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学生在刚刚接触社会时总被人说「老实巴交」是好事吗?

回答
刚毕业的大学生,踏入社会,听到“老实巴交”这四个字,心里滋味肯定有点复杂。有人觉得这是褒义,踏实、靠谱;有人却觉得这是贬义,木讷、没心机。那么,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老实巴交”: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首先得明白,“老实巴交”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含义是会跑偏的。

正面解读: 更多的是指一个人为人诚恳、踏实、不爱说大话、做事认真、值得信赖。这种“老实”,背后往往藏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可靠性。他们不会为了短期利益而投机取巧,也不会耍小聪明去欺骗他人。在工作中,他们可能是那种默默耕耘、交付成果的“实干派”。

负面解读: 也有人会把“老实巴交”和“没本事”、“不懂变通”、“容易被欺负”联系起来。这种理解下,“老实”就成了“木讷”、“不开窍”、“不会说话”、“人际交往能力差”的代名词。他们可能不太懂得如何拒绝,不太会为自己争取,甚至容易成为办公室政治的“炮灰”。

大学生刚接触社会,被贴上“老实巴交”的标签,可能是个“双刃剑”。

说它是好事,有几个理由:

1. 建立信任的基石: 刚出社会,谁都不认识谁。一个看起来“老实巴交”的年轻人,不容易让上级和同事产生戒备心。这种朴实、真诚的气质,反而更容易让人愿意去教你、带你。毕竟,一个看起来油滑、善于表现但实际能力存疑的人,可能比一个踏实但略显笨拙的人更让人警惕。

2. 稳扎稳打的开端: 很多大学生在学校里养成了按部就班、认真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习惯。这种习惯在工作中,转化为踏实肯干、不怕吃苦。刚开始,能力可能不是最强的,但这份“老实”,意味着他们会认真学习、接受批评、不断改进。这种“笨鸟先飞”的精神,往往比那些自以为是、不愿意学习的人更有潜力。

3. 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社会的复杂性,远超校园。刚入职场,不懂人情世故,如果过于张扬、爱出风头,反而可能招来嫉妒、排挤,或者卷入一些不必要的纷争。一个“老实巴交”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他们暂时“隐形”,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业务、熟悉环境上,减少犯错的可能性。

4. 积累好口碑: 长期来看,“老实巴交”往往能转化为可靠、有担当的品质。当你的同事知道你是个说到做到、信守承诺的人,当你的领导知道你是个认认真真、不偷奸耍滑的人,你的好口碑就建立起来了。这种口碑,比一时的聪明才智更珍贵,是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资本。

但如果“老实巴交”被误读,或者本身就带有一些负面成分,那它就不是好事了:

1. 被低估能力,错失机会: 如果“老实”被理解为“没想法”、“没主见”,那么你的工作可能只会被分配到一些基础、重复性的任务,长期以往,能力得不到锻炼,也难以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别人可能会觉得“你做这个挺合适”,而不是“你来挑战这个更有难度的项目”。

2. 成为“背锅侠”或被利用: 那些“老实巴交”的特质,比如不懂拒绝、不好意思表达自己,很容易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盯上。他们可能会把一些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推给你,或者在你背后做些小动作,而你因为“老实”,可能碍于面子或者不知如何应对,就默默地承受了。

3. 缺乏领导力和影响力: “老实巴交”有时候也意味着不善于表达、不善于说服别人。在团队合作中,如果你的想法不能有效地传达出去,或者你无法影响他人,那么即使你有好的点子,也可能被埋没。缺乏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职场上是很难发展的。

4. 内心压抑,成长受限: 如果一个人真的就是那种“人云亦云”、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不懂得如何与人有效沟通的人,那“老实巴交”就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局限。这种局限会阻碍他们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学习更丰富的技能,实现更全面的个人成长。

所以,关键在于“度”和“内涵”。

如果你的“老实巴交”是建立在 诚信、勤奋、认真、责任感 的基础上,并且你 愿意学习、有自我反思 的能力,那么这绝不是坏事,反而是你最宝贵的财富。你可以利用这份“老实”去打牢根基,让别人觉得你“靠谱”。

但是,如果你是那种 不懂变通、不会拒绝、害怕表达、缺乏独立思考 的“老实”,那么你就需要警惕了。你需要有意识地去学习一些职场沟通技巧,学会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

给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的建议:

保持初心,但也要学会成长: 别因为害怕被贴标签,就丢掉自己的真诚和踏实。但同时,也要观察周围的人,学习他们身上那些值得肯定的优点,比如有效的沟通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听多看多思考: 刚开始,少说多做,但要做有思考的做。观察领导和同事们是如何处理事情的,他们是如何沟通的,从中汲取经验。

敢于提问,勇于表达: 遇到不懂的地方,大胆去问。有自己的想法,在合适的时机,也要敢于说出来。别怕说错,错了改正就是了。

学会拒绝,量力而行: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必须答应,也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去付出。学会评估自己的能力和精力,量力而行。

找到自己的定位: 你是想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还是一个有影响力、能带领团队的人?你的目标决定了你需要在“老实”的基础上,补充哪些新的特质。

总而言之,“老实巴交”本身不是好坏,它更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是把它雕琢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还是让它依然是块石头,取决于你自己。刚毕业的大学生,听到这个评价,不妨先冷静下来,问问自己:我的“老实”是怎样的?它能为我带来什么?我又该如何让这份“老实”成为我前进的助力,而不是绊脚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上小学的时候,每次做作业很慢,还喜欢把解题的思路写在选择题边上;并不是因为我思维慢,而是我喜欢思考题目背后的规律。老师和同学说我“太老实太罗嗦”。后来我参加竞赛拿了很多奖,考上了重点初中。

高中的时候做生物和化学的奥赛,虽然成绩都很不错但是最终还是没保送北大。类似经历的同学们都选择了其他学校的保送;我拒了浙大的保送,决定回来从头学习高中内容参加高考。班主任对我直摇头,“你这点账还是要算清楚的,从头学参加高考最可能的结果也就是浙大了。” 后来我以高考全省前十的成绩考上了北大。

上了大学之后,选择做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我经常翻看《分子克隆实验指南》,把各种实验的方法整理成文件打印出来,工作原理记在心里;经常为了得到好的数据多做很多事各种熬夜。我本来可以更灵活一些,实验跟师兄师姐学学就可以了,数据能在组会上过导师那一关就好了。后来我本科就发了国际顶级期刊,研一的时候就已经满足了博士毕业的论文要求(刚接收,还未刊登出来;当然实际博士毕业还需要经过博士资格考试和博士资格答辩)。

我很庆幸自己在大家的不理解中坚持了下来。这种坚持不是与他人对抗,不是跟他人争夺,就只是坚持:当前的环境也许只是一个暂态,也许只是世界的一小面;如果你想要见见更大的世界,那就不要太急着让自己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彻底改变。

----------------------------------------------------------------------------------------------------------------------

楼下有答案google人肉了我。在这里感谢发私信提醒我的朋友们。也感谢留言提醒我发文格式的同学们。

我本来是无意回应人肉的。当初写这个回答并不是为了博取眼球,只是想给题主打气:“老实巴交”与否,哪种程度才算“老实巴交”,这些都不重要。没必要由于听到一些评价而过度反思,因为这些评价通常就是人家随口那么一撂,与人家上微博回个帖子评论两句并无大的差异(当然如果长辈或者友人认真给建议和批评,那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倘若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可就要真的疲于奔命了。其实这个情况同样适用于楼下人肉我的zehao xu同学,ta也许看我的回答不顺眼,黑我一下,可下周这个时候ta可能直接就忘了我这茬子事了,说到底也就是一时冲动;倘若我真的大惊失色,去ta答案下面的500个评论中一一回应,那我自己的生活也就别过了。

zehao xu同学用来黑我的论据,其实不太能算论据吧:前面一个链接是我大三“社会实践”的那一年(其实这个说来话长,就用这四个字总结吧~),在中英美三国synthetic biology会议上做学术报告之前递交的个人材料;后一个网页,是2012年年中更新的、北大生物基础教学中心参与完成的发表论文总结(也就是说,如果我有论文发表,但是与基础教学中心没有太大关系的话,是不会被收录的)。

我现在第一作者身份的论文有一篇ACS Synthetic Biology (

Automated Design of Genetic Toggle Switches with Predetermined Bistability

); 一篇PLoS ONE (

PLOS ONE: A Formalized Design Process for Bacterial Consortia That Perform Logic Computing

),一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

nature.com/ncomms/2014/

);还有一篇ACS Synthetic Biology是通讯作者(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et of Biosensors for Aromatic Compounds

);另有一篇Nature Methods在准备。关于ACS Synthetic Biology这个杂志呢,的确是2011年才创刊的;可是Synthetic Biology这个领域的概念出现是在2000年左右,2007年以后才算聚集了足够的人气,所以这个领域的期刊创刊很新并不意外吧。再者,ACS这个杂志系列相信做生物科研,尤其是化学生物学的筒子们是非常熟悉的,其旗下的期刊质量口碑如何大家也是知道的。目前ACS Synthetic Biology收录了synthetic biology领域40%的高质量工作,影响因子预期在6~7;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影响因子是10.7;Nature Methods的影响因子是26。

最后关于人肉我想谈一谈我的看法。人肉这东西,如果真的能把一个人的过往历史掏干掏净,这个人面对这些材料其实倒也坦然:哪样不是自己做过的?可人肉的一个缺陷是,当一个人被挖出来的信息不全面时,读者就难免被误导。这其实不单是人肉的问题,当今国内的新闻和报道不也经常出现信息采取的片面化么。说起杨振宁,就是为老不尊,可杨对于物理学的贡献,真不是一个诺贝尔奖就能概括的;说起林徽因,就是绿茶婊,可有多少这么称呼她的同学知道,林徽因可是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学者。退一步说,就算杨振宁真的为老不尊,林徽因真的不检点,对于他们的过度消费就真的合适么?人们没有因为牛顿人品差就忽视他的成就,也没有因为爱伦坡酗酒滥交就鄙夷他的作品。

当前这个时代,有太多人喜欢急切地评价人和事;错的并不是评价这个行为,而是“急切”这个态度。踏踏实实地沉淀,才能在热血从头上退下来之后清晰地思考(其实最后一句话过于说教了;但这也是我总结到的读书做事的态度,姑且分享给大家吧~)。

最后,我想说我身边有故事的同学/同行非常多,很多比我的要精彩得多,我也时常为他们的故事感到温暖和振奋;所以我只是众生一员,偶然的机会我迷路了走入了大家的视线。我在知乎主要的目的是学习,次要的目的是能回答一些生物医学相关的问题,做一些科普(我一直有做科普的愿望...),大家就给我一个机会让我继续努力吧~

还是要感谢理性参与讨论的筒子们,你们是好样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