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淘宝不死,中国不富」这个观点?

回答
“淘宝不死,中国不富”这句口号,乍一听上去挺刺耳,带着点“破旧立新”的激进意味。它抛出的问题很尖锐:在经济发展的宏大叙事里,淘宝这样的平台,究竟是助推剂,还是绊脚石?

要拆解这个观点,咱们得先明白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核心意思大概是说,淘宝这种以低价、海量、碎片化商品为主要特征的商业模式,虽然满足了大众的消费需求,甚至催生了无数个“淘宝村”,让很多人通过摆摊式创业找到了生计,但这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一些我们不愿意见到的东西,长此以往,会阻碍中国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

首先,我们来看看它“不死”的部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低端内卷与创新瓶颈: 淘宝上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价格战。为了在海量商品中脱颖而出,商家往往不得不压缩成本,压榨利润。这导致了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微薄。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很难有足够的资金和动力去投入高昂的研发,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和品牌升级。大家忙着“复制粘贴”,而不是“开天辟地”。长此以往,这种低端的内卷会消耗掉中国制造业的活力,让我们始终停留在“世界工厂”的初级阶段,难以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品牌价值的稀释与消费者认知: 长期浸淫在“物美价廉”的淘宝生态里,很多消费者可能会形成一种消费惯性,即“便宜才是硬道理”。他们对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可能不够敏感,甚至会觉得“性价比不高”。这种消费者认知的固化,反过来又会扼杀国内品牌的成长空间。国内优秀品牌想要通过提升产品质量、设计感和品牌体验来获得市场认可,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阻力。一旦消费者习惯了在淘宝上“淘便宜”,那些用心做产品、注重品牌溢价的企业,就很难获得与之匹配的回报。
对实体经济的挤压效应: 虽然淘宝也为实体店提供了线上销售渠道,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传统的零售业。尤其是一些经营成本较高、产品价格相对不占优势的实体店铺,在电商的冲击下举步维艰。如果这种趋势蔓延开来,可能会导致城市中心、商业街区的活力下降,影响城市景观和居民生活体验。而且,实体经济的衰退,也意味着就业岗位和税收来源的减少。
“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 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电商平台上更容易出现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问题。那些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商家,往往因为价格低廉而更容易吸引消费者,从而挤压了那些坚持诚信经营、质量过硬的商家的生存空间。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对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对劳工权益的潜在忽视: 在极致的成本控制下,一些电商平台上的商家可能会在劳工权益方面有所妥协,例如超时加班、社保缴纳不足等问题。虽然淘宝也曾推出过一些改善商家和从业者状况的举措,但整体生态下,对利润的极致追求,可能仍然会让一部分劳动者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那么,它为什么又成了“中国不富”的替罪羊呢?

支持这个观点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淘宝模式的积极一面,否则就显得过于片面了。淘宝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取得巨大成功,也正是因为它顺应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并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

全民创业的平台: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淘宝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的创业平台,让无数普通人有机会通过经营网店改变命运。它打破了传统商业的壁垒,降低了创业成本,催生了大量的个体经济,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很多“淘宝村”的形成,就是这种模式下涌现出的典型案例。
盘活了商品流通与消费: 淘宝极大地提高了商品的流通效率,让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能买到心仪的商品,也让偏远地区的优质农产品有了更广阔的销路。它激活了中国的内需市场,促进了消费升级,也在客观上带动了物流、支付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满足了大众消费需求: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大众的消费能力有限,对性价比的需求非常高。淘宝以其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恰恰满足了这一普遍存在的消费需求,可以说是顺应了时代潮流。

所以,问题的关键究竟在哪里?

“淘宝不死,中国不富”这个观点,与其说是在攻击淘宝本身,不如说是在警示我们,当一个经济体过度依赖某种发展模式时,可能会遇到的瓶颈。 淘宝代表的是一种流量经济、平台经济、低端制造业集中爆发的模式。当这个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如果不能向更高级的形态进化,它就可能成为阻碍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淘宝“死不死”,而在于我们能否在淘宝这样的平台上,以及在整个中国经济中,实现“升级”。

从低价商品到高品质商品: 我们需要鼓励企业投入研发,提升产品设计和工艺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而不是仅仅依赖低价来吸引消费者。
从模仿到创新: 鼓励原创设计、技术突破,让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真正驱动力,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和改进已有的模式。
从流量变现到价值创造: 平台经济的未来,不应该是仅仅依靠流量和佣金,更应该关注如何赋能商家,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创造更高的价值,并且在价值分配上更加合理。
从线上流量到线上线下融合: 鼓励线上平台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而不是简单的“零和博弈”。如何让线上优势服务于线下体验,让实体经济焕发新的生机,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方向。
从“快消”到“长效”: 关注消费者权益,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健康的商业生态,让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

因此,与其说“淘宝不死,中国不富”,不如说“只满足于淘宝式的繁荣,中国就难以真正富强”。淘宝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它完成了它该完成的历史使命。但中国经济要继续向前,就需要不断突破现有的模式,拥抱更高的目标。我们不能把进步的责任完全推给一个平台,但我们可以借由这个平台的成功与挑战,来反思我们整体的发展路径是否健康、是否具有长远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看待“淘宝不死,中国不富”这个观点,需要的是一种辩证的眼光。它揭示了在商业模式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但也需要认识到任何模式的成功都有其时代背景。关键在于,我们要如何从成功中汲取经验,又如何在挑战面前不断地自我革新和升级,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的“富强”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阿里巴巴这个财报营收掉了四分之三,中国也没立马就富啊。

中国想富,得解决代际继承占社会财富总量过大的问题,

换言之社会上优秀的无产者都在疯狂内卷,就为了点资本吃剩的残羹剩饭,怎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互联网产业加剧了资本的富集,社会财富因互联网科技增长的那部分最后又因为分配和代际继承体系沉淀在少数人手里,

谁真正享受到发展的红利了呢?

还是前期从传统行业有本事搬过来资本的投资者,和少数技术占股的开创者,其余的大部分人享受到了便利,却没享受到红利,顶多是时薪高点,看起来体面点而已。

人的寿命是最奇妙的存在,

少于30年,则世界很难形成稳定的超级大国和繁荣的市场,

多于300年,则短短两代人就会富集社会总财富的99%以上。

现在这个状况,就是变量最多,最有意思的参数,再过50年,创造阿里巴巴的人绝大多数应该都老死了,但这部分资本假如仍在顶层运转,哪怕这个公司倒了,状况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所以代际继承的问题,不要甩给某个人或者某群人,他们在没有接收到强烈的社会信号的时候,有什么动力要改变社会的基本运行方式?

user avatar

竞争永远都存在,淘宝只是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竞争平台。被淘汰的那些本来就:

1. 产量过剩 2. 品牌化程度低 3. 只会打价格战

被淘汰不能怪淘宝啊。。。

本质不是淘宝使这些人没有竞争力,本质是

这些人本来就没有竞争力


---------------------------------------补充---------------

有人说中间商是无辜的受害者。。可我认为,中间商作为一个整体的竞争力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所剩无几。

为什么以前有中间商,不就是信息不对称么。。。可是这个时代的大潮是什么?就是信息化。因此倒买倒卖,二道贩子这样的模式本来在新的时代里就没有一席之地。(后面对于这一点有补充)

信息化在很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社会,不光是淘宝在发力。这几天在微信朋友圈上还看到一篇文章,说别考CFA了,连投行分析师都要被大数据分析软件所取代了。。。原文:

你还在考 CFA 吗?高盛欲用机器取代分析师

因为究其本质,很多二级市场的考量,用的就是数据。而信息化以后,哪些经济指标会影响大盘,靠机器分析本来就是很好,很自然的选择。

所以,别说一般的商品买卖了,连投行的分析师,本来作为天之饺子(原先打错了,后来大家对这个叫法喜闻乐见,就不改了,哈哈),都成了“金融民工”了,分分钟在信息化的浪潮里丧失竞争力。

时代的进步,你跟不上,就会被淘汰。。。就这么简单,残酷。

-------补充的补充------------

谢谢评论里面有人指出,经销商还是支撑着一套销售体系,对厂家来说便于管理。

另外还提供分担风险的作用。一次拿大批量的货,等于是分担了厂家的库存、销售风险。

所以我觉得中间商在目前相关企业服务软件、物流外包公司还没有做起来的时候,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不过这个价值能持续多长时间,就不好说了。

user avatar

让我们回到淘宝未曾诞生的年代来思考下这个问题,当年你走进一家零售店,想买一块手表,店员坐在高高的柜台后面打瞌睡,你谦恭地喊了半天“服务员,我想看看这块手表”,他才慢腾腾地坐起来,白你一眼:“服务员你大爷,你才是服务员,你全家都是服务员,叫我‘老板’!”然后没好气地把手表拿给你。



你看完了这块不满意,想看另外一块,两三次之后老板怒了:“你到底买不买!没钱买就别看!”



好吧,你决定买了,但不知道这表是不是正品,就问了老板一句”你这表是真的吧?”老板说:“你这人会不会说话!自己不识货还来埋汰我!爱买买,不买滚!别影响老子做生意!”



本来你想砍砍价格的,被这么一激,你就把人民币一甩,250块钱把表戴在手上出了店门。



回到家遇到城里的表弟来做客,你看到他手上的表,一喜:“哟,小子,你怎么也买了块跟我一样的表!你这买了几个钱?”



表弟说:“168,你的呢?”



你心里一咯噔,骂了一句“我操!被坑了!”但嘴里却不由自主地说:“我的188,毕竟在小地方,不像你们城里,东西便宜。”



表弟说:“你这表怎么看着颜色不太对啊,脱下来我看看。”表弟看完你的表,说道:“哎,老哥啊,你这表根本就是假货啊!真的表要看……,再看……,再听……”



你拿着表想去找老板退货,老板把袖子一撸,虎头纹身一露,横气十足地说:“你说你表是我这里买的就是我这里买的吗?你这种假表整条街都在卖!你有开票吗?我卖出去的表都有我们家的收据!”



你威胁说你要到派出所报案,老板仰天大笑:“你去你去,老子在这里等着你带警察来!”



嗯,我想说的是,咱们国家传统的零售业有四宗罪,一是顾客享受不到优质的服务;二是经过多层零售商的层层加价,买的东西比厂家出货的价格不知道高了多少倍;三是你如果不把自己练成专家,你根本没法分辨什么是真货什么是假货;四是如果买到假货,退货的难度太过登天。



淘宝运行到如今也不完善,但对比传统零售业的四宗罪,你会发现淘宝其实是一种相对更为优秀的商业模式:一是你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务,至少你下单之前商家围着你“亲”前“亲”后喊得你很舒服;二是很多商品从工厂直接到淘宝店铺,没有中间商层层加价,更接近工厂价;至于第三点,你买到假货的概率至少不会比你在零售店高;四是如果你发现假货,至少可以退货——也就是说,淘宝创造了一种更有效率的交易方式——以前你要买东西,只能在自己身体可及的范围内比价、选择,如今淘宝网络的触角伸到哪里,你就可以在哪里比价、选择,你能调度的物质资源变得和网络一样广阔,只受制于你的钱袋子,而不会受制于你的脚力,于是世界上的资源能得到更有效率的利用。



所以啊,与其说是淘宝抢了传统零售业的生意,不如说传统零售商自己贪财不争气,而且还不愿意给客户好的服务体验,于是遇到比自己更加先进、服务更好的淘宝,几年下来就被打得落花流水。



你有没有认真想过,以前你在零售店买东西,东西就在你眼前,老板就是隔壁村的王二,可你根本没法信任他,你也不知道他卖给你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因为造假卖假得不到惩罚,诚信得不到彰扬,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就是这么脆弱,这就是一个没有诚信体系的社会的悲哀。



可在这个基本没有诚信体系的国家,你居然敢在看到商品实物之前就通过淘宝把钱给一个陌生的商家,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其实,这是因为相对于我们传统的零售业的售卖模式,淘宝创造了一套更有公信力的买卖模式——先把钱给淘宝代管,等你收到货并满意再把钱给卖家——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举措,使得陌生人可以相互买卖。所以淘宝才能通过网络,而全国的卖家和卖家整合到一起,更有效率低、更低成本低地买和卖。



是的,这样更加高效低成本的淘宝是打碎了无数传统零售商的饭碗,但先进的商业模式取代落后的商业模式,这本来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最终会让每一个人受益。这种社会的进步,如果只片面地看到零售业倒闭的一面,你自然会觉得零售商好可怜;可你如果想到零售商的另外一个身份是消费者,当淘宝便宜后,他们也可以买到更便宜的东西,于是生活成本降低了,他们也是受益者。而且真正有生意头脑的零售商,传统的模式做不下去,他们手里有积累,要转做其他行业,比你一个只会在网上写些杞人忧天的文章的穷书生容易得多,你就不要咸吃萝卜淡操心了。至于那些没有头脑的商人,即使死守零售业也赚不了几个钱,你同情他有啥用?



至于说淘宝会导致传统制造业的毁灭,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你稍微和制造厂商聊聊,就知道他们对层层加价的中间零售商有多痛恨了。不信你就看看那些稍微有点实力就想搞直销店的制造商,还有那些恨不得马上把店铺开到网上的大厂,如果他们有能力跳过中间商直达商品买家,他们高兴还来不及呢,哪里会因为少了中间商就倒闭?淘宝和其他购物网站的出现,虽然不是制造厂商最好的选择,但肯定比被传统的零售商层层剪羊毛要好得多。



淘宝在中国能火,一方面是因为传统零售业太不争气,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的大部分人还太穷,穷得只能靠花费大量的时间逛淘宝筛选物美价廉的商品节省生活支出。这种穷人购物模式与大多数国人的经济实力是吻合的。



可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慢慢提高后,买东西的时候除了考虑价格,还会考虑自己的时间成本和商品的品质。到了这个时候,人们不会仅仅满足于淘宝的物美价廉,而是宁愿花高价,也要买到好东西。如果淘宝没有,就去商场买;县里的商场没有,就去市里的商场买;国内的马桶盖、电饭煲不好用,就跑去日本、德国抢购。



在国人疯狂地去国外抢购精品的狂潮中,我们可以预测,如果未来的淘宝还继续走物美价廉的低价路线,那等中国大多数人都富裕到可以承受一万多一个的日本马桶盖时,淘宝自然就死了——所以淘宝才推相对高端的天猫商场——懂了吗?不是“淘宝不死,中国不富”,而是“中国不富,淘宝不死”。



而且到了那时,目前制造粗制滥造的廉价商品的厂商同样活不下去。所以一些制造商开始布局未来,开始注重研发和设计,想打造国产精品,让国人不用跑去国外就能买到和国外同样品质的精品,比如华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锤子,想跻身其中而不可得,只好无奈地叹息。

user avatar

没有马云的淘宝,也会有李云的挖宝!

这是时代的变迁,新的交易方式出现对于传统行业的冲击是一种必然。

对于传统行业,自身转型远比自怨自艾来的更有意义。

很多人都在说,淘宝造成了全国比价,进而引发无限压低利润空间,导致制造业凋零。

在这里我想举个我自己生活中的小例子,来说明制造业的未来依然存在。

六个月前,我的宝宝诞生了,我满网的寻找适合婴儿期玩的早教机(其实就是音乐播放器)。网上卖的要么巨丑无比,要么功能很少,要么材料是普通塑料,要么音质特别的差。包括优彼熊这类电视广告耳熟能详的产品,也都不合我的心意。

这时候,一个误操作,给我带来了新的选择。我点到了“价格优先-降序”

直接跳出来从最贵的里面选。一款产品映入眼帘。音质非常好,可以达到最低级的hifi级,质感和造型都很棒,最主要食品级塑料可以放心的让宝宝抱着咬。(避免广告嫌疑,不说牌子了)。

后来开始关注这个产品,它比市面出现的其他早教玩具贵了一倍,销量却并没有被价格压制的太厉害。这说明了什么?

制造业就该自己进化升级,就该根据自己的客户研发新的东西和功能,就该更加注重自己的质量与服务,就该进行生产转型。

那些抱残守缺的传统制造业从业者就该被市场所淘汰。

至少我愿意为了得到这些低价格以外的优点而买单,买了这个贵一倍,但是品质上乘的商品。

只有这样,中国的商品才能脱离廉价标签,向更高层次进化。。。。

我期待那一天!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十几年的失眠患者,一直希望有个眼罩。

这是线下跑了一整天杂货店买到的眼罩,其实就是一块布加个带子,戴上以后压力在眼睛上,光线会从鼻翼两侧照进来。

这么垃圾根本就不该有销量。

而这款是线上常见的眼罩,戴上之后压力在眼框而非眼球上,遮光性一流。

上面那款,线下那款一布破布加个绳子卖了好几十年,商家就不知道那个垃圾漏光吗?厂家就不知道那个垃圾勒眼珠难受吗?

商家:有人买就行,我又不生产,我为啥要找厂家改进?

厂家:利润都给了经销商,他们愿意进货就行,我得控制成本。

电商:有了下面那款,上面那款卖不出去了,有没有什么办法再改进一样,大家卖一样的东西竞争激烈不赚钱呀!

电商的存在,使那些无特色、无优势的垃圾被淘汰。淘宝不死,垃圾就只能是垃圾。

哪怕淘宝没有了,还有其它电商,在不透明渠道下靠垃圾产品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残酷的内卷之下,要么创造,要么死亡。

user avatar

尽管马云的路人缘彻底败坏了,但也不能什么锅都往他头上扣。

电商在今天,依然起到了节约中间环节、促进购销两便的作用。从整体上讲,提升了中国经济运转效率,节约了人力物力。在这个大前提下,中国总的财富是增长了的、社会总的成本是降低了的,如果一定要从宏观着眼,那么所谓“淘宝不死、中国不富”这个观点根本就无法成立。

如果从微观着眼,包括题主所罗列的那些理由,其本质都是卖家被集中在了一个平台上导致彼此激烈竞争,使得其中一部分光走货、不见钱。可这种情况并非淘宝独有,就不说其他购物平台,就是实体店,难道不存在吗?农贸市场,不存在吗?

你见不到钱,那是因为你经营成本高,别人怎么赚钱的?如果大家都不赚钱了,那自然就会维持在一个价格底线上,回归正常商品交易利润,这有什么不可接受的?

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竞争,网购平台加剧了竞争但并未改变竞争的性质和市场经济的本质。指望着干掉淘宝,靠着先发优势以后躺着赚钱;指望着凭借空间距离优势,继续赚劫道钱,你想的美!

大众选择网购,难道不是因为某些实体店太黑心、太恶心了吗?

网络购物是历史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你想逆潮流而动,你算老几?

user avatar

电商冲击了线下零售,这不假,然而电商是无法取代整个线下服务业的。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的商铺平均价格仍然在温和上涨,商铺面积也是在扩张。可见大趋势并没有那么悲观。

以下四种业态,应该是电商永远也无法冲击到的:

1,便利型的业态,比如便利店、社区超市、水果店、鸭脖店、奶茶店、婴儿用品店等,满足即时性的冲动购物需求,电商的速度永远也追不上。

2,奢侈型的业态,比如汽车4S店、名牌手表包包黄金珠宝店等,价格敏感度不高,店面氛围营造和服务也是体现商品价值的一部分,电商的价格土豪完全不care。

3,关系型的业态,为指定行业需求提供服务的业态,比如桑拿业周边的美容店、化妆店、成人用品店,旅游景点周边的特产店,国企政府单位周边的礼品店、烟酒店、高档酒楼。电商太远了,总有阳光照不到的阴影。

4,体验型的业态。比如餐饮、KTV、电影院、琴行、外语培训、美容美发大保健、酒店、羽毛球馆、游泳馆、溜冰场,甚至主题公园。

我想说的重点,是第四点。前面的三点,只是存量,只有这第四点,才是线下服务业的增量。

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趋势就是,城市化和中产阶层的扩大。这一代人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整体收入的提升,使得生存已经不是问题。电商购物商业模式的兴起,使得买一件衣服的钱,可以买两件衣服了,或者将购物节省下来的钱,转移到别的地方去消费——大多数的人并不会存起来,而是转移到其他地方及时行乐。

平时一个星期只能下一次馆子的,变成一个星期去两次了,周末假日去旅游、看电影、健身、教育进修的消费支出也更充裕了——生产力的进步,带来的是整体市场的扩大,以及新生需求的迸发。抓住这种趋势,并且积极投入到这股浪潮中,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说说我住的广州,这边有一个正佳广场,号称亚洲最大的单体购物中心,全国零售额排前三的,按道理应该被电商冲击的找不着北了吧?

14年的时候,就听说老字号友谊百货撑不住了,要撤场,几个超市和家具店也要撤。你知道正佳是怎么应对的吗?

当我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彻底惊掉了下巴。

正佳是这么干的:他们将5.8万平米的空间改造成一个空中海洋馆,将企鹅、鲸鱼从南极海洋送进市中心的购物中心里,周边配套有海底酒店,海洋餐厅,演艺厅,完全按照一个主题公园的模式来打造。他们甚至将我极爱的韩国乱打秀也引进来了,想想在广州就能看到乱打秀我就激动不已。

改造完成后,零售、娱乐、餐饮的比例调整为4:3:3。在一个传统购物商城,零售业的比例第一次降到了40%,卖衣服的估计只剩下20%了。我觉得这实在是一个刷新我想象力的革命了。

不过我以为,他们确实代表了未来线下服务业的趋势:一切围绕着娱乐来展开,在线下同质化的竞争中挖掘卖点,将人们从线上拉回线下,然后配套吃住购的增值服务,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试想想,假如在未来,城市里的每一个购物中心,都变身为创意主题乐园,将音乐会、动漫节、戏剧秀、游戏馆作为核心卖点,周边的服务业都变身成为配套的消费商店,这样的城市不是更加精彩吗?

万达的王老板最近成了亚洲首富。淘宝赚了线下零售的钱,然而做线下商场的王健林却更有钱了,这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万达是怎么吸引人气的?做电影院,必备IMAX,设备力求豪华舒适。将周末看电影做成一项刚性需求,迎合了现代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然后配套把吃饭和购物的需求也一并满足了。万达是在2008年前后开始崛起的,这与淘宝壮大的进程几乎同步,马云抓住了电子商务的趋势成为首富,王健林同样抓住了电子商务提升生产力之后,人们娱乐休闲需求爆发的趋势而成为首富。

然而,当全国的商场都在跟进的时候,万达又开始转型了。这就像淘宝升级天猫,万达也开始玩起更高级的旅游、文化和体育产业了。最近万达买了拥有世界杯、冬奥会转播权的盈方公司和铁人三项赛事的运营公司,你以为人家真的是钱多乱烧吗?据说在接下来的几年,万达的目标是每年打造一两项世界顶级体育赛事。比如滑雪赛、网球赛、足球赛、铁人三项,陆续引进中国。像世俱杯这种档次的赛事,凭借盈方公司的人脉资源和组织经验,完全可以在中国落地,那些顶级俱乐部和明星被拉来在中国踢一轮比赛,那么围绕着体育赛事展开的各种电视转播权、旅游收入、酒店、购物消遣都将大有可为。中国的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只是美帝的八十分之一,想想这后面的发展空间有多大吧。

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买到价格便宜的商品,可是永远买不到和朋友、家人在一起吃饭、逛街、玩耍的欢乐时光。有的人诅咒淘宝抢走了线下零售的生意,有的人独具慧眼默默数钱。

机会,只准备给有心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