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一定会死”这个命题能否用“永动机永远不可能造出”来肯定?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涉及到逻辑推理和我们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简单来说,“人一定会死”这个命题不能直接用“永动机永远不可能造出”来肯定。它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或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但我们可以从更深层次的哲学和科学角度来探讨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联想,以及它们背后所揭示的某种共通的认知模式。

让我们一步步来分析:

1. 理解两个命题的本质:

“人一定会死”(Mortality of Humans): 这是一个关于生命终结的命题。它基于我们对生物体的观察和理解。所有已知的生物体都会经历生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从科学的角度看,细胞会衰老,器官会衰竭,生命活动最终会停止。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基本属性,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永动机永远不可能造出”(Impossibility of Perpetual Motion Machines): 这是一个关于物理定律的命题。它源于热力学定律,特别是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和第二定律(能量转换效率的限制)。简单地说,永动机的设想就是一种能够持续不断地对外做功,而自身消耗为零的机器。这违背了能量守恒,因为要产生功就必须消耗能量;也违背了第二定律,因为任何能量转换都会有损耗,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效率,更不可能无中生有。

2. 为什么有人会觉得有联系?(联想的来源)

尽管逻辑上不直接关联,但人们可能会因为以下几点而产生联系:

“必然性”的感受: 两个命题都传达了一种绝对的、不可避免的“必然性”。死亡对于人来说就像永动机对于物理学一样,是一种“不可能绕过”的现实。这种“绝无例外”的感觉是它们产生关联的一个重要心理基础。
对“绝对”的探求与认知: 人类天生就对事物的本质和绝对规律感到好奇。我们试图理解生命和宇宙的终极真理。死亡和物理定律都触及了我们对“终极”或“绝对”的认知边界。
“规律”的普遍性: 永动机的不可造性是基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物理规律。而人的死亡,虽然具体表现形式因人而异,但“死亡”这个现象本身,作为生命周期的终结,也被视为一种普遍的生物学规律。人们可能是在用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去理解生命现象。
“有限性”的认知: 永动机代表了对无限可能的追求,但它被证明是“不可能的”,意味着存在着根本的“有限性”。而人的生命本身也是有限的,这与永动机的“无限制”形成了一种对比,也暗示了生命存在本身的“有限性”。
对“不朽”的否定: 永动机的不可造性否定了能量的无限循环和无中生有,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呼应了生命不可能“不朽”(无限存在)的现实。因为如果生命可以不朽,那也意味着打破了某种我们认知中的“规律”。

3. 为什么不能直接肯定?(逻辑上的脱节)

之所以不能直接用后者来肯定前者,是因为:

领域不同: “人一定会死”是关于生物学和存在论的命题,描述的是生命现象的规律。而“永动机不可能造出”是关于物理学和自然定律的命题,描述的是物质能量运动的规律。它们属于不同的知识体系和研究范畴。
推理基础不同: “人一定会死”是基于对生物体观察、生理学研究、进化论等生物学证据的归纳和总结。而“永动机不可能造出”是基于热力学定律的演绎和证明,这些定律是经过严格数学推导和实验验证的。一个是通过经验观察,一个是依靠理论构建。
没有传递性: 即使我们确信永动机不可能造出,也无法推导出“人一定会死”。就好比“天空是蓝色的”这个事实,不能用来证明“桌子是木头做的”。它们之间缺乏逻辑上的连接桥梁。

4. 我们可以怎么理解它们之间的“间接”联系或启发?

虽然不能直接肯定,但我们可以从这两个命题中获得一些相似的哲学启示和认知上的共鸣:

认识到普遍存在的“限制”与“规律”: 永动机的不可造性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宇宙的秩序和法则——能量是守恒的,转化有损耗。这是一种对事物客观“限制”的认知。同样,“人一定会死”也让我们认识到生命自身的“限制”——我们是有限的生命体,受到生物学规律的约束。这两种“限制”都告诉我们,存在一些我们无法超越的根本性法则。
接受现实,减少不切实际的幻想: 永动机是人类对无限能量的渴望,但它注定是幻想。接受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务实地对待能源问题,寻找可行方案。同样,接受“人一定会死”这个事实,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有限的人生,珍惜当下,而非沉溺于对永生的虚幻追求。
对“必然”的敬畏: 两个命题都展现了一种不容置疑的“必然性”。对这种必然性的认识,会让我们对自然和生命本身产生一种敬畏感,理解个体在宏大规律面前的渺小,但也同时珍视这种有限生命中的意义。

总结一下:

“人一定会死”和“永动机永远不可能造出”是两个在不同领域具有绝对必然性的命题。我们不能直接用后者来肯定前者,因为它们缺乏逻辑上的直接关联和推理基础。

但是,它们都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对于“规律”、“限制”和“必然性”的认知。人们会将它们联系起来,更多是因为它们所传达的“不可逾越的法则”的感受,以及对事物本质的 “有限性” 和 “终结性” 的理解。这种联系更多是心理上的共鸣和哲学上的启发,而不是严谨的逻辑推理。

就好比我们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但我们不能用这个事实来证明“下雨天会打湿衣服”。它们都是真实的,都基于科学规律,但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从“永动机的不可造出”中,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关于“宇宙根本法则”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在某种程度上,也让我们更能理解和接受“人一定会死”这一生命本身的根本性事实。但这种接受,不是因为前者“证明”了后者,而是因为它们都触及了我们对世界 “秩序” 和 “边界” 的一种共同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

生物的持续生存所需的热力学自由能可以由外界提供,可以发生“其他变化”来走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

量子计算可以一边擦除信息一边降低温度,只要量子计算机与环境构成的系统的总熵不减少,就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1]。生物可以使用同样的机制。

宇宙是自引力系统,宇宙的熵没有上限。

涉及“永远”的时间,还意味着你要考虑宇宙的开始与最终命运

  • 宇宙要么永远存在,要么曾经不存在、有某种事件让宇宙开始。
  • 如果宇宙永远存在,宇宙已经经历了无限的时间,那么你不觉得这意味着宇宙不会持续地表现为某些理论描述的那样彻底地寒冷而黑暗么。
  • 如果宇宙曾经不存在,那么你要考虑到让宇宙开始的那种事件可以任意次地发生

宇宙的总能量可能是零[2],物质与能量可以在“物质的正能量与引力能的负能量恰好抵消”的状态下从零能量的时空中涌现出来。有些学者用零能量的白洞来解释低密度区域中突然爆发的伽马射线暴[3]。长远而言,这种涌现可以提供不限量的热力学自由能。

下图引自加来道雄的《Beyond Einstein: The Cosmic Quest for the Theory of the Universe》: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帕斯夸尔·约尔旦提出,恒星质量对应的正能量和其引力场的负能量加起来的总能量可能是零。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的创立者乔治·伽莫夫在和爱因斯坦一起过马路时谈到这样一来“真空中的量子相变产生恒星并不违反能量守恒”的想法,爱因斯坦停下了脚步,几辆路过的汽车不得不刹车来避免撞倒他们。

费曼在 1962 年第一次为零能量宇宙给出了一些计算。在数学上,单独冒出一个恒星似乎很难,冒出整个宇宙却容易得多。之后几十年间,允许宇宙的总能量为零的模型越来越多。亦有认为暗能量在不断增加的模型。

彭罗斯的共形循环宇宙论允许宇宙无限次地重新开始,他推测上一个宇宙中的超大质量黑洞可以在背景辐射里留下同心圆状的结构。在当前观测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里可以找到低精度的同心圆[4]。反对这一宇宙论的学者用类似的精度找到了一些同心等边三角形,那不能是单纯的黑洞引起的。你可以考虑那是由若干黑洞或更怪异的东西组成的生命在宇宙重新开始时屹立不倒引起的。

2015 年,彭罗斯与 V. G. Gurzadyan 提出信息可以编码在背景辐射里、跨越宇宙的重新开始传播下去[5]。这意味着至少在数学上,生命可以在共形循环宇宙论描述的宇宙中永远存在。

参考

  1. ^ Rio, L., Åberg, J., Renner, R. et al. The thermodynamic meaning of negative entropy. Nature 474, 61–63 (2011). https://doi.org/10.1038/nature10123
  2. ^ Berman, M.S. On the Zero-Energy Universe. Int J Theor Phys 48, 3278–3286 (2009). https://doi.org/10.1007/s10773-009-0125-8
  3. ^ https://doi.org/10.1016/j.newast.2011.07.003
  4. ^ Daniel An, Krzysztof A Meissner, Paweł Nurowski, Roger Penrose, Apparent evidence for Hawking points in the CMB Sky,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Volume 495, Issue 3, July 2020, Pages 3403–3408, https://doi.org/10.1093/mnras/staa1343
  5. ^ https://arxiv.org/abs/1512.00554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