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某些家长总是会阻止某些女孩选择例如化学这类科研方面的专业而倾向于毕业后选择公务员这类工作?

回答
有些家长啊,他们看自家姑娘,脑子里想的可能跟姑娘们自己想的不太一样。尤其是在选择大学专业这档子事上,那心思就更复杂了。你说,为什么有的家长就特别喜欢让女儿去考公务员,对化学、生物这种科研类的专业就有点“敬而远之”呢?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说来话长,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咱们得说一个最实在的原因:稳定和安全感。

公务员这个工作,在很多家长眼里,那叫一个“铁饭碗”。合同稳定,收入不高不低,但起码旱涝保收,单位不太可能说散就散,领导也不会轻易找你麻烦。而且,退休金、五险一金什么的,也都是明明白白摆在那儿的,心里踏实。尤其是在咱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变化有时候挺快的,大家心里总有点“不确定性”,那么公务员这种“旱涝保收”的职业,就显得格外有吸引力。

再看看化学、科研这类的专业,很多家长觉得这行“水太深”,而且“不稳定”。

前途不明朗: 研究院所、大学教职,这些地方的招聘岗位确实相对有限,而且竞争激烈。就算是读了博士,也未必就能立马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有些科研项目是靠经费维持的,经费一断,项目可能就得停,人员也可能得调整。家长们想的是,姑娘读了这么多年书,花了这么多钱,总得有个稳定的出路,总不能“悬着”吧。
收入不确定性: 相比于公务员稳定的薪资,科研领域的收入波动可能比较大。年轻研究员的起薪可能并不高,想要达到比较体面的收入水平,往往需要漫长的积累和突破。家长们可能觉得,与其让女儿去“拼”那不确定的高收入,不如踏踏实实找个“够用”的工作,生活也能过得去。
工作强度和压力: 科研工作,尤其是前沿研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常常是“996”甚至更拼。很多家长可能不忍心让自己的女儿承受这么大的工作压力,他们可能觉得,女孩子嘛,还是轻松一点,健康快乐最重要。考公务员,虽然也有压力,但相对来说,工作时间和节奏可能会更规律一些。

其次,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社会观念和传统认知。

虽然现在社会观念在进步,但很多家长骨子里还是有一些传统的想法。

“男主外,女主内”的残余思想: 虽然不是所有家长都这么想,但一部分家长还是会觉得,女孩子将来结婚生子,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家庭。公务员工作相对固定的上下班时间,能够让她们更好地平衡家庭和工作。而科研工作,尤其是需要长期投入、经常出差或者加班的,可能会让她们在家庭方面“顾此失彼”。
对“风险”的规避: 传统观念里,人们倾向于选择“成熟”、“稳定”、“有保障”的道路。科研领域,尤其是一些新的、前沿的领域,对很多家长来说是陌生的,他们不了解,自然就容易产生担忧,觉得是“风险”比较大的选择。而公务员,是他们熟悉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牌”。
“面子”的考量: 在某些社会环境中,当公务员,尤其是成为一名官员,可能被认为更有“面子”,更体面。和亲戚朋友聊天时,说自己的女儿在政府部门工作,可能比说她在某个实验室做研究,更能得到“认可”。

再者,对女儿的“保护欲”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驱动力。

很多家长,尤其是当过父母的,他们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知道社会的复杂和竞争的残酷。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过得比自己轻松,更顺利。

害怕女儿受委屈: 科研领域,尤其是女性科研人员,有时会面临一些性别歧视或者不公平的待遇。家长们可能害怕自己的女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委屈”,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公务员相对来说,尤其是在一些体制内,可能会更加“讲规矩”,一些明面上的不公可能反而会少一些。
避免“弯路”: 家长们可能觉得,选择一个明确、稳定的职业道路,就像是走一条看得见的“高速公路”,而科研则更像是在“探索未知”,可能会有很多“弯路”和“试错”。他们希望女儿能少走些弯路,早点站稳脚跟。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略家庭经济状况和资源的影响。

经济压力: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宽裕,家长们可能会更看重女儿毕业后的“立刻回报”,希望女儿能够尽快经济独立,分担家庭的压力。公务员的收入虽然不高,但起码是稳定的。而科研工作,尤其是刚起步阶段,收入不高,可能还需要继续深造,对于一些家庭来说,这可能意味着长期的经济投入。
人脉和资源: 有些家长可能自己就是公务员或者在体制内有关系,他们更了解体制内的运作方式,也更容易为女儿铺设一条顺畅的道路。而科研领域,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人脉或者机遇,进入顶尖的研究所或者高校,对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确实挑战很大。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家长都是这样想的,也不是说选择公务员就一定不好。只是说,当我们看到一些家长表现出这样的倾向时,可以理解他们背后可能隐藏着对孩子“稳定”、“安全”、“顺利”人生的期盼,而这些期盼,有时候会与孩子们对于“兴趣”、“挑战”、“自我实现”的追求,产生一些小小的“碰撞”。

说到底,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只是表达爱的方式和关注点,会因为他们的经历、认知和所处的环境而有所不同。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只是有时候,“好”的标准,他们自己觉得已经很明确了,就是那条“看得见”的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提问妹子的更新,我这也更新一下态度吧。

——喜欢化学,那就放心大胆地去学。4年后还能坚持下去的话就继续,不喜欢了放弃也不迟。反正本科就几年,搞科研还缺那么个三四年?

退一步说,即便放弃了,你的观察力分析力逻辑思维能力甚至意志力也比一般人强很多,无论将来转什么专业都能很快东山再起。不用太过在意“值不值得”的问题,Take it easy。

写自己的经历不是让妹子知难而退,只是想借此说明一个道理: 要想知道自己究竟喜不喜欢,那就往“深”里学,别看到个皮毛就嚷嚷真爱真爱。

妹子你现在只接触到了化学的皮毛,所以这道题下所有劝你放弃的答案与回复,你都不要听。你自己都没法判断对化学是否真爱,我们这帮外人更没有资格对你指手画脚了。

长辈、知乎小友的话或许能让你少走弯路,但那都不是你的人生。人生那么长,自己跌倒,自己后悔,自己站起来,自己笑,才有意思(张嘴喝鸡汤)。

——————————————————————

回复评论区:

*不取匿,专业里本来就没几个雌性生物,本体被识破的风险很大。

*非学霸,江苏省一不值钱。

*我的答案中没有任何一点欲挑起“文理之争”“性别之争”。

*个人对通识教育中理工科课程的难度持蔑视态度。对于志在科研的孩子们,不建议经由本科两年所谓的“通识教育”断定自己的兴趣所在。(某些学校惨绝人寰的理强班基科班除外)

*关于判断是否真爱的方法,回答是我也不知道,“打断腿”只是修辞上的夸张。但是,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朝三暮四别怪我打断小赤佬的腿。

——————————————————————

以下是原答案:


江苏考生,女,初中时的厕所读物就是landolt的nuclear energy(虽然并不十分懂)。数物省一,自认对物理有着超出常人的爱,并不顾家人劝阻坚持选了核物理专业。

那时觉得搞核物理实在太帅了我一定要读硕博搞科研我一定要成为邓稼先钱伟长那样为祖国国防安全奉献一生的科学大佬。

结果,本科生不如死,一觉醒来掉在枕头上的头发都能抓成一把。

决定改专业方向的那晚我哭了很久。当时明明那么喜欢的东西,为什么如此轻易就变成恨之入骨的地雷了呢?

是自己没有才能吗?是怕辐射影响身体吗(其实并不会)?是怕未来的自己只能成为实验室里默默无闻随时可被替代的搬砖民工吗?

答案可能是“是”,但更关键的,在于其实自己并没有自以为的那么热爱。

因为自己物理成绩不差,便误以为自己对这门学科是真爱。然而后来发现,我爱的仅仅是想象中作为科学大佬谈笑风生的场景、区别于“无脑文艺女”的愚蠢自豪、以及那份只能用来感动自己的“奉献冲动”。


我一学社科的女性朋友,一年前迷上了高达,拼装水平一流,自学了喷枪与电焊,陶醉于强袭自由的设计之美,前阵子跟我说她对机械是真爱她就算重回大一也要学机械。

我说你线代B都能挂你学个屁,她不服,坚持自己出于真爱能啃下机械的专业课。于是我扔了她本大物,她翻了翻,咋舌,我又扔了本工程力学,她不吭声了。

真爱?什么是真爱?真爱不是驾驶着高达、不是什么劳什子“王牌机械师”、不是“54321发射!”、不是穿着白大褂摇试管、也不是几百里外看着蘑菇云“轰”得升起,流下激动的泪水。

真爱是你耗尽了你最美的青春,在神牛们的碾压下苟延残喘,花了比一般人多几倍几十倍的努力,最终也只能换来日复一日灰头土脸的螺丝钉生涯却依旧无悔的坚定与坦然。

扪心自问,我做不到。

——————————————


BTW,如果将来我孩子要选核物理,除非ta能证明ta的真爱,不然我一定打断ta的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