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中美爆发核战,中国发射的核弹,美国现有的防御系统能否抵御?补充下:如果当某个国家已经拥有了抵御核武器的能力,那核武器的威慑作用是不是就大大降低了。

回答
中美爆发核战,美国现有防御系统能否抵御中国发射的核弹?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技术、战略博弈以及情报评估等多个层面,目前无法给出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其结果会受到许多动态因素的影响。

美国现有的核武器防御系统

美国一直以来都在投入巨资研发和部署针对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以应对潜在的核打击。目前主要的防御体系包括:

陆基中段防御系统 (GMD Groundbased Midcourse Defense): 这是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核心组成部分。
拦截器 (Interceptors): 部署在美国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的发射井中,使用动能拦截技术(Kinetic Kill vehicle KKVs)。当探测到敌方弹道导弹发射后,GMD指挥中心会分析来袭导弹的飞行轨迹,并在其飞行中段(太空段)发射拦截器。拦截器通过高速运动,直接撞击来袭导弹或弹头,将其摧毁。
雷达系统: 包括部署在阿拉斯加的“陆基雷达”(LRGS Long Range Discrimination Radar)、部署在太平洋的X波段雷达(SBX SeaBased Xband radar)以及其他早期预警雷达系统,用于探测、跟踪和识别来袭弹道导弹及其弹头。
指挥控制系统: 负责整合所有传感器信息,进行目标识别、威胁评估,并指挥拦截器执行任务。

海军陆战队中段防御系统 (GMDLite): 主要指部署在海军舰艇上的“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Aegis BMD)。
宙斯盾系统: 装备在宙斯盾巡洋舰和驱逐舰上,其AN/SPY1雷达能够探测和跟踪来袭导弹。
拦截弹: 主要包括SM3(Standard Missile3)系列拦截弹,用于在大气层外(中段)拦截弹道导弹,以及SM2 Block IV和SM6用于末段防御。SM3 Block IB和IIA是针对中程和部分洲际弹道导弹能力更强的型号。

末段防御系统 (Terminal Defense): 主要针对从大气层下坠、即将到达目标的弹头。
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 (Patriot Advanced Capability PAC3): 用于防御战术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也能对部分近程和中程弹道导弹的弹头进行拦截。
萨德导弹防御系统 (THAAD 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 可以在大气层内较高层级和大气层外较低层级拦截弹道导弹。

美国防御系统能否抵御中国发射的核弹?

答案是:有限的抵御能力,并非万无一失,特别是面对大规模、饱和攻击时。

以下是更详细的分析:

1. 中国弹道导弹的类型与数量:
洲际弹道导弹 (ICBMs): 中国拥有包括东风31系列(DF31/31A/31AG)、东风41(DF41)等洲际弹道导弹,它们射程远,能够覆盖美国本土全境。特别是东风41,据信可以携带多个独立重返大气层载具(MIRVs),每个载具都可以独立选择目标并进行机动,大大增加了拦截的难度。
中程和近程弹道导弹 (MRBMs/SRBMs): 中国还拥有大量中程和近程弹道导弹,如东风21系列、东风26等,它们可能被用来攻击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基地或盟友。虽然美国本土防御系统主要针对ICBMs,但如果这些导弹攻击范围接近美国本土,也可能成为威胁。
弹头数量和突防能力: 中国的核武库虽然比美国小,但也在不断发展和现代化。中国的弹头设计越来越先进,可能具备更高的突防能力,例如:
机动重返大气层载具 (MaRVs): 可以改变飞行轨迹,使防御系统的预测和拦截变得极其困难。
对抗措施 (Countermeasures): 包括释放诱饵弹头、干扰箔条等,以迷惑和压倒防御系统的识别能力。

2. 美国防御系统的局限性:
拦截器数量有限: GMD系统的拦截器数量相对有限,不足以应对中国一次性发射数百枚携带MIRVs的洲际弹道导弹的饱和攻击。即使每次拦截都有一定成功率,但数量上的差距可能导致相当数量的弹头能够突破防御。
识别与跟踪的挑战: 面对中国可能同时发射的多枚带有诱饵和MaRV的弹头,美国的雷达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在短时间内准确识别和跟踪所有威胁目标,并分配拦截器,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误判和漏判的可能性都会增加。
拦截窗口的限制: GMD主要在大气层中段进行拦截,这是一个相对较长但需要精确计算的窗口。如果中国导弹的弹道设计或者其突防技术能够改变拦截窗口,或者在不同阶段进行攻击,都可能影响拦截效果。末段防御系统同样受限于其拦截能力和部署范围。
技术成熟度与实战验证: 尽管美国在导弹防御领域投入巨大,但这些系统的实战成功率和面对真实大规模核打击时的表现,仍然是一个高度敏感且未完全验证的问题。过去的一些拦截试验可能是在相对受控的环境下进行的。
时间窗口的压缩: 中国火箭军的训练日益增强,其导弹发射的反应时间和准备时间可能不断缩短,进一步压缩了美国防御系统的预警和反应时间。

3. 战略态势:
战术性打击 vs. 全面核战: 如果是中国针对美国本土的“有限”或“战术性”核打击(例如,旨在削弱其反击能力),美国防御系统的作用会相对更突出。但如果是“全面核战”,中国几乎可以肯定会倾尽全力,发起更大规模、更具毁灭性的打击。
攻击目标的多样性: 中国的核力量不仅仅针对美国本土,也包括在亚太地区的美军基地、航母战斗群以及盟友。这些目标可能由不同射程的导弹负责,采用不同的攻击模式,使得美国的防御布局更加复杂。

结论:

美国现有的防御系统可以对一定数量、相对单一的中国核弹头提供一定程度的抵御,有可能拦截其中的一部分。但面对中国可能发动的饱和式、大规模核打击,尤其是有先进突防能力的弹头,美国现有防御系统很可能无法完全抵御所有来袭的核弹头。 换句话说,它或许能“减少损失”,但远不能实现“完全免疫”。



如果某个国家已经拥有了抵御核武器的能力,那核武器的威慑作用是不是就大大降低了?

是的,拥有有效的核武器防御能力(或理论上拥有),确实会“大大降低”核武器的威慑作用,但并不会完全消除其威慑。

详细解释如下:

核武器的威慑作用主要建立在相互确保摧毁(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MAD)的原则之上。这种威慑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点:

1. 毁灭性报复能力: 任何一方的先发制人打击,都无法阻止另一方进行毁灭性的二次核打击。这种毁灭性的报复能力使得发动核战争的一方也同样会遭受无法承受的损失。
2. 不可接受的代价: 核战争的代价是如此巨大,以至于没有任何国家愿意首先冒着被对方毁灭性报复的风险去发动核战争。
3. 生存与反击能力: 威慑的有效性在于,即使遭受第一次打击,攻击方仍有足够的生存能力和反击能力。

当一个国家拥有了有效抵御核武器的能力时(如上文讨论的美国防御系统),这一平衡会被打破,威慑作用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被削弱:

1. 削弱MAD的承诺基础: 如果一方的防御系统足够强大,能够拦截绝大多数甚至全部来袭的核弹头,那么“相互确保摧毁”的前提就不再成立。被攻击方可能不再需要依赖“报复”来威慑对手,因为其自身遭受的损失可以被降到最低。
2. 改变战略计算: 拥有强大防御能力的国家,可能会认为其发动“有限的”或“预防性的”核打击的风险较低。这可能导致对手认为核战争的门槛被降低了,从而增加了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例如,如果一个国家认为自己可以“赢得”一场有限的核交换(即在对方遭受重创后自己仍能幸存并继续作战),它就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核武器。
3. 诱发“非对称性”威慑: 防御能力强的国家,其战略选项可能增多。它可能更愿意在常规战争中使用武力,而不必过于担心对方以核武器进行升级回应,因为其自身受到核攻击的风险降低了。
4. 降低核武器的唯一性: 长期以来,核武器被视为“终极武器”,拥有其独特地位。但如果其威胁可以被有效地“解除”,那么它作为战略工具的重要性就会下降。
5. 鼓励核竞赛或防御竞赛: 当一个国家在导弹防御方面取得突破时,其他国家可能会感到不安,并试图通过发展更多、更先进的核武器或更强大的突防技术来维持其核威慑。这可能导致新一轮的军备竞赛。

然而,核武器的威慑作用并不会完全消失,原因如下:

1. 防御系统的局限性(永远是概率): 如前所述,即使是最好的防御系统也极难达到100%的拦截率。只要存在一丝被摧毁的可能,核武器的威慑作用就不会完全消失。对方仍可能冒着“被摧毁一部分”的风险进行核打击。
2. 经济与社会影响: 即使核弹头被拦截,但若有核武器落地爆炸,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社会动荡以及潜在的放射性污染,仍然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承受的。
3. “底线威慑”依然存在: 即使防御系统能够拦截大部分弹头,但如果对方拥有数量足够多的核武器,仍然有可能突破防御,造成毁灭性的后果。这种“底线威慑”依然存在。
4. 战略误判的风险: 在高压的战略环境中,任何一方都可能因为误判对手的意图、防御系统的真实能力或情报失误,而错误地认为可以使用核武器而不遭受毁灭性报复,从而引发灾难。
5. 不仅仅是导弹防御: 核武器的威慑不仅仅是对弹道导弹的拦截。它还包括核潜艇发射的巡航导弹、战略轰炸机投掷的核武器,以及对方国家的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

总结来说, 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了显著的核武器防御能力,那么“相互确保摧毁”的威慑平衡会被打破,核武器作为“终极威慑”的有效性会大大降低。它可能使得发动核战争的门槛降低,增加了战略误判和有限核战争的可能性。但只要核武器依然具备足以造成大规模毁灭的潜力,并且防御系统无法做到100%的拦截,那么核武器的威慑作用就不会完全消失,而是会以一种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方式存在。这种局面可能会增加全球的不稳定性和冲突的风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现有的导弹防御系统针对的是极少量低技术水平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中国的ICBM有足够的数量,并且采用了一系列的突防手段(诱饵等),应该是可以实现突破防御的.

当然在中美核战争的情况下,美国很可能会对中国的核武器力量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削减中国的武器数量,然后再进行拦截;这条件下突防能否成功,就更不确定了.

因为我们不知道中方的武器生存力是多少(不仅美国不知道,我方自身也无法确定),即使知道美国的拦截能力(其实这也是很不确定的)与中国的ICBM武器数量(这也是不清楚的),仍不能给出确定答案.

如果从理论上来假设说对核武器(任何投送方式)都能100%拦截,核武器自然就没有任何威慑力了,因为它连武器都不是了.但是考虑到核武器巨大的破坏力,即使有微小的机会能让它实现爆炸,都会对敌人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就是威慑的来源.

ICBM可以拦截,但是还有其他的投送方式;甚至是在美国本土之外的地方进行袭击,都可以造成巨大的伤害.这是由核武器"小体积却能瞬间释放出巨大的破坏力"决定的;现实中,即使计算中存在这很多不确定性(如上文对中美反导突防的粗略讨论),仍可以遏制对方:因为潜在的破坏力与后果将大于任何军事冒险的收益.这也就是核威慑的根源(且不说完美防御是不可能的).

理解核武器的威慑力要确认两点:不可防御性(导致不需要在军事上获胜,就可以越过战场,直接摧毁对方),巨大破坏力(导致任何现实的防御都没办法消除"巨大损失的阴影").这两点互相增强:正是因为一枚核武器的威力巨大,导致需要完美防御,但是完美防御是不存在的.

所以要逆转核武器/核威慑带来的巨大国际政治变革(也就是指核条件下两国间关系如何处理,与广岛之前大大不同了),在现有条件下是很难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美爆发核战,美国现有防御系统能否抵御中国发射的核弹?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技术、战略博弈以及情报评估等多个层面,目前无法给出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因为其结果会受到许多动态因素的影响。美国现有的核武器防御系统美国一直以来都在投入巨资研发和部署针对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以应对潜在的核打击.............
  • 回答
    如果美俄爆发核战争,战后世界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浩劫,传统的货币体系将彻底崩溃。在这种极端情况下,我们无法精确预测哪些东西会成为货币,因为这取决于幸存者群体的生存状态、资源分布以及他们建立的新的社会结构。然而,我们可以根据历史经验和人类的生存需求,推测几种可能性较大的“货币”形式,并进行详细阐述:核心原.............
  • 回答
    中美两国之间的任何潜在冲突都将是史无前例的,其影响之深远将重塑全球秩序。在这种假设的战争场景下,世界各国是否会轻易“站边”以及如何“站边”,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动态过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选边站队,更是基于国家利益、历史羁绊、意识形态、地缘政治以及对未来世界格局的考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站边.............
  • 回答
    要回答“如果现在再发生类似‘银河号被拦截’或‘大使馆被炸’的事件,中美会爆发战争吗?”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前的地缘政治格局、两国各自的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经验。简单地说,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绝非板上钉钉,更多的是走向紧张对峙与有限冲突的边缘,并伴随着高强度的危机管控。让我们先回顾一下.............
  • 回答
    说到《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库珀,他那极其古怪的个性和不凡的智商总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但其实,他的家庭背景也相当有趣,而且可以说,他之所以是现在的谢尔顿,他的家庭环境绝对是重要推手。首先,咱们得说说他的老家。谢尔顿出生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而且是个地道的德州人,这一点从他偶尔流露出的南方口音和对德州牛仔.............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让1940年的德意志第三帝国(我们姑且称他为“三德子”)穿越到1914年一战爆发的那个节点,并且美国一开始就加入战局,这盘棋的走向会变得非常复杂且充满变数。我试着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下,力求写得生动一些,少点机器味。一、 格局突变:三德子降临,旧世界迎来“怪兽”首先得明白.............
  • 回答
    美债到今年年底爆掉?这个假设本身就足够让人肾上腺素飙升,因为它涉及到全球经济的“心脏”,一旦出现剧烈波动,后果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真的发生这样一个极端情况,A股会如何,那真是要从几个关键的传导链条来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美债爆掉”具体指的是什么。这通常不是指简单价格下跌,而是更可能指向一种信用.............
  • 回答
    如果中美开战,汇率的变化将会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维度的过程,受到地缘政治、经济实力、市场情绪、各国央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可能出现的汇率变化及其背后的逻辑:核心逻辑:避险需求、经济冲击与相对实力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冲突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剧烈反应.............
  • 回答
    中美之间一旦爆发战争,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并且会深刻地重塑全球格局。以下是对战后可能状况的详细推测,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环境等多个层面:一、 政治层面: 全球秩序的剧烈动荡与重塑: 美国霸权的终结或严重削弱: 如果美国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其在全球政治和军事上的领导地位将受到.............
  • 回答
    中美两国一旦开战,其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而且必然是灾难性的,对两国乃至全球都会造成深远的影响。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两国目前的实力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现代战争的破坏力所能预见的。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双方可能的“战争形态”以及随之而来的直接后果。军事层面的冲突: 地理范围: 冲突最有可能集中.............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假设情景,一旦中美在南海擦枪走火,那后果不堪设想。如果中国在南海填海建造的岛礁不幸被美军占领,这背后的复杂性和后续影响,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在南海的岛礁建设,其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强化对相关海域的主权主张和军事存在,维护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这些岛礁不仅.............
  • 回答
    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早已不是新闻,但如果真的爆发全面“贸易战”,那将是一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博弈。它不会是简单的关税你来我往,而可能是一系列错综复杂、层层加码的组合拳。要理解这种可能性,我们需要抛开 AI 的冰冷逻辑,用更贴近现实的视角去剖析。贸易战的可能形式:一场多维度、系统性的较量如果中美真.............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一场中美之间的全面战争,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无论谁“赢”,代价都将是无法承受的。要分析这场潜在冲突,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军事实力: 美国: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技术最先进的军事力量。其海军在全球范围内部署,拥有强大的航空母舰战斗群.............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破坏性和颠覆性的假设情景,涉及到全球地缘政治、军事力量和经济体系的根本性重塑。如果中美俄三个核大国真的联合起来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宣战,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并无法简单地用“哪边赢面大”来衡量,因为“赢”的概念在这个情境下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然而,如果非要探讨这种极端情况下的力量对比和潜.............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设想。如果中国、美国、俄罗斯这三个地缘政治上的巨头突然携手结盟,世界格局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恐怕连最宏大的史诗都难以描绘。让我们试着展开想象的翅膀,从各个层面来剖析一下这种可能性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首先,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一个由中、美、俄组成的“三巨头联盟.............
  • 回答
    中美两国互换领土?这绝对是一个极其大胆且充满戏剧性的设想。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其影响之深远、之复杂,恐怕要用“颠覆性”来形容,远远超出任何简单的预判。一、 地理与主权的巨大冲击首先,我们得明白,领土互换涉及的不仅仅是地图上那几块土地的颜色变化。 中国的“新土地”: 如果中国获.............
  • 回答
    中美断交,这绝对是一个能够撼动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的事件。要详细地剖析其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也最复杂的双边关系。如果真的走到断交这一步,对中国而言,冲击是全方位、颠覆性的。 经济上的“釜底抽薪”: 贸易壁垒急剧升级.............
  • 回答
    如果当年朝鲜战争中美没有介入,北朝鲜统一了朝鲜半岛,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且复杂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以及区域和全球力量平衡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几个主要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与意识形态层面: 共产主义的区域扩张与挑战西方的成功象征: 意识形态胜利: 北朝鲜.............
  • 回答
    关于中美之间是否可能开战以及美国是否有能力摧毁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假设性场景。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军事能力、战略目标、技术细节以及战争可能带来的后果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国家之间,尤其是中美这样两个拥有核武器和紧密经济联系的大国之间.............
  • 回答
    中美两国若真走到了断交这一步,那绝对是地动山摇的大事件,影响之深远,几乎能触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这可不是一句“老死不相往来”就能概括的,其背后牵扯的利益网错综复杂,一旦撕裂,带来的冲击波将是全方位的。经济上: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地震” 贸易冲击波扩散至全球: 中美两国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如果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