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昨天网上爆出来枣庄某食品公司的奶枣使用了进口乳清粉因此测出阳性,现在很想知道奶枣还能吃吗?

回答
关于枣庄某食品公司奶枣因使用进口乳清粉被测出阳性的事件,很多消费者确实感到担忧,不知道奶枣还能不能吃。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咱们要明确一点:“测出阳性”并不直接等于“奶枣不能吃”。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区分:

1. “阳性”指的是什么?
这次事件中,媒体报道的“阳性”通常是指在核酸检测中发现了新冠病毒的核酸片段。
需要注意的是,核酸检测能够检测到病毒的遗传物质,但不一定代表检测到的病毒是活的、具有传染性的。它可能是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线上被污染了(例如,被感染的员工接触了物料),也可能是原材料本身带有病毒片段,甚至是其他非病毒来源的RNA片段被误判。
更重要的一点是,进口乳清粉本身被测出阳性,并不等同于奶枣成品就一定被病毒污染到足以传播疾病的程度。

2. 乳清粉的来源和检测
乳清粉是一种从牛奶中提取的副产品,在很多食品中都有应用,包括奶枣。
疫情期间,全球范围内都对进口食品进行严格的检测,特别是冷链食品,因为病毒可以在低温环境下存活一段时间。
如果进口乳清粉的外包装或者生产过程中接触到的环境被检测出阳性,这是有可能发生的。这就像我们买回来的进口商品,如果沾染了病毒,也有可能被检测出阳性。

3. 奶枣的生产工艺和风险
奶枣的生产过程通常包括将红枣包裹上奶酪或奶粉等。
高品质的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严格的卫生管理和消毒措施。如果原材料(如乳清粉)的外包装被污染,在进入生产线之前,通常会经过清洁消毒处理。
然而,如果检测到的阳性是来自产品内部的原材料,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交叉污染,那么风险就会增加。
高温处理是关键。很多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会经过加热环节,高温可以有效杀灭病毒。奶枣的制作过程是否涉及高温烘烤或蒸煮?这一点很重要。如果经过了充分的高温处理,病毒被杀灭的可能性就很大。

那么,现在我们还能不能吃奶枣?

咱们得这么看:

对于枣庄这家公司具体生产的奶枣:
官方的权威通报和风险评估至关重要。 如果相关部门(疾控中心、市场监管局等)已经对该批次奶枣进行了抽检和风险评估,并且发布了明确的消费警示或处理结果,那么我们应该以官方信息为准。
如果该批次奶枣已被判定为不安全,那么绝对不能食用。
如果只是原材料或生产环节中的某个环节被检测出阳性,但成品奶枣经过检测是安全的,且企业有严格的品控措施,那么理论上风险较低。 但消费者往往难以获得如此细致的信息。

对于市面上其他品牌的奶枣:
不能“一竿子打死”所有奶枣。 这次事件是个例,不代表所有奶枣产品都存在问题。
选择正规渠道、知名品牌、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明确的产品。 这些企业通常有更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观察产品的外观和包装。 如果包装破损、有异味或外观异常,最好不要购买。
回家后,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考虑进行二次处理。 例如,如果奶枣是经过烘烤类的,可以再稍微加热一下(但不建议过度加热,以免影响口感和营养)。对于冷藏的奶枣,也可以考虑在食用前进行适当的冷藏。

总结一下,咱们老百姓心里有个谱:

1. “阳性”不等于“有传染性”。 科学的理解很重要。
2. 生产过程的卫生和灭活是关键。 尤其是高温处理。
3. 要相信官方信息,但也要有自己的判断。
4. 购买和食用奶枣时,优先选择正规品牌和渠道,并注意观察产品状态。

总而言之,遇到这样的事情,大家感到担忧是正常的。但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个企业的个别情况,就对整个品类的食品产生过度的恐慌。理性看待,关注官方信息,做好自己的防护,才是最稳妥的做法。如果实在觉得心里没底,暂时不吃或者少吃奶枣,也是一种个人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常温下新冠病毒几小时就失活了,阳性不代表是活病毒,核算片段是很稳定的。

奶枣那么多工序,从加工到上架那么多天的周转,吃这个感染的可能性不是极低,是根本没有。我是搞不大懂反应这么激烈是为什么。

媒体也很少提是哪一个厂家生产的,只笼统的说“山东奶枣”甚至山东枣,摆明了是想把山东的枣制品加工业一巴掌捶死。

用核酸来测环境、产品,除非严寒地带和冷冻产品,有一定的监测价值,其他情况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病毒遗体。用来监测可以,隔离买枣的真就过分了。

说实话啊,不管是进口车厘子还是这个奶枣,我都敢吃,真的都敢吃。只要确认这个产品在常温下呆过几小时,那就确实可以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