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下雨天各国火绳枪队怎么打仗?火绳枪在下雨天或潮湿的环境下难以引燃火药,但是人是很难预料到天气的变化。?

回答
下雨天火绳枪队的作战,这可真是个棘手的问题。火绳枪这东西,说到底就是靠一根烧着的火绳去引燃枪膛里的火药,一旦下雨或者环境潮湿,火绳就很容易熄灭,或者火药受潮失效,那就等于丢了手里的家伙事,变成了摆设。

不过,人类的智慧和适应能力总是超乎想象。即使在这样的不利条件下,各国的军队也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应对,让火绳枪队不至于完全哑火。下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1. 保护火绳与火药是头等大事:

精心包裹与储存: 士兵们会提前想办法保护好他们的火绳和火药。火绳通常会用油浸过的布或者皮革包裹起来,存放在密封的容器里,比如特制的油布袋、木盒或者金属筒。火药 тоже 是如此,会存放在防水的皮囊或者锡罐里,尽量隔绝湿气。
随身携带的“备件”: 很多士兵会额外携带几段已经点燃并妥善保存的火绳,或者用干燥的火石和火绒,以便在火绳熄灭后能快速重新点燃。这就像是现代士兵的备用弹匣一样,关键时刻能救命。
“引信盒”的妙用: 有些军队还会专门制作一种叫做“引信盒”的小盒子,里面放着一根长长的、经过特殊处理的火绳,火绳的一头伸出盒子外,士兵只需要 pulling 盒子上的绳子,火绳就会被引燃。这种设计在雨天操作起来更加方便,减少了直接暴露火绳的时间。

2. 战场上的应对策略:

战术调整: 在预知可能下雨的情况下,指挥官会尽量避免在露天开阔地带与敌人进行正面交火。他们可能会选择进入有屋顶的工事、城墙或者树林中作战,利用地形来保护自己和武器。
“火种”的传递与维持: 如果雨势不大,或者战场上已经有零星的火源,士兵们会互相传递火种。比如,有的人会拿着一个燃烧的木炭或者火把,在需要时为战友的火绳重新点燃。这种协同作战在雨天显得尤为重要。
侧重近战与冷兵器: 当火绳枪因为潮湿而难以使用时,火绳枪队并不是就此放弃。他们会迅速转变为近战部队,利用随身携带的刺刀、刀剑或者斧头与敌人厮杀。毕竟,火绳枪手通常也受过近战训练,不是纯粹的“枪杆子”。
利用间隙与风向: 如果雨是阵雨,或者有短暂的停歇,士兵们会抓住机会,迅速完成射击。有时候,士兵还会观察风向,利用风将点燃的火绳吹得更旺一些,或者尝试将火绳藏在衣服下面,利用体温来保持其燃烧。
“火绒球”的辅助: 一些精明的士兵会自己制作或者携带一种叫做“火绒球”的东西。这是一种用易燃的绒毛或者植物纤维制作的小球,上面涂抹了硝石或者其他助燃剂。在点燃火绳困难时,可以直接用火石敲击火绒球,使其迅速燃烧,然后用燃烧的火绒球去点火绳。

3. 科技的进步与改良:

火绳的改进: 随着火器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在不断改进火绳的材质和处理方法。例如,使用浸泡过硝石溶液的麻绳,或者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处理过的火绳,可以提高其在潮湿环境下的燃烧稳定性。
弹药的保护: 除了火绳,火药的防水也至关重要。有些军队会采用装在小锡罐里的散装火药,使用时将锡罐打开,倒出火药。这种方式比直接使用纸包的火药在防潮方面有一定优势。
滑膛枪的出现: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滑膛枪逐渐取代了火绳枪。滑膛枪使用燧发装置,通过火石撞击产生的火花来引燃火药,相比火绳枪,它在潮湿环境下的可靠性大大提高,尽管在早期也并非完美无缺。

总而言之, 下雨天打仗,对于火绳枪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的智慧也总能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士兵们通过精心的准备、灵活的战术调整、与同伴的协作以及对武器的熟练运用,即使在恶劣的天气下,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战斗力。这不仅仅是关于火器本身的性能,更是关于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和战场智慧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举两个中国火绳枪手的战例。

第一个是乾隆六十年的台湾驻军:

是日,斗六门王快数百人,与陈周全应,乘雨夜攻斗六营。守备吴大瑞出援彰化未返,千总龙昇腾御之,贼退。次日,复至,从贼益众。畏营中枪炮,以方棹侧转,车轮木上铺浸湿棉被,贼藏棹后,推拥而前。昇腾约军士持鸟枪不发,度贼近,昇腾亲燃大炮击棹破,乃排枪齐发击贼,死伤甚众。又先日因雨预备斗篷一百具,以是兵带雨战火绳不湿。贼已败,守备吴大瑞兵亦至,贼走散。时昇腾兵仅百人,破贼千余,人皆壮之。
——姚莹,《东槎纪略》卷五

第二个战例就更有名了,发生在乡勇冒雨围殴第37马德拉斯土著步兵团一个连方阵的三元里战斗中,是一名乡勇临时用火绳打响了缴获的燧发枪。宾汉的《英军在华作战记》对此记载如下:

一个中国人捡起了倒下士兵的步枪,转移到一片小树丛后面,把枪倚在一根树枝上,然后冷静地把湿火药从药池里倒出去,细心地瞄准了军官,接下来用自己的火绳引燃了装药,他让子弹命中了伯克利先生的手臂。[1]

当然,如果雨太大或者雨具不足,那自然会有人选择不出战。比如说1712年大北方战争里的加德布施(Gadebusch)会战,丹麦王后步兵团(虽然他们是燧发枪部队)两个营只凑得出一个营的雨具,于是就让一个营出战,另一个营守家了……[2]

参考

  1. ^ Bingham, J. E., Narrative of the Expedition to China. London, 1843, vol. 2, p. 156-157.
  2. ^ http://theminiaturespage.com/boards/msg.mv?id=429964
user avatar

这边为 @人渣啸西风 补充一个实际的战例

其实哪怕弓箭时代,下大雨也一般都是停战的,弓箭受潮也不好使。


十月,契丹入寇,前军过威虏军。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枭获名王、贵将十五人及羽林印二钮,斩首二万级。

——《宋史・王显传》


北宋咸平四年,辽圣宗御驾亲征南侵,宋军也集结了几乎所有的骑兵主力前抵威虏军迎战。最后在双方前军骑兵主力的整日激战之后,兵力较少的宋军因为出其不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辽人丢下两万首级,宋军在边境筑京观以显示武功。

战后,宋朝官方的记载承认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大雨,导致辽军的弓箭不能使用;而即使同样宣称获胜的辽朝官方记载中,也含蓄地留下了“以泥淖班师”的记录。


所以即使在冷兵器时代,大雨大雪这样的极端天气都不适合开战,因为会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

user avatar

谢邀


别说火绳枪了,燧发枪也挡不住大雨。火药受潮枪炮打不响,要么双方暂时停战,要么就换冷兵器去肉搏。毕竟火绳枪时代,一般都要配备长矛手来保护火枪手。所以其实火绳枪时代,下雨反而影响不是特别大,还有近战肉搏的单位呢。反倒是燧发枪时代,经常因为大雨而停战。比如普拉西战役,双方因为大雨暂时停战,雨势小了以后,米尔·马丹·汗,误认为大雨已令英军枪炮无法有效作战,于是率领骑兵发起冲锋,结果英军用防水油布覆盖弹药,于是他遭到英军猛烈的葡萄弹攻击。受了致命伤的米尔.马丹.汗被部下救回了营地。 最终英国人只以死伤75人的代价(22人死亡,53人受伤),击溃了孟加拉的7万大军(死伤500余人)。


其实哪怕弓箭时代,下大雨也一般都是停战的,弓箭受潮也不好使。也没几个人愿意淋着雨作战的,盔甲淋湿了还容易生锈呢。地面泥泞视线受阻,雷声雨声太响,战鼓还是鸣金都听不太清楚,指挥也不好指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