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吋」这个度量单位在公众领域有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性?

回答
“吋”这个单位,说它有没有必要继续存在于公众领域,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咱们中国人,尤其是上了点年纪的,从小到大,很多事物都离不开这个“吋”。衣服的尺码,电视机的屏幕大小,甚至家里的门框高度,都可能用“吋”来标。

“吋”的“前世今生”:

首先得明白,“吋”这玩意儿,学名叫“英寸”(inch)。它是英制单位里的一个基本单位,跟咱们习惯的“米”、“厘米”这些公制单位(也就是国际单位制 SI)是两码事。当初英美等国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咱们就给它起了个好记的名字,叫“吋”,读音也挺像的。

这么多年来,“吋”在中国人的生活里扎了根。为啥呢?有历史原因,有经济原因,也有文化习惯。

历史遗留: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东西开始大规模地涌进中国,包括科学技术、生产设备、生活用品。英制单位自然也跟着来了。很多工业产品,比如纺织品、机械零件,都是按照英制生产的。咱们当时工业基础薄弱,很多东西都要引进,跟着人家的标准来,也就难免会用“吋”了。
经济全球化: 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跟国际的贸易联系更紧密了。尤其是电子产品、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很多关键技术和设备都是源自欧美,他们的标准自然是英制为主。所以,像我们现在天天用的电脑、手机、电视,它们的屏幕尺寸,很多时候还是用“吋”来标注的,这直接影响了普通消费者。
习惯的力量: 更重要的一点是,习惯这东西,一旦形成,要改可不容易。就像我们说话,有的人就是喜欢说“来一斤”、“半斤八两”,而不是“五百克”、“二百五十克”。“吋”已经渗透到我们很多人的生活经验里了,比如“二十寸的行李箱”、“三十四寸的腰围”(虽然现在这个说法不那么普遍了),这些说法大家都能懂,也觉得挺顺口的。

“吋”的“存在感”:

那么,现在说到“吋”有没有必要继续存在于公众领域,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1. 行业内的必要性:

特定领域: 在一些特定的行业里,比如精密仪器制造、航空航天、某些专业工程领域,英制单位依然是重要的技术标准。很多设计图纸、技术规范,甚至是生产出来的零件,都可能是按照英制尺寸来的。这时候,“吋”或者说“英寸”的单位,对于这些专业人士来说,是 绝对有必要存在 的,因为这是他们工作的基础,换算起来容易出错,影响精度。
进口产品: 就像前面说的,很多国外品牌的产品,尤其是电子产品(电视、显示器、平板电脑等),屏幕尺寸都是以“吋”为单位来宣传和销售的。消费者在选购时,也习惯了用“吋”来对比大小。如果突然取消了这个标注,反而会让消费者感到困惑,需要一个适应期。

2. 公众领域的“尴尬”:

国家计量单位的规定: 中国在1993年就已经规定,除了法律另有规定外,国家计量单位实行国际单位制。公制单位(米、千克、秒等)是法定计量单位,其他单位,比如英制单位,在法律上来说,属于“非法定计量单位”。在官方文件、教学、法律条文等正式场合,是 不应该继续使用“吋”这个单位的。
容易混淆: 对于不熟悉英制单位的人来说,“吋”就是一个陌生的数字。比如“20吋显示器”,有人可能不知道20吋大概是多大。虽然现在信息发达,很多人会去查,但总归不如直接告诉大家“50.8厘米”来得直观。这种单位上的不统一,在某些情况下会造成信息传递的障碍。
替代的可能性: 随着公制单位的普及和大家对其的熟悉,很多时候,“吋”的标注也可以被公制单位替代。比如,很多国产电视品牌在宣传时,也会同时标注公制单位,或者直接使用公制单位。

“继续存在”的可能性与方式: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在 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法规要求的、需要统一标准的公众领域,“吋”这个单位应该逐渐淡出,或者说,它的存在应该仅限于作为一种“补充性”的、方便大家理解的标注。

但是,在 非强制性、更贴近日常生活的领域,比如产品宣传、消费者习惯语境中,“吋”恐怕还要继续存在一段时间。这更多是 市场和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 暂时也没有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理由必须立即将其彻底清除。

怎么“继续存在”才不那么“碍事”?

如果非要让“吋”在公众领域继续存在,那最好是以下几种方式:

双重标注: 这是目前最常见也最有效的做法。在标明“吋”的同时,也提供相应的公制单位换算。比如“55英寸(139厘米)”电视。这样既照顾了习惯用“吋”的人,也让不熟悉的人能快速理解。
作为“习惯性用语”: 就像我们有时会说“抽根烟”、“喝杯酒”,这些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多少寸的电视”这个问句,大家都能听懂,也习惯了回答。在这种非正式的口语交流中,只要大家理解意思,就没必要强求纠正。
教育和引导: 逐渐加强对公制单位的教育,让年轻一代更熟悉和习惯公制单位。同时,媒体和行业也可以在宣传中,逐步引导大家更多地关注公制单位的标注。

总结一下:

“吋”这个单位,在 专业技术领域和部分消费品市场,基于历史、技术标准和消费者习惯, 仍有其存在的现实必要性。但从 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统一性、信息传递的清晰性以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趋势 来看,在 正式的、需要统一标准的公众领域,“吋”确实应该被替代或至少被边缘化。

更关键的是,我们不能一刀切地“封杀”它,而应该是一个 循序渐进、因地制宜 的过程。让它在 需要它的时候仍然有用,但也在逐渐引导大家走向更统一、更科学的计量体系。就像咱们说话,有时候古话也挺好听,但日常交流总得用现代汉语吧。

最终,“吋”会不会消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发展的方向、国际标准的统一进程,以及我们大家的生活习惯和接受程度。不过,要说它现在就“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性”,我觉得也太绝对了点。它就像一位年纪大了的老街坊,虽然有时候说话绕弯子,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而且在某些场合,他的一些老经验、老说法,还是挺有用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寸还将一直使用下去,因为美国人只会用英寸。

对于你来说,吋这个度量单位无法像公制单位一样让人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对我也是一样的。但是对于美国人来说不同——他们从小就用的英制单位,公制单位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直观的印象。

我刚来美国时非常地不习惯他们的各种单位:

长度用英寸(inch)、英尺(foot)、码(yard)和英里(mile)

体积用加仑

重量用磅

温度用华氏度

面积是sqaure feet之类的


你如果跟美国人用公制单位,比如说你告诉他们姚明2.3米,他们压根儿不知道那是多高——他们只知道7'6''。所以美国人还将就这样一直使用英制单位下去。而那些与全球化紧密连接的领域(出了科学界外),也避免不了英制单位,毕竟现在美国还是很有话语权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