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
体验极差,作为南方人,去东北点菜,习惯性两个人点了三个菜,撑成傻子
体验就是,我一个人去大东北,每天都在后悔自己点了太多菜。
去年年末,大冬天的一个人去了趟东北,发现最可怕的不是寒冷,而是一个人没办法点菜。
上一次去沈阳,和约饭的朋友两个人点了两个菜,愣是连一个都没吃完。这次出门前看了看哈尔滨美食相关的帖子,里面有条温馨提示:东北菜的菜量比较大,建议点的菜数比人数少一份。
换句话说,两个人去的话,点一个菜就行。我一个人去的话,就一个菜也都点不了。
幸好第一天晚上到的时候,有两个朋友刚好也在哈尔滨,三个人拼了份铁锅乱炖。茄子肉皮白菜豆腐粉条排骨江鱼混一起,热乎乎地还挺好吃。她们边吃对我说,快吃吧,吃完了你明天一个人就没办法点这种菜了。
第二天早上打车去中央大街,的士师傅一路上在和人电话唠嗑:最近想买个貂,要一万二,我还差一万一千九。
经过索菲亚教堂,司机还在唠:索菲亚门口有两人拍婚纱照,妹穿啥衣服,俩傻X冻得都粘地上了哎哟我X。
我疑心他这电话能跟人打上一天。
按照前一天晚上朋友的推荐,在老厨家点了份锅包又,和之前吃过的相比,外皮更酥脆一些。
只是和上次在沈阳一样,这次的锅包又又没吃完。
想喝个格瓦斯解渴,服务员说我们这里只能按扎卖。我说一扎是多少,她说一扎就一升,喝不完给你打包。
此处应有万晓利《七扎》的BGM:再给我来两扎,姑娘一扎我一扎。
我觉得下次要是还有一个人来的机会,点根油炸冰糕和一份手撕奶饼就够了。
不出所料的是,上面的几份菜,一份都没有吃完。
连出门楼下买了根网红打卡的马迭尔雪糕,也没有吃完。
没吃完的原因是因为没戴手套,在路上用手拿着雪糕边走边吃,坚持不了10秒钟就要换手,直到换无可换,只好塞嘴里叼着走,感觉自己像条狗。
走在中央大街上,感觉我和这个城市格格不入。
直到我发现了一家可口可乐主题馆,这不就是肥宅快乐水爱好者的天堂吗?
店里都是可口可乐的周边,还有罐子上印着2020东京奥运然而2020都快过完了奥运也没开的限定版本。
看了半天,最后只拆了个圣诞可乐罐套拿去付款,收银员说:这套里有可乐的。
我:没事,不需要了。
收银员:要不要都一个价钱。
我:好的你等等我回去拿。
下午溜达去道外巴洛克美食街,走久了实在太冷,随便找了家小吃店富强大骨棒进去休息。
老板拿来菜单:吃点啥?
看了看菜单,都是点一份够我全家吃的分量,那就来一份招牌的大骨棒就好吧。
盘子端上来,结结实实四大块骨棒,还真是又大又棒,说好的是小吃呢?
吃完出门,这天直到晚上7点多才有饿意。
上次去沈阳,对杀猪菜印象深刻,东北的酸菜实在太好吃了。
去了不少人推荐的福贵杀猪菜,一个人坐了张六人桌,一看就是外地来的懵逼游客。
酸菜白肉锅之外,加了一份血肠、一份肥肠拼护心肉。每一样虽然看着分量确实有点大,但总有种加把劲还是能吃完的错觉。
但当它们全都被扔到一锅里的时候就……这血肠怎么看起来越煮越膨胀了啊!
后来才知道,血肠煮久了会太沙,影响口感,其实煮一会儿捞出来就行了,不然就会像我这样越吃越多……
一个半小时后,隔壁桌都换了两批客人了,我还在艰难地吃。
服务生走过来说:哥你还点菜吗?
我想说我都这样了你觉得我还会点菜吗?
服务生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连忙解释:啊不是,是因为厨师要下班了所以……
最后的结果是我吃完了所有的酸菜走了,早知道只点酸菜白肉就好了,哎但是护心肉蘸蒜泥也好吃哎……
第二天出门,我吸取了经验教训:一个人别进正儿八经的馆子,找小吃店就行。
那就去道外张包铺啃包子吧。
进了张包铺,菜单上写着包子一笼六个,可以两个两个地拼不同口味。
我叫来服务员:排骨、三鲜、黄瓜鲜虾,每样包子来两个。
服务员:六个太多了,你一个人要四个就行。
嗯?点菜不让人点就算了,点包子也不行吗?
我(不屑地)问:包子很大吗?
服务员:你看看背后那桌别人点的。
我回头看了一下,又转了回来:好的,四个包子。
点完总觉得不太甘心,又看了看熏酱那页,熏鸡28块钱一份。
在广东贵点的餐厅,28块钱一份大概就只有几块鸡肉吧。于是又问了问服务员:再加一份这个,会太多吗?
服务员:哥,这一份有一整只。
我:好的,四个包子。
有一说一,下单之后等二十分钟现蒸,排骨味的包子还是可以。
最后一顿晚餐,我突然开窍了,为啥不去烧烤撸串?
到了店门口发现,可能是因为在广东朋友看来,这家店的店名有点不太合适。
上菜之后,你老味又真系几好味喔……
烧烤火候得当,外面撒上辣椒粉和芝麻增香,只是调味略重,再配上一壶清爽的酸梅汤就正好了。
蒜苔羊排、肥肠、各种肉串皆好,还有肥美的辽宁丹东蚬子也试了试。
当然也有诡异的部位,比如叉烧鸡脖,其实就是啃鸡脖子。
以及最后加的一串羊蛋,大概是为了辟腥,加了极重的辣椒粉,辣得把整壶酸梅汤都一口气喝完了。
除了包子之外,这算是这次我唯一一顿在哈尔滨一个人吃完了的饭。
吃完打车去赶飞机,司机超车转弯开太快,我默默地扣上了安全带。
司机:咋吓得扣上安全带了呢?
我:这不你咋开这么飘呢?刚吃的烧烤,恶心坏了都。
司机:刚吃是吧?我开快点给你整出来。
东北果然是一个呆上两天就会变得和当地人说话一样腔调的神奇地方吧。
体验是:一定要有酸菜,量大 ,无酸菜,不正宗!
看到一个东北大叔,在网上上传的制作东北菜视频,很原始,很淳朴,看起来很劲,但不是很想吃...
1.东北酸菜
东北大哥在室外做东北菜,超级原生态
东北大哥做东北酸菜 https://www.zhihu.com/video/10688477420921692162.纯正东北酸菜
东北酸菜饺子 https://www.zhihu.com/video/1068849732830597120视频归作者,快手ID:中国蓝莓小镇✨大成子
侵删,谢谢。
先来张图
今年(2019年)初,到哈尔滨招生。是第一次去哈尔滨,跟同事觉得好不容易来趟哈拉宾,得好好体验一下风土人情。到中央大街一家做锅包肉的店子,号称是首创锅包肉做法的店子,我和一位姐姐先去点餐,我点了锅包肉,大拉皮,还有三四个菜,负责点菜的男服务员一边点一边说了句“差不多点儿行了,自己啥体型了心里没数吗?”我都惊了,小看我吗?我身高185体重185是假的吗?我做出了令人后悔的决定“扯什么犊子呢?让你点你就点不就完事儿了”后来……
哎……
差点摇人过来帮忙吃……
临走又去了中央大街一家春饼,这次真没敢放肆,就听服务员大姐给安排了……
哦对了。。。哈尔滨精神食粮也挺丰富……你懂的……
贼啦刺激……可以明年去不了了……后年想办法再来他一次……
个人感觉就是:东北硬菜必须配酒。
东北荤菜,不太用胡椒一类的香辛料,或胡椒味不重,肉香味占比很大,单吃的话似乎有些辛辣味不太足。比如东北的酱大排那真是排骨味占主导,是那种比清炖排骨的排骨味还冲、还纯、还香的排骨,到我们河南的酱骨头,就有点王守义十三香卤骨头的感觉,再往南的腊排骨、熏排骨更多就是吃工艺和调料了。这导致吃东北硬菜的头三口那真是满足感爆棚,但是再往下吃,生理上就在催促你:“太香了,必须得来点辣酒对冲一下。。。”看着桌上的酒,品着嘴里的油,手自动就把杯子提起来了。。。。不然那一大桌子肉,真心夯不下去。。。整一份酱大排+一份猪肉炖粉条,不来半斤白的都感觉白瞎了这桌子菜。所以我对东北菜的最大感受是,非常适合喝酒,而且并不适合小酌。。。
再加上东北老铁普遍极其擅长劝酒,喝酒还特别实在,酒量不一定大(个人感觉并没有河南人酒量大,只是河南、山东人喝酒特别繁琐,也相对怯场),但是真敢喝。
总的体验就是:吃到扶墙,喝到断片。。。。
东北那种家庭作坊式的饭馆,老板特别不禁你激,尤其是岁数大点的。作为东北人深知东北人的性格缺陷。
比如你点了一碗面条,边吃边跟老板聊天。快吃完时候说“这面有点少,哎,没咋吃饱”。
如果是南方老板大多数都会解释说最近菜价高,小本买卖没办法,北方人食量还是大啊。
但东北老板一般视“没吃饱”三个字为一种莫大的侮辱和蔑视。有的立刻就说“你拿来我给你再盛点”。或者等你下次再去的时候他心里想“呵呵,上次敢跟我说吃不饱,今天我他妈吃不死你”。
得嘞,要一个大碗基本上就够两个人吃了。而且他一般不多收你钱。因为他好面子,开个餐馆,小伙子来了说“吃不饱”,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
如果你第二次吃的饱饱的,老板会故意嗓门起高拉长声问你“这回吃饱了吧~”。心里想的其实是“呵呵,上次跟我在这说没吃饱,看你这次还装不装B了”。“关于你能不能吃的饱这场战役,我胜利了!”
类似于在东北说吃不饱的的情况,像在四川吃火锅,跟老板反应“你家这辣锅怎么吃不出辣呀?跟清锅似得”。或者在广东潮汕说“这牛肉不新鲜啊,冻了吧?”
一样都是属于明知当地风俗文化却要顶风作案的作死行为。你说加了面你真的吃不了了怎么办,加了辣了真的入不了口怎么办。所以没有真实力叫板请勿随意尝试。
你们去的可能是路边东北大乱炖或者家常菜餐厅,那样的话水平必然是很低的。就像沙县小吃不代表福建烹饪水平,杭州小笼包不代表杭帮菜。
然而东北是有很多高水平餐厅的。
日料:
日本人有满洲情结,在东北的日本人非常多,辽宁省是全国唯一在同一个省份有两家日本领事馆的省份,大多数省连一个领事馆都没有。
所以东北在大连有全国仅次于上海的日料,没错就是鮨阳和冨鮨这两家,鮨阳的料理好一些,冨鮨的寿司和煮鱼不错。考虑到日本米其林餐厅人均2.5万日元起跳,在这两家人均400和700人民币,还是性价比不错的。
在吉列炸猪排方面,大连可能也有全国水平最高的店之一——庄内炸猪排,肉质的取材控制很好,出品非常稳定,熟度也可以选择。
拉面方面大连和沈阳也有一些正宗的鸡白汤拉面、盐拉面和豚骨汤拉面馆,是不放汤包、味精之类的,熬制的汤料,比如大连鸟屋面屋(他家烧鸟也不错)、沈阳麵屋久兆。不过正宗的日本拉面比较寡淡,没有味千这种味道浓郁,被味精宠坏的部分国人可能吃不惯。
沈阳的日料店则首推银杏,这是一家日式家庭料理,都是日式红烧肉、炒菜、橙醋鸡皮之类日本人平时在家吃的菜,不会有寿司或者天妇罗这种东西。基本上是在沈阳的日本工作人员的食堂餐厅。
(日本南、北、中部的店我都吃过,在北海道吃过二星的荒木、吉兆,在南部九州的福冈吃过那两家名字带鮨的米其林三星和一星的佐贺牛和牛烧肉,在京都奈良和东京也吃过菊乃井、和山村等几家米其林三星怀石,在大阪吃了与太吕、旬彩天和是心等等)
顺便说一下,日本一般人不会在料理店吃三文鱼这种低端鱼更不敢生吃,而是去吃安康鱼、喜知次鱼(金吉鱼)、虎豚鱼(日本河豚),而鳗鱼、鲣鱼和鲷鱼等等也只是家常货色。中国卖的一般是中国特别培育的无毒河豚,日本人是不吃无毒河豚的,不是胆子大,而是日本渔货师傅天天处理这个,一干就是二三十年,闭眼睛都能搞定。
在大连的日料店里面,安康鱼舌、煮喜知次鱼等等高级货色都可以点到的,但最好提前预定,这样会比较新鲜,否则现点只能吃到冻鱼。
韩国料理:
在韩国料理方面(虽然我认为韩国料理全部都不好吃),东北也有最正宗的韩国料理,主要在沈阳的西塔地区和吉林省的延吉、图们。韩式炖汤、石锅饭、烤肉、烤鳗鱼、拌菜泡菜、猪蹄、韩式炸鸡啤酒、韩式点心打糕、冷面温面等等都是国内水平最好最正宗的。
此外,沈阳、延吉和丹东也有朝鲜国官方开设的一些名字带平壤的餐厅,这个是真的正宗,厨师服务员都是朝鲜人。
这韩国、朝鲜料理不需要什么推荐,在东北的韩国人、朝鲜人、朝鲜族人很多,也没听说汉族人假冒朝韩人或者朝鲜族人的,在沈阳西塔和延吉每家都正宗。
(我在韩国吃过济州、春川、首尔的一些店,也在朝鲜平壤、南阳、新义州吃过,个人认为东北韩国料理比韩国本土好吃。)
东北菜:
正宗的东北菜是满清宫廷菜,以官家鲁菜为基础,并不是什么铁锅大乱炖和杀猪菜,那些是东北农村菜。用脑子想一想,东北城市家庭怎么杀猪杀鹅?而且东北城市化比例建国以来一直都是全国最高的,农民比例很少、农户人均耕地面积很大,都是集约化、机械化耕种。我很多黑龙江农村朋友都是开通航飞机、开播种机和收割机种地
所以东北版鲁菜(辽菜)也有一些馆子的水平很高,并且在鲁菜基础上加入了东北本地食材,例如辽参、大连鲍鱼、海胆、赤贝、扇贝、松茸、山鸡、狍子、鹿、野猪等等。比如沈阳鹿鸣春、赵记王府都是高水平的辽菜馆。但是哈尔滨的东北菜水平比较低,长春的餐饮也不行。
海鲜方面大连也是不错的,本地生产的海胆赤贝在胆道、筷道等店做得很好,不逊色于一些日本米其林海鲜餐厅。其他贝类和鱼类也有一些店很擅长。
如果想尝试东北饺子,大连的海胆饺子&海鲜饺子和沈阳的猪肉饺子&三鲜饺子可以尝试,但东北其实只要不是连锁饺子店,并且能靠只卖饺子存活的,水平都是相当OK的。
烧烤:
东北的烧烤又分为齐齐哈尔家庭烤肉、韩式煎肉、朝鲜族炭火烤肉、潮鲜族烤串、日式烧肉、锦州烧烤、沈阳地摊烤肉、大连营口丹东烤海鲜等等流派。基本上你见过的东西在东北都能烤着吃,比如除了牛羊猪鸡肉和海鲜我们也烤地瓜、烤苞米、烤韭菜、烤金针菇、烤豆皮、烤馒头片、烤鸡屁股、烤鸡架、烤大蒜。
原则上,东北烤肉不以肉质取胜,而以腌肉、拌肉的调味取胜。那些提供和牛或者安格斯牛的雪花牛肉、西班牙梅花猪肉的店往往调味水平很低、浪费食材。
牛肉油花不够,我们拿豆油拌一拌、煨一煨就行了。
东北的烧烤和烤串依然是可以闭眼睛随便找一家店进去吃的,但还是别找连锁店,连锁店是没有灵魂的。
另外友情提示:在东北不要吃西餐、俄餐这些,除非你去国外品牌酒店的西餐厅里面吃,比如沈阳康莱德,但那样性价比不高,人均1000多的情况下,出品水平也只是马马虎虎吧。
还可以早中晚顿顿韩餐哦,因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朝鲜族聚居地。而朝鲜族大家都知道,韩国那边也是一样,都是朝鲜族。饮食结构基本相同,而且还和北朝鲜很像。
全中国最正宗的辣白菜在延边,最正宗的冷面在延边,最正宗的石锅饭在延边。
先说说辣白菜,辣白菜是延边特有的一种美食。辣白菜每家做法的都不同,每家都有细微的不同,添加的料更是五花八门,有的人家用海鲜汁调味,有人用海鲜直接调味,还有人用娃哈哈非常苹果调味。只要味道好,从来拘泥在一种方式上。而且只有延边人才能吃出不同。
石锅拌饭满大街都是,但是味道和延边本地比那是差老远了,原因在于米和水还有方式。延边大米属于黑土冷水大米,没有黑龙江五常大米出名,但是口味更是不同,因为五常大米是冷水大米,而冷水大米培育是由1860年朝鲜半岛居民沿江北上,带来的新品种,而延边是冷水大米第一站,所以冷水大米的延边,大米味道格外不同。
加上水好,为啥水好,因为延边是长白山脚下,长白山是世界最好的水源地,这个没得说吧。
所以好水好大米,加上好的石锅饭应该是大米淘好之后,放在石锅里上明火煮熟的,比铁锅煮米饭还香。不想内地所有的石锅饭,都是大米煮好在放进去,没有了石锅煮米饭的特有香气。
下面是烤肉拌饭,哈哈哈哈
冷面,不要和我说烤冷面,延边人没见过没听说过。冷面应该是黑褐色的荞面做的,并且面团直接汆完,直接下过,面条够韧够弹,而不是奇怪的白色,而汤汁应该是牛肉熬的,所以酸甜中带着肉汤才有厚重感。配上松子水果,才会冰冷酸甜而不寡淡,而全国所有的冷面,问题就是酸甜中的寡淡无法掩饰。
老妈手机拍摄作品《想吃冷面了》哈哈哈哈
特有的美食米肠,将肠衣里灌上糯米猪血还有牛肉粒,出了延边就没有正宗可言。
所谓的寿司,在延边永远都叫紫菜卷,满大街的小店,按个卖,一个紫菜卷叫完切成一盘,满满的实惠,金枪鱼味的才13块一大盘。
魔性美食,橡子冻就是秋天用橡树上的橡子冻熬的冻子,很q。
然后是烤肉,延边烤串的特点是,永远不相信烤串师傅,一定要自己烤,所以一个人合格的延边人首先是兼任八级烤串师傅。
我的烤串手艺
所以东北并不都是大盘吃菜,还有风味体系完全不同延边朝鲜族美食。
第一次用餐:
“兄弟,这有啥好吃啊?”
“你想吃多钱的吧?我照量着整。”
第二次用餐:
“哥呀,咱家那啥,那个什么什么,还有没有了?”
“有,今儿喝点不?”
第无数次用餐:
“……,……,……。哥呀!”
“你着啥急!没看今儿银谮多吗!等会让你嫂子给你整点啥对付一口得了!”
借用贵宝地,感谢!
一个在东北参加过婚礼的人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
那年我的兄弟阿福要回老家结婚,身为他最要好的兄弟,加之对东北的向往,必须~~(颤音)去!
他滴家在黑河,黑龙江上啊啊啊~~江对岸就是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
去的时候是五一,阿福说这时候有点晚了,不然可以带我到江边看跑冰排,说老壮观了
北方连风似乎都比南方粗犷一些,飞机摇摇晃晃最后感觉坐了个屁股蹲儿似的落了下来,阿福他爸早已等候多时,神车五菱也已饥渴难耐
下飞机、上车、到地方,约莫用了20分钟?
这短短的20分钟,我嘴的四周一圈,起皮了,干的。用阿福的话说就是,你嘴白了。
我去!
曾经基本是个东北人都说我是长在南方的东北人,我也以此为豪,然而黑河的水土实力告诉我,不,我不是。
进入正题,要吃饭了
菜码是真的大!菜是真好吃!锅包肉、猪皮冻、酸菜,统统符合我的口味
因为当时没拍图,网上找了差不多的
第二天,阿福领着我与老同学见面,早上九点钟,在奶茶店
多数人我已不记得,但是,鸡哥,这里必须要有名字!
起初同学气氛还是比较温馨的,虽然都是汉子,但毕竟奶茶店,基调在那儿
鸡哥姗姗来迟
阿福问要喝酒么。哦?不愧是东北,果然聚会还是要喝点
大早上的喝什么酒,喝奶茶,鸡哥丝毫不拖泥带水的说道。确实,5月的黑河天气还挺冷,早上9点也有点早,特别还是奶茶店,没有气氛嘛!
茶过三巡,也可能是一巡
要不拿一瓶透透?——鸡哥
呵,你说你点那玩意儿(指奶茶)嘎哈——阿福
酒过一巡
再拿三瓶吧——鸡哥
........
最后我们是1点多钟从奶茶店出来的,那时我已经喝上头了
中间热情的鸡哥还强势给我安利了五大连池矿泉水,带气儿的矿泉水
接着吃午饭,菜码依然很大,头更晕了
后来又去吃了一顿烧烤,这里提名“疙瘩汤”
你不能想象,一个365天可以吃400次面的人、一个可以早起吃头汤面然后再回去睡觉的人,一个饱受大鱼大肉酒精摧残的人,是多么渴望吃上一碗面条!
平平无奇的烧烤局,在我尝到疙瘩汤的时候瞬间升华!那种暖胃、鲜甜、香味,简直无与伦比,精神好似干木耳吸收了水分一样变得饱满,可惜回去后找了几家东北烧烤都做的不地道
后来也在阿福家里吃过几餐饭,印象深刻的要数蘸酱菜了
不来东北真的不知道这些菜居然都可以生吃,蘸着酱,还挺好吃,一咬咔哧咔哧,有种兔子的感觉
这里也有2个插曲
蘸酱菜里有绿色的辣椒,本来不甚在意,不过看阿福他爹蘸着吃了几根......也来一根吧,当然,这也是我的最后一根
据阿福形容,说吃着吃着怎么没声儿了呢,转头一看,我整个人表情凝重,脸通红,捏着半根辣椒一动不动,太特么辣了!
主食吃的饺子
阿姨饺子包得挺好,料拌得也很香,就是吃着吃着总有黄瓜味(之前谈及过我不吃黄瓜),可总也找不到黄瓜在哪儿
你没闻到黄瓜味吗,我问阿福
没有啊,哪有黄瓜
终于,阿姨出来破了案,饺子是黄瓜馅儿的,她忘了我不吃黄瓜,阿福低估了我对黄瓜的敏感
人生第一次吃黄瓜馅饺子,第一次知道原来黄瓜剁碎了煮熟是白色的,根本看不出黄瓜样!
待了3天终于要办婚礼了
凌晨4点接亲,听到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太尼玛早了
但因为黑河靠北,4点已经大亮了
接亲、回家、去饭店,一通操作,你猜怎么着,嘿,10点半婚礼就结束了
关于喜宴,就是呼啦啦一帮人去饭店,然后菜跟不用炒直接变似的子弹一般上桌,婉约的南方人还在欣赏司仪“炸裂”的表演(真的卖力气),筷子未下几次,呼啦啦一帮人开始撤了......阿福过来告诉我,婚礼结束了。
原来,黑河的头婚是上午,二婚才在下午。
婚礼第二天是回门
阿福老丈人安排在火锅店吃火锅
吃的什么不谈了,基本都是常规火锅食材,故事总发生在意想不到的时候
临近结尾的时候,阿福老丈人又要了5盘羊肉,快要吃饱的我并未多想,毕竟这几天见惯了北方汉子(女子)的豪气,我吃饱不代表别人也吃饱了,况且一桌10来人呢。
哪曾想,肉上了,他们也撂筷子了
我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你的套路,如果当年有这句话我一定说给他们
一桌人盯着我跟阿福,眼神中包含着鼓励与慈爱
难道是前几天我来者不拒的姿态让你们误解了吗?
还是我发福的身材昭示了我的食量不一般?
吃吧,没多少东西,抖下里,夹几筷子就完了,老丈人信心满怀
我此前从未经历过什么叫堵到嗓子眼
所以那天,“小刀拉屁股,给你开开眼儿~”如果黑河是个人物,我估计它得用郭老师这句名言
最后我跟阿福是光着膀子把肉吃了的,真“甩开膀子吃”
看到这个问题强答一发,彼时距今5年余,一直想再去趟黑河始终没得到机会,想念那里中央街的“草雕”、惊为天人的疙瘩汤、遍地的烧烤、大岛的俄罗斯商城,那未曾见到的冰排,未曾吃到的露天雪糕,依然心向往之。
二更
抱歉来晚了,因为最近一直在忙着谈甜甜的恋爱,和我可爱的东北男朋友(害羞脸)。昨天立冬,我们出去吃了饺子,另外还点了两个菜给我两撑不行了。
娃娃菜上面的蒜蓉粉丝真的是太太太太太好吃了,粉丝几乎都被我一个人吃掉了
这盘鸡三宝也很多,我们两个撑死也只吃掉一半,在东北点菜果然应该是四个人吃两个菜
放张菜和饭的对比图,真的好大一盘菜(我觉得我们两个在一起之后我们都越吃越吃胖了,不行,我要控制住我寄几,要少吃了)
更新~
我特地早起斥巨资买的一元大馒头↓为了证明大馒头真的有脸那么大
南方人,在东北上学,刚来的时候迎接我的就是这个↓脸那么大的馒头
然后接下来就是在食堂吃到的超大份量,当时的我总是吃了不到一半就饱了的↓这些
食堂的鱼粉,超大盘
之前去乡下蹭饭吃的杀猪菜,猪血特别香嫩软滑,我一个人就差不多吃了一盘,姨和叔们超热情,一直给我们添菜,就没见哪个盘的菜少过,大家都吃饱后,每盘菜都还是满满的。
听说这个水煮肉片的辣椒超正宗,但我还是更喜欢猪血一点
夜市买的炸臭豆腐炸冷面,外皮香脆里面酥软
臭豆腐和炸玉米
和室友一起撸串
吃鱼
还是串串
东北糖葫芦真的超级好吃而且种类丰富,我都不知道自己以前吃的算是什么糖葫芦了
冬天吃雪糕感觉很棒
和室友出去吃烤肉
锅包肉,我的最爱,越吃越喜欢
蓝莓山药也超好吃
这个烤鱼真的超大一盘,半张桌子那么大
酸菜鱼,我超爱吃鱼的
大碗麻辣烫
我最爱的烤冷面
这一整碗花甲粉,我和室友两人吃都没吃完,还配一碗粉条吃完花甲倒进去就汤吃,我们实在是吃撑了就没吃几口粉条,不过真的很棒
想吹爆东北的雪糕,便宜又好吃,这个礼拜天的真的很好吃,还有像德氏、奥雪、宏宝莱(之前我以为宏宝莱只有饮料,后来发现雪糕也超好吃)、评论里有同学提到的红旗什么都很物美价廉
加几张最近吃的雪糕照片
这个椰子灰外层巧克力很脆很香
红旗奶豆腐只要5毛,买了不亏买了不上当
这个珍珠奶茶雪糕非常nice
阿姨每次都要给我好多好多饭
其实平时吃东西不怎么拍照,东北好吃的真的太多太多了,一晃我也胖了二十多斤,一吃就忘了减肥,这说起来又是个悲伤的减不了肥的故事。
东北人也真的很大方了,给的量超足,管的饱饱的。
来几张杀猪菜制作前的照片,有点血腥,我也是第一次见这场面
东北的冬天真好看呐
最后不能免俗地挂上我可爱小男友的公众号:万能学长133(大家快去关注他鸭(๑✧∀✧๑)☀)
1、前男友(江苏人)到我家吃饭,看到我妈做的排骨,睁大了眼睛说:这排骨切这么大?!!
——其实还好,我家做饭算是比较含蓄的了,他还没见过我姥姥做的排骨......
2、在江苏上学,习惯了小盘子小分量,跟室友出去吃饭,习惯性点菜数量是人头数+1,回家跟我爸妈三口人出去吃,我习惯性点四个菜,我妈把我拦住,说点两个就行了,点那么多干嘛!我心里委屈,觉得我刚回家你就不爱我了,还不让我吃饱。
——结果三个人俩菜没吃完,每道都剩,有一道剩一半....
3、东北大米超好吃!
首先,我是福建人,福建人喜欢和汤,清淡的菜,菜量一般,比江南地区稍微多一丢丢。
有一次去东北玩儿,具体,黑龙江哈尔滨~
大约2002年,那个时候网络信息还没有那么发达。
第一顿,4个人,点了8个菜。 觉得价格正常,菜量应该也正常。
我依稀记得点了锅包肉、排骨土豆一锅出、大拉皮、筋头巴脑、青椒豆皮、干烧鲤鱼、麻辣凤爪,还有一个啥来着, 反着就是这类菜吧。
结果,上了一份排骨土豆一锅出,我们就惊呆了,桌子已经去了1/3,那玩意儿土豆,那玩意儿排骨。
我们以为是这样的。
实际是这样的。
好吧,吃一块土豆,吃一块排骨,恩恩,好吃好吃。
上了一份锅包肉,我们又惊呆了,桌子估计只能再放一道菜了。
我们以为是这样的。
实际是这样的。
好吧,锅包肉吃起来,毕竟酸甜口嘛,应该可以吃完,每人都吃了两块,感觉好像菜量一点没少啊!!!!!
接下来全程进入蒙蔽状态,筋头巴脑用的是脸盆一样的碗,尖椒干豆腐盘子倒是挺浅的,但是那个面积,我估计得有18寸了吧!!!
鱼应该还好吧,我靠,东北的鲤鱼都这么大????
鸡爪子应该还好吧,毕竟属于小吃了吧~~~ 基本上杭州都是论个卖的呢。
好吧,是这样的。
等我们吃饱了以后,边上一个热心大哥说,咋地?咋不吃呢?你们点的太多了吧!
所以,体验就是,感觉自己就是小鸡胃,一道菜,吃了以后,基本没少,这一桌子菜,怕是要连续吃好几天的量!!!!
量大,早餐很硬
关注了一个东北快手用户,主要分享自己做的美食,真真的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味
都一盆一盆的,东北的早餐赶上我们家午餐了
东北人的早餐 https://www.zhihu.com/video/1068832795673038848 你们家早餐吃红烧肉嘛 https://www.zhihu.com/video/1068833008466931712 东北人早餐吃海参 https://www.zhihu.com/video/1068833165728161792 血肠白肉 想吃 https://www.zhihu.com/video/1068833610206945280跟着她还学会不少东北菜
视频来自快手:邵氏美食
作为一个生活在北京的哈尔滨人,有朋友问我,“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顿小烧烤这段话,究竟是真的,还是为了形容某种生活方式和现象,所作出的夸张表述?”
我说大哥,问个问题,别TM整得比哲学还复杂,你就想问是不是真事儿呗?
他点点头,说按你这么理解也可以。
我说行了,别逼逼,我也没一天吃过三顿烧烤,下次回家我帮你试试。
2019年10月5日,我回了趟哈尔滨,试了试。
早上9:00,我起床准备去吃第一顿烧烤,用手机查了下,发现哈尔滨有很多家24小时的烧烤店,有些烧烤店早上8点多就开门了,大部分开门时间,集中在9:30—10:30。
洗漱完,我选了家评价不错,10:00开门的烧烤店,到地方后,发现已经有四桌人了——确实有人拿烧烤当早餐,所以一天三顿小烧烤,不是都市传说。
为了让这顿早餐更重口味一点,我还自己扒了蒜,吃了特色烤羊蛋。
当天13:30午饭,18:00晚饭,23:00夜宵,我又分别吃了特色小串、俄罗斯串、哈尔滨传统烤串三顿烧烤。
一天四顿小烧烤,我竟然没吃腻。
太意外了,在吃方面,我一向水性杨花,比如我今天下午才吃了牛油火锅,一周之内,我肯定就不碰了,烧烤就没这个问题。
可能因为我是一个生活在北京的哈尔滨人,回家吃烧烤对我来说,就像同学会上遇见初恋情人的旧情复燃,一段时间内,只有激情,没有腻歪。
对于自己喜欢的食物,我不仅不腻歪,还不要脸。
比如说,我个人认为,排队吃东西是个挺傻逼的行为,买奶茶也一样。
但有时为了些吃的,我又愿意傻逼一回,不仅排队,连挨骂都忍着,特别没皮没脸。
哈尔滨有些年头长的小店,规矩特别多,老板特别虎,从少年时期,我就一直是强忍着,要不是菜做的好吃,早把店砸了。
举个例子,安宁街附近有家朝鲜打糕,卖打糕的大哥,出不出摊全看心情。
刮风不出,下雨不出,腰有点疼,一个月都不出摊,如果我是哈尔滨鸽王,打糕大哥绝对是鸽皇,想吃他的打糕,全凭运气。
去年过年时,我特别想吃,给大哥打电话,说回家就能呆几天,问出不出摊。
大哥贼冷漠,说啊,那啥,不出,过三个月再回来试试吧。
我不仅没生气,甚至还挺感动——能有这态度,已经冲着我是老客了。
第一次买他家打糕,是朋友带着去的,到地方时排着十多人。
我觉着排队吃东西这个行为有点傻逼,转身想走,被朋友拉住,让我再等等。
大哥完全不管人多人少,就跟那慢慢支摊儿,等摊儿搭起来了,又开始擦擦抹抹,不管是玻璃还是装打糕的盘,都擦的锃亮,比手机屏贴膜时还干净。
整完这一套,我以为终于要来正戏了,他又开始仔细的洗脸洗手,彻底擦干后,才开始洒粉,揉面,切打糕。
比我写稿还墨迹。
这时已经排了快30人,我想起小时候看古龙,西门吹雪杀人前,要先焚香沐浴三天——可能高手,都是这样式儿的。
大哥确实是高手,而且骂人不眨眼,卖了一会儿打糕后,开始坐下休息,喝水聊天,排在我前面的一个小伙就抱怨了两句:“沙愣的啊,咋还歇上了呢?”
打糕大哥站起身,让他滚犊子,说爱等不等,别逼逼。
小伙不堪受辱,和大哥互喷两句,被排队的人劝住,骂骂咧咧的走了。
看见他遭受的侮辱,我特别感同身受,什么人格啊、尊重啊、社会道德、公序良俗等一些词,纷纷上头,要不是朋友强行挽留,我就和他一起走了。
但幸亏没走,排到我们之后,朋友点了花生、芝麻、红豆馅的打糕,又点了一斤原味的,原味的已经卖没了,大哥又开始现做,一遍遍的裹着豆面,好像永远不会停。
隔着玻璃窗,是浓浓的豆粉和糖的味道。
那它好不好吃呢?好吃,我不用入口即化或甜而不腻之类的词,太傻逼了,大哥卖的打糕,就是打糕该有的味道。
打糕本来该多好吃,大哥做的打糕就有多好吃。
比打糕大哥脾气还不好的,是道外钱塘街春饼小吃的老板——熟客都管他叫大爷。
大爷六七十岁了,脾气贼爆,像个刚进社会的小伙。
春饼小吃屋里就四张桌,只收现金,所有人都得接受拼桌,爱吃不吃。
中午十一点开门,十点就有人开始排队,而愿意来这儿忍受排队、大爷数落和现金支付的,基本都是老客,所以一进屋,就习惯性的低人一等,只有大爷昂首挺胸,大声说话。
在封建社会,皇帝和一群谄媚的臣子,大概也就这样了。
有新来的不懂规矩,会问大爷为什么不整支付宝和微信二维码,现金多不方便?
大爷会告诉他:“钱你都不带,出门吃啥饭啊?”
有人让大爷推荐俩菜,大爷眼睛一瞪:“你吃饭还是我吃饭啊,吃啥还问我,那菜单不在你手里呢么!”
我有几年没在他家吃过饭,今年十一回家,我的朋友丧坤盛情相邀,还提前去排了队,我时隔多年又一次来到他家。
大爷还记得我,冲我点点头,说有几个月没来了吧?
我说是,挺长时间了——大爷每天要接待太多的熟客和新客,他记住了一些人的脸,却没更多的精力,去分辨这些人出现的时间。
丧坤点了鱼香肉丝、锅包肉、肘子、地三鲜和溜肉段,以他家的菜码,我俩其实点一盘菜都吃不完,但在家的时间太宝贵,也就不怕浪费了。
他家做菜一盘是一盘,即使两桌点了同样的菜,也不会一起做了,所以上菜特别慢,我和丧坤是10:30进的门,吃上饭时,已经快下午1点了。
这时外面排着十多个人——那天哈尔滨接近零度,本来大爷是允许他们排在屋里的,但由于有人碰打了两瓶饮料,全都被大爷赶出去冻着了。
他家就因为排队插队的事,平均三天干两仗,几次都差点整出人命。
你一听肯定觉得,这也太傻逼了,为了吃个东西排队就够智障的了,还能打起来?
我虽然也不支持这种行为,但多少有点理解,因为很多人来这里吃饭,不是冲着食物的味道,而是回忆。
注意,这不是扯犊子,听我讲完你就懂了。
鱼香肉丝刚进哈尔滨时,做的非常不正宗,硬生生被做成了酸甜口,而且里面必加青豆,和川菜的鱼香肉丝,完全是俩味。
但这种不正宗的鱼香肉丝,才是正宗的哈尔滨鱼香肉丝。
二十多年前,所有哈尔滨人第一次吃鱼香肉丝时,吃的都是这个味,以至于后来吃到真正的鱼香肉丝时,反而觉得味不对。
但现在大多数饭店,都改成了正宗的川菜做法,只有春饼小吃和少数几家店的鱼香肉丝,还是二十多年前,哈尔滨人第一口鱼香肉丝的味道。
这不是好不好吃的事儿,对于一个哈尔滨人来说,这个味道就是对劲,什么正宗,什么外酥里嫩入口即化,全都可以滚犊子。
这个味道,就是单独属于这个地区的一代人,超越了食物的范畴,可以隔着20年,将他们带回到过去。
写到这儿,我忽然有点理解,为啥我爸爱吃五仁月饼了。
有一年中秋,我从广州带回了,我认为世上最好吃的广式月饼,但我爸那晚,吃的仍然是老鼎丰的五仁。
而且,还就着另两种哈尔滨的传统糕点——光头和长白糕,这两种糕点我光用眼睛看,都知道肯定难吃,我爸却吃得津津有味。
因为在他年轻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东西就代表了好吃,刻在了记忆里,即使后来吃过再多的美味,也不会改变。
所以,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
你到了一个地方,有人带你去吃当地最正宗最传统的馆子,你觉得不好吃,不是因为你朋友的味蕾有问题,是因为在他的认知里,这确实好吃。
总有一群本地人,和这些馆子一起从上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只要活着,就会一直来这里吃饭。
因为记忆里的味道,就像旧情复燃,总能冲昏人的头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