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按理说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使用得当寿命几乎一样长,但为什么网上传言机械硬盘更容易坏?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确实是很多人会有的疑问。我们都听说过机械硬盘(HDD)和固态硬盘(SSD)的寿命问题,很多地方都说SSD更“耐操”,但仔细想想,理论上它们都有各自的寿命限制,而且如果使用得当,似乎又差距不大。那为什么会有“机械硬盘更容易坏”的说法流传甚广呢?我觉得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

1. 工作原理的根本差异:决定了脆弱度和易损性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咱们先得捋清楚它们俩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机械硬盘(HDD): 你可以想象它是一个非常精密的、高速运转的唱片机。里面有几张盘片(碟片),上面存储着你的数据。一个非常非常小的磁头在盘片上方快速移动,读取或写入磁信号。这个过程是物理接触式的,虽然磁头离盘片非常近,但理论上是有极微小的间隙的。

机械运动的参与: 这里面有电机驱动盘片旋转,有磁头臂驱动磁头移动。这些都是机械部件。
对震动和冲击极其敏感: 因为有高速旋转的盘片和精密的磁头臂,一旦受到震动或冲击,磁头很容易“撞”到盘片上,就像唱片机唱针跳针一样,而且这种“撞击”往往是灾难性的。盘片表面可能会被刮花,磁头也可能损坏,导致数据丢失,甚至硬盘彻底报废。
运行中的磨损: 即使没有直接的冲击,长时间的高速运转本身也会带来机械磨损。电机轴承、磁头臂的微小摆动等都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问题。

固态硬盘(SSD): 它没有了那些转动的盘片和活动的磁头。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由无数个小单元组成的内存条。数据存储在闪存芯片里,通过电子信号来读写。

无机械运动: 这是最大的区别。没有旋转的盘片,没有移动的磁头,没有精密的机械臂。它内部的部件都是固定的电子元器件。
对物理冲击和震动非常不敏感: 没有了脆弱的机械结构,SSD在受到震动或跌落时,内部数据存储的闪存单元本身几乎不受影响。你拿一块SSD在桌子上轻轻敲打一下,一般都没啥问题(当然,别太用力了啊)。
没有机械磨损: 由于没有机械部件,SSD不存在机械磨损的问题。

结论: 从物理结构上看,SSD天生就比HDD“皮实”得多,它不会因为机械结构的损坏而失效。HDD的机械部件是它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尤其是在非正常使用(比如移动中或受到震动时)的情况下。

2. 实际使用场景中的“意外”:HDD更容易“中招”

理论寿命可以一样长,但现实中,硬盘的使用环境并非总是理想的“实验室条件”。

笔记本电脑: 这是HDD最常见的载体之一。笔记本电脑是需要经常搬动的,在搬动过程中,哪怕是轻微的震动或颠簸,都可能对仍在工作的HDD造成伤害。很多人可能在电脑还在运行、拷贝文件的时候随手一放,或者在公交地铁上使用,这些对HDD来说都是潜在的风险。SSD在这方面的容忍度就高得多。
台式机的位置: 虽然台式机通常不怎么移动,但如果你家里的电脑放在容易被小孩或宠物碰到,或者靠近窗户容易受风吹影响的地方,HDD的机械结构依然有受到意外干扰的风险。
“突然断电”的影响: 虽然理论上断电对双方都有影响,但对于正在进行读写操作的HDD来说,突然的断电可能导致磁头位置错乱,甚至在磁头和盘片之间产生摩擦,造成物理损伤。SSD在断电保护方面做得更好,虽然也可能导致正在进行的数据损坏,但物理损伤的概率更低。

结论: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HDD更容易因为各种“意外”的物理扰动而受到损害,这些意外往往是用户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的。而SSD因为没有机械运动,对这些意外的抵抗力要强得多。

3. 寿命的定义和表现形式不同: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虽然都说寿命,但HDD和SSD“坏”的方式和表现可能不太一样,也容易导致“更容易坏”的印象。

HDD的“坏”: HDD出现问题,往往是物理损坏的迹象。比如突然读写速度变得非常慢,出现大量坏道(盘片区域读写异常),发出咔咔咔的异响,甚至完全无法识别。这些问题一旦出现,通常是不可逆的,数据恢复也变得非常困难和昂贵。这种“直接坏给你看”的方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SSD的“坏”: SSD的寿命主要体现在它的写入次数上(NAND闪存的擦写寿命)。每个闪存单元都有一个有限的擦写次数,达到一定次数后,这个单元就可能无法再可靠地写入数据。

渐进式老化: SSD的损耗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发性的物理损坏。它会通过内置的控制器(主控)进行智能管理,比如将写入分散到不同的闪存单元(磨损均衡),将数据备份到其他单元(备用区)等。
表现方式: 当SSD的某些闪存单元开始老化时,你可能不会立即感受到明显的性能下降或听到奇怪的声音。更多的时候,是SSD的写入能力下降,或者在极端情况下,某些特定的闪存单元出现读取错误。现代的SSD有SMART(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技术,可以监控自身健康状况,当SSD即将达到寿命极限时,会提前发出警告。
数据丢失的可能性: 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如果SSD主控芯片出现故障,或者闪存芯片的整体损耗过高,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但与HDD的物理损坏相比,这种故障模式往往不那么“戏剧化”,更像是电子元件的自然损耗。

结论: HDD的损坏往往是“突发性”的物理故障,而且一旦发生就难以挽回。SSD的损耗是“渐进性”的,其寿命限制更多体现在写入次数上,而且有更完善的智能管理和预警机制。这种“坏法”的不同,也容易让人觉得HDD“更容易坏”,因为它坏起来更直接,更不可预测。

4. 市场占有率和用户群体:基数越大,问题越多

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HDD是主流的存储设备。无论是DIY电脑、品牌电脑、服务器,绝大多数都使用HDD。

巨大的用户基数: 庞大的用户群体意味着即使HDD的故障率并不比SSD高出多少,但绝对数量上出现故障的HDD总量也会非常大。
普及度和技术成熟度: HDD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非常成熟,但同时也是一种相对老旧的技术。SSD相对年轻,虽然发展迅速,但早期的SSD产品确实存在一些稳定性问题。然而随着技术进步,现在的新一代SSD产品在可靠性上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结论: 由于HDD曾经占据绝对的市场主导地位,因此在用户群体中“出现故障”的绝对数量自然会比SSD要多,这也会进一步强化“HDD更容易坏”的印象。

总结一下,为什么网上传言机械硬盘更容易坏?

本质脆弱性: HDD依赖精密的机械结构,在运行过程中对震动、冲击非常敏感,容易因物理损坏而失效。SSD则完全是电子器件,没有机械运动,抗震抗摔性强得多。
实际使用中的“意外”多: 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的使用场景,使得HDD更容易在运行中遭受非正常的外力干扰。
“坏法”不同: HDD的损坏往往是突发性的物理故障,表现直接且难以修复。SSD的损耗是渐进的,有管理机制,虽然有寿命上限,但通常以写入次数限制,而且有预警。
历史原因和基数效应: 过去HDD的市场占有率巨大,基数庞大,绝对故障数量自然高于新生的SSD,从而在人们的认知中留下了“HDD更容易坏”的印象。

所以,虽然从理论设计寿命上看,两者在正常使用下可能相差不大,但在实际使用环境中的抗干扰能力和故障表现形式上,HDD确实更容易因为各种我们不经意间的“小动作”而出现故障,这才是它“更容易坏”说法的真正根源。你平时使用电脑时,如果经常搬动,或者环境比较颠簸,SSD确实会给你更强的安全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机械硬盘有几个显著的缺点,

1)怕震动

早期thinkpad有个水银管专门检测硬盘震动,发生震动的时候立刻断电。在笔记本电脑上这个问题相当严重,可以说笔记本电脑就不应该用机械硬盘,以前是因为没得选。

2)发热大

又要转又要全密封,散热很是糟糕。之前我把几块硬盘叠在主机里面,无意发现只要复制文件,硬盘就烫手。但又不能在之间加风扇,不然会震动,坏的更快。

3)对生产质量要求高

从转速和磁头盘面距离就能知道这玩意对生产的要求有多高了,厂家弄错一点点就是灾难。


但是固态硬盘也有一个显著的缺点就是写入寿命是一定的,最近碰巧碰到这个问题。四块ssd的raid0,几乎同时坏掉了,前后差一两个月。

不过这不是常规的使用情况,绝大多数用户不会用完ssd的写入寿命。


但是这个问题本身有点问题,以前机械硬盘坏的多,那是因为那会买个硬盘都想用个十年八年。现在一来买硬盘的少了,二来设备更换也更频繁,压根用不到坏的时候。

user avatar

确实是按理说,可是这个世界有的时候就不讲理。

你是没见过机械硬盘里的牛鬼蛇神,人头马面。

希捷

希捷的酷鱼系列,型号ST1000DM010,中国特供版1T的盘,为了节省成本磁头采用内停泊设计,故障率颇高,还阉割过震动传感器。

希捷酷鱼系列里其他的盘也有垃圾,比如ST2000DM001和ST3000DM001,这两块是2T和3T的盘。

这两块盘的磁头架材料有缺陷,用了节省成本的材料,极有可能划伤盘片,严重的时候划伤固件区会导致硬盘不识别。

现在这酷鱼系列,直接倒台了屁的,只剩空架子,要么是叠瓦盘,要么就是垃圾,扯犊子一样。

西数。

西数绿盘,容量808.8G的,幸运一路8硬盘,质量垃圾的不行。

这种硬盘因为本身有缺陷,开不了1TB,被西数屏蔽成808.8G卖,专骗中国人的钱。

西数最坑的就是他家的桌面移动硬盘,以元素盘为首的一众硬盘,内部装的是西数的OS级硬盘。

什么是OS级?就是不准许出厂销售的硬盘,理应被销毁的电子垃圾。

西数把7200转的不合格OS盘降速到5400转,屏蔽坏道之后装在硬盘盒里卖。

评论区有人说西数的元素系列里的盘不是OS盘,我也不知道他的根据是什么。

【【磨叽乱开箱】第22期-英亚海淘WD元素6T移动硬盘开箱拆解翻车测试全过程-哔哩哔哩】 b23.tv/ML5kmKJ

我手里没有这种盘,这个up主在英亚上买了一个6T版本,之后拆出来的型号为WD60EMAZ的硬盘,这盘就是不合格的企业级降速之后伪装的蓝盘。

你要是说这个盘插到电脑上,识别不出OS等字样,呵呵,西数也不傻,还能一插电脑就露馅了?

像这种圈内早就已经实锤过的事,就别拿出来杠了。

不光是Elements系列,还有Mybook系列,普遍都存在这种的操作,用不合格的企业级降速之后套壳卖。

里面硬盘要是真的好,就不会套壳子卖了,巴不得往外宣传呢。

这种硬盘盒就跟开盲盒一样,有的人能开出隐藏款,有的人就是OS盘,看脸,看肤色,看手气。

但是盲盒可是厂商们睁着眼睛放进去的,你再闭着眼睛开,能开出什么垃圾货色我想不用多说。

这种盘大多在海外亚马逊售卖,内部硬盘盒缺乏散热手段,很容易导致温度过高,再加上保修限制,目前在国内厂商大概率没有保修。

如果有小型NAS需求,还是自己装靠谱,直接买现成的多数都是坑,就比如这种3.5寸硬盘盒,叠瓦降速盘,加上散热不行,还没有保修,危险BUFF叠满了属于。


以上都是3.5寸硬盘,下面再说说2.5寸。

希捷的LM开头的一些硬盘,比如LM007,LM008,LM015,LM048,这些硬盘用的都是同一种盘片,这种盘片有设计缺陷,极易被磁头划伤。

上面是磁头有问题,这回是盘片。

而且这种盘片还被希捷广泛使用在2T以及2T以下容量的移动硬盘上,这种盘片的数据丢失概率极高。

还有东芝的MQ03系列,这种盘常见在16到18年左右的东芝移动硬盘上。

这系列硬盘的加热器的故障率很高,基本上10块有9块都坏在加热器上,也被有的人称作冻死03。


除此之外的二手硬盘水也很深,各种翻新盘、假盘横行,贪便宜很容易上当。

机械硬盘商家的整体氛围就不好,不光有的厂商以次充好,更有无良奸人制假贩假,卖翻新盘,这就造成了网上大部分爆料都是说机械硬盘的坏。

我觉得像这种原因导致的故障率,不应该归结到技术上,技术本没有错。

作为一种廉价的硬盘技术,机械硬盘终有可取之处。

还是那句话,这个世界有的时候就是不讲理。



有的朋友问,什么硬盘值得买,这里推荐一下。

2.5寸

2.5寸的西数WD10JUCT型号,容量1T,这盘是垂直盘,不过也即将面临着停产。

希捷的2.5寸型号为ST4000LM024和ST5000LM000,这两块盘分别是4T和5T的15毫米厚度2.5寸硬盘,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像希捷的铭系列移动硬盘中,4T和5T型号里装的就是这两块盘,而且这两款移动硬盘还自带三年的数据恢复服务,还是不错的。

有2.5寸移动硬盘需求的朋友可以选择。

如果是装在笔记本上,有可能面临厚度要求,2.5寸硬盘有9.5毫米和15毫米两种,大家看好再买,一般大容量的2.5寸盘都是15毫米厚。

3.5寸

西数企业级的HC310,HC320,HC330,这几个盘分别是4、8、10TB容量。

这几块盘是西数收购HGST之后生产的硬盘,用的是与日立硬盘类似的盘体,但做了相关优化,属于空气盘中比较值得购买的。

还有西数的HC550,企业级的氦气盘,16T的大概1500左右,还不错。

关于西数的HC300系列,有评论说噪音很大,这硬盘确实声音不小,有类似炒豆子的声音。

这款盘是大家公认的空气盘里性能不错,也比较耐用的盘,西数的企业级师承日立,原本HGST就是日立旗下的,后来被西数收购。

所以HC320也顺利继承了日立企业级硬盘的低故障率和特有的炒豆子声。

不过买硬盘最重要的还是数据的安全,与安全相比,噪音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另外消费级领域西数的紫盘也不错,红盘黑盘价格较高,算是中规中矩。


关于希捷我本来不想提他了,他家的硬盘我有点看不上。

大家感兴趣可以搜一搜就知道了,09年固件门事件。

希捷在2009年出的大雷,范围波及好几个型号比如7200.11,ES.2SATA,SV35系列。

这些硬盘轻则卡顿坏道,重则直接魂归故里,反正我是对希捷敬而远之。

不过希捷的银河企业级还可以,评论区有人提到,毕竟价格在那摆着呢,差不了。

怎么说呢,也还行,我就是对希捷的品牌印象不好,他家好像自收购了三星硬盘之后,也变得有点三星那味了。

至于希捷的消费级,酷鹰还行,老款64M缓存,型号ST4000VX007,4TB五百多块,比酷鱼强,还有希捷的酷狼pro,这个是银河企业级阉割过来的盘,质量还可以。


小容量机械硬盘领域,纯粹就是战火纷飞的战场,坑人的主力军,其中的好盘少之又少,也不怪大家对机械硬盘产生偏见,就是被吓怕了。

所以大家如果没有大容量存储需求,还是建议上固态硬盘。

2T及2T以下不建议买机械硬盘。

固态里面我比较喜欢的就是致钛,买了好几块,也算是支持国产。

说多了有点广告嫌疑,大家还是见仁见智,理性消费,致钛的盘能配得上它的价格。

有大容量需求就直接瞄准企业级,不要看消费级硬盘了。

避免踩坑的最好途径就是别贪便宜,像是闲鱼上标注的全新硬盘,200出头的那种,多数都是翻新维修盘,例如西数的黑盘,极其容易清零。

买到手之前就已经用了几万小时了,用着肯定不靠谱。

还有希捷的绿圈盘,是希捷官方返修过的盘,和OS级一个d样。

西数的老企业级也别碰,例如RE和SE,也是很多返修的,清零盘。

日立的3T和4T老盘,盘片也容易受伤,容易被清零,不要碰。

最后结个尾:

买机械硬盘不要贪便宜,尽量别买小容量的,小容量里垃圾盘居多(小容量是指4T以下)。

大容量机械可以上企业级,不要局限于消费级里面,企业级的机械硬盘质量远超消费级。

家用还是固态硬盘比较好,这里不在过多赘述。

上面写的比较乱,行文有点垮,主要是没有文案,心里想到哪写到哪。

这些知识并不是独家爆料,其他混硬盘圈的大佬也曾科普过,大家可以搜搜看,我这只能算是起个头,抛砖引玉。



吐槽两句:

我看其他答主普遍回答说机械硬盘怕摔,怕撞,怕震动。

言外之意难道是说用户使用方法不正确,然后导致机械硬盘故障率高吗?

这真有点离谱,厂商出的垃圾次品,各种缩水,故障率就是高,怎么还能怪到用户头上去了?

谁家买几块硬盘哐哐往地下摔,谁家装了硬盘之后机箱天天摇摆不定的,你当是洗衣机呢?天天震?

哈哈,现在一堆答主赖上用户使用方法不对,所以导致机械硬盘使用寿命低,这不是转移矛盾吗?

还是说他就是认为,自己买到质量不好的产品,用坏了就赖自己的用法有问题?

还是说他们被厂商洗脑了?收钱了?

让我来描述一下普通用户,对硬盘不那么了解的用户购买硬盘的状态:

打开京东→最高销量→希捷大绿盘→下单→后知后觉→中招。

这就是普通用户选硬盘的常态,你让一堆没那么多时间去了解硬盘好坏的用户挑硬盘,他们就是这么买的。

谁没事抱着手机去查哪个硬盘好哪个硬盘坏?懂点的人知道酷鹰,知道紫盘,不懂的就是按销量榜买,买了就中招。

希捷的酷鱼就是烂,就是垃圾,销量还贼多,指望这些机械硬盘给大家留下好印象,扯淡,可能吗?

厂商只会想着怎么在销量最高的产品上扣成本,他会用心把产品做的耐用吗?那他以后还怎么挣钱?

指望厂商们良心发现做出质量好的产品,不如去强化自身知识,多学多看,从众多垃圾中挑选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好硬盘。

还有不要当烂好人,把垃圾厂商生产的垃圾产品质量不好,使用寿命不长,全怪在大家使用方法不对身上,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洗白没有这么洗的,离谱至极。



关于数据安全:

评论区有很多人担心自己的数据是否安全,这里我统一回复一下。

数据安不安全主要还是备份,想靠单一硬盘的稳定性去维持数据的安全,不太现实。

有的人说,我家里有NAS,组了raid5,我的数据就安全了吧。

其实不然,虽然说raid5可以准许坏一块盘,但是我们通常组阵列时会用同一批次同一型号的硬盘。

这就导致raid阵列中一块硬盘暴毙时,其余硬盘寿命也即将到达极限。

有可能你在重建数据的时候,硬盘的读写量突然增加,加速了硬盘的老化,让其余硬盘也跟着暴毙。

这时候你再重建,是无法恢复全部数据的。

所以组了raid并不是对数据的安全一劳永逸,而是要经常维护,才能保证数据的安全。

比如每隔三五年,就把阵列中的硬盘替换几块,这样可以保证所有硬盘不会同时死亡。

像raid的数据重建和各种数据恢复服务,其实都是事后诸葛,属于亡羊补牢的方法,并不是你花了钱,就可以恢复所有数据。

大部分情况是钱花了不少,但数据却只拿回来一点点。

所以说,还是多备份,把其中重要的数据多存几份,你买五块盘把数据存五份,绝对比用五块组raid来的安全。

假如你常用的硬盘死了,直接从其他备份拷一份就行了,否则你还得去找数据救援,花贼多钱数据还不一定保住。

关于硬盘的寿命:

机械硬盘的寿命通常只能超过质保期一倍,也就是说正常使用的话消费级大概是六年,企业级大概十年。

至于那些质量不好的硬盘,大部分可以出质保期,但是三年之后超出质保期寿命比不过质量好的。

机械硬盘也跟人一样,有的人身体好,活60岁一点毛病没有,有的硬盘却打娘胎里就带毛病,能用三年就已经不错了。

而且硬盘的使用也要遵循客观规律,就像人一样,过了60岁之后就别上一线猛干了,整不好就被一波带走。硬盘也是一样,超过6年之后就让他退居二线,做点读写量小的工作,能活的时间长。

呵呵,要是你的硬盘超过寿命,还噼里啪啦的一顿用,别怪我没提前说噢。

要有危机意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到寿命了赶紧换掉,如果不换,那你数据丢了就是该。

当然你也可以不换,赌呗,硬盘用十多年的也不是没有,但这种硬盘就像百岁老人一样,有但稀少,还是别用自己的宝贵数据去赌那些虚无缥缈的事。

关于数据恢复:

如果你的数据不幸遇难,需要进行数据恢复,我这有几项注意事项。

首先,找数据恢复一定要找靠谱的地方,否则有可能会绑架数据。

我说的绑架是指多要钱,比如数据恢复成功之后,有的不良商家会另行加价,如果不给钱可能会把数据删除。

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商家都坏,只是有极个别的人吧,具体不在多说。

还是找口碑较好,开店年份长的数据恢复保准些,肯定没错的。


还有,恢复数据一定要找专业的人来弄,别自己瞎拆,有可能最开始是小毛病,到最后却演变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机械硬盘的故障也分很多种,有可能需要软件恢复,有可能需要物理手段,但是个人通常不具备修复能力。

假如你极其自信,把硬盘拆开尝试修复,没有成功,之后你再把零件送到数据恢复中心,也没法修复了,

专业事,还是找专业的去干。


再来说一下数据恢复成功率:

固态硬盘误删数据,这种情况最常见,但大概率找不回来。

因为固态和机械的原理不同,固态有个TRIM命令,会把删除后的数据自动重置,也就是俗称的垃圾回收,数据从回收站删除之后,会被替换成0,找不回来了。

不过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如果数据十分重要,虽然希望渺茫,但也可以尝试一下。


机械硬盘损坏,大部分是寿命到达极限,小部分是意外。

如果是意外情况,比如水泡、火烧,这种盘我们第一时间不要尝试启动,先送去修复,说明情况之后再处理。

贸然通电会增加修复难度,有可能会导致盘片损坏,数据读不出来。硬盘有情况多和专业人员沟通,才能更好的拯救数据。

机械硬盘的寿命到达极限之后,损坏多集中在磁头、磁头架或者盘片,表现状态大部分是不认盘或者敲盘。

像这种情况只要盘片完好,通常可以修复,如果盘片损伤太大,盘片磨出一道沟,那多半是废了。

比如希捷就是,十个有九个是磨盘片,属于有口皆碑的程度,修复率很低。


硬盘如果突然出现不规则的异响,赶紧备份数据,这时还来得及,等真敲盘就晚了。

维持数据的安全,最重要的就是勤备份,多备份,这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其余的都白扯。

如果你还对数据的安全有焦虑,就多读读这句话。

user avatar

因为正规大厂SSD的寿命可以预测,但HDD的寿命完全看脸。

都2022年了,SSD坏的原因主要有电容爆浆&脱焊/主控&颗粒脱焊/固件毛病导致变砖。颗粒的持久度可以根据读写程度进行预测,对于消费级来说,除非10年前小容量(128g以内)的廉价SSD,想把颗粒写死还不如考虑长期使用导致电容爆浆&脱焊/主控&颗粒脱焊来得实际。而一个良好的电源就可以大幅度减小上述电器故障。

而对于hdd来说,除了上述问题以外,对于如今已经纳米级的盘片和磁头来说,娇贵程度堪比ICU病房里的患者,完全看命。对于从笔者身边出发,既有从2008年开始使用的笔记本hdd现在还能开机,也有开箱既坏的大容量hdd(上机既坏),后者和卖家扯皮的时候把手机都打欠费了。

综上所述,SSD的寿命可以预测,但HDD完全看脸。

user avatar

容易坏这事要怎么看呢?

机械硬盘坏的时候首先是坏少量的扇区,当你发现有扇区损坏,坏了少量文件的时候,还来得及把数据复制出来备份,换掉它。当你误操作删除了数据,机械硬盘能恢复,固态硬盘那就是真没了。

固态硬盘或许没机械硬盘容易坏,但一旦坏了,那就是真的全完蛋了。

--

就好比说飞机单纯从故障率来看远比火车汽车安全。但一旦出事基本就挂了。而火车汽车虽然不如飞机安全,但出事了有很大概率还能生还。

这两者,思考一下。

--

所以,有重要数据,依然还是只能放机械硬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