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耶稣受难记》原片名中的 "The Passion" 和现在 passion 一词的意思有关吗?

回答
电影《耶稣受难记》的原片名是“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而“Passion”这个词在电影上映后,确实让许多人对它的含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它与现代英文中“passion”这个词的用法之间的联系。这并非巧合,而是“Passion”一词本身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和宗教根源。

要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深入挖掘“Passion”这个词的词源和历史演变。

“Passion”的词源与早期含义:

“Passion”这个词源自拉丁语的“passio”,而“passio”又来自于动词“pati”,意思是“承受”、“忍受”或“遭受”。在古罗马时期,尤其是哲学和早期基督教语境中,“passio”这个词就带有“苦难”、“痛苦”、“折磨”的意味。它更多地指向一种被动的、无法控制的经历,一种身体上或精神上的强烈感受,尤其是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经历。

基督教语境下的“Passion”:

当“Passion”这个词被引入基督教教义和文本时,它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宗教含义。在拉丁文《武加大译本》(Vulgate)圣经中,“passio”被用来描述耶稣基督在被钉十字架之前的受难过程。这包括了他的被捕、受审、鞭打、嘲弄、背负十字架、以及最终的钉死。

所以,在基督教的传统里,“The Passion”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特指耶稣基督为人类的罪孽所承受的、痛苦至极的受难过程。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包含了他在精神上、情感上的巨大煎熬,比如被门徒背叛、被众人唾弃、被神离弃的感受(“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现代英文中“Passion”的含义:

时间推移,随着语言的自然演变,以及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变化,“passion”在现代英文中的用法发生了很大的扩展和变化。

1. 强烈的感情或热情: 这是我们现在最常理解的“passion”。它指的是一种极其强烈的感情,可以是爱好、欲望、信念、甚至是愤怒。例如,“He has a passion for painting”(他对绘画充满热情),“Her passion for justice was evident”(她对正义的热情显而易见)。这种“passion”通常是积极的、有驱动力的。

2. 欲望或性吸引力: “Passion”也可以用来描述强烈的欲望,尤其是性欲。例如,“They shared a moment of passion”(他们共度了一个充满激情的时刻)。

3. 痛苦或苦难(较少用): 虽然现代用法侧重于热情和欲望,但“passion”的原始含义——痛苦和苦难——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变得不那么常见了。它更可能出现在文学、历史或宗教语境中。

电影《耶稣受难记》片名与现代“Passion”的联系:

电影《耶稣受难记》的原片名“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正是直接借鉴了基督教传统中“The Passion”的宗教含义。它明确地指出了电影的主题是耶稣基督的受难。

那么,这和现代“passion”的含义有什么关系呢?

词源的延续: 尽管现代人更多地将“passion”理解为“热情”,但这个词的根源始终是“承受”、“痛苦”和“强烈感受”。电影片名恰恰是对这个词最原始、最深刻的宗教意义的回归。耶稣的受难,是他为了世人所“承受”的极致痛苦,是一种没有任何妥协的、无法逃避的“忍受”。

情感的共鸣: 电影通过描绘耶稣的受难,也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处对信仰、牺牲、爱与痛苦的强烈情感。从这个角度看,电影也触及了现代“passion”所代表的“强烈情感”的层面。观众在观看时,可能会因为耶稣的痛苦而感到悲伤、同情,甚至被他的牺牲精神所感动,这些都是强烈的“情感”体验。

理解的深化: 电影的上映,特别是它所带来的争议和讨论,迫使许多观众去了解“Passion”这个词的真正宗教含义。当人们在讨论“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时,他们不仅仅是在谈论一个电影标题,更是在探讨一个承载了数千年信仰和历史的核心概念。这反过来也让人们重新审视“passion”这个词的丰富性,认识到它并非只有“热情”这一个面向。

总结来说:

电影《耶稣受难记》原片名中的 "The Passion" 与现在 "passion" 一词的许多现代含义(如热情、强烈情感)在词源和概念上有着深刻的联系,但更直接和核心的是其源自拉丁语 "passio" 的原始宗教含义——“承受”、“苦难”和“受难”。

电影片名是“Passion”一词最经典、最庄重的用法之一,它提醒着我们,“passion”的意义远不止于我们日常口语中的“热情”,更包含了深刻的牺牲、痛苦和坚韧。正是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宗教的严肃性,使得“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成为一个极具力量和辨识度的标题。可以说,电影不仅展现了耶稣的“受难”,也重新唤醒了大众对“Passion”一词背后那层深邃含义的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拉丁语passio原意是「受折磨」,所以大写用来指耶稣的受难。但是后来在晚期拉丁语(公元3至6世纪)中passio又吸收了希腊词πάθος(pathos)的用法,变成一般意义上的「遭受」「受影响」「受动」的意思,成为actio(「行动」「活动」「作用」)的反义词,passive和active这一对反义词就是从这里衍生来的。

passio作为「激情」的意思不是从原意「受折磨」而来,而是从「受动」这个新获得的含义来的。根据希腊哲学传统,灵魂有主动和受动两个方面:主动的方面是因为灵魂本身就是推动身体运动的原因,所以灵魂能单凭它自身主动地进行一些活动,如理解、思考、意愿等;受动的方面是因为灵魂与身体结合,所以必定受到身体和周遭世界的影响,受到这些刺激而被动地发生一些运动,产生感觉、情感、激情、欲望等,这些都不是灵魂能够完全控制的,是受动而不是主动。所以,当passio吸收pathos的「受动」含义时,就顺带拥有了「情感」「激情」「欲望」的意思,这层意思在14世纪传到了英语、法语等欧洲语言中。

例如笛卡尔晚期有一部题献给波西米亚公主伊丽莎白的著作《论灵魂的激情》(Les passions de l'âme, 1649),若翻译成《论灵魂的受动》也是不错的。书中把除了理智和意志之外的一切发生于灵魂的东西都称为灵魂的passion,包括三种:身体外部感觉(看见光、听见声等),身体内部感觉(感到饿、渴、疼痛等),对灵魂自身的感觉(感到惊奇、爱、恨、欲望、快乐、悲伤等)。笛卡尔补充说,第三种才是人们通常意义上讲的passion,所以在这部书里主要讨论第三种passion,笛卡尔企图把它跟前两种一样地归结为身体中一些物质微粒(「动物精气」esprits animaux)的机械运动对灵魂的影响,由此开启了对「情感」「激情」的唯物主义解释进路。这条道路发展到今天,使人们普遍认为激情是身体、大脑、神经系统这些物质的东西自行产生出来的,以至于我们今天看到「激情」这个字都无法理解它跟「被动」「受动」有什么关系了。

//补充:涛吴的推测或许也是一并成立的。我猜想,有可能正是因为罗马教父学者们觉得激情和欲望都是对人的折磨,所以才会把passio跟pathos两个不同起源的词合流,这也说不定啊。当然这只是猜测,需要去找历史证据才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