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化石揭示早期陆生植物从淡水藻类进化而来,有哪些实际意义?

回答
化石证据表明,早期陆生植物是从淡水藻类演变而来,这个发现不仅仅是科学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更蕴含着极其深远的实际意义,影响着我们对生命起源、生态系统演变以及如何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解。

一、 重塑我们对生命演化史的认知:

打破陆海隔阂的根本动力: 最直观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生命走出海洋、征服陆地的宏大史诗。生命起源于海洋,但海洋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也并非永恒不变。藻类作为水生环境中的佼佼者,它们能够成功登陆,标志着生命探索新疆域的开始。这一步的成功,为后续更复杂、更多样化的陆生生物(包括我们人类自身)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如果植物没有完成这次登陆,今天的地球生态系统将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根源: 陆地环境相较于海洋,面临着干燥、重力、紫外线辐射等一系列严峻挑战。早期植物为了适应这些环境,不得不发展出全新的生理和形态结构,例如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维管束输送水分和支撑,表皮蜡质层防止水分流失等。这些创新性的适应性演化,是今天地球上丰富多彩植物多样性的源头。理解这一演化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生物多样性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构建生命演化时间轴: 化石证据为我们勾勒出了生命演化的大致时间线。从最早的藻类到早期的陆生植物,再到后来的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每一个阶段的出现和演替,都是地球生命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些化石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理解当前生物分布和生态格局的钥匙。

二、 对现代农业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启示:

改良农作物育种的理论基础: 早期植物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能力,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例如,它们在抵抗干旱、贫瘠土壤等方面的生理机制,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等手段引入到我们的粮食作物中。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将早期植物在恶劣环境中高效利用水分和养分的基因,嫁接到水稻、小麦等作物上,将极大地提高它们的抗逆性,减少对水肥的依赖,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水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挑战。
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策略: 很多陆生植物的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修复和改造环境的过程。它们通过固着土壤、改善土壤肥力、制造氧气等方式,一步步将荒凉的陆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家园。理解这一过程,能为我们提供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如沙漠化土地、采矿区等)的思路。我们可以借鉴早期植物的演化策略,选择具有强大适应性和环境改造能力的物种,来帮助这些区域重新焕发生机。
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早期植物的登陆,也开启了植物与大气、土壤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它们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改变了大气成分;通过根系分解岩石,参与了土壤的形成。这些作用对地球的气候和地质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这些历史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当前地球环境变化的原因,例如气候变化中的碳循环,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循环的影响。

三、 对寻找地外生命和改造极端环境的启发:

地外生命的“模板”: 宇宙中存在许多极端环境,例如火星就曾被认为可能存在过液态水。早期陆生植物从水中走向陆地的艰辛历程,为我们探索地外生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如果我们在其他星球上也发现了类似藻类或早期陆生植物的生命痕迹,或者我们计划对其他星球进行“地球化改造”,那么理解植物如何克服极端环境的能力,将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在贫瘠、干燥、辐射强烈的环境中生存的经验,也许能告诉我们,生命在宇宙中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如何在看似不适宜居住的星球上播种生命。
改造人类生存环境的可能性: 随着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深入,未来可能需要在太空建立永久基地,甚至在其他星球上建立殖民地。将地球上的植物“搬运”到太空环境中,需要克服巨大的技术挑战。而早期植物能够适应陆地环境的演化史,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生命如何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蓝图”。研究它们的基因和生理机制,或许能帮助我们培育出能在低压、低重力、高辐射环境下生长的“太空植物”,从而为未来人类的太空生存提供食物和氧气来源。

总而言之,化石揭示早期陆生植物从淡水藻类进化而来,这一科学发现并非是脱离现实的“象牙塔”理论。它连接着生命演化的过去,也塑造着我们对现在生态系统的认知,更蕴藏着解决未来挑战的无限可能。从改进农业生产,到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再到拓展人类生存的边界,这项发现的实际意义,贯穿于我们对生命理解的方方面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陆生植物从淡水绿藻演化而来长期以来已经是一个学术界的共识。

现生所有的陆生植物从苔藓开始算起,包括石松类、真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它们的共同祖先都来自于一种淡水绿藻,这种淡水绿藻在亲缘关系上与双星藻纲(Zygnematophyceae)、鞘毛藻目(Coleochaetophyceae)以及轮藻纲(Charophyceae)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1]

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现生陆生植物的最近共同祖先大约存在于5亿年前(推测的最老年龄为5.15亿年,即现生陆生植物最近共同祖先存在的时间不会超过5.15亿年)。[2]

但是从化石记录来看,最早的确切的陆生植物实体化石为库克逊蕨(Cooksonia),距今约4.3亿年(志留纪温洛克世)。

所以最早的确切的陆生植物化石与分子生物学推测的陆生植物起源时间中间相差了近7000万年。

但实际上我们确定陆生植物的存在,不一定非要发现确切的陆生植物大化石,也可以通过它们的孢子微体化石来寻找它们存在过的证据。植物的孢子外壁耐降解和腐蚀,易于在沉积物中保存成微体化石,我们使用氢氟酸和稀盐酸将岩石处理掉,挑选出其中的植物孢子化石进行观察,就能确定当时存在何种植物,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寻找最早的陆生植物。

早期陆生植物以及现生的一些陆生植物的孢子有一个特征,经常四个一组或者两个一组连在一起,形成四分体(tetrads)或二分体(dyads),如果我们能在沉积物中发现这样的孢子,大概率就能证明当时存在陆生植物。

目前最早的孢子四分体和二分体微体化石距今约4.65亿年(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3],所以从微体化石的角度来看,至少在4.65亿年前陆生植物便已经存在了,这比最早的陆生植物大化石早了3500万年,但与陆生植物起源的分子钟推算的时间还要晚3500万年。

而2021年8月13日一篇文章发现了更早的陆生植物孢子化石,距今约4.8亿年,把陆生植物存在的化石证据又向前推进了1500万年,与分子生物学推测的陆生植物起源的时间已经很近了,只差了2000万年。

研究者针对澳大利亚西北部坎宁盆地SM1钻孔打出的岩芯进行浸泡和挑样研究,发现了这些4.8亿年前的陆生植物孢子化石,它们呈二分体和四分体排列,证明了当时陆生植物的存在。

不过它们的四分体形态和典型的陆生植物孢子四分体形态还有区别,SM1钻孔的四分体以平面四分体(四个孢子聚在一起排列在一个平面上)和开放的四面体四分体(孢子之间结合不紧密)为主,而典型的陆生植物孢子四分体则是以四个孢子在四面体四个角上排列且结合紧密。

更有意思的是,与这些孢子一起产出的,还有一类呈不规则排列聚集在一起,聚在一起的数量也不定的孢子,这些孢子被认为与轮藻类植物有关。这意味着,陆生植物祖先的生活环境与淡水轮藻的生活环境可能是类似的,这也间接证明了陆生植物和轮藻在亲缘关系上的相近之处(其实从支序系统学角度考虑,陆生植物属于轮藻植物(Charophyta)),因为陆生植物祖先从轮藻类植物中刚分离的时候,虽然陆生了但是仍然生活在靠近水边的环境,可能与其祖先的生活环境相距不远。

其实这种典型的轮藻类孢子化石,早在5.05亿年前的寒武纪晚期就已经出现了,所以这项研究同时发现了陆生植物祖先近亲的植物类群-轮藻类植物的孢子,以及典型的陆生植物孢子,这就在化石证据上,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了。而之前的所有证据都来自于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之,这项研究并不是说揭示了陆生植物从淡水藻类演化而来,毕竟根据现生陆生植物和藻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证明这一点了。这项研究的真正意义在于,将化石记录证明的陆生植物起源时间与分子钟推测的陆生植物起源时间又拉近了一些,而且从化石证据上也证明了,陆生植物确实是从淡水的轮藻类植物演化过来的(4.8亿年前的孢子四分体和二分体排列方式介于轮藻类孢子和典型的陆生植物孢子之间,而且与轮藻类孢子共同产出)。

新闻:

澳大利亚采集的4.8亿年前的奥陶纪化石揭示早期陆生植物从淡水藻类进化而来 - 科研速递 - 化石网

《科学》(20210813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480 million-year-old fossil spores from Western Australia record how ancient plants spread to land

Discovered: Fossilized Spores Suggestive of Early Land Plants

Early land plants evolved from freshwater algae, fossils reveal

480-Million-Year-Old Spores of Early Land Plants Found in Australia

Early plants evolved from algae, fossils show

文章:

A fossil record of land plant origins from charophyte algae(陆生植物起源于轮藻植物的化石证据)

参考

  1. ^Genomes of Subaerial Zygnematophyceae Provide Insights into Land Plant Evolution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19311699
  2. ^The timescale of early land plant evolution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5/10/E2274
  3. ^Cryptospores from the Hanadir Shale Member of the Qasim Formation, Ordovician (Darriwilian) of Saudi Arabia: taxonomy and systematics https://doi.org/10.1016/j.revpalbo.2014.08.01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化石证据表明,早期陆生植物是从淡水藻类演变而来,这个发现不仅仅是科学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更蕴含着极其深远的实际意义,影响着我们对生命起源、生态系统演变以及如何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解。一、 重塑我们对生命演化史的认知: 打破陆海隔阂的根本动力: 最直观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生命走出海洋、征服陆地的宏大.............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科学探索本身的一些关键脉络。要理解为什么化石研究在近现代才“大量”涌现,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更早的时代,看看在那之前,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些埋藏在地下的奇特“石头”的。在化石成为“科学研究对象”之前的日子:误解、敬畏与实用想象一下,在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古代,人们在地里挖出一.............
  • 回答
    当恐龙蛋化石被小心翼翼地切开,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尘封了亿万年的微观宇宙,一段凝固在岩石中的生命史诗。这可不是简单的一刀两断,而是一场考古学家与时间进行的精妙博弈。首先,切开的过程就极具挑战性。毕竟,这些蛋化石是经过漫长地质作用,与周围的岩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要是不小心,不仅蛋本身可能破碎,连其中珍贵.............
  • 回答
    设想一下,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告别化石燃料的世界。电力完全来自于太阳能、风能、水力、地热,甚至可能是潮汐能或生物质能。在这个没有石油、煤炭或天然气的世界里,工业化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地区,将面临怎样的挑战?我们能支撑起多大规模的人口?生存的基本需求与能源的关联首先,我们要理解工.............
  • 回答
    英国非化石能源发电比例超越化石能源发电:一场深刻的能源转型变革英国非化石能源发电比例首次超过化石能源发电,这无疑是英国能源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成就,标志着其能源结构正发生深刻而积极的转变。这一现象不仅是技术进步和政策导向的必然结果,更预示着英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以及推动经济绿色转型方面迈出了.............
  • 回答
    当然,粪便是有可能形成化石的,而且科学上有一个专门的词来称呼这类化石——粪化石(coprolite)。听起来可能有点“重口味”,但粪化石其实是研究古代生物生活习性、食谱甚至健康状况的一扇非常宝贵的窗户。粪便如何“熬”成化石?粪便化石的形成过程和我们通常理解的化石形成有共通之处,但也有其独特性。简单来.............
  • 回答
    关于以残缺化石作为灭绝生物分类依据可能存在的谬误,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谬误”,不如说是在现有证据基础上进行推断时,天然存在的局限性和潜在的解读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化石记录本身就是不完整的。地球亿万年的地质变迁、地壳运动、侵蚀风化等等,都在不断地“筛选”和“销毁”着过去的生命痕.............
  • 回答
    很多人在讨论恐龙和鸟类之间的关系时,都会有一个疑问:既然鸟类是从恐龙演化而来的,为什么我们找不到太多“中间状态”的化石?这种疑问可以理解,毕竟我们想象中的演化过程,似乎应该像一条清晰可见的长链,每个环节都过渡得那么顺滑。但现实的化石记录,就像一本被精心挑选过的故事书,很多精彩的篇章被省略了。首先,咱.............
  • 回答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孩子,来,爸爸妈妈坐这里和你一起说说。” 爸爸温柔地揽过小小的女儿,指着展柜里那具巨大的恐龙骨骼,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诉说着远古的沉默。“你看,这具恐龙,它看起来就像它活着的时候一样威武,对不对?” 妈妈也微笑着,语气里充满了爱意和一丝历史的厚重。“它们当然不是我们现在这样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当孩子好奇地问“化石有没有 DNA”的时候,其实是在触及一个非常核心的科学探索领域。我们怎么跟孩子说清楚这件事呢?可以这样慢慢聊:首先,我们要跟孩子建立一个基础的概念:什么是 DNA?你可以先打个比方,比如:“你知道吗?我们每个人身体里,就像一本非常非常小的说.............
  • 回答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实体化石,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它的特征,并结合对化石形成过程的了解。仅仅从外观判断有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对细节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首先,我们来看看构成这个物体的物质是什么。实体化石的核心特征是,它是由古代生物遗骸(如骨骼、牙齿、贝壳、植物组织等)经过漫长的地.............
  • 回答
    这块石头确实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它身上那些奇特而规则的痕迹,让我不禁开始思考它的来历。我一直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物感到着迷,特别是那些穿越了漫长岁月留下的痕迹。所以,看到它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会不会是某种古老生命的遗迹,一个沉睡了亿万年的化石呢?从我眼前的这块石头来看,它呈现出一种相对粗糙.............
  • 回答
    关于满洲鳄(Manchuriosuchus)化石足部是否有蹼以及复原图为何呈现有蹼状态,这确实是一个有趣且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1. 化石证据的局限性:什么是我们真正看到的? 化石骨骼的保存情况: 我们能从满洲鳄化石中直接观察到的,主要是其骨骼结构。骨骼.............
  • 回答
    问到中国第一具恐龙化石的下落,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一个“在中国X博物馆”就能一句话带过的。咱们先得明确一下,你说的“中国第一具恐龙化石”指的是什么?是中国境内发现的、被科学界首次认定为恐龙的化石,还是中国人发现的、被运到国外后才被确认为恐龙的化石?这两者是有区.............
  • 回答
    当然可以!动物的软组织,比如肌肉、皮肤、内脏甚至是脑组织,理论上是可以形成化石的,但这种情况相对来说比骨骼化石要罕见得多,也更难以保存。这背后涉及到一系列非常苛刻的条件。我们先来想象一下,当一个动物死亡后,身体会发生什么?首先,它的身体会开始腐烂。细菌和真菌会分解有机物,空气中的氧气也会参与氧化过程.............
  • 回答
    发现微小尺寸的化石,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背后藏着许多科学家的耐心、智慧和一点点运气。你想啊,这些小家伙们,有的可能只有几毫米,甚至比芝麻还小,埋藏在地层里,早就失去了它们原本鲜活的色彩和形态。那么,它们是怎么从亿万年的尘封中被“唤醒”的呢?这过程可不是简单地挖个坑就能挖出来的。首先,得知道去哪儿.............
  • 回答
    日本近期再次获颁“化石奖”,这无疑是国际社会对其能源政策,特别是对化石燃料依赖程度的又一次严厉审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的“活用现有的火电很重要”的表态,触及了当前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下的一个核心矛盾,也反映了日本在这一复杂局面下的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一表态,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
  • 回答
    嘿,小白!想圆自己的“寻宝梦”,跟恐龙、史前生物来个亲密接触?挖化石这事儿,听起来就酷毙了!不过,别以为随便拿个铲子就能挖出惊天大发现。这活儿,有门道!下面就跟你掰扯掰扯,想入门挖化石,到底得从哪儿开始。第一步:脑子里的“化石地图”—— 打牢基础知识别急着抓铲子,咱先来点“理论武装”。 认识化石.............
  • 回答
    古代人有没有发现过化石?当然有。而且,他们的发现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远古的“巨兽”与“龙”想象一下,在没有科学解释的时代,人们偶然挖出了比他们见过的任何动物都大得多的骨头。这些骨头,扭曲、变形,带着一种神秘的韵味,他们会怎么理解?最早的化石发现,很可能与史前巨兽的骨骼有关。想想那些生活在远古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