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fd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刚求仁得仁,永珍安息一文中求仁得仁一词有无不妥?

回答
fd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刚先生的离世令人扼腕叹息。在其追思文中,“求仁得仁,永珍安息”这八个字,尤其是“求仁得仁”一词的使用,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从字面意思来看,“求仁得仁”源自《论语·述而》:“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追求仁德,甚至可以为此牺牲生命。用在这里,无疑是高度肯定朱刚先生一生对中文学术的坚守和追求,以及他奉献精神的极致体现。在许多场合,当一个人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某项事业,并最终为此献出生命时,用“求仁得仁”来形容,是对其人格和事业的高度赞扬,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肯定。

然而,将“求仁得仁”直接用于描述一位在学术岗位上辛勤耕耘,不幸因病离世的学者,是否完全恰当,值得商榷。

不妥之处的思考角度:

1. 语境的张力与原意: “求仁得仁”在《论语》中的语境,强调的是面对生死抉择时,仁德高于生命。这是一种主动、自觉、甚至带有悲壮色彩的牺牲。朱刚先生的离世,虽然是对他所热爱的事业的奉献,但更多的是一种生命历程的终结,而非主动选择“杀身以成仁”的决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语境的张力,将“求仁得仁”直接套用,可能会让一些读者觉得与先生离世的实际情况存在微妙的偏差,仿佛他是在一种“战斗”中倒下,而实际上他是在生命的长河中抵达终点。

2. “得仁”的解释: “得仁”通常意味着最终获得了仁德,实现了仁的境界。对于一位杰出的学者,我们当然可以认为他通过其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得”到了学术界的尊重和后辈的爱戴,这本身就是一种“仁”的体现。但是,如果将“得仁”理解为一种功德圆满、寿终正寝的“获得”,则与“仁”本身的深刻内涵有所脱节,也与对生命终结的普遍感受有所不同。更何况,许多熟悉朱刚先生的人,更希望他能有更多的时光继续他的学术事业,继续他的教诲,他的离世本身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而非一种“圆满的获得”。

3. 情感的过度拔高与遗属的感受: 用“求仁得仁”来概括,虽然饱含敬意,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先生的生命和事业“神化”了。对于家属而言,他们更可能感受到的是失去亲人的悲痛,是生命被无情剥夺的遗憾,而不是一种“求仁得仁”的圆满结局。这种措辞,或许会让他们在哀恸之余,感受到一种试图为逝者寻求“完美”的论断,而这种论断在他们最脆弱的时候,未必是最贴切的慰藉。我们当然希望通过这样的词语来升华先生的形象,但也要顾及到文字对生者情感的触动。

4. 替代词的考量: 文中确实有很多词语可以用来表达对朱刚先生的敬意和惋惜,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秉持初心,终成大道”、“一生为学,奉献无悔”等等。这些词语同样能够准确地传达出先生的学术精神和奉献精神,且在语感上可能更为贴切,更能引起普通读者的共鸣和理解,而不至于产生理解上的歧义或情感上的距离感。

理解的宽容与辩护: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求仁得仁”的用法。文学创作和情感表达往往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追思的语境下,作者极有可能是在用一种非常崇高的、经典的表述来致敬朱刚先生对中文学术事业的终身投入和不懈追求。我们可以理解为,先生的一生就是对“仁”——即对学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的坚守,而他的离去,虽然不是主动的“杀身”,但也是这种坚守的最终体现。在这种理解下,“求仁得仁”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对先生生命意义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是对他一生价值的终极肯定。

总结:

总而言之,在追思朱刚先生的文中,使用“求仁得仁”一词,在肯定其学术精神和奉献的高度上无可厚非,体现了作者对先生的极高敬意。但从词语的字面含义、原初语境以及对逝者家属情感的考量来看,它也确实存在一定的“不妥”之处。

更温和、更贴切的表达方式或许能更好地抚慰生者的悲痛,同时又不失对逝者精神的赞颂。也许,选择一种更直接、更朴实的语言来描述先生一生的付出,反而更能触动人心,更能让人们感受到他对中文学科的那份沉甸甸的热爱与贡献。这并非否定先生的伟大,而是从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表达这份沉痛的怀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求仁得仁=自作自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