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用简单的事例解释经济活动?

回答
咱们今天就用一个最简单不过的事例——集市上的苹果摊,来聊聊什么是经济活动。别觉得这事儿小,其实里面门道可大着呢!

场景设定: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镇上的集市人头攒动。在一个角落,有个苹果摊。

人物登场:

张大妈: 苹果摊的老板,勤勤恳恳地在果园里种了一年的苹果,现在来集市上卖。
李奶奶: 集市上的居民,年纪大了,想买点新鲜的苹果回去做苹果派。
王老板: 开了一家小餐馆,需要采购一些水果来为顾客准备甜点。

经济活动开始!

1. 生产(苹果的诞生):
张大妈的苹果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她需要先在自己的果园里 种植 苹果树。这包括了购买种子或幼苗、购买肥料、农药(虽然有些人喜欢有机,但为了产量和抵抗病虫害,这是常见的生产资料)、雇佣工人帮忙施肥、修剪、除草,还有在苹果成熟时采摘下来。
你看,张大妈从一开始就在进行“生产”活动。她投入了 劳动力(自己的辛苦付出),还花了钱购买了 生产资料(种子、肥料、农药、工具等)。她的目标很明确:要把这些苹果变成能换钱的东西。

2. 交换(苹果的买卖):
集市就是张大妈和大家进行“交换”的场所。张大妈把她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苹果,以某个价格(比如一斤3块钱)展示出来。
李奶奶走过来看到了,她想买两个苹果。她自己在家也种了点蔬菜,所以她手上有一些她自己种的番茄,但她现在需要的是苹果。她就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 钱(这是我们约定俗成的价值符号),递给张大妈,换来了两个新鲜的苹果。这个过程就是一次 交易,或者叫 交换。
王老板也来了,他要采购的量大一些,要了五斤苹果。他同样用钱来交换。
你看,这里的“钱”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让交换变得容易。如果没有钱,李奶奶可能就要问张大妈:“您要不要点番茄,我拿番茄换您两个苹果?”这种 物物交换 会非常不方便,因为双方的需求不一定能正好匹配。有了钱,交易就顺畅多了。

3. 消费(苹果的用途):
李奶奶买回苹果后,回家就开开心心地开始做她的苹果派了。她把苹果洗干净,切块,加糖,放进烤箱。这个过程,苹果就变成了她餐桌上的美食,满足了她的 需求 和 欲望。这就是 消费。苹果的价值在她手里,通过烹饪转化成了她需要的享受。
王老板买的苹果也是用来消费的,只不过他的“消费”方式是把它做成餐馆的甜点,提供给他的顾客。他的顾客吃了甜点,付钱给王老板,这就是王老板的 收入,而顾客的行为也是一种 消费。

4. 分配(收入的去向):
张大妈卖了苹果,收到了钱。这笔钱对她来说就是她的 收入。那么这笔钱她会怎么处理呢?
她可能会用一部分钱来支付之前雇佣工人的人工费。
她可能会留一部分钱作为自己的 利润(这就是她辛勤劳动和承担风险的回报)。
她还会把一部分钱存起来,或者用来购买下一季度的种子、肥料、农药,甚至可能考虑买一台更好的采摘机器,这又回到了 再生产 的环节。
王老板把做好的甜点卖出去,收到了钱,扣除掉苹果的成本(支付给张大妈的钱)、房租、员工工资、电费等 成本 后,剩下的就是他的 利润。他可能会继续开餐馆,或者把一部分利润用于扩大经营,比如开分店。
你看,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价值,通过各种形式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 分配。

这个小小的苹果摊,其实就囊括了经济活动的核心要素:

生产: 张大妈种苹果的过程。
交换(或称交易): 张大妈和李奶奶、王老板之间的买卖。
消费: 李奶奶吃苹果派,餐馆顾客吃甜点。
分配: 收入的来源、成本的支出、利润的产生和再分配。

再稍微拓展一下:

劳动分工: 可能有专门的人负责培育苹果苗,有专门的人负责采摘,有专门的人负责把苹果运到集市上。这就是劳动分工,能提高效率。
市场信号: 如果那天天气特别好,很多人都想买苹果做野餐,那么苹果的需求就会增加。张大妈可能会发现她的苹果卖得很快,她就可以考虑稍微提高一点价格(虽然集市上价格相对固定,但在更大范围内,供求关系会影响价格)。反之,如果那天没人来,她可能就得降价促销。价格就成了传递市场信息的一种信号。
投资: 如果张大妈觉得种苹果很有前景,她可能会去银行贷款,买更多的土地,种更多的苹果树,甚至投资更先进的灌溉系统。这就是 投资。她是为了未来能获得更多的产出和收益。
金融: 张大妈需要钱买种子和肥料,她可能需要从银行 贷款。银行把其他人的储蓄集中起来借给张大妈,这就是 金融 活动,它在经济活动中起到了资源配置的作用。

所以你看,经济活动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理论,它就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一个苹果摊的买卖开始,一直延伸到我们国家的整体经济运转。它就是关于人们如何生产、如何交换、如何消费,以及这些活动如何组织和协调的过程。而所有这些活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欲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邀请。题主应该是想问,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和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关系,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社会存在的事情。

我来随便举几个例子吧。

第一,为什么美国的财政赤字无法通过对中国打贸易战进行改善?

贸易赤字的问题,根本原因就是美国的提前消费的经济模式,你要消耗比你产出更多的产品,那必然会有贸易赤字,你想想你借别人的东西,你能不打欠条么?你还想白吃白喝?

举个具体的例子,大家会比较容易理解。

假如一个美国人A创造了100刀的物资,但是,他要消耗150刀的物资,怎么办,可以向B借。对于B,假如创造了200刀的物资,借给了A50刀的物资,得到一张50刀的欠条,消耗了剩下的150刀的物资。可以看到在没有有进出口的条件下,假如有一个人消耗的比自己创造的价值更多的物资,那么就必然有人要消耗少于自己创造量的物资。

那么假如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提前消费,都想在创造100刀物资的情况下,消耗150刀,那怎么办?只有进行进出口贸易,而且保证净进口大于0,也就出口的量,小于进口的量。换句话来说,也就会产生贸易赤字。

那现在回到现实中,美国整体是资本净流入的。通过资本的净流入,来获得消费物资和投资的资本,而资本净流入的另外一面就是贸易赤字,就是给美元,买消费和投资的物品。

所以,美国贸易赤字的问题,本质是美国消费文化的问题,是美国资本净流入的问题,美国总是在消费比自己生产的更多的物品,现在还嫌打借条(贸易赤字)麻烦,意思就是我又要不从事生产,又要多吃多喝,还不要打借条,恩,这很美国。

如果单纯的考虑贸易赤字的问题,中国的低价产品其实是帮助美国减少了贸易赤字的数量,这非常容易理解,比如美国要多进口100件衬衫,中国只需要1000刀,其它国家要1500刀,从中国进口,少500刀,或者就减少提前消费,增加储蓄,那一点赤字都没有,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自己生病,要别人吃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第二,什么是大数据杀熟,为什么以前做不到,现在却可以做到?这里面涉及到商品定价的基本模型。

按照古典的经济学理论,供需均衡的位置确定价格。

曲线D表示需求随价格的变化,曲线S表示供给随价格的变化,两条曲线相交于E点,E点对应的价格和数量就是市场供需决定的价格和成交量。注意,这里的价格对于不同消费者来说,是一样的。

但是,其实不同的消费者,对于购买同一样商品,愿意付出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比如小A月薪10万,10公里打个车出500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他赚的多,单位时间对他的价格更高。而小B月薪5000,10公里打个车最多能接受20。

那么在大数据出来之前,出租车公司不知道哪个人愿意出500,也不知道哪个人愿意出20,所以,他只能出一个统一的定价,在这个定价下,他可以获得相对更多的利润,这个就是传统的定价方式。

但是,它并没有获取理论上最高的利润。如何才能获取最高的利润,那就是对每个人单独定价,即,同样一段路程,愿意出500的,我就向你要500,愿意出20的,我就定价20,这样,才是真正的利润最大化,这就是杀熟,理论上叫价格歧视。

那如何才能实现价格歧视呐?首先,我要知道的购买意愿,其次,我要能够让你们不知道我对你们单独定价。

显然,出租车公司没有这个能力,但是随着大数据的出现,滴滴等公司掌握了大数据,它可以明确的知道,你的支付意愿,所以,它可以对每个人单独定价,这也就是大数据杀熟,在经济学上也叫价格歧视。

那有些人肯定会讲,你这样搞不长久啊,你这样杀熟,熟人会跑到别的平台的。对,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垄断,以及第三个问题,近期市场上的反垄断。

滴滴等一些商家假如真的这样做(我之所以带假如,是因为我确实没有实锤,但是从资本的趋利性,以及技术的可行性上,我觉得一点都没必要带这个假如),它还真不怕你造反,因为你无反可造。

和美团一样,滴滴在出行领域基本也是垄断寡头的存在,就这一两个玩家,它也杀熟,你换个商家照样杀你,你有什么办法?

这就需要国家的反垄断。

其实关于反垄断,我讲过很多次,不过大家好像不太愿意看,可能是我写的太干了。

好了,暂时想到这两个栗子,大家有想知道的,也可以留言我来更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