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物竞天择的说法与物竞上帝择物竞王母娘娘择物竞火星人择的说法有什么区别?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物竞天择”这个概念,以及它与其他几种听起来有些奇特但同样探讨选择过程的说法之间的区别。

首先,我们要明白,“物竞天择”是达尔文进化论中的核心思想,它是一个科学理论,是基于长期观察和严谨推理得出的关于生命演化的解释。

物竞天择:生命演化的驱动力

“物竞”: 这个“竞”字指的是生存竞争。在自然界,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形式的竞争,不仅仅是直接的搏斗,还包括对资源(食物、水、阳光、空间)、配偶的争夺,以及躲避捕食者、抵抗疾病等。这种竞争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往往是激烈的。生物数量的增长潜力远大于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这就必然导致竞争的发生。
“天择”: 这个“天”并不是指一个有意识的主宰者,而是指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食物的分布,以及存在于其中的其他生物(捕食者、被捕食者、寄生虫、竞争者等)。“天择”的过程,是说在生存竞争中,那些拥有能够更好适应当前环境的变异特征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反之,那些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更容易被淘汰。
核心逻辑: 这是一个无意识、非目的性的过程。自然界并没有一个“选择者”在思考“谁应该活下来”。而是通过个体间的差异和环境的筛选,使得具有有利变异的基因得以传递和累积,从而推动物种的演化。例如,长颈鹿的脖子越来越长,不是因为有一只“天”在“选择”长脖子的长颈鹿,而是因为在食物稀缺的时候,脖子稍长的个体能吃到更高的树叶,获得更多营养,从而更有可能生存和繁衍,将长脖子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经过漫长的时间,这种微小的优势累积起来,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

现在,我们来看看其他几种说法,并分析它们与“物竞天择”的区别:

物竞上帝择:

“上帝”的介入: 这个说法将“选择者”的概念指向了具有人格和意识的“上帝”。在这里,“物竞”仍然是生存竞争,但“天择”的角色被一个有目的、有意志的创造者所取代。
区别点:
意识与目的: 与“物竞天择”的无意识、非目的性不同,“物竞上帝择”意味着存在一个神圣的、有意识的存在,祂主动地、有目的地在生物的竞争中进行选择。
信仰基础: 这是一个基于宗教信仰的解释,而不是一个基于科学观察和实验的理论。它涉及到神学和信仰的范畴。
科学性: 科学理论需要可证伪性,即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检验。而“上帝的选择”作为一种形而上的解释,通常不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它更多的是一种哲学或神学观点。

物竞王母娘娘择:

“王母娘娘”的介入: 这是一种将“选择者”指向了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性神祇——王母娘娘。同样,“物竞”是生存竞争,但“天择”被一位具体的神话人物所替代。
区别点:
文化特异性与神话色彩: 这个说法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神话色彩,将自然选择过程拟人化、神话化。王母娘娘在中国神话中常常与长生不老、蟠桃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她的选择可能基于一些我们无法理解的神旨或个人喜好。
非科学性: 类似于“物竞上帝择”,这也不是一个科学理论。它是一种民间信仰、故事叙述或文化想象,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它的“选择标准”和“过程”完全是想象中的,缺乏科学的依据。
具体的神格化: “上帝”是一个更宏大、普适的宗教概念,“王母娘娘”则是一个特定文化体系下的神祇,其所代表的“选择”可能更具地方性或故事性。

物竞火星人择:

“火星人”的介入: 这个说法则将“选择者”指向了外星文明,具体是“火星人”。“物竞”依然是生存竞争,但“天择”被一群高度发达的、来自另一个星球的智慧生命所取代。
区别点:
假说性与科幻色彩: 这是一种基于科幻想象或某种假说的说法。虽然科学探索外星生命是可能的,但认为存在一个“火星人”群体在地球生物的生存竞争中进行“选择”,属于推测或虚构的范畴。
目的和动机不明确: 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外星干预,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他们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都是未知的,而且如果这种选择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那与“物竞天择”那种纯粹的自然筛选就截然不同了。
证据缺乏: 与科学理论需要证据支持不同,“火星人择”这样的说法目前缺乏任何直接或间接的科学证据来支持。它更像是对未知的好奇、对“操纵者”的想象。

总结一下核心区别:

1. 本质:
物竞天择: 是一个科学理论,解释生命演化机制,基于自然界的规律和观察。
物竞上帝择、物竞王母娘娘择、物竞火星人择: 都将“选择”归因于某个具有意识、意志或能力的具体存在(神、神话人物、外星人),是信仰、神话或科幻的范畴。

2. 选择者:
物竞天择: 选择者是自然环境本身,是一个无意识的、非人格化的筛选过程。
其他说法: 选择者是人格化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个体或群体。

3. 机制:
物竞天择: 核心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有利变异得以保留和传递。
其他说法: 选择机制是未知的,或者说是神旨、神意、外星科技或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力量。

4. 科学性:
物竞天择: 可检验、可证伪,有大量证据支持。
其他说法: 缺乏科学证据,不属于科学研究范畴,更多是哲学、宗教或想象的产物。

可以说,“物竞天择”提供了一个关于生命如何适应和演化的严谨而符合逻辑的解释框架。而其他几种说法,虽然同样谈论“选择”,但它们将选择的过程导向了超自然或虚构的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了对“谁在选择”以及“如何选择”的理解。它们满足的是不同层面的需求——科学解释、信仰慰藉或故事的想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至少到现在,物竞天择里的“物”和“天”没有发现有任何的证据指向具体人格化形象指代,没有人格化情感诉求,没有人格化决策偏差,没有人格化执行偏重。


耶和华有偏好(丫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王母娘娘没准好个小正太(逃),火星人没准是个叫马丁的逗比(,外星人化妆侦查队里除了指挥官情报专家高级特工之外还有个凑平衡重量的(你们谁还记得这个梗。。


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大自然的菜刀剁谁都是十下,扛过去了继续活着,攒突变赌运气,没坚持住,那就是死,草履虫和大熊猫平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物竞天择”这个概念,以及它与其他几种听起来有些奇特但同样探讨选择过程的说法之间的区别。首先,我们要明白,“物竞天择”是达尔文进化论中的核心思想,它是一个科学理论,是基于长期观察和严谨推理得出的关于生命演化的解释。 物竞天择:生命演化的驱动力 “物竞”: 这个“竞.............
  • 回答
    最近,关于物种灭绝是否会对人类造成影响的讨论又多了起来,甚至有人抛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认为这只是自然规律,与我们无关。说实话,听到这话,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适者生存”就能带过的。首先,咱们得明白,“物竞天择”这话说得没错,自然界确实存在竞争,也确实有物种因为无法适应环.............
  • 回答
    老子所倡导的“无为”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这三个概念,从表面上看,似乎存在着显著的矛盾。一个主张顺应自然、不妄为,另一个则描绘了一个充满竞争、胜负分明的生存法则。然而,深入剖析老子的“无为”思想,我们会发现,这种矛盾并非无法调和,反而可能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统一。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首先需要分.............
  • 回答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响亮的口号,常常被人们用来描绘自然界残酷而又高效的生存斗争。它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在生命繁衍的过程中,那些更能适应环境变化、掌握生存技能的个体,更有机会将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然而,将这句自然界的法则直接套用到人类社会,并以此为依据去“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却是一个值得.............
  • 回答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社会公平:一场深刻的博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思想,强调生物在竞争中,最能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生存和繁衍。而“社会公平”则代表着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状态,追求机会均等、资源分配的公正以及权利的平等。将这两者放在一起审视,是否矛盾?答案是:并非绝对矛盾,但两者之间存在.............
  • 回答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深入人心,仿佛是自然界永恒不变的铁律。但如果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个看似简单明了的道理,实则隐藏着许多复杂和值得商榷的面向,甚至可以说,在某些层面上,它更像是一个被过度简化、甚至带有一些误导性的标签,而非一个全然的真相。首先,我们得承认,达尔文的进化论核心确实包含了“.............
  • 回答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口号,听起来掷地有声,好像已经解释了所有生命的奥秘,而且似乎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但如果我们仔细扒一扒,就会发现,这句口号虽然有它的道理,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甚至可以说,有不少情况会让人觉得它有点“不灵光”。这里面最让人生疑的一个点,就是“适者”这个词。究竟是谁在定义“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