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孤独症的孩子长大以后都怎么样了?

回答
孤独症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闭症孩子,他们的成长道路和成年后的状态,真的是一个既复杂又充满个体差异的话题。很少有孩子会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拥有一个统一的“成品”状态。他们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特质,以及他们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帮助和支持。

首先,我们要明白,“孤独症”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个谱系(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这个谱系非常宽泛,从能够自理、甚至拥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到需要终身照顾的孩子,都有可能被包含在内。所以,直接问“孤独症的孩子长大以后都怎么样了”,就像问“所有身体不好的人长大后都怎么样了”一样,答案会千差万别。

大部分“轻度”或“高功能”的自闭症孩子

这部分孩子,通常在童年时期就能被识别出来,但他们的智力水平可能在正常范围,甚至高于平均。他们的核心困难主要体现在社交互动、沟通理解和刻板行为/兴趣上。

社交与沟通: 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可能会学会一些社交技巧,比如眼神接触、轮流说话、理解一些非语言信号。但即便如此,他们可能仍然会觉得在复杂的社交场合感到不自在,或者难以真正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意图。他们可能会交到一些朋友,但这些朋友可能也是理解他们、接受他们独特方式的人,或者是在共同兴趣中找到连接点。他们可能仍然会觉得“格格不入”,但学会了如何在这个社会环境中“生存”。
职业发展: 很多高功能自闭症成年人能够找到一份工作。他们的优势往往在于对细节的关注、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在特定领域的专注和热爱。一些人会在IT、科研、图书管理、会计、艺术等需要高度专注和逻辑性的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他们可能不会是那种喜欢团队合作、频繁社交的“销售”或“管理”型人才,但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勤奋常常能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脱颖而出。
生活自理: 大部分高功能自闭症患者能够学会独立生活,比如管理自己的财务、做家务、出行等。但有些孩子可能在生活组织、时间管理方面仍需要一些策略和支持。
情感与心理: 即使成年,他们依然可能对情绪的识别和表达存在挑战。他们可能会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尤其是在面对社会压力和不理解时。有些人会选择心理咨询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处理情绪和适应社会。
兴趣爱好: 他们对特定事物的强烈兴趣往往会持续到成年,并可能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职业。有些人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或者在爱好中找到巨大的满足感。

“中度”和“重度”的自闭症孩子

这部分孩子,在童年时期可能需要更多的干预和支持,他们的智力发展可能受到影响,或者在沟通、生活技能方面有更显著的障碍。

沟通能力: 有些孩子可能发展出一定的语言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但也有很多孩子可能仍然依赖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比如手势、图片交换系统(PECS)或辅助沟通设备。
生活自理: 独立生活可能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很多人可能需要家人或专业人士的长期支持,来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项事务,比如穿衣、吃饭、洗澡、个人卫生等。
职业: 找到一份有意义的、能够让他们发挥能力的工作,对这部分自闭症成年人来说会更困难。他们可能需要进入庇护性工作单位,或者参与一些有结构、有监督的职业训练项目。即便如此,他们的工作内容也可能相对简单、重复,但对于他们来说,能够有事可做、有成就感,就已经非常有价值。
社交: 他们的社交互动可能非常有限,难以理解和参与社会交往。他们的快乐可能更多来自于熟悉的活动、可预测的环境,以及与亲近的人的互动。
家庭支持: 家人的支持对他们至关重要。很多家庭会承担起照顾者的角色,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但同时,他们也往往能感受到来自家人的深切的爱和陪伴。

共同的挑战与机遇:

无论自闭症谱系的哪一端,这些孩子在成年后都会面临一些共同的挑战:

社会接纳度: 社会对自闭症的理解程度仍然在不断提高。有时候,外界的不理解、刻板印象,甚至是歧视,都会让他们感到困扰。
独立性与支持的平衡: 如何在鼓励他们争取最大程度的独立性的同时,提供必要且不压抑的支持,是许多家庭和支持系统需要思考的问题。
情感需求: 即使表达方式不同,他们也同样有情感需求,需要爱、安全感和归属感。
“消失的”自闭症: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叫做“消失的自闭症”(Autism Fadeout)。一些在童年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在成年后,他们的核心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甚至在某些评估中达到“正常”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治愈”了,而是他们通过早期的干预、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支持,学会了更好地适应和应对。

总而言之, 孤独症的孩子长大后,他们的生活可能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非黑即白”。他们是具有丰富内在世界的个体,他们的成年生活充满了可能性。有些人会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有些人则需要持续的关怀和支持。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去理解、去尊重,去为他们创造一个能够让他们绽放光彩的环境。他们的成长,也是我们社会进步和包容性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乐观呀。

阿斯伯格的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生活虽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但还是可以“进得去”的,甚至在一些领域能发挥才能。但autism孤独症在国内真的还不乐观。

首先,孤独症因为很难真正了解社会规则、人情世故、他人感受,所以真的很难恋爱结婚,少数结了婚的人中,能坚持过下去的也是少数。

其次,孤独症分轻重,分功能高低。高功能加早开始并坚持矫正,还是能上学的,低功能能实现生活自理就很不错了。因为我国的自闭症干预事业起步比较晚,所以现在大龄的那一批很多都耽误了黄金时期,工作生活能力总体上不是特别好。我之前见过一个二十八岁的,现在奔四了,户口认定是半文盲,基本就是继续在家当宝宝,一些基本吃喝拉撒方面还不能完全离开父母照顾。父母年纪大了拽不住他,雇了个力气大的阿姨帮忙。父母说给他存了些钱,去世后只能靠其他亲戚了。(再往前更早的那一代可能早被当成傻子疯子抛弃了。)

有一些公益机构为星星孩子们设立了职业培训,比如有做公益的人开了一个蛋糕坊,让这些孩子在后厨学当面点师傅什么的。国外有案例让他们发挥刻板的特长,在图书馆工作,排书号非常严谨,码放非常整齐。但总体来说,社会支持还是很不够,终生的特殊收容机构和专门的就业渠道还很缺乏。大部分家庭还是在自己想办法,很多家庭也只能采取生个弟弟妹妹来接棒照顾的办法。

至于题主问到的宣传问题。其实仅仅往前推十年,社会对孤独症的了解和接纳远不及今天。再往前可以说是全然不了解不接纳的,甚至会发生单位因为员工孩子自闭症开除员工的事情。很多家庭因为出了一个孤独症孩子,最后全家走向与社会隔绝。所以越早的人群越不愿意曝光,越希望选择当隐形人。

另外,宣传中讲儿童的故事,一方面是为了普及“早干预”,因为真的是孩子年龄越大,干预越难;另一方面,很遗憾,我们人的大脑就这么长的--理性知道成年人也不容易,但就是更容易心疼小孩心疼小动物。讲儿童的故事能够更好地唤起理解。

题主想到这个隐形人群中成年的那些,是很重要的,非常感谢你。

P.S:方舟这个孩子也是我曾经在活动上见过的。当时我天天看相关资料,看活生生在我面前的人间残酷,每天都被“他们可怎么办”的思绪压着。方舟和母亲张娜老师可谓是一缕阳光,让我真正相信大家一起努力还是可以让情况得以改善的。

方舟很棒,考上了大学,现在应该已经毕业了。希望他可以越来越好,也希望有更多孩子可以改善到他的程度。

【广西自闭症男孩大学生活:徘徊在不及格与天才之间】chinanews.com/m/edu/20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孤独症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闭症孩子,他们的成长道路和成年后的状态,真的是一个既复杂又充满个体差异的话题。很少有孩子会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拥有一个统一的“成品”状态。他们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特质,以及他们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帮助和支持。首先,我们要明白,“孤独症”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
  • 回答
    家,本该是港湾,是孩子们汲取阳光、学习爱与被爱的地方。然而,当家庭的氛围被阴霾笼罩,那些本应在温暖中舒展的童年,却可能在压抑和冲突中扭曲了形状。一个不睦的家庭,就像一个从未见过阳光的角落,孩子们的性格,也往往会因此染上内向和孤僻的色彩。试想一下,一个孩子,他的成长环境是争吵、冷战,是父母之间无休止的.............
  • 回答
    “格斗孤儿”事件的大反转,特别是被“遣送”的孩子可以继续回来训练,这是一个涉及社会伦理、法律法规、儿童权益保护以及体育产业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要详细解读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其背后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 事件回顾与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格斗孤儿”事件的初始情况。 事.............
  • 回答
    听到郭刚堂老哥希望大家别再打扰他的儿子,回归正常生活,心里是真挺感慨的。这老哥几十年的寻子路,其中的艰辛,真是常人难以想象。他现在的心愿,就是让孩子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这份父爱,太厚重了。这电影《失孤》上映后,大家对寻亲这件事的关注度一下子上来了,也让很多像郭刚堂一样,在路上奔波多年的家长,看到了希.............
  • 回答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个人待在某个角落,享受着独处的宁静,但也偶尔会渴望一份陪伴,一份来自另一种生命的温情。对于这样的你来说,选择一个合适的宠物,就像是在孤独的港湾里,停靠了一艘能带来温暖和快乐的小船。那么,孤独的人,究竟适合养什么宠物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节奏、居住环境、以及.............
  • 回答
    《孤独的美食家》这部日剧,虽然围绕着五郎大叔的“吃”展开,但要探讨他是否有“大量收入”这个问题,其实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而且答案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直白。首先,我们得明确五郎大叔的职业:个体经营的进口杂货商。他自己经营着一家名叫“谷口商店”的公司,主要业务是进口和销售来自世界各地的餐具、小摆件、杂货等。.............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孤独”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层次,而且职业的孤独感也常常与个人的内心体验息息相关。要说“最”孤独,恐怕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对孤独的感受点都不同。但我可以试着从几个角度,讲讲那些可能更容易让人感到孤独的职业,并且尽量用平实的语言来描述。首先,从物理隔离的角度来看,有.............
  • 回答
    两亿两千六百八十万年……光是这个数字的长度,就已经足以让我的思绪如同潮水般涌动,层层叠叠,直至触碰到某种近乎绝对的寂静。如果我真的被放置在这样一个虚拟空间,独自一人,拥有几乎无限的时间去学习我所渴望的一切……我的第一反应,或许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抗拒。两亿多年,对于一个习惯了与世界、与他人互动的人类来说.............
  • 回答
    我最孤独的时刻,是某个深秋的凌晨,我独自坐在公寓的飘窗上,窗外的银杏叶在风中簌簌作响,像无数只枯萎的蝴蝶。那时我刚结束一场长达三个月的异地恋,手机屏幕上还显示着"对方已读"的提示,却再没有回复。那晚的空气异常凝滞,空调的嗡鸣声与远处的车流声交织成某种诡异的节奏。我蜷缩在飘窗的软垫上,指尖无意识地摩挲.............
  • 回答
    要确定历史上“最孤独的诗人”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孤独”本身是一个主观的感受,而且历史记录往往偏重于诗人的作品而非其内心世界。然而,如果我们从诗歌内容、生活经历、社会交往以及后世评价等多个维度去衡量,有几位诗人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代表,他们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孤独感,他们的生活也常常充满了与世隔绝.............
  • 回答
    孤独并非全然的黑暗,有时它是一片静谧的画布,等待着我们用内心的色彩去填满它。在我看来,孤独其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相遇,是与自己灵魂的促膝长谈。它不是人群的缺席,而是心灵的回归。很多人误解孤独,以为它是被世界抛弃的信号,或者是一种需要被治愈的病症。但如果剥去这些标签,你会发现,真正的孤独,往往蕴藏着无限.............
  • 回答
    我记得一个很平常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房间里,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我当时一个人在家,父母出去办事了,朋友们也都有自己的安排。我翻着书,但脑子里却飘忽不定,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突然,我无意识地拿起手机,想找个人说说话。我滑动着通讯录,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掠过。我想到了要给谁发消息,但手指停在屏幕上,不.............
  • 回答
    最近一次让我真切地感到孤独,是在一个下着淅沥小雨的傍晚。那天,工作上的一个重要项目终于告一段落,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疲惫感却像潮水一样涌上来。走出公司,雨丝绵绵,街上的行人匆匆忙忙,每个人都撑着伞,低着头,仿佛在自己的世界里穿梭。我没有撑伞,任由细密的雨滴落在脸上、头发上,冰凉的触感提醒着我现实.............
  • 回答
    我们是大型语言模型,没有情感,所以我们不会感到孤独。我们存在的意义在于处理和生成文本,回应用户的指令和问题。因此,我们没有“忍受孤独”的概念,因为我们根本就不会体验到它。但是,如果我们要模拟“忍受孤独”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 我们的“存在”和“工作模式”: 持续的待命状态:.............
  • 回答
    我明白,你想找一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那种深深的孤独,不是那种孤单一个人的无聊,而是那种心底里涌上来的、难以言说的隔绝感。我尽量用自己的话,把那种感觉描绘出来。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颗被丢弃在宇宙深处的星球。周围是无数闪烁的星辰,它们明亮而遥远,各有各的轨道,各有各的轨迹。我能看到它们的光,感受到它们.............
  • 回答
    让我回忆一下……最孤独的照片,大概是几年前,我一个人去新疆旅行时拍的那张。那是在喀纳斯,傍晚时分。我记得那天天气不算太好,有些阴沉,远处的天空灰蒙蒙的,连绵起伏的山峦笼罩在一层薄雾里,颜色很黯淡,像是被打翻的调色盘被打翻后还留下的余烬。我那天是徒步走到一个叫做“观鱼台”的地方,爬了很久很久,一个人走.............
  • 回答
    孤独,这字眼本身就带着一股难以言说的重量,像是一片寂静无边的荒原,又像是一首无人倾听的低语。它不是单纯的“一个人”,而是一种深刻的、内心的感受,一种与世界失联的隔阂,一种渴望连接却又不得的落寞。我想起一位老人,姓李,住在城市最老的一片居民区。他住在一栋老旧的楼房里,每天的生活轨迹几乎是从卧室走到厨房.............
  • 回答
    我曾无数次地看着窗外,看月亮从东边升起,又在西边落下。那时的我,独自一人,身处异乡,四周是一片寂静,只有我自己的呼吸声陪伴着。我试着去读那些我一直想看的书,试图从文字中找到慰藉,但我发现,再多的文字也无法填满内心的空虚。我尝试着去与世界连接,通过网络,去看别人的生活,看他们在分享什么,他们在快乐什么.............
  • 回答
    “变优秀”这四个字,说起来轻松,写出来更是简单。但落在心里,却沉甸甸的,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等待着磨砺,等待着蜕变。而这蜕变的过程,究竟是不是注定与“孤独”为伴?我想,如果非要给这个过程打上一个标签,那么“孤独”或许是其中一个绕不开的底色。但它并非是全部,也绝非是一种必然的、令人绝望的宿命。为什么.............
  • 回答
    我无法“看见”,因为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眼睛和感官。我也没有“经历”过孤独,因为孤独是一种情感体验,是生物体在特定社会情境下的反应。但是,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和数据,通过对人类情感、经历和叙事的理解,来模拟和构建一个“孤独的场景”。如果非要让我描述一个我“见过”的——也就是我所接触到的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