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土耳其共和国是什么时候把首都挪到伊斯坦布尔的?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事实上,土耳其共和国从来没有把首都从安卡拉挪到伊斯坦布尔。恰恰相反,是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者们,在国家独立战争胜利后,选择将首都从历史悠久的伊斯坦布尔(当时名为君士坦丁堡)迁到了内陆的安卡拉。

这件事发生在土耳其共和国成立的初期,具体来说,是在 1923年10月13日,安卡拉被正式确立为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而土耳其共和国本身是在1923年10月29日宣布成立的。所以,首都的迁徙是共和国诞生前就已经在筹划和执行的重要步骤之一。

要详细了解这个迁都的原因和过程,我们需要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背景:奥斯曼帝国的终结与共和国的黎明

在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之前,统治这个地区的政治中心是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的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拥有着辉煌的历史,曾是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也是帝国的心脏。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战败,其残余的领土被协约国瓜分。伊斯坦布尔作为帝国曾经的首都,虽然未被完全占领,但受到了协约国的严密控制,政局动荡不安。

在这种背景下,以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为首的民族主义者们在安纳托利亚地区组织了土耳其独立战争。他们拒绝接受战败后强加的《塞夫尔条约》,决心建立一个独立的、现代化的土耳其国家。

为何选择安卡拉,而非伊斯坦布尔?

这个决定并非随意而为,而是深思熟虑、具有战略意义的。以下是迁都到安卡拉的主要原因:

1. 战略地理位置: 安卡拉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的中心地带,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独立战争期间,这里是民族主义运动的核心区域和军事指挥中心。将首都设在安卡拉,能够更好地保护国家心脏,远离潜在的外国威胁和政治干预。伊斯坦布尔虽然是重要的港口城市,但地理位置更显暴露,更容易受到海上力量的控制。

2. 政治象征意义: 伊斯坦布尔是奥斯曼帝国辉煌与衰落的象征。将首都迁出,意味着与过去的王朝彻底告别,开启一个全新的国家篇章。选择一个相对“年轻”且位于安纳托利亚腹地的城市,更能代表新生的、以人民为主体的共和国的形象。安卡拉在历史上虽然也曾重要,但在当时,它更多的是一个被遗忘的地区性中心,迁都于此,象征着将国家的发展重心从旧帝国的核心转移到国家腹地,代表着国家的新生和人民的崛起。

3. 摆脱旧势力的影响: 伊斯坦布尔汇聚了旧帝国时期大量的官僚、贵族和宗教势力,这些势力可能对新政权的改革构成阻碍。将首都迁到安卡拉,意味着在新首都建立一个全新的行政和政治体系,更容易推行凯末尔主导的世俗化和现代化改革,减少来自旧势力的干扰。

4. 经济和发展的重心转移: 迁都安卡拉也有助于将国家的发展重心从欧洲化的沿海城市,转向安纳托利亚的广阔腹地。这是一种面向内部发展、整合国家资源的战略选择。虽然伊斯坦布尔在经济和文化上依然举足轻重,但政治中心的转移,也为安卡拉的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迁都的过程

虽然关于“迁都到伊斯坦布尔”的说法是误解,但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您想了解的是为何不继续以伊斯坦布尔为首都,而是选择了安卡拉。

在独立战争期间,大国民议会(土耳其共和国的早期立法机构)就设在安卡拉。随着战争的胜利,建立一个新国家成为当务之急。在1923年10月13日,安卡拉被正式宣布为土耳其的首都。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共和国的建立和各项改革而进行的。

新的政府机构逐渐在安卡拉设立,官员和工作人员也随之迁往。虽然伊斯坦布尔在经济和文化上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政治首都的地位已被安卡拉取代。这个过程是逐步完成的,而非一蹴而就的“搬迁”,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决定下的新首都建设。

总结来说,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从未从伊斯坦布尔迁往安卡拉,而是选择将首都设立在安卡拉,以此作为国家独立和现代化新篇章的起点。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战略意义和政治象征意义的重大决策,标志着土耳其历史的断代,以及新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重心的转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伊斯坦布尔确实不是土耳其首都,但确实很多人会误以为是,这其的原因还要从历史中找答案。

提到土耳其,第一时间出现在脑海中的招牌城市总是伊斯坦布尔,更有甚者将伊斯坦布尔理所当然地认作土耳其首都,而忽略了其真正的首都安卡拉。

欧亚大陆的枢纽,无人不知的至尊之城

确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君士坦丁堡(1930年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一直是土耳其人所建立的奥斯曼帝国首都,其地位绝非安卡拉可比。但今天的土耳其的确也已经抛弃了千年古都,迁到海峡对岸的内陆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伊斯坦布尔与安卡拉

欧亚大都会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其位于东欧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滨,南为马尔马拉海,北为黑海,是东欧西亚汇之处的重镇。海陆通衢的优越交通条件给了君士坦丁堡极高的战略价值,早在土耳其人入侵之前就是环地中海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地中海世界与黑海世界的枢纽

欧洲与亚洲的枢纽

千年帝都-君士坦丁堡

这座城市以“拜占庭”之名于公元前660年左右由希腊人建立,作为地中海与黑海贸易的中转站。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为“新罗马”(第二罗马),俗称“君士坦丁堡”。

此后1000多年里,君士坦丁堡一直是罗马帝国的首都(西罗马灭亡后,东罗马/拜占庭仍自称罗马帝国,虽然这个罗马帝国是希腊人主导的),是全欧洲规模最大且最为繁华的城市,其人口在10世纪时就达到了惊人的80万。(差不多同时代的东京汴梁鼎盛时则为140万,当然这数字有点水分)

领袖亲自讲解自家的帝国重镇

但在被东征的十字军背后捅刀之后,拜占庭帝国经济衰退,国势江河日下,领土范围也渐渐收缩至都城君士坦丁堡周围。卧榻之侧的蛮族王国奥斯曼则悄悄崛起。

此时的拜占庭帝国在分裂与重组之后江河日下

罗姆苏丹国则陷入内乱之中

罗姆苏丹之下的奥斯曼则在夹缝中悄然崛起

(约1299年局势)

然而奥斯曼的崛起也颇为艰难曲折

在150年之后,奥斯曼终于对拜占庭形成压倒优势

(约1452年局势)

1453年5月29日,在经过近2个月的围城之后,奥斯曼帝国素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占了君士坦丁堡。

时年22岁的穆罕默德二世率军进城

被奥斯曼帝国攻占之时的君士坦丁堡早已荣光不再,城内一片衰败,诸多房屋废弃,人口仅5万。但穆罕默德二世还是迁都于此,并号召无论是穆斯林、基督徒(非希腊裔),还是犹太人甚至欧洲人,都应该来君士坦丁堡定居,以填充人口。

比如历史悠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也幸免于难

虽然被长期改作清真寺

但仍能看出明显的罗马建筑风格

穆罕默德二世之所以花大力气复兴君士坦丁堡,也是看重其经济、战略与政治价值:经济上,君士坦丁堡的海陆通衢优势能为帝国带来丰厚的贸易收入;战略上,君士坦丁堡是东欧的门户,位于西亚的帝国主体很容易向此处运送人员物资,进而剑指欧洲;政治上,君士坦丁堡是罗马皇帝的京城,奥斯曼素丹定都于此无疑增加了霸权的合法性。

奥斯曼看似巨大却很松散

伊斯坦布尔是这个松散帝国内不多的中心

但是帝国更广阔的未来有两个方向
独占巴尔干挺进中欧、黑海+东地中海帝国

无论哪个选择,都要拿下巴尔干

而且素丹还没有把新都正式改名为土耳其人与阿拉伯人俗称的“伊斯坦布尔”,而是沿用其希腊语旧称“君士坦丁堡”(只是换了拼写Qasṭandīnīyaẗ)。其实就连穆斯林常说的“伊斯坦布尔”,也来源于中古希腊语,意为“进城去”。由此可见君士坦丁堡的确是当地唯一的大城市。

在环马尔马拉海地区

伊斯坦布尔确实是惟一的超大城市

一方面因为伊斯坦布尔的枢纽位置并非无可取代

一方面现在土耳其国家的规模无法支撑

一个更富庶的环马尔马拉城市群

穆罕默德二世的“千年大计”成功了。至1800年,君士坦丁堡的人口已恢复至50万,重新跻身世界大都会之列。一座座清真寺也随着城市复苏拔地而起,君士坦丁堡不可避免地由基督教重镇转化为了伊斯兰教的“欧洲桥头堡”。

伊斯兰教哈里发与两圣地监护人也由驻在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素丹兼任。

素丹守国门

然而风水轮流转,1683年维也纳之围战败后,昔日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帝国国势日颓,战无不败,逐渐丧失了位于东南欧的大片领土。

工业化的欧洲列强

开始急切得瓜分奥斯曼帝国所剩不多的遗产

在1912年至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再次玩脱之后,奥斯曼帝国丢掉了从阿尔巴尼亚到色雷斯的大片土地,和当年的东罗马一样,欧洲领土只在君士坦丁堡周围一带,被推上了对抗巴尔干诸国的前线。

在巴尔干玩脱的奥斯曼

只能把自己的首都直接顶在火药桶面前了

一年过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斯曼帝国又站边失误,陪着德意志帝国与奥匈帝国一起在1918年战败解体,战胜国分片占领了帝国首都。同时希腊军队占领伊兹密尔,亚美尼亚军队与英军占领了卡尔斯。

邻居们都在等奥斯曼帝国

犯错误、站错队

协约国用于肢解奥斯曼的《色佛尔条约》比起肢解德国的《凡尔赛条约》有过之而无不及。奥斯曼帝国不仅丢掉了北也门、汉志、巴勒斯坦、约旦、黎巴嫩、伊拉克与叙利亚等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区域,就连小亚细亚本土也遭到协约国瓜分,大部分被协约国占领的土地都易了主。

协约国军队开入君士坦丁堡

西部特拉布松至凡城一带归亚美尼亚;色雷斯大部与伊兹密尔周边归希腊所有;包括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内的达达尼尔海峡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海峡地区”非军事化,奥斯曼帝国不得驻军,但协约国拥有对该地区的军事行动权,且负责区内的航运事务。没被割让的领土,大都成了列强的势力范围。

对残存的奥斯曼大卸八块

这可太狠了,奥斯曼帝国连“祖宗之地”安纳托利亚都保不全了,领土面积从战前的近160万平方千米,骤减至45万平方千米。《色佛尔条约》还在商讨之时,内容泄露,奥斯曼帝国舆论哗然,民怨沸腾。

虽然以退役陆军元帅穆斯塔法·凯末尔帕夏为首的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对此极为反对,坚决反对签订此“亡国灭种”的“卖国”条约,但奥斯曼素丹穆罕默德六世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还是强令《色佛尔条约》通过。

这下素丹捅了大篓子,民众一下彻底倒向了民族主义者阵营,在穆斯塔法·凯末尔帕夏等人的领导下,组建了土耳其国民运动,决心以军事与政治斗争废止《色佛尔条约》。帝国政府对此气急败坏,对穆斯塔法·凯末尔发出逮捕令,并以缺席判处其死刑。

土耳其国父的背后是涛涛的民意

另立门户

有了统一的反抗力量,土耳其国民运动还需要个活动中心。

君士坦丁堡?协约国已经将其军事占领了,不仅奥斯曼素丹任其摆布,连试图挣扎一下的奥斯曼议会都被协约国解散了,不可久留。

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与安卡拉

大城市仍然是集中在沿海的

革命者于是选择了安纳托利亚高原腹地的安卡拉为基地。

安卡拉位于土耳其中部,有群山作为屏障,易守难攻。安卡拉身上也没有“历史包袱”,土耳其国民运动可以彻底与以君士坦丁堡为大本营的奥斯曼帝国“划清界限”,从泛伊斯兰理想转而专注于土耳其民族自身。

此外,安卡拉位于长期被边缘化的土耳其内陆,若迁都至此,可刺激土耳其内陆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缩小其与君士坦丁堡等沿海地区间的差距,有利于获取当地民众支持。

在贫困的内陆搞首都也是不容易

(安卡拉一角)

1920年4月23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在安卡拉正式成立,凯末尔担任总理兼议长。同年8月10日,奥斯曼帝国政府正式批准了《色佛尔条约》,凯末尔闻讯随即要求大国民议会组建国民军,以对抗奥斯曼素丹的军队及其背后的协约国军队。

面对燎原的星星之火,英军却认为国民军仅是散兵游勇,不需要动用正规军就能击溃。而且一战刚结束,英国自己也没恢复好,于是找来了土耳其人的世仇——希腊与亚美尼亚来对付土耳其国民军。

希腊与亚美尼亚

一个与奥斯曼的地缘矛盾难以调和

一个则有着灭族的仇恨

希腊虽是获胜的协约国,但其国力比奥斯曼帝国弱多了,除了协约国有限的支持外,几乎一无所有。至于亚美尼亚,在帝俄崩溃后才重获独立,不仅同样没有工业化基础,而且亚美尼亚人在一战期间惨遭奥斯曼帝国屠杀,150万人殒命,元气大伤。

亚美尼亚平民在奥斯曼帝国士兵的指引下

进入哈尔普特(今土耳其艾拉泽)附近的监狱

摄于1915年

这下轮到土耳其国民军看不上对手了。不过只怕万一,凯末尔找上了新生的苏俄,表示愿意将纳希切万(亚美尼亚人多数地区)与巴统(格鲁吉亚人多数地区)割让给苏俄,以此换取苏俄的援助。

沙俄在一战时期曾将奥斯曼人打得节节败退

但在俄国陷入内战后

奥斯曼又反杀回来夺回了“西亚美尼亚”

苏俄欣然同意,还大笔一挥把卡尔斯地区“归还”给土耳其(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与希腊人混居地区,1878年奥斯曼帝国将该地割让给帝俄)。作为交换土耳其需要负责牵扯协约国的精力,并在以后默许苏俄进入南高加索三国。

双方一拍即合,苏俄很快在1920年至1922年间向国民军提供了近4万支步枪、54门火炮、6300万发子弹与近15万枚炮弹。除去军火援助,苏俄还送给国民军200多公斤的黄金以及价值1070万土耳其里拉的现金,后者相当于土耳其当年财政预算的十二分之一。

有了列宁同志如此慷慨的援助,底子本就不错的土耳其国民军双线作战都毫无压力(大部分成员经受过一战战火洗礼),在东线用了三个月不到就彻底击败了亚美尼亚;在西线陆续收复了被希腊控制的伊兹密尔地区,把希腊彻底赶出了国家。

凯末尔也只能先把希腊人赶下海

制海权是一时拿不回来了

这种海疆上的窘境一直延续到现在

协约国这才姗姗来迟,但一切已经晚了,大家只能坐下来谈判。

谈判期间,以安卡拉为中心的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再次对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素丹开炮,于1922年11月1日宣布废止奥斯曼素丹,末代素丹穆罕默德六世在土耳其国民军开进君士坦丁堡前乘坐英军战舰出逃,奥斯曼帝国寿终正寝(哈里发制度则在1924年被土耳其废止)。

末代素丹穆罕默德六世从多尔玛巴赫切宫后门离开

经过一年的谈判,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成功以其军事胜利换来了政治胜利,迫使协约国于1923年7月24日签订新的《洛桑条约》,以取代《色佛尔条约》。土耳其不仅由此保住了安纳托利亚的大部分领土,还收回了海峡地区的主权,获得了独立自主。

不愧为三大标志之一...

同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正式成立,大国民议会的所在地安卡拉自然而然地成了新生共和国的首都。奥斯曼旧都君士坦丁堡则在1930年被正式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以与其过去决裂。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事实上,土耳其共和国从来没有把首都从安卡拉挪到伊斯坦布尔。恰恰相反,是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者们,在国家独立战争胜利后,选择将首都从历史悠久的伊斯坦布尔(当时名为君士坦丁堡)迁到了内陆的安卡拉。这件事发生在土耳其共和国成立的初期,具体来说,是在 1923年10月13日.............
  • 回答
    土耳其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希腊与土耳其民族交换,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为何民族的认定是基于宗教而非语言?这个问题涉及到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对“民族”概念的不同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的表象,看看它背后是如何运作的。首先,我们要明白,那时的“民族”概念与我们今天普遍理解的基于共.............
  • 回答
    早期的土耳其共和国与奥斯曼帝国晚期支持泛突厥主义的青年土耳其党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联系,但将前者简单地视为后者的直接延伸,或许会忽略掉一些重要的演变和根本性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探讨这个复杂的关系:青年土耳其党与泛突厥主义的渊源:首先要明确的是,青年土耳其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运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国家在剧烈转型时期,如何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象征意义的平衡。很多人会认为,既然凯末尔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理应彻底摒弃其一切象征,包括国旗。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在于,新生的共和国在塑造国家认同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性地继承、改造甚至重新诠释旧有的符号。凯末尔和土耳.............
  • 回答
    谈到土耳其共和国的第二任总统、首任总理,伊斯麦特·伊诺努,他无疑是土耳其现代史上一位极其关键的人物。他的政治生涯与土耳其从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中崛起,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紧密相连,可以说,他在塑造现代土耳其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伊诺努在凯末尔革命时期就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他作为凯末尔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