比较不要脸的问题,孙权任命的州牧级官员刘备为什么背叛孙权?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很能触及三国历史的关键节点。您问的是“不要脸”的问题,但实际上,这恰恰是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政治、军事、个人情感和历史大势的复杂交织。

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孙权并没有任命刘备为州牧级官员。

历史上的刘备在赤壁之战后,确实获得了荆州的部分地区,并且被孙权册封为荆州牧。但这个册封是孙权在赤壁之战后,为了拉拢刘备,共同对抗曹操而进行的政治姿态。此时的刘备,名义上是依附于孙权,但实际上他已经拥有一块根据地,并且积极谋划自己的未来。

您之所以会提到“任命州牧”,可能是将刘备在获得荆州部分地区后的地位,与他之后与孙权的关系混淆了。所以,更准确地说,问题应该是:在孙权册封刘备为荆州牧,并共同抵抗曹操之后,为什么刘备最终与孙权走向对立,并被孙权认为是“背叛”?

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1. 刘备和孙权的根本利益冲突:地盘和战略目标

刘备的目标:复兴汉室,建立自己的基业。 刘备虽然起初依附于各路诸侯,但他内心深处的终极目标始终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需要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并在此基础上扩张势力。荆州是他梦寐以求的关键战略要地,因为荆州地势险要,物产丰富,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冲。
孙权的目标:巩固江东,统一南方。 孙权则希望在占据江东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势力,并伺机扩张。赤壁之战后,孙权的主要目标是稳固长江防线,防止曹操再次南侵。他对荆州的看法更多的是一种“缓冲地带”和未来可以争取的目标,而不是立即要完全掌控的地盘。

因此,当曹操被击败后,刘备和孙权对于如何瓜分荆州就产生了根本性的分歧。

2. 荆州归属问题是直接导火索

赤壁之战后的荆州分配: 赤壁之战的胜利,孙刘联军虽然是共同的,但大部分的兵力消耗和实际战斗是在刘备方面进行的。战后,刘备军团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迅速占据了荆南四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孙权则占据了江夏郡,并向南郡施加影响。
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明确提出,刘备应“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占据荆州和益州,并以此为基地,北伐曹操。这本身就意味着刘备不可能长期满足于孙权册封的荆州牧名义,而希望实际控制荆州大部分地区。
刘备夺取益州: 随着曹操的威胁暂时缓解,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率军西进夺取益州(今四川盆地)。这个行动,使得刘备拥有的实力大大增强,进一步加剧了他与孙权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因为益州是刘备的根据地,而荆州则是他北伐的跳板,这两块地盘对于刘备来说至关重要。
孙权的不满和实际行动: 孙权对于刘备夺取益州后,仍然盘踞荆州,并且与自己的地盘犬牙交错的情况非常不满。他认为刘备背信弃义,没有按照当初的约定(或者说孙权期望的)那样,在战后将荆州大部分地区交还给他。因此,孙权开始采取实际行动,试图夺回荆州。

3. “借荆州”与“不还荆州”的拉锯战

刘备的策略: 刘备攻取益州时,实际上是将部分荆州交给关羽镇守,自己前往益州。在孙权看来,这是“借荆州”的继续。当刘备在益州站稳脚跟后,孙权多次派人向刘备索要荆州,但刘备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比如“待我安顿益州再论”,或者将一部分地盘让给孙权,但核心区域(如南郡等)仍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关羽的行动: 关羽作为刘备集团的重要将领,在镇守荆州期间,一方面要对抗曹操,另一方面也要处理与东吴的关系。然而,关羽的性格也是骄傲且忠于刘备的。当他奉刘备之命,对东吴的施压采取敷衍甚至对抗的态度时,就更加激化了矛盾。

4. 关羽攻打樊城和袭杀吕蒙:直接导致联盟破裂

刘备的北伐野心: 刘备在夺取益州并稳定局势后,决定北伐。他派遣关羽作为北伐的前锋,驻扎在荆州,负责牵制曹操的兵力,为自己的北伐创造条件。
关羽北伐策略的失误: 公元219年,关羽率军北上,攻打曹操在宛城和樊城的据点。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甚至水淹七军,俘虏了于禁,斩杀了庞德,声势浩大。然而,他的这次行动,使得荆州兵力空虚。
孙权抓住机会: 孙权看到了这个绝佳的机会。他认为刘备已经打破了之前的默契,将主力北调,并且让关羽孤军深入,留守的兵力薄弱。于是,孙权派遣吕蒙策划偷袭荆州。
吕蒙的白衣渡江: 吕蒙利用兵家之常,诈称士兵有病,让士兵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利用水路秘密渡过长江,偷袭了关羽留守的公安和江陵。由于关羽的大部分兵力被调往前线,加上对东吴的疏忽,荆州很快被吕蒙攻破。关羽在回师途中,最终被东吴军队俘虏并遇害。

5. 为什么说刘备“背叛”孙权?

这里的“背叛”是站在孙权的角度来看的。

打破了原有的战略平衡: 在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是共同对抗曹操的。刘备占据荆州,虽然名义上是孙权册封的,但更多的是一种战略配合,荆州是作为孙刘共同的缓冲地带和前线。然而,刘备夺取益州后,其势力壮大,并且以荆州为跳板,其战略目标开始超越单纯的对抗曹操,开始指向统一天下,这与孙权希望稳固南方、伺机扩张的目标产生了冲突。
不肯归还荆州: 从孙权的视角看,刘备没有兑现“借荆州”后的归还承诺,反而坐拥荆州,并最终吞并益州,成为与孙权并立的强大势力,这是对合作基础的破坏。
关羽的军事行动: 关羽的北伐,虽然是刘备为了北伐而下达的命令,但在孙权看来,这是刘备集团主动攻击对东吴有利的曹操势力,打破了三国鼎立相对平衡的局面,并且导致荆州兵力空虚,给东吴攻击荆州创造了条件。当孙权反击并夺取荆州,杀害关羽时,刘备认为孙权背弃了同盟,因此发兵攻打东吴,试图夺回荆州并为关羽报仇。

总结:

刘备并非一开始就想“背叛”孙权。双方的合作是基于共同对抗曹操的战略需要。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尤其是刘备实力壮大并占据益州后,双方在荆州地盘的归属和未来的战略方向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刘备的目的是“兴复汉室”,需要强大的根据地和战略纵深(荆益二州)。
孙权的目的是巩固江东,并有机会扩张,但不想看到一个同样强大且有统一野心的对手坐拥关键战略要地荆州。

最终,是荆州问题和双方战略目标的不一致,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关羽攻打樊城导致荆州空虚,给了孙权机会夺取荆州并杀死关羽,这可以说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直接导致了刘备为报仇和夺回地盘而发兵攻打东吴,标志着孙刘联盟的彻底破裂。

因此,与其说刘备“背叛”孙权,不如说是因为双方各自的战略利益和政治目标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并且在这种冲突中,刘备在荆州问题上的坚持和关羽的军事行动,最终导致了联盟的瓦解和战争的爆发。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力量对比变化和地缘政治博弈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读书不是为了搞魔法。

譬如:

《后汉纪》原文:

刘备以孙权行车骑将军,备自领荆州,屯公安。

看来孙权的车骑将军是刘备所任命。

《三国志》原文:

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备领荆州牧,屯公安。

不仅孙权的车骑将军是刘备任命,他的徐州牧也是刘备任命,孙权妥妥是刘备的臣子喽。

再瞧瞧步骘的升职履历:

  1. 孙权讨虏将军时:召(步)骘为主记,除海盐长。
  2. 孙权为车骑将军、领徐州牧时:还辟车骑将军东曹掾;:权为徐州牧,以骘为治中从事,举茂才
  3. 孙权为车骑将军,领徐州牧之翌年:建安十五年,出领鄱阳太守。岁中,徙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

这叫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呗。

因为刘备在建安十四年提拔他的臣子孙权做了车骑将军,领徐州牧——步骘才得以从县长之位坐火箭被光速提拔——建安十四年车骑将军属吏,转徐州治中从事,举茂才;建安十五年鄱阳太守转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

然后题主提供的原文得出结论,用步骘担任交州刺史,去证明刘备之荆州牧是孙权任命,这是怕春晚搞笑力度不够?

刘备占据荆南先打出刘琦这张牌,待刘琦去世后自领荆州牧,他需要孙权这盟友认同自己在荆州的统治地位。而孙氏久据江东,其官卑位浅是长期心病,他需要升格权力提高身为统治者的地位,满足自己与江东英豪对名位的渴求。

结果是孙权承认刘备在荆州的统治,自己得到权力的升格;刘备得到孙权对自己统治荆州的认可,顺手帮孙权确立了徐州这靶子——这就是很普通的政治交易,各取所需。

和谁是谁的臣子能扯上啥关系?

刘氏的利益在荆州,非荆州牧无以治理荆州,非荆州无以入益州;孙氏的目标在徐州,非徐州牧不能满足利益,况且刘备还表他车骑将军之位,使其幕府得以扩充。

问题描述提供的传送门倒是方便,原文随便扫一眼即知错漏百出,谬论不绝,甚至基本事件的时间和先后顺序都没弄对,说是魔法都算夸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