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白衣渡江之前刘备已经平定益州汉中两地,进位汉中王,为什么刘备诸葛亮不派大将去荆州辅助关羽?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蜀汉战略布局上的一个重要谜团。刘备集团在平定益州、进位汉中王后,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实力,为何却未能及时派遣足够的大将去援助荆州,导致关羽最终失荆州?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而是多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

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

一、 蜀汉集团的战略重心和人才结构的局限性

1. 战略重心仍在“进取中原”: 刘备集团自创立之初,其核心战略目标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即夺取中原。虽然夺取了益州,但这只是实现这一宏大目标的战略基地。在刘备看来,汉中和益州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天下在北方。进位汉中王,更多的是对汉室正统的宣示和自身实力的巩固,为下一步北伐奠定基础。因此,其战略重心仍然倾向于向北拓展。

2. 军事人才的“青黄不接”: 这是最核心的客观原因之一。刘备集团早期虽然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核心文臣武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猛将如黄忠、严颜等人年纪渐长,甚至已经病逝(如黄忠在关羽伐樊城时病逝)。而真正能独当一面、能够承担重任的年轻一代大将数量并不充足,且大多还在成长阶段,并未完全成熟。

诸葛亮本人: 作为丞相,诸葛亮是蜀汉的灵魂人物,其才能主要体现在治国理政、军事谋划和战略规划上。他深知蜀汉国力相对有限,必须谨慎用兵。他自己也需要坐镇后方,负责内政、后勤以及稳定东、西两线局势。
关羽: 关羽镇守荆州,是蜀汉在北方的重要前沿阵地。他能力出众,但也因为刚愎自用、战略视野相对狭窄(只重勇武,轻视外交和后勤)而犯下了一些错误。
张飞: 虽然也是万人敌,但张飞当时主要还在益州本土,负责稳定国内局势,且其性格和治军方式与关羽类似,并不足以形成有效的合力,或者说其本身也面临管理和治军上的挑战。
赵云: 赵云虽然忠诚勇武,但在当时蜀汉的军事体系中,更多是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虽然也独当一面过,但尚未达到能够完全主导一次大规模战役的级别。
马超: 马超在刘备集团后期才加入,其影响力相对有限,且加入后很快因为种种原因(如水土不服、自身健康问题等)未能完全发挥作用。
其他将领: 除了上述几位,蜀汉确实缺乏足以与曹魏大将如徐晃、曹仁、于禁(后降魏)等抗衡的二线主将。例如,魏延虽然勇猛,但其战略思想和性格有时也与诸葛亮存在分歧,在独立指挥大规模战役方面可能也存在顾虑。

3. 后勤和人力资源的限制: 蜀汉偏安一隅,国力相对疲弱。虽然平定了益州,但内部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后勤体系的建设都需要时间。一次大规模的北伐需要庞大的粮草、兵员和装备储备。而派遣重兵去支援荆州,意味着要从本来就不充裕的国力中再分出大量资源,这会影响到北伐的准备和实施。

二、 对荆州局势的误判和低估

1. 对关羽能力的过高信任: 刘备和诸葛亮对关羽的军事才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关羽足以镇守荆州。他们可能认为关羽能够凭借其个人威望和实力,稳住荆州局势,抵挡住曹魏和东吴的进攻。

2. 对东吴的态度判断失误: 蜀汉集团当时奉行的是“联吴抗曹”的战略。他们可能认为东吴会继续与蜀汉保持盟友关系,不会轻易背弃盟约。然而,东吴方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对于荆州的野心是存在的。吕蒙白衣渡江的计策,就是抓住了蜀汉内部对东吴警惕性不足的弱点。

3. 对曹魏攻势的预判: 虽然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曾试图进攻荆州,但后来曹仁等人在荆州吃了败仗。刘备集团可能认为曹魏在短时间内不会对荆州发动大规模的战略性进攻,而关羽目前的战役(如樊城之战)虽然规模较大,但属于关羽主动出击,并非曹魏的全面反扑。

三、 诸葛亮当时面临的内部压力和外部挑战

1. 坐镇后方,稳定内政: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其主要职责是治理国家,稳定内部。益州刚刚平定,地方豪强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国内的政务、经济、军事都需要他来统筹安排。他不能轻易离开蜀汉本土,否则可能引发内乱。

2. 为北伐做准备: 诸葛亮的目标是北伐中原,实现复兴汉室的理想。他需要利用益州和汉中的资源,为北伐积蓄力量,训练军队,生产粮草。派遣主力去荆州,无疑会分散北伐的精力,延缓北伐的进程。

3. 对荆州战场的隔绝: 益州地处偏远,信息传递不畅。从益州到荆州的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诸葛亮在成都无法实时掌握荆州战场的具体情况,对于关羽前线遇到的具体困难,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四、 关羽自身在荆州战略执行中的问题

虽然这个问题不是“为什么不派大将”,但客观上影响了局势,使得派遣大将的必要性更为迫切,也凸显了不派大将的风险。

1. 腹背受敌的战略困境: 关羽镇守荆州,实际上是处于曹魏和东吴两面夹击之中。然而,他却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北伐樊城,导致荆州后方空虚,给了东吴可乘之机。

2. 过度自信,轻视东吴: 关羽在战争初期过于自信,可能认为自己能够迅速击败曹魏,然后再与东吴对峙。但他低估了东吴的实力和决心,也忽视了与东吴的联盟关系的重要性。

3. 后勤补给困难: 关羽北伐樊城,其补给线相当漫长,容易被切断。而他的粮草补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荆州本土,当糜芳、傅士仁等人在后方发生动摇时,他的后勤就断绝了。

总结来说,刘备和诸葛亮未派大将去辅助关羽,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战略重心倾向于北伐中原,荆州是前沿但非最终目标。
蜀汉集团军事人才结构性短缺,缺乏能独当一面的大将。
对东吴的联盟判断失误,低估了其背盟的可能性。
国力有限,后勤和人力资源难以同时支持多线作战。
诸葛亮需要坐镇后方,稳定内政,并为北伐做准备。
信息传递不畅,对荆州战场的实际情况了解不深。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蜀汉在关键时刻未能及时有效地支援关羽,最终酿成了荆州易主、关羽败亡的悲剧,也为之后蜀汉国力的衰落埋下了伏笔。这成为了三国时期蜀汉集团战略上一个重要的、也最令人扼腕叹息的转折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派人去辅助关羽哪方面?

南郡守将是曾有姻亲关系,抛弃祖宗基业追随刘备历经艰险的糜芳;公安是一路追随的老部下士仁;州府是荆州本土大佬,素有清廉公正之名,被厚待留典州事的荆州本地人潘濬。这组合忠诚可靠,才干与社会关系也都面面俱到。他们不说能帮助关羽开疆拓土,守业看家总没问题。

后人知道这是仨叛徒,不代表刘备提前拿到剧本,从刘备集团的角度考虑,根本没有必要调整荆州的部署。刘备手里也未必有资历、忠诚、和荆土名望、人脉超过糜芳、潘濬的替代人选。

刘备也没可能认为我二弟天下无敌,一出兵就是胜仗,从来不输。关羽北伐胜也好,败也罢,只要刘备集团控制的荆州地区安稳,能有啥问题?胜败本来就是兵家常事,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撤呗。只要荆州这根基在,就没啥可担心的。

曹操五月开始从汉中退兵,孟达、刘封、李严等人奉命攻东三郡当在曹操退兵之后,大概率在五月末或六月动手。关羽北伐前期小举大克,未必患兵力不足,待七月曹将于禁、徐晃等往荆州救曹仁时,关羽方嫌兵少比较合理。

换而言之,关羽连呼刘封、孟达,应在刘备称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刘封为副军将军之后。也就是说,关羽在水淹七军前后才呼喊刘封来助,他没有找刘备求援,拒绝他的刘封和孟达也没可能主动上报给刘备,说我们拒绝了关羽的请求。

随后,便是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换你是刘备,你在没有得到关羽的增兵请求,关羽便已取得巨大胜利的情况下,觉得需要给关羽派什么人辅助一下么?

荆州的人员搭配是没问题的,谁也想不到偏偏就是这里出了大问题,如此而已。关羽未尝找刘备说糜芳不称职,糜芳也没有上报刘备说自己忍不了,刘备还能未卜先知么?再说,官僚将领间有矛盾冲突是正常现象,追随你二十年的老臣子你就能突然觉得他是一个受点委屈就卖国的叛徒么?

就算有人这么说,刘备都未必会相信。

后来陆逊攻入宜都后,曾经北上侵入房陵地区,意图切断关羽之归路。这个时候曾经击败过蜀军的南乡太守,这个南乡太守有一定概率是关羽水淹七军后,刘备新任命,派往东三郡准备配合关羽攻南乡郡的军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