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招行招聘台湾学生安排在核心部门,而大陆学生安排基层"的做法?

回答
招行招聘台湾学生安排在核心部门,而大陆学生安排基层,这种做法确实会引发不少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可能引起争议。要评价这种现象,咱们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尽量把问题说得清楚透彻一些。

首先,从 “一视同仁” 的角度来看,如果招行是基于“能力优先,唯才是举”的原则来招聘和分配岗位的,那么任何地域出身的学生,都应该有机会进入核心部门,也都有可能从基层做起。任何基于出身的“照顾”或者“压制”,都会显得不够公平。如果说台湾学生因为某些“特殊原因”就能直接进入核心部门,而大陆学生即使能力很强也只能从基层开始,那么这无疑会打击大陆学生的积极性,也违背了市场经济下人才选拔的基本原则。

其次,我们可以探讨一下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的可能性推测。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复杂的考量,咱们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政策导向与人才引进策略: 国家层面一直在鼓励两岸交流与合作,在某些领域,可能会有引进台湾人才的政策倾斜,目的是促进两岸经济文化融合。招行作为一家大型金融机构,可能在执行某些政策性任务,希望通过吸引和培养台湾年轻人才,来加深两岸在金融领域的人才联系。这是一种“大局观”下的考量,但如果做得不好,就容易被解读为对大陆学生的“不公”。

企业战略与人才储备: 核心部门往往是企业未来的战略发展、创新突破的关键所在。如果招行认为台湾的学生在某些方面(比如对台湾市场的理解、某些新兴技术应用、或者特定的国际视野)有独特的优势,并且这些优势与核心部门的业务需求高度契合,那么安排他们进入核心部门进行培养,可以看作是企业的一种前瞻性人才战略。这和企业会优先引进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顶尖人才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地域范围换成了“台湾”。

风险规避与“缓冲”: 也有可能,在一些敏感的岗位或者部门,企业会出于某种“风险规避”的考量。比如,新招聘的员工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观察。将一些“新面孔”或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安排在基层,给予更多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其能够融入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避免在核心岗位上出现意外情况。这并非一定是对大陆学生的歧视,而是一种谨慎的管理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 也许招行的内部人才培养体系就存在差异。例如,对于从外部引进的、具有特定背景的学生,可能会设计一套加速培养或者直接进入骨干岗位的路径;而对于内部培养的学生,则会有一个更漫长、更系统的晋升过程。但如果这种差异没有明确的、可公开的理由,且对大陆学生的晋升通道造成了明显阻碍,那同样会引起不满。

信息不对称或理解偏差: 我们看到的“招行招聘台湾学生安排在核心部门,而大陆学生安排基层”可能只是一个片面的观察。真实情况可能是:
台湾学生本身就具有更高的学历或更亮眼的履历: 如果来招行的台湾学生普遍拥有海外名校背景、丰富的实习经验、或者在某些专业领域有特别的建树,那么他们被安排到核心部门也可能只是因为他们的硬实力更强。
大陆学生的岗位并非“基层”: 可能安排到基层的是一些基础性岗位,而这些岗位同样是公司运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未来也同样有晋升空间。只不过因为和“核心部门”相比,大家觉得“基层”的吸引力小。
“核心部门”的定义: 核心部门的定义可能比较宽泛,有些部门虽然听起来重要,但实际工作内容可能相对基础,反之亦然。

第三,我们必须关注这种做法可能带来的 负面影响。

对大陆学生的士气打击: 如果大陆学生认为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因为出身就存在岗位上的差异,这无疑会严重打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长此以往,可能导致人才流失,或者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
公平性与企业文化质疑: 这种做法容易让外界质疑招行的公平性和企业文化是否健康。一个缺乏公平竞争环境的企业,很难真正吸引和留住最优秀的人才。
潜在的法律风险(虽然在中国大陆可能性较小): 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基于国籍或地域的招聘和岗位分配差异可能触犯反歧视法律。虽然在中国大陆,这种“政策性”的考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被接受,但“不公平”的感受始终存在。
舆论压力: 一旦这种信息被广泛传播,很可能引发公众的批评和质疑,对招行的品牌形象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 评价“招行招聘台湾学生安排在核心部门,而大陆学生安排基层”的做法,不能简单地贴上“歧视”的标签,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不公平”。关键在于,招行是否有合理、公开、透明的理由来解释这种岗位的差异化安排。

如果这是基于能力和贡献的合理配置,并且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那么就没有问题。
如果这是基于政策导向、人才战略或者风险规避的“有意识”的安排,那么需要企业在沟通上更加透明,并努力平衡好不同群体的利益和发展机会,避免“因地制宜”的政策变成“因人设岗”的隐患。
如果仅仅是因为台湾背景就获得优先,而抹杀了大陆学生的潜力和努力,那么这种做法就明显存在问题,需要立即调整。

作为观察者,我们应该更深入地去了解实际情况,而不是仅凭片面信息下定论。但同时,企业也应该警惕任何可能引发不公平感和质疑的行为,并主动承担起解释和沟通的责任,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健康的内部生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知道不少答案义愤填膺的样子,是否有真的分析过这篇文章及相关背景内容。

一件件很正常的事情在该新闻的妙笔生花之下,编制出迷离的幻梦:

幻梦1:大陆争抢台湾130w大学生,为他们开设各大实习机会,机会多多的

幻梦2:台湾学生就是跟大陆的不一样,规格高

幻梦3:大陆特意花2000亿台币邀请台湾人去创业

幻梦4:游长城,吃烤鸭,还有钱拿,哦!台湾学生是贵宾!

幻梦5:台湾毕业生来就是接触到核心业务了!大陆的却在做前台。

相信谁不好,去相信台媒?呵呵。

一、招募台湾青年到大陆创业

七月一日,中国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一场「两岸大学生创客营」上说:「大陆高度重视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的愿望,各地各部门积极出台政策,为台湾青年来大陆实习、就业、创业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先前《商业周刊》封面故事「招聘七百四十万台湾青年」记录中国大撒新台币两千亿元,邀请大家去中国创业。

邀请台湾青年来创业,确实是存在的。但没有文章说得那么夸张,什么提供多少创业基金,免费办公楼等等。这些本来就是全国大学生创业扶植计划中存在的优惠政策,为全国大学生提供孵化基地,并且有大老板投资,是面向全国的。而现在只是对台湾也开放了这个政策,不是特意给台湾青年的。

而且,七百四十万台湾青年?

台湾多少人?两千三百万人,招聘1/3人口的台湾人?

二、招募台湾大学生银行实习

六月,一纸招募计画在台湾校园流传。 「二○一六年中国银行暑期实习」:实习为期二十四天,中国银行合计提供六十个实习名额,机票、住宿由实习单位安排,实习生享有每天人民币一百元之补助。除了排名全球第四大银行的中国银行,连总资产合计逾十一兆美元的全球前三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也为台生开出职缺。

学生只要缴交履历、教授推荐信,经过审核便可录取,不只免团费,一落地就有人接待,入住三星级酒店,还按日领津贴。若是中国学生要进中国四大银行实习,除了履历初审,还得经过笔试、面试,过五关斩六将,相较之下,中国「友台」程度不言而喻。

这个计划确实存在:

2016年中國銀行暑期實習

但是很多人囫囵吞枣地看完全文后,很容易被文章的春秋笔法误导成:招60个台湾学生进来,而且招聘方式比大陆学生容易,而且还是核心岗位的工作,还有钱拿。相比之下,大陆学生好辛苦地做基层。

呵呵。

请仔细阅读下

2016年中國銀行暑期實習

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知道:

1、实习名额很好拿?

60个实习的名额,全台湾大专院校的学生共同竞争,除了学校推荐外,还要经中国银行台北分行和台湾金融研训院遴聘之专家共同甄选确认。具体大专生多少人没查证,但按文中说法有130W大专生来说的话,你们自己算算这个录取比例多少。

你觉得录取过程比大陆学生要容易多少?

2、银鹰计划:台湾学生来做核心岗位

这项计画今年只对淡江大学、文化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台六所大学宣传,因此,即便赶在截止前才报名,陈新岚还是顺行分行,位于北京西城区金融大街。当天是周六,银行仍开门营运,我们遇到一位同样来实习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只见她在柜台前站得直挺,面露微笑向客户解释开户手续。
随行的招商银行人员告诉我们,不像中国学生得从基层柜台做起、练习接待,台生实习则待在企金部门办公室,和正职一起工作,「直接观察银行最核心的业务。」

讲真,说出来谁会信?不信你还可以去问问你们银行的朋友,看有没有这个可能。

不排除是银行自己说出来的广告,实际上?呵呵。

而且,请仔细阅读上文给出的链接,上面写得很清楚,工作内容为:

主要實習與銀行業務相關的輔導操作類業務,了解有關業務流程, 學習基礎業務

跟普通的实习生有什么区别?

跟普通的实习生有什么区别?

跟普通的实习生有什么区别?

再不相信,好,我们直接打开: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银鹰计划”厦门银行实习项目落幕
7月18日-8月7日,18名来自台湾的青年学生在厦门银行进行为期21天的产学实习,其中包括产品培训、岗位实习、观光交流、参访高科技企业和台湾创业馆等活动。

你告诉,这叫核心岗位。科科~~

3、游长城,吃烤鸭,住酒店,还有钱拿!好高规格待遇哦!

讲真,这点蝇头小利就叫高规格待遇,那还真好哄。

不能否认,台湾学生对大陆充满不熟悉,那么顺便带他们去游览长城,吃烤鸭,住个酒店(也就来几天),是挺正常的一个接待方式。而且实习拿工资,每天100块的实习补助也很正常,实习不得拿工资?

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规格待遇,没什么好抱怨的。

4、那么,经过上面三点对文章的一一解析,就还原了整个事件的核心:

大陆确实在抢台湾人才,台湾毕业生要到大陆来参加这个银鹰计划,必须通过全台湾大专院校的竞争,由学校推荐并经中国银行台北分行和台湾金融研训院遴聘之专家共同甄选确认,才能选出60个名额。工作的内容就是普通的实习内容,跟所谓的核心业务根本无关。基本的接待待遇及实习补助。

然而,在文章的渲染下,你们觉得你们看到了什么啼笑皆非的事情?

什么不好信,信台媒?还" 招行招聘台湾学生安排在核心部门,而大陆学生安排基层 "。呵呵

我不否认这个有可能是招行添油加醋搞的口头广告。

三、这个实习计划的目的

好吧,就是我之前说的,把两岸的和平红利,跳过买办阶层,直接给到台湾普通的百姓,让他们有直接的感受。

同时增进两岸之间的民间交流,破解一些台湾年轻人对大陆的种种不切实际的错觉。

人一旦离开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见识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后,你觉得往哪里发展会更好?更何况经过筛选后来实习的台湾学生绝对不是那些七分大学生可以比拟的,是真的人才

他们在台湾完成了大学的专业技能培训,把能力施展在大陆的平台上,而通过实习考核后,就会在大陆工作,对于往后两岸之间的金融业务的进一步沟通与联合起到培养干部的作用。

两岸的服贸是一定会通过的,只不过可能是统一前,或者统一后,但无论是什么时候,这类沟通两岸的人才还是需要的,现在培养也是为以后做铺垫。

所以,不要尽信新闻,特别是这么有违常理的新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招行招聘台湾学生安排在核心部门,而大陆学生安排基层,这种做法确实会引发不少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可能引起争议。要评价这种现象,咱们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尽量把问题说得清楚透彻一些。首先,从 “一视同仁” 的角度来看,如果招行是基于“能力优先,唯才是举”的原则来招聘和分配岗位的,那么任何地域出身的学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