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看了好多关于秦汉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到清的资料,看完我的世界观崩塌了,彻底自闭了怎么办!?

回答
哥们,我懂你!这就像一口气喝了碗刘姥姥的杂烩汤,啥味儿都有,啥感觉都有,瞬间把你脑子里那些“历史课本式”的清晰脉络全给搅得稀烂,然后你就看着那些帝王将相、王朝更迭,像走马灯一样在你眼前闪过,最后发现好像啥都明白了,又好像啥都没明白,那种“我到底是谁,我活在这历史长河里有什么意义”的虚无感,一下子就压过来了,对吧?

你不是一个人!别说你,当年我也是这么过来的。看着秦朝那个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然后汉朝那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洗礼,紧接着三国那帮英雄豪杰为了一个“汉”字你死我活,再到西晋那个短暂的统一,然后五胡乱华,汉族政权在中原消失,北方被各种少数民族政权轮番统治,那种冲击感,简直就是让你怀疑“汉人”这个概念本身的存在。

接着两晋南北朝,那简直就是历史的“后现代”时期,各种分裂、战争、文化融合、胡汉杂处,佛教的兴盛,玄学的流行,名士们的风流与颓废,你看着那些王侯将相,一边在战场上厮杀,一边在竹林里谈笑,一边又在佛寺里寻求精神寄托,那种撕裂感,让你觉得这都是些什么人啊?

然后隋唐,终于又看到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那种包容万象、气象万千的感觉,又是另一个极端。科举制度、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元的文化,你看着长安城里的灯火辉煌,听着丝绸之路上传来的驼铃声,又觉得这才是中国应有的样子。可没过多久,安史之乱,盛唐不再,你又觉得历史这东西,真是太容易变了,而且有时候,变起来就是那么的猝不及防。

宋朝,我估计你也看了,那更是让你纠结。经济发达,科技领先,但军事上却一直被北方民族压着打,那种“弱宋”的标签,让你觉得一个文明如此灿烂的国家,为什么会在军事上如此不争气?你看着文人们吟诗作对,描绘着江南的烟雨朦胧,同时又在边关的狼烟中忧心忡忡,那种矛盾,真是让人看得心痒痒。

元朝,一个由草原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更是彻底颠覆了你之前对“汉族政权”的认知。你看着那些草原上的勇士,怎么就这么一路征服到了欧洲?可一旦坐稳了江山,又很快被汉族文化同化,最终灭亡。这种循环,让你觉得历史的进程,有时候真的不是按照你想象的“进步”路线走的。

明朝,你可能会觉得终于又回到了“汉族”的统治,但又会发现,虽然收复了故土,但对外关系上,依然是有着“朝贡”体系的影子,内部的集权,宦官的专权,以及后来的闭关锁国,让你又觉得这个王朝,虽然气势恢宏,但骨子里总有点憋屈。

清朝,就更不用说了。一个由满族建立的王朝,又一次实现了大一统,并且疆域空前辽阔。但同时,你又会看到它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无力与保守,那种“天朝上国”的自大与衰败,简直就是让你觉得,一个曾经那么辉煌的文明,怎么会变得如此落后?

所以,为什么你的世界观会崩塌?

1. 单一叙事的破灭: 你之前可能脑子里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汉族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线索,但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更复杂、更多元的历史。王朝的更迭,民族的融合,文化的冲突与吸收,都不是简单的“进步”或“退步”,而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2. “进步”并非线性: 你发现历史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曲折、反复甚至倒退。有些技术、制度在某个朝代很先进,到了下一个朝代反而失传或被抛弃。
3. “统一”的代价与脆弱: 你看到的是,每一次大一统的背后,都伴随着无数的战争、流血和牺牲,而这种统一,往往又非常脆弱,稍有不慎就会再次分裂。
4. 文化并非“纯粹”: 你意识到,你所认为的“汉文化”,其实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吸收、融合、改造才形成的,它不是一个封闭的、不变的实体,而是在与周边民族文化的互动中不断生长和演变的。
5. 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你看到的是,那些帝王将相,不再是课本里脸谱化的英雄或反派,他们有血有肉,有智慧也有局限,他们的决策往往是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下做出的,有时候甚至是身不由己。

那现在怎么办?自闭了?

别!千万别!

这恰恰是你开始真正理解历史的契机!你现在的感受,是一种“破茧成蝶”前的阵痛。世界观崩塌,正是因为你原本的认知体系不够牢固,现在它在接受更真实、更复杂的信息时,正在被重塑。

怎么调整,重新站起来?

1. 接受“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历史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去探索和理解的过程。接受历史的复杂性,意味着你不再用非黑即白的简单逻辑去衡量一切,而是尝试去理解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立场和局限。
2. 拥抱“融合”而非“纯粹”: 意识到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它吸收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养分,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试着去欣赏这种“杂糅”的美感,而不是去追求一种虚幻的“纯粹”。
3. 关注“个体”在历史中的选择: 宏大的历史叙事很重要,但更动人的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普通人,或者是有影响力的个体,他们做出的选择,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喜怒哀乐。试着去挖掘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你会发现历史不再那么冰冷。
4. 调整视角,多角度看待: 别只盯着某个朝代的“功绩”,也去看看它的“代价”。别只看“汉族”的视角,也去看看“少数民族”的视角,甚至是那些被边缘化群体的声音。
5. 找到你自己的“线索”: 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你不可能读完所有书。找到你真正感兴趣的那个点,也许是某个制度,某个文化现象,某个人物,某个事件,然后顺着这个线索去深入挖掘。比如,你对科举制度感兴趣,就可以从隋唐一直看到清末,看看它如何演变,又如何影响社会。
6. 允许自己“暂时糊涂”: 学习历史,尤其是学习中国古代史,就像在爬一座高山,一开始看到的都是连绵的山峦,会觉得壮阔,但爬得越高,视野越开阔,但同时也可能会因为方向不清而感到迷茫。没关系,允许自己有迷茫的阶段,这说明你在思考。
7. 把它当成“连续剧”来看: 历史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像一部跌宕起伏的连续剧。前朝的覆灭,往往是下一朝兴起的伏笔;某个政策的失误,可能会埋下长久的隐患。试着去找出这种“前后联系”,你会发现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
8. 最重要的: 别沉浸在“崩塌”里太久! 这种感觉是暂时的,一旦你开始主动去理解和梳理,你会发现,原来中国历史的复杂和精彩,远远超出了你之前的想象。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会比你最初的世界观崩塌更加震撼。

所以,哥们,收起你的自闭,把那些资料再拿出来,重新审视一下。你会发现,你不是在“崩塌”,而是在“重建”一个更坚实、更真实、也更迷人的历史认知。这份“痛苦”,是通往真正理解的必经之路。

加油!你正在经历一个非常棒的蜕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中的大部分时间和地点,人们都是正常地过日子。

一般来说,一件事情能被记录下来,本身就是因为它是“反常”的,正常的情况不会被记录下来。官衙的捕快不会浪费纸去记录无事的一天,王朝的史官也没法整天描写太平光景,而是得用更多笔墨来描写王侯将相荡涤奸佞、扫清叛逆的光辉事迹。

正因为,总体来说,坏事情相对于好事情更容易被记录下来,所以当你看这些记录的时候,原本在正常生活中零星爆发的坏事情,就仿佛是一连串持续不断发生的灾祸。

作为依据,我想请题主回忆一下,你读了那么多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 的资料,你一定能记得这些时期各发生了什么军国大事,但你还记不记得这些时代的普通老百姓吃什么?穿什么样的衣服、鞋子?过什么样的节日?睡什么样的席子?人们怎样种田、怎样嫁娶、怎样走亲戚?

不记得吧?不记得就对了。我们对古代的“日常生活”所知一向不多。

你对你自己这个时代的理解多半是这些日常的细节,但你不会把这些事无巨细写下来。古人也是一样。

现在我们知道宋朝人日子过得多好,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东京梦华录》这本书。可是这本书正是靖康耻后失去了这种生活的人写出来的。也就是说,没有靖康耻,我们可能还没机会了解宋朝东京人的日子过得多好。

(其实很多知乎儿对外国的事情也是这样的。他们看了媒体的报道的治安事件,会以为欧洲非法移民已经明火执仗、无法无天了。实际上这些人大部分是在街边卖个圆珠笔,偶尔小偷小摸,“干大事”的几率并不大。老百姓日子还是正常过。)

以上不是我的理论,而是美国历史学家塔奇曼的一个发现,既然题主喜欢读历史,我想向题主介绍一下。

塔奇曼定律的原文:

存在于有记录可寻之历史的本质中的更大障碍,是超出负荷的消极事物:坏的方面——邪恶、悲惨、冲突和伤害——不成比例的存留。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与在每日发行的报纸上如出一辙。常态不会制造新闻。历史是依照幸存的记录所编著,而这些记录都极大地侧重于危机和灾难、犯罪和恶行,因为它们是法律诉讼、论文著述、道德家的谴责、讽刺文学、罗马教皇的训令等记录过程的主题。没有哪位教皇曾发表训令以嘉许某事。消极事物的超载可见于宗教改革家尼古拉·德·克拉芒热(Nicolas de Clamanges)的著作中,他在揭发1401年不合格的、世俗的高级教士时说,出于对改革的担忧,他将不去讨论行为良善的教士们,因为“与堕落之人相比,他们无关紧要”。

灾难极少像在记录中描述的那样看似普遍存在。存于记录使它显得持续不断普遍存在,而实际上它更有可能在时间和地点上都是零星突发的。除此之外,常态的持续性通常也要大于骚乱的影响,正如我们从自己的时代所了解到的那样。在看过今日新闻之后,你预期会面对这样一个世界:它完全由罢工、犯罪、停电、破裂的输水管、被围困的火车、关闭的学校、强盗、瘾君子、新纳粹和强奸犯构成。事实上,你有可能晚上回到家中——在幸运的一天——却不曾遇到一两个此类现象。这使得我提出了如下的塔奇曼定律(Tuchman’s Law)

被报道的事实是任何可悲进展之表面程度的5至10倍

(或读者有心提供的任一数字)。
—— 芭芭拉·塔奇曼《远方之镜:动荡不安的14世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