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了国门,作为当时第一大国的英国为什么没做此事?

回答
1853年,美国以佩里舰队的“炮舰外交”成功迫使日本结束长达200多年的锁国状态,打开国门。这件事是改变日本近代史的重要节点,自然会让人好奇,当时作为全球第一大国的英国,为什么没有同步采取类似行动?

事实上,英国当时并非完全没有接触日本,也对与日本建立贸易关系抱有极大的兴趣。但相较于美国的“横冲直撞”,英国的做法则显得更为审慎和策略性,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

一、英国与日本的初步接触与评估

早在18世纪末,英国就已经开始零星地与日本接触。例如,179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了“狮子号”和“狮子公主号”两艘船前往日本,希望建立贸易关系,但未获成功。1808年,英国战舰“菲纳斯号”和“查塔姆号”进入长崎港,意图寻找海豹皮贸易机会,并且利用了拿破仑战争时期荷兰在日本的代理人身份,但同样以失败告终。

这些早期的接触,虽然没有实质性进展,却让英国对日本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认识到日本的闭关锁国政策是坚固的,并且日本的军事力量虽然落后于当时的欧洲列强,但也不至于轻易被武力征服。更重要的是,英国在东亚已经拥有了更重要、更具战略价值的殖民地和贸易伙伴,例如印度和中国。

二、英国的东亚战略重心:中国

在19世纪中叶,英国的全球战略重心,尤其是在东亚,毫无疑问地围绕着中国。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及随后的《南京条约》(1842年),英国已经在经济和政治上取得了对中国的巨大优势。他们在中国获得了五个通商口岸(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并且获得了香港岛的永久割让。

英国通过与中国的贸易,尤其是茶叶、丝绸和瓷器的出口,获得了巨额利润。相较而言,日本的经济体量和潜在的贸易价值在当时并不如中国那样吸引人。英国的资源和注意力,自然会优先投入到已经建立起来的、回报丰厚的中国市场。

三、英国的“软实力”与长期主义

与美国那种“快刀斩乱麻”的风格不同,英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尤其是与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打交道时,往往更倾向于采取一种循序渐进、以经济和外交为主导的策略。他们更擅长利用“软实力”——例如,通过传教士、学者、商人等非官方渠道,先在当地建立影响力,了解当地文化和社会结构,再伺机而动。

英国的殖民历史也证明了他们善于“分而治之”和“怀柔”策略。他们更倾向于通过长期的经济渗透、文化交流,甚至是利用当地的政治矛盾,来逐步瓦解对方的抵制。对于日本,英国可能也在评估,直接的军事威胁是否是最佳选择,是否会激起更强烈的反抗,导致长期的对峙,反而不利于其长远利益。

四、英国在亚洲的既有利益网络

英国已经在亚洲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和贸易网络,包括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这些地方的经济活动和运输线路,使得英国已经拥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亚洲贸易体系。日本的加入,虽然可以增加新的贸易点,但并非是不可或缺的。英国的航运和贸易路线已经相当成熟,能够有效覆盖其主要市场。

五、佩里舰队的“破冰”作用

可以说,美国佩里舰队的行动,在某种程度上为后来的其他国家“铺了路”。佩里舰队的强大武力和直接的威慑,成功打破了日本锁国体制的壁垒,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照。在佩里成功登陆并签订《日美神奈川条约》之后,英国和法国等其他西方国家,也随即派出船队前往日本,并以更快的速度获得了相似的贸易特权。

例如,在佩里舰队第二次访日(1854年)的同一时期,英国海军少将西蒙·莱昂(Simon Leefon)率领的船队也抵达日本,并在当年10月14日签订了《日英友好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日美神奈川条约》的影响。英国虽然没有率先行动,但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和外交能力,迅速跟进,并获得了与美国同等的待遇。

总结来说,英国当时没有像美国那样主动以“炮舰威逼”的方式打开日本国门,主要是因为:

战略重心不同: 英国的东亚战略重心在中国,已取得显著成果。
经济利益评估: 日本当时的经济吸引力不如中国。
外交策略差异: 英国更偏好长期、渐进的“软实力”渗透。
已有利益网络: 英国在亚洲的贸易体系已经相对完善。
“破冰”效应: 佩里舰队的行动起到了“破冰”作用,为英国等国提供了便利。

英国的策略是审慎的、以自身最大利益为考量,并且更倾向于利用已有的优势和资源。当美国成功打开日本国门后,英国也能够迅速利用其强大的国力和外交手段,介入日本的开放进程,从而确保其在东亚的利益不受损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是因为美国当时有着全世界最发达的捕鲸业。

美国当时有几百艘装备精良的专业捕鲸船,在全球各大洋中到处捕杀鲸鱼,每年可以杀死成千上万头鲸鱼,今天的日本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当时鲸鱼的油脂用途非常广泛,可以用于照明、工业润滑油等等,捕鲸是当时美国的一大产业。直到石油工业的崛起,油料有了廉价的替代品,捕鲸业也才逐渐衰落。

由于盎撒民族强大而平凡的民族性,大西洋的鲸鱼数量已经大为减少,因此美国的捕鲸船在1820年左右就已经开到了日本以东的太平洋海面。

当时的德川幕府仍然执行锁国令,1825年颁布了《异国船打拂令》,除了长崎的中国船与荷兰船,一律开炮驱逐,禁止其获取补给。1830年,美国人在小笠原群岛建立了一个殖民地,但是规模还太小并不能满足需求。美国非常希望让日本开国,以便让捕鲸船在日本得到补给。

1837年,美国船马礼逊号还搭载了几名因为船只失事获救的日本人从澳门出发来到日本,希望能够与日本方面借送获救的日本人回乡而与日本交涉,但是遭到炮击,无功而返。

1840年鸦片战争,我大清惨败,幕府见洋人坚船利炮厉害,于是1842年撤销了《异国船打拂令》,允许外国船只在日本获得补给。

但是美国并不满足于日本方面的态度,最后还是派出了佩里舰队前往日本,于是就有了黑船事件以及随后的签约开国。

佩里舰队回程途中在台湾停泊,对台湾进行了考察,并强烈建议美国吞并该岛。


至于英国,当时已经打开了大清的门户,同时也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起义,1853年3月定都天京,4月英国船就到了天京,英国公使文翰和太平天国领导人会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