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才能彻底去湿气?

回答
朋友,你说想要彻底去除湿气,这确实是很多朋友们关心的问题。湿气这个东西,说起来有点虚,但很多人都能感受到它带来的不舒服,比如身体沉重、没精神、食欲不振、皮肤爱出油长痘,甚至关节酸痛等等。想要彻底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综合调理的过程,从内到外,从生活习惯到饮食方方面面都要注意。

下面我就结合一些中医的思路和大家的经验,给你详细说说怎么做,尽量写得像一个老朋友跟你聊天一样,没有那些生硬的“AI”腔。

首先,我们得明白,湿气是怎么来的?

从中医角度看,湿气有两个主要来源:

1. 外湿: 这是外界环境带来的湿气,比如长期生活在潮湿、阴冷的环境里,淋雨后没及时擦干身体,或者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等等。
2. 内湿: 这是身体内部产生的湿气,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我们的脾胃就像一个勤劳的“水厂”,负责运化水谷,把食物转化成气血。如果脾胃虚弱,运化功能下降,身体里的水分和食物代谢产物就容易积聚,形成内湿。

所以,要彻底去湿,我们就需要 “内调外避”。



第一步:从根本上解决“内湿”——健脾益气

脾胃是祛湿的关键!很多时候,我们身上的湿气都是脾胃这个“水管”堵塞了才积压下来的。所以,健脾是重中之重。

饮食上调整是关键:
戒掉伤脾胃的食物:
生冷寒凉: 冰淇淋、冷饮、生鱼片、各种生冷蔬菜水果(比如很多朋友爱吃西瓜、梨,但一次吃太多或者在晚上吃就容易伤脾胃)。
油腻辛辣: 炸鸡、烧烤、肥肉、辣椒、咖喱等,这些食物会加重脾胃的负担,让它更难工作。
甜腻的食物: 甜点、糕点、含糖饮料,虽然好吃,但过量摄入会让脾胃运化不畅。
精加工的食物: 方便面、饼干等,营养密度低,反而容易让身体产生痰湿。
多吃健脾的食物:
米面类: 大米粥、小米粥、玉米等,都是温和养脾胃的好主食。小米粥尤其好,能养胃益气。
豆类: 黄豆、绿豆(煮熟)、薏米(赤小豆更佳,但要注意有些人吃了会上火,可以先少量尝试)、扁豆等。薏米和赤小豆是祛湿的明星,但很多人只知道薏米,其实赤小豆祛湿效果更强,而且它是红色的,入心经,可以“利水”,同时还能解毒。绿豆煮粥也有清热祛湿的作用。
根茎类蔬菜: 山药、莲藕、胡萝卜、土豆、芋头。山药是健脾补气的圣品,无论是生吃还是熟吃(熟吃更温和)都很好。莲藕煮熟了也能健脾。
一些水果: 苹果(煮熟吃更好)、葡萄。
健脾中药或食材: 茯苓、白术、党参、黄芪、干姜、陈皮。这些都可以泡水喝,或者在煲汤时少量加入。比如,茯苓可以健脾渗湿,陈皮可以理气和胃,干姜可以温中散寒,对于脾胃虚寒引起的湿气特别有效。
推荐食疗方:
薏米赤小豆粥: 这个不用多说了吧,几乎是人手一个的祛湿方。比例可以自己调整,我一般是薏米和赤小豆各一半,或者赤小豆稍微多点。煮的时候可以加点陈皮,健脾效果更好。
山药莲子粥: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茯苓白术炖鸡汤/排骨汤: 喝汤的时候可以吃掉里面的食材,健脾化湿效果非常好。
四神汤(茯苓、薏米、莲子、芡实): 可以煮粥,也可以煮汤,是健脾祛湿的经典方。
吃饭讲究:
细嚼慢咽: 帮助脾胃消化吸收。
定时定量: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暴饮暴食。
饭后不要立刻躺下: 站立或散步一会儿,帮助消化。
晚饭不要吃太晚、太饱。

生活习惯的调整: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特别是子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和丑时(凌晨1点到3点),是肝胆经和肺经当令的时候,也是身体排毒和修复的关键时间。熬夜最伤肝肾,间接也会影响脾胃。
适度运动: “动则升阳”,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气血流通,促进脾胃运化。跑步、快走、瑜伽、八段锦、太极拳都是不错的选择。但要注意,运动出汗要及时擦干,不要在出汗后吹风或喝冷饮。
保持心情愉悦: 情绪对脾胃影响很大。“思虑伤脾”,过度的思考、焦虑、忧愁都会影响脾胃功能。找一些自己喜欢的方式放松心情。



第二步:避免“外湿”入侵——“避湿”是基本功

即使我们脾胃功能很好,如果长期处于湿邪重的环境,也难免会受影响。

潮湿环境要注意:
居住环境: 如果住的地方比较潮湿,要注意开窗通风。潮湿天气(如梅雨季)可以开除湿机。
衣物: 湿衣服、汗湿的衣物要及时晾干或烘干,不要穿湿衣服。鞋子也要保持干燥。
洗澡后: 擦干身体,尤其是头发要吹干,避免湿气入体。
外出淋雨: 回家后尽快换下湿衣服,洗个温水澡,喝点姜汤驱寒。
床铺: 定期晾晒被褥床单。
少去潮湿的地方: 如地下室、潮湿的浴室长时间滞留。



第三步:借助外力——一些辅助方法

除了以上两点,还有一些外在的辅助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加速祛湿的过程。

泡脚:
这是非常推荐的一个方法!用温热的水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排出湿气。
可以在泡脚水里加点东西:
艾叶: 艾叶性温,有驱寒除湿、温经散寒的作用。
生姜: 生姜能温中散寒,促进循环。把生姜切片或拍碎了放进去。
花椒: 也有温中、散寒、除湿的作用。
泡脚的时候,水温以脚能承受的最高温度为宜,但不要烫伤。泡到脚底微微出汗,身体感觉暖和就可以了。
每天晚上睡前泡 1520 分钟。
艾灸:
艾灸是中医常用的温通散寒、祛湿的方法。尤其适合脾胃虚寒、体内有湿气的人。
可以灸 足三里穴(膝盖下方外侧约四横指的凹陷处),这是健脾胃的要穴。
可以灸 神阙穴(肚脐),这里是任脉的起点,艾灸有温阳散寒、健脾化湿的作用。
可以灸 丰隆穴(外踝骨尖向上约八横指,胫骨外侧的凹陷处),这是化痰湿的要穴。
注意: 艾灸需要掌握方法,如果不熟悉,最好咨询专业人士。艾灸时不要在刚吃饱饭或情绪激动时进行。
按摩:
按摩一些穴位也能帮助健脾祛湿:
足三里穴
三阴交穴(内踝骨尖向上约四横指,胫骨内侧的凹陷处),这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对调理女性身体和祛湿都有好处。
脾俞穴(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用拇指或食指指腹,以稍用力但能承受的力度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摩23分钟,直到感觉穴位处有酸胀感。



关于“彻底”这个词:

朋友,我想跟你说,所谓的“彻底”,更像是一个 持续改善和维持健康状态 的过程。湿气不像感冒那样能很快治愈,它往往是身体长期不良习惯积累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能指望一两次就能“彻底”去除。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 长期坚持。

当你的脾胃功能逐渐好转,身体的运化能力增强了,同时你也能注意避开湿邪的侵袭,那么湿气自然就会慢慢减少,身体也会越来越轻松。

一些需要注意的点:

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食物和方法的反应也会不一样。有些偏方可能对别人有效,对你就不一定。所以,在尝试任何新的方法前,最好先了解一下自己的体质。
不要盲目祛湿: 如果你并没有明显的湿气症状,只是听别人说祛湿好,就盲目喝各种祛湿茶,反而可能伤到脾胃。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湿气症状比较严重,或者自己调理一段时间没有效果,建议去看中医,让医生根据你的具体情况给出专业的调理方案。

最后,我想说,调理身体是一个耐心和细致的过程。把这些方法当作你生活中的一部分,慢慢去调整,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会给你积极的回应。祝你早日摆脱湿气的困扰,恢复健康轻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人中医出生的皮肤科硕士,首先,请不要把任何问题都推给湿气,不是每个人都有湿气,去湿气也不能“包治百病”,耐心看完这篇,也许能帮你避开营销号的去湿气坑

我是很不理解为啥非要把长痘、黄气这些问题都推给湿气…搞得好像每个人皮肤不好,都跟湿气有关系一样…这绝对是对湿气的天大误解(估计是下面这种内容看多了)

尽可能结合我有限的知识,用比较“人话”的方式,结合客观科学,给大家分析一下啥是有湿气?

湿气这玩意儿无疑是中医的说法,大家之所以这么在意“湿气”,无非是想通过简单的自我调理,改善湿气体质,同时达到瘦身、去痘、美白等多方面的美容保健效果。

大家之所以对“湿气”有那么大的执着,多是因为这类营销内容

上面的内容出自某网红大v博主公众号内容,能信吗?你信吗?假的抠脚趾都知道是假的…

出自车X了……这年头,连它都这么不走心,啥广告都给卖

啥叫湿气?

湿气湿气,其实是取自然界的“水湿”为比喻,是一种人体并不需要的有害物质,这部分多余的有害液体,会停留在人体的各种部位。

可以表现为痰液多,也可以表现为女性白带多,还可以表现为大便稀烂、不成形,还能停留在腹部,形成多余的赘肉、脂肪,这些都可以叫做“湿气”。

湿气理论科学靠谱吗?

要说湿气,必须提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琦教授提出的痰湿体质,两者其实是一个意思,而这个理论是有科学证据支持的。

与正常体质的人相比,痰湿体质的人,存在ELOVL基因、SOCS3基因、PRKARIA基因表达上调,ABCGI基因下调的差异,这种基因表达差异,导致痰湿体质的人更容易出现代谢紊乱相关的疾病。[4]

湿气是咋形成的呢?

有可能是爹妈遗传的体质(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基因理论);

湿气还喜欢和脾胃不好、消化差同时出现(有痰湿体质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理论支持)。[5]

体内有湿气有啥表现呢?

痰湿体质的人,更容易出现面部多油、面色晦暗、面部和眼部浮肿、出汗多且黏稠、腹部肥胖、多痰、容易疲倦、四肢沉重(没力气、爱打瞌睡、不爱运动)等表现,通常舌象呈现厚腻苔:

痰湿体质的人,通常性格温和,脾气好,有耐心,容易与人相处;由于体内水湿本来就病态性的偏多,痰湿多的人,在梅雨季节、潮湿环境下会特别难受,出现关节疼痛,甚至生病;[4]

如果你正好有以上表现,嗯,那你确实是“湿气重”的痰湿体质。

湿气跟我长痘、黄气关系大不?

关系这东西,指不定扯上祖宗八辈咱两也有点关系呢,不如谈关系强不强更有意义。

因此,如果你要问湿气跟皮肤差有没有关系?我只能说,长痘跟湿热关系更大,长斑跟瘀血关系更大,想要治好长痘、长斑,乖乖看医生去。至于湿气嘛,前面也谈了,跟皮肤出油多、肤色暗沉(也就是你们口中的黄气)有“一定”关系。

对有湿气的人而言,去除湿气确实能一定程度上改善,皮肤出油、暗沉,肥胖等问题,但仅限于调理性质的改善,不是被营销号夸上天的“一个月见效!”

痰湿体质的人,易患代谢相关的疾病。

痰湿体质确实比正常体质的人,更容易患上一些疾病。特别是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比如肥胖),属于痰湿体质的高契合度发展对象;

另外还有心脑血管疾病、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不育、痛风、脂肪肝、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打鼾)等。[2-3]

怎么去湿气?

这里主要提到的是日常调理,起到缓解、改善湿气的作用,绝非“治疗”。正儿八经的去湿气,请去医院开方。

  1. 首先是加强运动,一方面帮助加快水湿的代谢,一方面借助汗液帮助水湿排出体外;
  2. 不要长时间呆在潮湿的环境,梅雨季节记得给家里抽湿;
  3. 睡眠不要过多,不超过8h每天,多去户外运动,阳光能帮助代谢掉体内的水湿;
  4. 不洗冷水澡,冬天注意保暖,对于湿气而言,温暖的环境才能加速它的代谢,帮助它蒸发排泄(可以理解为开水的水蒸气一样);
  5. 吃东西不要过多,少吃甜的、肥腻多油的、寒凉的、多盐、酸涩的食物,忌口李子、石榴、柿子、大枣、枸杞(你看,网红小姐姐是不是各类茶饮都推荐它们?)、枇杷、柚子、梨、鸭肉、甲鱼、螺丝、牡蛎;
  6. 多吃五谷杂粮、扁豆、蚕豆、白萝卜、包菜、牛羊猪狗肉、鸡肉、泥鳅、黄鳝、河虾、杏子、荔枝、白果、樱桃、杨梅、韭菜、洋葱、辣椒、姜、蒜、葱;
  7. 茯苓、薏仁、山药、佛手、荷叶、芡实都是不错的药食两用的食物,祛湿能力不错;
  8. 当然艾叶、益母草泡脚、艾灸这些养生方法都是适合祛湿的。

参考文献:

  1.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02):6-15.
  2. 潘立文,王晓明,杨先振等.痰湿体质易感疾病探析[J].吉林中医药,2017,37(08):761-765.
  3. 梁雪,李玲孺,王鑫等.肠道微生物——痰湿体质与代谢疾病研究的新视角[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03):1081-1085.
  4. 李玲孺,冯娟,姚海强等.中医痰湿体质基因表达谱研究[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7,47(03):305-313.
  5. 梁雪,李玲孺,王鑫等.肠道微生物—痰湿体质与代谢疾病研究的新视角[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03):1081-1085.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