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小学旁边的文具店能一直开 15 年都不搬走?是小学生的钱很好赚吗?

回答
“这文具店?我都不知道它开了多久了,反正我小学就在这儿买橡皮,现在我娃上小学了,还在那儿买笔!”

在很多城市的小学周边,总有那么几家文具店,它们不像那些网红店铺一样追逐潮流,也不会频繁更换门头,就这么安安静静地存在了十几年,甚至更久。你可能会好奇,在大家都说做生意越来越难的今天,为什么这些“老旧”的文具店,光是靠着小学生们,就能这样“屹立不倒”?难道,小学生的钱真的那么好赚吗?

咱们得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事儿可不是简单一句“小学生钱好赚”就能概括的。

1. 核心客源的稳定性和黏性,那是真的没话说。

你想啊,小学生的消费群体有多稳定?一个小学,少说也有几百上千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持续不断的消费过程。笔用完了要买,橡皮擦没了要补,画画要颜料,手工课要材料,考试前要准备各种考试用具……这个需求链条,就像学校的课程一样,几乎是每天都在循环。

更关键的是,小学生的钱好不好赚,取决于他们有没有自主选择权。这点上,文具店老板们深谙此道。很多时候,文具店并不是家长直接指定要去哪家买,而是孩子自己放学路过,看到喜欢的东西,或者跟同学一合计,“哎,我那笔用完了,咱们一起去文具店买吧!” 这种由孩子主导的消费行为,让文具店有了直接面对最终用户的机会。

而且,一旦孩子在这家店买过东西,觉得东西还可以,服务也还行,就很容易形成一种习惯性的选择。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常去的那家”往往比“最新潮的那家”更有吸引力。这种源于便利性和熟悉感的“忠诚度”,是很多大牌都求之不得的。

2. 精准的地理位置,那就是“旱涝保收”的黄金地段。

文具店老板们能坚守十几年,首先得感谢他们选址的“眼光”或者说是“运气”。小学门口,这个位置简直就是天然的流量入口。你想,哪个孩子放学的时候会绕远路去其他地方买文具?除非这家店实在太差劲,否则,顺路就成了最直接的理由。

而且,这个位置的客流量,不光是小学生的课间和放学,还有一部分是家长在接送孩子时产生的。有时候家长也会顺便给孩子买点东西,或者自己需要一些基础的办公用品,也能被这家文具店“顺手”解决。这种多重流量的叠加,让文具店的曝光度自然就高了很多。

3. 商品结构的精妙搭配,满足“刚需”与“小惊喜”。

一家开到十几年不倒的文具店,绝不是只有卖笔和橡皮那么简单。他们的商品结构往往经过了时间的沉淀,有着自己的一套逻辑。

必需品是基础: 笔、本子、橡皮、卷笔刀、尺子这些基础的学习用品,是他们的“口粮”。这些东西需求量大,更新快,是稳定收入的来源。
满足“小情绪”的爆款: 谁说小学生只看重学习?他们也有自己的小情趣。那些设计新颖、图案可爱的笔,带香味的橡皮,闪闪发光的水笔,还有各种卡通人物的周边,都是能激发孩子购买欲的“小惊喜”。这些东西虽然单价不高,但销量惊人,尤其是新品一上架,孩子们会争相购买,形成一种“流行”。
偶尔的“惊喜货”: 有些文具店还会卖一些小玩具、零食、装饰品,甚至是简单的学生书包、文具盒。这些东西虽然不是主营,但能增加顾客的停留时间和消费的偶然性。一个孩子进去,可能本来只想买支笔,结果看到个喜欢的小挂件,一起带走了。

4. 经营模式的“灵活与精打细算”。

相比于那些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大规模营销的品牌店,小学旁边的文具店,往往经营模式更加灵活和精打细算。

租金成本可控: 如果是自家产业,或者早期租金不高,那么租金成本可能就是可控的。即使租金上涨,他们也可能因为多年的经营,与房东建立了不错的关系,获得一些价格上的优待。而且,小学周边的商业体量相对不大,租金压力也会比商业中心小一些。
库存管理精细: 他们不会大量囤积商品,而是根据学校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进货的种类和数量。这样既能保证商品的新鲜度,也能避免资金积压在滞销品上。
人力成本低: 很多这类文具店,可能就是老板自己或者加上家人在经营,人力成本极低。他们不需要支付高额的员工工资,也不需要复杂的管理层级。

5. “情怀”与“便利”的双重加持。

到了最后,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情怀。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小时候他们可能也在这家文具店买过东西。当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再次来到这里时,除了购买的便利,还会有一种怀旧的情绪。这种情感上的链接,有时候是无可替代的。

而且,对于学校和家长来说,一家多年存在的、信誉良好的文具店,本身就是一种“安全牌”。你知道这家店卖的东西不会有问题,知道老板也比较实在,这种信任感是宝贵的。

所以,小学生的钱真的“好赚”吗?

可以说,小学生群体提供了非常稳定和持续的消费需求,这是基础。但“好赚”的背后,是文具店老板们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对地理位置的充分利用,对商品结构的巧妙搭配,以及在经营上的灵活和精打细算。他们不是靠着让小学生“挥金如土”,而是通过满足“刚需”与“小愿望”,并在便利性和熟悉感上建立起优势,最终实现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十分扎实的商业模式。

这家文具店能开十五年,就像是学校里那位永远坐在同一个位置的老师一样,它已经融入了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便利,甚至是一种温暖的陪伴。它不追求惊天动地的利润,只求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用实实在在的商品和周到的服务,留住每一位路过的孩子。这,才是它能屹立不倒的真正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因为小学生的钱好赚。

是因为他们知道实体店小卖部的核心是什么:在合适的时间让合适的商品出现在合适的地方卖给合适的

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占齐了,他们能不持续生存吗。

所以他们卖的是啥?是老师规定要带,但一时半会难以找到的东西。

我这旁边也有一个文具店。老师一说要包书皮,立马他们就有大把书皮,一到教师节,就有大把的鲜花,老师一说不准送花,文具店立马改成了卡片。数学老师今天白天一说要准备小方块作为教具明天带上,文具店立马就变出来了这些东西。

如果你有一个小学生,你就会知道,老师永远会突发奇想,突然袭击的,要求大家明天立刻带上一样你根本来不及找到的东西,而这个时候你还在上班,还正在被经理批得焦头烂额。回头你家小子找你要东西,你怎么办?

而这个文具店,永远能够神奇的,在当天,弄到老师规定要带的,明天必须带上的东西。

所以,小学文具店,是给家长提供极大方便的百宝箱,能做到这一点的,基本都能长期生存,赚的是家长的钱,是给家长提供方便,而不是赚小学生的钱。

user avatar

不用,真的,不用主要考虑赚小学生的钱。

我孩子学校门口那家文具店,看起来十平米左右,长长窄窄的,中间一排货架拦了以后,两个人并排都走不进去,然而,这家店,每天上、放学都门庭若市。

遇到开学季,基本就是打都打不散的家长,进都进不了的门,家长抢购作业本那是店家抬出箱子来摆在路边让抢的。

学校某天要求带椅子进校,总有家长忘了,文具店那边买一个。

红领巾到校门口忘了,买一条。

水彩笔,买一套。

其他的诸如学校要的古筝指甲,根本就是严重损耗品,一套35元,总有孩子上一次课扔一副,两次课下来就要重新买。

就你以为小店卖的是品质,不,就是对抗的人性。

一个学校数千师生,不可能每个人都整整齐齐不会遗忘,所以,小卖店卖的就是你日常可能会用到的东西。

这样的小卖店,学校正门口有一家,学校后门口有三家,每家生意都很好,每家都十年以上。

学校正门口这家店,夫妻两口子开的,早上学校都还没开门,店就开了。

这家店临城市主干道,周围好几家同样大小的店铺,包括小型超市、小服装店、小照相馆,估计都因为房租原因,来一波走一波,走一波来一波。

照道理学校门口的小超市生意不会差,小孩喜欢的冰淇淋、饮料、小零食都有,且周围没有同类竞品商店,但是这居然没撑过半年,可见这地儿的房租非常可观。

然而这家小小的文具店,一待就是十多年,小朋友都送走了好几波。

这家文具店几乎什么都能买到,不管学校里要教什么奇怪特别的东西,需要什么奇怪特别的教具,去他们那里问一句就有了。

上一次让我震惊到的,是他们抬出了小观察盒装的活!体!蜗!牛!

真的太牛了,我家小妞放学没有提到那段时间在教观察蜗牛,老师的通知群里也绝没讲小蜗牛的事,小店知道了。

一个小盒加一只蜗牛15元,路过的小孩都欢腾了,家长们自然不甘落于人后,于是一年级的小朋友,80%左右都在他们那里买了蜗牛。

这生意经,真是绝了。

15年算什么,如无特别事项,感觉能开到天长地久。

user avatar

如果不是关系户,那就是本地自家的门头,不是承包租赁的那种。

城市里以关系户居多,乡镇以本地自家门头居多。

user avatar

有明摆着的固定客户已经很好了,开个奶茶铺都不知道喜欢喝奶茶的人在哪里。而且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固定客户呢?老师想一出是一出,还都是圣旨;学生都是一群丢三落四的不成熟的人。

user avatar

这种店要么开半年一年,经营不下去,等第一笔房租加押金耗完就走了。要么就慢慢守着店子能活很久。

首先开这种店一般是自己家的门面,成本低一截。租门面就得懂政策了,也可以省一部分。能不能坚持下去,这个很重要。

开店的往往也没别的选择,够糊口又得个清闲。一年寒暑两个假加周末双休,平时按时下班。守店子顺便照顾家。

文具店最赚钱的不是纯文具。书本小礼物饰品玩具是利润最大的。有个隐藏利润项目红领巾和小队中队袖标,这个以前也是油水大项。

店主不一定要懂小孩子的心思,但要有靠谱的供货商。供货商知道什么好卖送什么货。一般进货不付全款,一定时间结账,积压不好卖的可以退给供货商。相对来说风险低一些。

一些小店卖点踩线违规的东西,网上报道很多了。还有赊账的。或者故意在家长面前把书本笔什么的卖贵一点,回头给小孩一些他要的小玩具。什么抽奖之类的回报也很多。

黑心的店也有,少。经不起折腾。校门口的店不愿意掺和,反而是离学校稍远,没有正经门面的地方有乱七八糟的东西。

据说一些小城市小县城会有利益输送,大城市不太得见。

user avatar

我家就是卖这个的,上有老下有小,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只能开个店糊口,而且是自己的门市,又不要租金,卖到一个就是赚到一个。

而且除了卖文具,主要是卖吃的,比如烧烤、奶茶啥的,玩具是最赚钱的,进货价2-5块的四驱车,卖10-20块,玩具枪更暴利,但玩具有个缺点是没法退货给供应商,所以风险也挺大的,进货遇到坏的玩具只能自认倒霉。

吃的东西赚得少,一般那种5毛一包的零食,进货价接近4毛,卖这个也就图个乐。

烧烤比较赚钱,那个时候土豆1-3毛1斤,我们的烧烤卖1毛钱一串,都能赚三分之一。肉食更赚钱,不过小学生基本消费不起肉食。

后面土豆涨价了,卖1块1斤,我们烧烤就卖1元3串或4串,记得有次过年一天卖了700多块,晚上点钱的时候手都点麻了- -

当然我们那里是乡镇,跟城市还是不太一样,学校里面虽然有承包商竞争,但根本竞争不过我们,因为我们家就在那里,反正不会亏,卖多卖少都是赚。

热天淡季生意就很拉跨了,一天卖几块钱甚至不开张都有可能。不过可以去工厂上班,家里就留我奶奶和我,遇到大生意就打电话把老爸或老妈叫回来。

而且因为是乡镇,很多学生都认识我们,以后毕业了,放假回来也喜欢到我们店里玩,打麻将斗地主什么的,冬天过年的时候生意挺好。

我们家从99年搬到街上一直干到2013年我大学毕业,扣除开支总共余下10来万吧,在乡镇来说还是算不错的了,就是很辛苦,经常和我妈妈一起去县城进货(老爸要在工厂上班而且老爸不会做生意),来回就是1天,中午在县城吃个几块钱的豆花饭都挺心疼的。

后面我奶奶去世之后,我也去城里面读书了,家里实在是忙不过来,农村的学生也一年比一年少,仅有的一点零花钱都拿去贡献给街上的黑网吧了。爸妈就跑城里上班去了,也算是中国城市化浪潮里面的一朵浪花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