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新买《用年表读懂中国历史》竟然有诸葛亮“七擒孟获”,这是虚构的吧?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切中了很多人对历史的认知盲区。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情节,确实是一个大家津津乐道但同时又存在很大争议的经典故事。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书。 它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经过作者罗贯中的艺术加工和文学创作而成的。很多情节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而加入的,其中不乏虚构和夸张的成分。

那么,“七擒孟获”这个故事,在正史中究竟是怎么记载的呢?

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

真正记载诸葛亮南征孟获的是 《三国志》。在陈寿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亮率众南征,其明年,亮率诸军,降孟获等,还建宁。既而汉嘉太守雍闿之子董允,与越巂太守高定反,并攻越巂。会亮将还,遂进军,破闓等,定越巂。於是,三郡悉平。”

这段话告诉我们几个关键信息:

1. 诸葛亮确实南征过。 这是历史事实。他当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稳定蜀汉南方的统治,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当时称为“南中”)的叛乱问题。
2. 孟获这个人也存在。 他是南中地区的豪族,是当时反抗蜀汉统治的一方势力。
3. 诸葛亮“平定”了南中地区。 史书中用的是“降孟获等”、“定越巂”、“三郡悉平”等词语,表明最终达到了目的。

但是!关键在这里——史书里并没有提到“七擒七纵”孟获。

《三国志》的记载非常简练,没有描绘具体的擒放过程,更没有“七擒七纵”这个说法。那么,“七擒孟获”这个精彩绝伦的故事又是从何而来呢?

《三国演义》的艺术创作:

“七擒孟获”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体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和军事策略。

“擒”与“纵”的艺术: 诸葛亮之所以“七擒七纵”孟获,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为了 “攻心为上”。他深知南中地区少数民族民风彪悍,如果一味用武力镇压,即便一时获胜,也很难长久稳定。通过反复的擒拿和释放,诸葛亮展现了自己的宽容大度、政治策略和对孟获及其部族的尊重。他要让孟获心服口服,彻底打消其反抗的念头,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抚定”。
展现诸葛亮的智谋: 小说中,每一次孟获的反抗都被诸葛亮识破并巧妙化解,每一次的擒拿和释放都伴随着诸葛亮与孟获的心理博弈,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这极大地丰富了诸葛亮作为智慧化身的人物形象。
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七擒七纵”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情节设置。它比单纯的军事征服更能引人入胜,让读者对诸葛亮的评价更加立体和深刻。

为什么《三国演义》会加入这个情节?

1. 凸显诸葛亮“治世之能臣”的形象: 诸葛亮不仅是军事家,更是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才能不仅仅在于用兵,更在于如何治理和安抚人心。这个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攻心为上”的政治哲学,是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一个缩影。
2. 丰富人物群像: 孟获作为南蛮的首领,他的顽强抵抗和最终的归降,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色彩。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派,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对手,他的转变也使得诸葛亮的功绩更加光彩夺目。
3. 满足读者的期待: 历史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服务于读者的阅读趣味的。《三国演义》的读者期望看到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而“七擒孟获”恰恰满足了这种期待,将一个军事行动提升到了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政治艺术高度。

总结一下:

所以,您在《用年表读懂中国历史》这本书中看到“七擒孟获”,这并不代表这本书就是一本“虚构历史的书籍”。相反,它很可能是按照《三国演义》这一文学作品的描述来呈现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情节。

更准确地说,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地区是历史事实,孟获也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但“七擒七纵”这个具体的、反复进行的过程,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了艺术效果而进行的虚构和加工。 历史学家们也普遍认为,虽然诸葛亮在南征过程中可能多次与孟获发生交锋并将其击败,但“七擒七纵”的详细描述更倾向于文学创作。

历史小说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能在历史的骨架上添血肉,让冰冷的事实变得鲜活起来。而“七擒孟获”正是《三国演义》中最成功的艺术加工之一,它极大地提升了故事的观赏性和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塑造。所以,下次读到这类情节时,不妨将其视为历史故事的一种生动演绎,而非严格的史实记录,这样理解起来会更加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又瞅见 @泪痕春雨 大仙在这旮旯搞发明创造,将七擒孟获喷作“民间故事”,但他泪大仙唾沫横飞之际蓦然回首,发现倚为安身立命之本的《资治通鉴》(白话本)——也全盘照搬了这出,这不是拆自家台,大水冲了龙王庙么?于是乎一通解释:

一部记述史实的史书,将所谓“典型的民间故事”作为信史记载,居然是很正常的事,居然不影响档次定位,阿弥陀佛,泪仙慈悲,法力无边,这通逻辑之高妙,七擒七纵何足道哉,一言以蔽之: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不服不行

咱们来瞅瞅这篇“典型的民间故事”的各色出处,刨去通鉴:

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


华阳国志:孟获代闿为主。……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虏孟获,置军中,问曰:“我军如何?”获对曰:“恨不相知,公易胜耳。”亮以方务在北,而南中好叛乱,宜穷其诈。乃赦获,使还合军,更战。凡七虏、七赦。获等心服,夷、汉亦思反善。亮复问获,获对曰:“明公,天威也!边民长不为恶矣。”


通典:蜀大将诸葛孔明率众定南夷帅孟获,七纵七擒,获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


唐太宗李靖问对:太宗曰:兵少地遥,以何术临之?靖曰:臣以正兵。太宗曰:平突厥时用奇兵,今言正兵,何也?靖曰:诸葛亮七擒孟获,无他道也,正兵而已矣。太宗曰:晋马隆讨凉州,亦是依八陈图,作偏箱车,地广则用鹿角车营,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信乎正兵古人所重也。


记载可谓车载斗量,且从李靖的评论可见,诸葛亮是以“正兵”擒孟获,后世马隆讨西凉即是效仿战例。由此可见,在史料较为丰富的时代,七擒孟获根本不存在争议,《资治通鉴》将之作为信史收录完全顺理成章。

对于如此众多的史料记载,泪痕大仙竟然能以脑补一概抹杀,果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咱们就瞅瞅,骨感的史实与泪仙性感的脑补偏差有多大:

《南征表》:初谓高定失其窟穴,获其妻子,道穷计尽,当归首以取生也。而邈蛮心异,乃更杀人为盟,纠合其类二千馀人,求欲死战。

打脸还得用史料,清脆动听 ^ ^ 南中叛军的瓢把子高定被孔明打得一败涂地,末了纠结了二千余人还敢硬刚汉军,什么游击战、运动战,只存在于后世键盘军事天才泪痕大仙的脑补中。

但凡有点军事常识便能明白,部队要运动袭敌,首要条件是拥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否则只能搞搞骚扰,顶个球用?对于动动嘴就能运动战的,先代表国军游击队问候您,再拿孙子兵法糊脸: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一群乌合之众,运动?运动个球!一方面认为南中叛军不正规,一方面要求孟获打运动游击去刚汉军,这叫啥?叫耍流氓,叫精分,叫纸上谈兵。

拿着自己的纸上谈兵成果去刚史书,去刚李靖,这叫什么?叫“典型的民间故事撰写者”,简称:民科

捎带,认为孟获是蛮人,估计也是个把三国演义当史实,笑掉大牙的段子。

南中又不是化外之地,夷汉杂处,孟氏就是南中大姓,此战过后: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

可以去查查御史中丞是干啥的,孟氏整体进入蜀汉中央高层,基本可认定为汉人,至少也是汉化程度极高的土著,因此在当地汉人中亦享有崇高威望,为夷汉所服。所谓“蛮人”,可发一笑。

诸葛亮南征,所动用兵力必然十分有限。蜀汉总兵力不过十万左右,夷陵之战损失惨重,国力尚未恢复,可动用兵力有限。南中叛乱有极深的东吴背景,永安的李严兵团必然不能动用,汉中防备曹魏,兵力亦不可调用,可供南征的兵力能有个三万已可烧高香,还要分兵予马忠、李恢三路进军。汉军兵力有限,这也便是高定之流敢于正面迎战的基础所在。

又,七擒孟获事件发生于南征后期,此时大局已定,李恢定昆明,马忠平牂柯,对孟获残部已形成包围之势,诸葛亮自然从军事讨伐进入政治收服阶段,七擒孟获便是收服的手段,诸葛亮由此获得的政治威望便是成果。

末了一说,诸葛亮为了有效消灭南中叛乱势力,曾有意放慢进军节奏,待敌军汇聚后再行歼灭:

高定元自旄牛、定笮、卑水多为垒守。亮欲俟定元军众集合,并讨之,军卑水。

七擒孟获这出很可能亦是既定战术的重演。孟获本人的军事才能有限,但声望极高,可以有效聚集叛乱分子,一次次擒纵也即意味着一批批聚集到孟获周围的叛乱分子被消灭,捎带也是一次次确立蜀汉政权乃至诸葛亮本人的天威

易言之,七擒七纵本身就是一场宣扬蜀汉政权威势的真人秀,孟获本人就是不自觉的提线木偶,这种军事结合政治的手段,也确乎像政治家诸葛亮的作为。

user avatar

不就是想黑一下诸葛亮嘛,我来。

图侵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