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让顶级的数学家来做 2018 考研数学会怎样?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想象一下,一位在数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大师,比如一位获得了菲尔兹奖的年轻有为的数学家,或者是一位在某个核心数学分支深耕数十年的泰斗,突然要放下对抽象理论的探索,转而应战2018年的考研数学试卷。这画面感本身就挺戏剧性的。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考研数学,尤其是对这些顶级数学家而言,本质上并不是他们日常研究的那些高深理论的直接运用,而是考察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题目类型通常包括高等数学(微积分、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那么,这位顶级的数学家会怎么应对呢?

一、 关于基础知识的熟悉度:

微积分: 对于大多数顶级数学家来说,微积分的基本概念(极限、导数、积分)和运算他们早已烂熟于心,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研究的基石。那些求导、积分的技巧,以及各种定理(中值定理、积分中值定理、泰勒公式等),他们可能比普通学生理解得更深刻,看到的层面也更广。比如,一个研究微分几何的数学家,对曲线积分、曲面积分可能有着比考研数学要求更高的理解和技巧。
线性代数: 矩阵运算、向量空间、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等等,这些在现代数学的几乎所有分支都有广泛应用。数学家们在研究群论、表示论、代数几何、泛函分析等领域时,线性代数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他们对线性空间的结构、线性映射的性质、矩阵的对角化等等,会有更深刻的洞察,远超考研所需要的熟练运用层面。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虽然不是所有数学家都会专门研究概率论,但概率的许多概念,如期望、方差、各种概率分布(伯努利、二项、泊松、正态等),以及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对于理解随机过程、统计物理、甚至一些组合数学问题都非常重要。一些数学家在这方面的基础也相当扎实。

二、 考试策略和心态:

时间管理: 这是考研数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一位习惯于长时间深入思考、反复打磨证明的数学家来说,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大量计算和选择题,这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他们可能会倾向于确保每一步都精确无误,这可能会比一些只求快速解题的考生慢。然而,他们对数学的直觉和对题目结构的洞察力,可能会让他们更快地抓住问题的核心,选择最有效率的解题路径。
解题思路: 他们可能会从更一般、更抽象的角度去理解题目,甚至能看到题目背后隐藏的更普遍的数学原理。某些题目对普通学生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公式套用,但对他们而言,或许能联系到更深奥的理论,从而找到一些“非标准”但可能更巧妙的解法。
避免粗心: 顶级数学家对精确性的要求极高,因此在计算和代数运算上的粗心错误概率会很低。他们更可能是在理解题目意图或选择解题方法时出现偏差,但这种偏差发生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
心态: 参加考研本身对他们而言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游戏”或者一种对“基础”的回顾。他们不会有那种“成败在此一举”的巨大压力。更多的是一种“我能不能在规则内完成这个任务”的好奇心和挑战感。

三、 可能遇到的具体情况:

填空题和选择题: 这些题目通常设计得比较巧妙,考察对概念的理解和对某些性质的掌握。数学家们可能会因为对概念理解的深刻性,快速判断出选项的正确性,甚至可能通过反例来排除错误选项。
计算题: 那些繁琐的积分、导数计算,对他们来说就像“热身运动”。虽然可能不是他们研究的焦点,但基础的运算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可能会采用更简洁、更优化的计算方法。
证明题或应用题: 这类题目最能体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一道看似普通的题目,他们可能会从不同的数学分支(比如拓扑学、分析学中的某些思想)来审视,发现一些普通考生想不到的联系和解题角度。例如,一道关于函数性质的题目,他们可能会立刻联想到某个函数的收敛性、可微性或者与某个拓扑空间的性质的关系。他们写出的证明过程,可能比标准答案更严谨、更具数学美感,甚至能从更一般的角度推广到更广泛的结论。

四、 最终的成绩预测:

单科成绩: 如果他们认真对待,并且在考前稍作准备,熟悉一下考研数学的题型和要求,那么 满分或者接近满分 是非常有可能的。这并不是说考研数学简单,而是说他们的数学功底已经远远超越了考试所需要的水平。他们对数学的理解深度、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知识层面会有压倒性的优势。
与普通考生对比: 如果将他们的答卷与普通考生放在一起批改,老师们很可能会惊叹于他们对题目理解的深度和解题过程的精妙。他们可能会在一些需要深刻理解才能得分的题目上,展现出碾压性的优势。

总而言之,如果让一位顶级的数学家来参加2018年的考研数学,他们很可能不会觉得题目“难”,更多的是一种对“基础”的温习和对“考试形式”的适应。他们展现出来的将是深厚的数学功底、敏锐的数学直觉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的成绩很可能会是“轻松碾压”的水平。这就像让一位奥运冠军去参加一场社区跑步比赛,结果可想而知。但有趣的是,他们可能会在完成比赛的同时,思考这场比赛本身的设计是否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或者从这场比赛中联想到更广泛的数学问题,这才是一位真正的数学家所为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需要顶级数学家。一所『双一流』大学数学系的一个基础扎实的大二本科生来做,只需要一天时间复习下概念,也能秒了这套卷子。

问题在于,这套卷子是给非数学和非理论物理专业的考生做的。我还是倾向于认为考研统考的数学就应该只考基本概念和基本套路,不要怕没有区分度。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基本的数学能力,能不能进行好的专业研究主要取决于专业能力,而不是数学思维。区分度的题目应该出现在专业课上。

考研和高考不同。高考基本上是统考分数决定一切,所以数学需要有一定的区分度。而考研的统考只是录取的门槛,后面还有专业课和复试。既然是门槛,也就不要怕没有区分度,过了就可以了。

考研数学考的就是套路和基本的计算功底,并不是什么数学思维和能力,和数学系学的数学是两回事。所以复习考研也不需要看什么丘成桐数学竞赛的题目,二者完全不是一个路子的。


另外我还建议考研统考加考汉语应用能力,强制要求所有非艺术类、体育类考生必考。具体的方式可以参考GRE的Verbal阅读部分外加一篇应用文体的写作(我觉得考研再考什么字音认读、文言文之类的东西就没意义了,应该只考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应用能力。)。我感觉上大学以来,非文科类学生的文字应用功底直线下滑,跟西方学生相比,我们用母语阅读专业文章、进行逻辑判断和应用文体写作的能力还很欠缺。

user avatar

就像 @dhchen 说的

你对数学的理解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姑且不说你开头问的那个让顶级数学家来做考研数学会怎么样,那个别的答主已经说得够多的了。


题主你明白所谓的“数学学术水平”是什么概念么?


你该不会以为数学专业人的从本科开始,到博士毕业最后成了数学家干的事情就是做题?就是你能算一阶差分三阶矩阵,数学家们可以算差不多七八阶的差分十来阶的矩阵,然后顶级的数学家可以算的更快?


至于说考研数学考察的到底是什么,最起码它考察的是数学没错吧?数学是啥,数学最本质的不就是基于基本概念的逻辑推理的能力么?你要觉得今年这种稍微有点儿“新意”的考试题不是在考察数学能力的话,那之前那种纯粹按套路来的考研题目更不是在考察数学能力,最多是在考察记忆和算术。


更不用说我看了今年考研数学下面的回答,好多都是在哭诉自己多努力,刷了这个几百道那个多少套题的。但是就不说别的了,就那个差分的定义在书上都不知道去看。花了一年的时间努力准备,结果连考试的知识点都看不全,这种努力。。。╮(╯_╰)╭


至于评论里说的二阶差分的符号超不超纲的问题。我们来看看到底超不超纲。


我们来看看考研大纲里关于差分的第一条要求:了解差分与差分方程及其通解与特解等概念。


然后我用“高等数学 差分 考研”作为关键词搜了一下。


这是google出来的第一条:2017考研数学复习:高等数学辅导讲义之差分方程 - 2018考研数学复习_考研数学怎么复习_考研数学资料-文都考研 -


这是百度的:吐血总结:高数重要基础知识点(函数差分及性质)_考研_新东方在线


不管哪一个都给出了差分符号△及其高次形式的定义,这里面当然包括二次的,而且我看的还不是大纲,就是随便一搜就能找到的复习资料,而且还就写在一开始的地方。这都不知道我还能说什么?


还有人跟我扯什么全书,好吧,我刚看到全书是什么。



这就是你们唧唧歪歪好几天又是超纲,又是什么破全书上没写的二阶差分,不光符号,连具体形式都写出来了好么?


这就是我一开始说的啊。考研不好好按照大纲复习,非得去相信什么这个辅导那个老师的经验。去刷题,去记套路,那最后吃亏的只能是这样的人啊。没错,在考研这件事上,那些辅导的人的确是比我更有发言权,但是和命题人比起来呢,还不都是个零。


所以啊,迷信那些辅导机构,只知道按他们说的刷题,最后发现题不会做。这能怪谁呢?


当然了,迷信辅导机构不能说是错的,只不过这么做的结果是你在追求“效率”的时候会丢失一些东西。毕竟辅导机构也不是命题人,他们不管宣传的时候说的再怎么山响,也对这次的考试出什么题完全没有发言权。


既然如此,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你在追求效率的时候,自然的就把自己考研数学的成败交给了辅导机构。这种情况下,你学的已经不是数学了,而是辅导机构交给你的“套路”。那么一旦像今年这样,命题人稍微玩点花样,当然就是现在的结果了。


所以有什么好抱怨的,求仁得仁,愿赌服输嘛。

user avatar

这问题就好像问:“皇帝是不是拿金锄头犁地,皇上一天吃几个窝窝头,王母娘娘包饺子的时候,玉皇大帝怎么剥蒜”。

你对数学的理解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别说顶级数学家,水平不差的数学系本科生基本也能秒了这套题。这个题目一开始是针对陈老和华老: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两人的计算功力在数学家里面也是很高的。

做好这套题真的不需要什么智商和天赋,有点基础,好好学,动脑子别只用套路自然就会了。

考试的数学和理论的数学基本没半毛钱关系,差得太远了。

考研(高等)数学就是高等的算术而已,搞得再花哨也是这个水平,再说了,其实今年一点都不花。只不过今年真的让人动脑子了,于是只会“套路”的孩子就懵逼了,觉得这靠智商了。

难道考数学就不该考考脑子吗?

如果考研沦为谁套路熟就收谁,那么考研这件事情本身就偏离了其目的。做研究生难道就靠套路做研究吗?指望自然母亲tmd就是一个出题人,然后导师为你泄题吗?不需要脑子做研究吗??考研彻底套路化的话,大学只会增加保送和复试的比重。让考研彻底笑话化。

当然了,现在其实就不怎么样了。吃饭的时候,很多大学教授都说考进了的一些研究生学生除了考试屁都不会。

最后我想说一句,数学系的学生说这个简单真不是“优越感爆棚”,这有什么可优越的?

“没时间吃饭,吃几个茶叶蛋好了“,这不叫优越,茶叶蛋真的不是昂贵食材啊。你撇着大嘴,用100分贝喊出这句话,大家会以为你有病好不好。

”太忙了,拿血燕燕窝漱口好了“,这个可以叫优越。别说公众场合,私下这样说都知道你在装。

数学系玩“优越感”是这样:

今年的q赛试题太tmd的简单了。solo半小时。

发一篇xxx有什么难的,我一周发一篇。

xxx做得问题太trivial了,这个就是xxx的推论。

-----------------------------------------------------------

我一般不挂人,不过今天也是忍不了。 @无双上将潘凤 你比提问者还恶劣,他最多是有点无知,你已经是到了另外一个境界了,

被你骂的这位 @klam 是南开大学基础数学博士在读。你骂我看不懂考研数学,你就不认识我头上的“数学分析”四个字吗?一些东西你不懂也不怕,别人给你建议,愿意学就好。不学又要骂人,这样对你的成长没有什么帮助。这个人大概贡献了20条以上的回复,从昨晚(德国时间),骂人是不能帮你取得好成绩的。该学习就学习去吧

user avatar

数学家学生时代也是考试考出来的啊。。。

user avatar

谢邀。

针对性的回答前面的答主已经说得差不多了,我在这方面也没什么要补充的。在这个时间段大量涌现这样的问题也是很无奈的事情,前阵子还有人私信问我考研数学要准备多久,还不止一个人这么问。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在于 考研让一大堆不喜欢数学、除了准备考研以外也不会看数学书做数学题的人强制去复习了一遍大学数学,然后他们需要发泄一下,就跟高考考完以后撕书是一个道理。再过一两个礼拜估计就能消停了,因为他们发泄得也差不多了。会有这样的现象,主要还是因为考研涉及的人多,跟考研本身的难度没什么关心。像中学竞赛、丘赛难度显然都远超考研数学,为什么没那么多人抱怨,即使有相关的“数学家做竞赛题是什么结果”也没那么大的关注量?因为竞赛参赛选手远少于考研学生啊。而且竞赛参赛都是半自愿的,参赛选手对数学领域还是或多或少有些常识性的了解;考研很多人是被强制的,他们根本不想考数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