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到底猫咪喜欢不喜欢被撸的感觉?

回答
关于猫咪是否喜欢被撸,这绝对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要看具体猫咪的“心情”和“方式”。很多人觉得猫咪都是温顺的、喜欢被抚摸的,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有趣得多。

想象一下,你正在一个舒适的午后,窗外的阳光正好,你窝在沙发里,手里拿着一本喜欢的书。突然,有人走过来,不问你的意思,就直接抓住你的头发开始揉搓,或者大力地拍打你的肩膀。你是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有点被打扰,甚至有点不舒服?猫咪的感受,很多时候也是类似的。

猫咪喜欢被撸,但有它的“时机”和“尺度”。

1. 时机很重要:

精神状态: 猫咪的“心情”是撸它的第一指南。当它放松、警惕性低的时候,比如在你身边打盹,或者在你脚边蹭来蹭去,这通常是个好兆头,表明它愿意和你互动。反之,如果它看起来很紧张、耳朵飞机耳、尾巴炸毛,或者在躲藏,那就别去招惹它,这会儿它只想自己待着。
活动阶段: 就像人一样,刚睡醒的时候可能有点迷糊,还没进入最佳状态。猫咪在刚醒来的时候,可能不太想被打扰。而如果它正处于“玩耍模式”或者“探索模式”,可能会更愿意接受你的抚摸,甚至把你当成它游戏的一部分。
“够了”信号: 猫咪是非常聪明的“信号发送者”。它们会通过一些细微的肢体语言告诉你,它们现在很享受,或者“嗯,我好像有点腻了”。比如,尾巴尖开始小幅度地抽动,耳朵稍微转动,皮肤表面出现“涟漪”,或者只是微微皱眉。如果你忽略了这些信号,继续“火力全开”,那刚才的好心情很可能就变成负担了。

2. “撸”的方式是关键:

从它最喜欢的地方开始: 大多数猫咪喜欢被抚摸的区域通常集中在头部、下巴、两颊、耳朵后面和脖子。这些地方有它们的腺体,被抚摸时能带来愉悦和安心感。你可以温柔地从它的下巴轻轻刮一刮,或者用手指在它脸颊两侧画圈。
避开敏感区域: 很多猫咪对肚子、尾巴根部(靠近肛门处)和爪子比较敏感。肚子是猫咪的弱点,暴露出来通常意味着信任,但并不代表它们喜欢被随意抚摸。尾巴根部也连接着神经,容易引起不适。而爪子,特别是猫爪,是它们用来抓捕和防御的工具,被触碰时可能会引发本能反应。如果你不确定,就先从安全区下手。
力度和节奏: 就像按摩一样,轻柔、顺着毛发生长的方向抚摸,通常比大力揉搓更受欢迎。你可以试试用指尖轻柔地梳理它的毛发,或者用手掌在它的背部进行缓慢的滑动。感受一下它的反应,如果它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身体放松,这说明你的“手法”很对路。
互动性: 有时候,猫咪想要的不仅仅是被动地被抚摸,它们也希望和你“玩”起来。你可以一边抚摸,一边观察它的反应。如果它在你抚摸时,主动把头凑过来蹭你,或者用爪子在你手上轻轻拍打,这可能是它在邀请你继续,或者甚至是在“教你”怎么撸它!

3. 个体差异巨大:

这就像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猫咪天生就比较粘人,喜欢随时随地得到关注和抚摸;而有些猫咪则比较独立,更喜欢在自己想亲近的时候才靠近你。

品种影响: 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有些品种的猫咪可能天生就比其他品种更爱“撒娇”。比如,暹罗猫、缅因猫通常被认为比较外向和亲人。
成长经历: 一只从小就和人类有良好互动,并且得到过充分关爱的猫咪,通常会更愿意接受人类的抚摸。反之,一只流浪猫或者有过不好经历的猫咪,可能会更需要时间来建立信任。
性格: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一样,猫咪也是如此。有的猫咪胆小,有的猫咪大胆;有的猫咪热情,有的猫咪内敛。这些都会影响它们对被撸的接受程度。

总结一下:

猫咪喜不喜欢被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当时的心情、你撸的方式以及它自身的性格和过往经历。

如果你想知道你的猫咪是否喜欢被撸,最直接的方法就是:

观察它的肢体语言: 它是放松的,还是紧张的?
尊重它的信号: 当它发出“够了”的信号时,就停下来。
尝试不同的抚摸方式和部位: 看看它对什么反应最好。
不要强迫: 猫咪不是玩具,它们有自己的意愿。

当你学会了“读懂”你的猫咪,并且用它喜欢的方式去抚摸它,你会发现,那种毛茸茸的、带着咕噜声的亲密互动,对你们双方来说,都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这是一种信任的表达,也是一种无声的交流。所以,别只想着“撸”它,更要“懂”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通常是喜欢被抚摸的,这是猫天性的延伸。

至于题主所描述的情况,

应属于猫对人的「抚摸型攻击」。

(一)什么是「抚摸型攻击」?

问题中说,猫在被摸的时候「发出咕咕声」,但却会突然挠人。

而猫咪「呼噜噜」的声音,通常是在传达一种安定、友善的信号[1][2][3][4][5][6](猫咪的「呼噜噜」还有很多其他的含义,有机会咱们再细说)。

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在本题中,这只猫对人的攻击类型,应属于:

抚摸型攻击(petting-ralated aggression)[6]

或称「抚摸诱发型攻击」(petting-induced aggression)[7][8][9],意指:猫在被人抚摸的过程中,对人所发动的攻击[6]

上面这个「定义」虽然看起来有点废话文学的味道,但其实蕴含着一个矛盾的地方,那就是:

既然猫已经接受了被人抚摸

(往往还表现出乐于被抚摸[8],例如问题中的猫都已经被摸得「呼噜噜」了),

那又为什么还会突然「翻脸」呢?

〔反之,如果猫在一开始就拒绝接触、完全不给摸,则通常归类为其他的攻击类型,如:恐惧/防卫型攻击(fear/defensive aggression)[6][8]

这个问题,目前我们了解得还不够深入,所以只能够提出一些假设,来解释「抚摸型攻击」的成因。

(二)哪些原因可能导致抚摸型攻击?

(1)是不是有猫病?

——感觉过敏综合征

疾病和疼痛会诱发猫的攻击行为[6][10],因此,当猫表现出反常的攻击性时,我们首先要排除病理因素,病理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再高明的行为训练手段,往往也无济于事。

例如,猫的甲状腺功能亢进(hyperthyroidism)和退行性关节病(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DJD;或称变性关节病)都可能导致猫不愿被抚摸、攻击性增强[11][12][13]

还有感觉过敏综合征

(hyperesthesia syndrome)[6]

所谓「感觉过敏」,可以大致理解为「感觉过度敏感」;对健康个体而言,只能产生轻微感觉(或不适感)的微弱刺激,在感觉过敏者身上,却能引起难以忍受的疼痛,类似这样的现象,就称之为「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14][15]

猫的感觉过敏综合征包括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表现[6];例如,抓咬自身躯干和四肢的自我伤害行为[6][16][17],以及对人的触碰十分敏感、显示出攻击性等。

发作轻微或偶发,可能并不需要治疗[6]

但猫的感觉过敏综合征可能与癫痫有关[18],因此依然值得重视。

此外,猫的被毛及室内环境比较干燥时,抚摸可能产生静电[19],这也是一个与疼痛相关的因素。

(2)摸的时间太长了?

——谢谢,够了,请停下

猫乐于被人抚摸的天性,很可能源自猫的异体理毛(allogrooming)行为[20][2][21]

猫总体上偏独居,但仍具有一定社会性,互相蹭头、用梳子般的舌头给对方理毛,这些都是猫咪之间友好社会行为的体现。

猫会享受人的抚摸,这很可能就是猫与猫之间互相舔梳、理毛行为的延伸。

当猫咪互相舔梳时,通常是由舔的一方来终止这个过程[9],但我们经常也可以观察到,被舔的一方突然发动攻击来终止这一过程,就算是猫妈妈,都有可能把幼猫给舔「烦」了,甚至幼猫可能还会攻击猫妈妈(当然这时小不点幼猫的攻击,对猫妈妈来说无关痛痒)。

而我们人类在抚摸猫时,往往可能持续过长的时间,于是,上文所述的、发生在猫与猫之间的这一幕,就会发生在猫与人之间,被抚摸的猫通过攻击行为,来终止过长时间的抚摸。

(3)瞌睡与震惊

——我是谁?我在哪?

另有一种假说认为,当人类的抚摸令猫感到舒适和愉快时,猫可能就会进入浅睡状态,渐渐失去了对身边环境的感知[9],当猫突然惊醒,就可能会感到自己被一只手给「按住了」,猫为了摆脱控制,于是就发动了攻击。

(三)如何预防猫的「抚摸型攻击」

——察猫观色,及时收手

要预防猫对人的「抚摸型攻击」,最简单也是最难的一个办法,就是在抚摸猫咪的过程中,及时察觉猫的警示信号,例如:尾巴颤抖、皮肤抽动、耳朵紧贴在头上等,一旦察觉到猫咪这些发动攻击前的信号,便及时收手,往往就能避免猫的「抚摸型攻击」(如果猫追着你打,那就已经不属于「抚摸型攻击」的范畴了)[19][6][22]

除此之外,通过经验积累,可以大致判断你家猫咪能承受的抚摸时长,从而及时终止[19],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如果你也被猫咪「喜怒无常」的行为困扰着,希望这篇回答可以帮到你~



参考

  1. ^ Arden Moore. The Cat Behavior ANSWER BOOK: Practical Insights & Proven Solutions for Your Feline Questions[M]. Storey Publishing, 2007.
  2. ^ a b Desmond Morris. Catwatching: Why Cats Purr and Other Feline Mysteries Explained[M]. Crown, 2011.
  3. ^ 猫语大辞典/[日]今泉忠明 编;小岩井 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3(Nekogo Daijiten)
  4. ^ 猫语教科书/[日]池田书店 主编;汪云云 译.—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14.7("NEKO-GO" NO KYOKASHO)
  5. ^ Pam Johnson-Bennett. Catwise: America's Favorite Cat Expert Answers Your Cat Behavior Questions[M]. Penguin Putnam Inc, 2016.
  6. ^ a b c d e f g h i j 猫病学(第5版)/[美]格雷·D. 诺斯乌斯(Gary D. Norsworthy)主编;[美]丽萨·M. 雷斯汀(Lisa M. Restine)副主编;赵兴绪 主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8〔The Feline Patient(Fifth Edition)〕
  7. ^ 猫内科学(第7版)/[加]苏珊·E. 利特尔(Susan E. Little)著;张海霞,夏兆飞 主译.—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6〔August's Consultations in Feline Internal Medicine(Volume7)〕
  8. ^ a b c Julie K. Shaw, Debbie Martin. Canine and Feline Behavior for Veterinary Technicians and Nurses[M]. John Wiley & Sons, 2014.
  9. ^ a b c Bonnie V. Beaver. Feline Behavior: A Guide for Veterinarians(Second Edition)[M].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03.
  10. ^ 小动物麻醉与镇痛/[美]格温多林·卡罗尔(Gwendolyn L. Carroll)编著;施振声,张海泉,麻武仁,张国军,米俊宪,吴静,栗柱,神翠翠,彭金山,鲁云,白瑜 译;林德贵 主审.—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1(Small Animal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11. ^ IIona Rodan, Sarah Heath. Feline Behavioral Health and Welfare[M].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5.
  12. ^ 小动物内科学(第5版)/[美]Richard W. Nelson,C. Guillermo Couto 主编;夏兆飞,陈艳云,王姜维 主译.—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9.11〔Small Animal Internal Medicine(Fifth Edition)〕
  13. ^ 小动物内科学/王九峰 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2
  14. ^ 神经病学(第8版)/贾建平,陈生弟 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15. ^ 神经病学(第3版)/吴江,贾建平 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6. ^ 小动物医学鉴别诊断/[英]亚历克斯(Alex Gough)编著;夏兆飞,袁占奎 主译.—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1(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Small Animal Medicine)
  17. ^ Pablo Amengual Batle, Clare Rusbridge, Tim Nuttall, Sarah Heath, Katia Marioni-Henry. Feline hyperaesthesia syndrome with self-trauma to the tail: retrospective study of seven cases and proposal for integrated multidisciplinary diagnostic approach[J]. 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2018: 1-8.
  18. ^ Christian M. Gómez Álvarez, Elber Alberto Soler Arias. Feline hyperesthesia syndrome: Epilepsy as possible aetiology in two cats[J]. Veterinary Record Case Reports, 2021, 9(3): e132.
  19. ^ a b c 貓邏輯/林子軒 著.—新北市:野人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5.09
  20. ^ 比较心理学辞典/任仁眉 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
  21. ^ John Bradshaw. CAT SENSE: How the New Feline Science Can Make You a Better Friend to Your Pet[M]. Basic Books (AZ), 2013.
  22. ^ Alexandra Moesta. Animal Behavior Case of the Month[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2014, 244(1): 49-52.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