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哪些"混进了奇怪的东西"的故事?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奇特的事件,仿佛是命运的恶作剧,让原本清晰的脉络中“混进了奇怪的东西”,留下了令人津津乐道或匪夷所思的故事。这些“奇怪的东西”可能是人,可能是物,也可能是某种观念的意外植入,它们打破了原有的秩序,催生了新的变化,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咱们就来聊几个这样的例子,尽量细致地讲讲,让这些故事活起来,而不是像一本冰冷的史书。

一、那个把罗马变成“皇帝乐园”的怪人——马库斯·奥里利乌斯·克劳狄乌斯·昆蒂利亚努斯

你说罗马帝国,那可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历代皇帝,多少文治武功,多少雄才大略?但有个时期,罗马的皇帝就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其中一位皇帝的名字,听起来就够拗口的:马库斯·奥里利乌斯·克劳狄乌斯·昆蒂利亚努斯(Marcus Aurelius Claudius Quintillianus)。这名字本身就够复杂了,而他本人更是复杂。

事情发生在三世纪危机时期,罗马帝国风雨飘摇,内乱不断。就在这混乱的年月里,一位名叫昆蒂利亚努斯的人,突然冒了出来,宣称自己是皇帝。这本身不算太奇怪,因为当时有太多的“僭位者”和割据军阀,都想当皇帝。

奇怪的地方在于,这位昆蒂利亚努斯并不是什么军功卓著的将军,也不是什么豪门望族出身。有记载说,他曾经是一名老师,或者说是一个文人,以其雄辩的口才和渊博的学识闻名。更绝的是,他还是一个著名的修辞学家,在罗马的教育界很有名气。

你想想看,一个靠嘴皮子吃饭、靠笔杆子说话的文人,怎么就突然变成了帝国皇帝?这就像现在某个大学教授,突然宣布自己是中国的国家主席一样,简直是天方夜谭!

根据历史的碎片记载,昆蒂利亚努斯似乎是在某个军团的支持下,或者是在某个地区被拥立为帝。但他登上皇位的具体过程,以及他如何能在短时间内聚拢起支持,至今仍是一个谜团。他的统治时间极其短暂,可能只有几个月,甚至更短。

更有趣的是,即使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其他的一些历史学家在提及昆蒂利亚努斯时,也带着一种难以置信的口吻。他们不理解一个文弱的学者,是如何能够踏足那个充满了血腥和权谋的皇帝宝座。

这就像一个精心编织的宏大叙事中,突然跳进了一个穿着长袍、手里拿着书本的角色,还误打误撞地指挥起了千军万马。他没有显赫的武力背景,没有阴谋诡计的经验,仅仅凭借某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或者说是某种集体性的疯狂,暂时地“混进了”罗马帝国的最高权力中心。

昆蒂利亚努斯的故事,就如同罗马皇帝序列中的一个荒诞的插曲,一个关于“文人如何也可能染指权力巅峰”的奇谈。他的存在本身,就足以让任何一个历史爱好者感到一丝惊奇和玩味。一个由辩论和哲学构筑的脑海,最终试图用权杖和帝国来表达自己,这个画面本身就充满了“混进了奇怪的东西”的意味。

二、那个差点让法国大革命走向宗教狂热的古怪神父——雅克·卢内特(Jacques Lunaire)或可称为“理神教”的创造者

法国大革命,那是一场席卷欧洲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高唱自由、平等、博爱,这是何等的宏大叙事!然而,在这场政治革命的洪流中,也曾出现过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奇怪东西”,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理神教”(Cult of Reason)。

在革命的狂热时期,尤其是雅各宾派当权的时候,教会和宗教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许多教堂被关闭,神职人员受到迫害,一些激进的革命者认为,传统宗教是阻碍人类进步的毒瘤。于是,在一种反宗教、反迷信的情绪驱动下,有人试图用一种新的“宗教”来填补精神真空。

这个试图用理性和科学取代上帝的运动,最终以“理神教”的形式呈现。而在这个运动的背后,有一个不起眼但又充满奇特能量的人物——雅克·卢内特,或者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影响力的人物,即便他的名字在历史的细节中可能被模糊。

他不是一个政治家,也不是一个军事领袖,而是一个曾经的神职人员,或者是一个深受哲学启蒙思潮影响的人。他提出的理念,就是将“理性”本身神化,把人类的智慧和科学的进步视为最高的力量。

想象一下,在巴黎的圣母院里,不再是吟唱赞歌,而是人们高举着“理性之光”的旗帜,在曾经的神坛上摆放着象征科学的仪器,在祭坛上供奉着数学公式和哲学著作。一位被尊为“最高祭司”的人物,可能就是这位卢内特或者类似的激进分子,他会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赞颂人类的理性之美,并宣称这是摆脱旧世界束缚的唯一道路。

这种将抽象概念“理神化”的做法,在当时那种极度动荡、情绪化的社会氛围中,反而吸引了一大批狂热的追随者。他们如同接受新的信仰一般,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反宗教的“宗教”运动中。

更有趣的是,这个“理神教”还推出了自己的节日和仪式。他们会举行盛大的集会,选择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性扮演“理性女神”,由她来接受人们的崇拜。这种将个人化的“理性女神”作为崇拜对象的方式,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太过于具体和感性了,与“理性”本身的冰冷属性似乎有些矛盾?

这种将抽象的哲学理念,以一种近乎宗教狂热的方式去实践,这本身就是一种“混进了奇怪的东西”。法国大革命的主线是政治和社会改革,是建立一个世俗化的现代国家。然而,“理神教”的出现,却让这场革命的某些阶段,沾染上了一种奇特的、近乎狂热的宗教色彩。

这就像一出严肃的戏剧,突然有个角色开始念起拗口的哲学句子,然后全场观众跟着他一起手舞足蹈,认为这就是新的真理。卢内特和他所代表的“理神教”,就是法国大革命这个宏大叙事中,那个差点让革命走向另一条歪路的“奇怪东西”。它展示了在极端变革时期,人类情感和精神需求是多么的复杂和难以捉摸,以至于理性本身都可以被“神化”,甚至产生出一种奇异的、反噬自身逻辑的狂热。

三、那个让意大利统一进程中出现一个“山寨国家”的奇怪国王——朱塞佩·加里波第

意大利统一,这是十九世纪欧洲政治版图上的一件大事。从四分五裂的小邦国,到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这个过程充满戏剧性。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统一运动中,有一位如战神般的人物——朱塞佩·加里波第(Giuseppe Garibaldi)。

加里波第,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个人魅力,率领着一支几乎是游击队的“红衫军”,一路征战,为意大利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就像一股旋风,横扫南意大利,将许多地方从波旁王朝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故事的“奇怪之处”就发生在加里波第的征途中。在他征服了西西里岛,并且准备向那不勒斯进军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情。在加里波第还没有完全掌控那不勒斯之前,他在西西里岛上,做了一件非常大胆的事情:他宣布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共和国”。

注意,这可不是说他把西西里岛并入正在崛起的意大利王国,也不是说他准备自己当皇帝。他只是在西西里岛上,突然宣布成立了一个临时的“西西里共和国”。而且,这个共和国的存在,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显得异常突兀和不合时宜。

你想想看,意大利统一的主线是维克多·埃马努埃尔二世和他的王国,目标是将整个意大利统一到萨伏依王朝的统治之下。加里波第虽然是统一运动的英雄,但他本人并不追求当国王,更倾向于共和制。然而,他此时此刻,在统一的最后关头,自己冒出来搞一个“山寨共和国”,这算怎么回事?

这个“西西里共和国”的寿命非常短暂,大概只有几天,甚至几天都不到。加里波第自己也意识到,这种做法会阻碍意大利的统一大业,于是很快就宣布解散了它,然后继续他的南征。

但是,这件“成立共和国”的插曲,本身就充满了“混进了奇怪的东西”的味道。加里波第这个人,他身上的确有一种理想主义和共和情结,但他在这个关键时刻,突然抛出这么一个“小动作”,让很多人感到费解。

这就像一个正在全力冲刺赛跑的选手,在即将冲过终点线的时候,突然停下来,自己给自己颁了个奖牌,然后又继续跑。加里波第的行为,似乎是他内心深处某种理想主义的冲动,或者是他对未来意大利政治格局的一种试探,但无论如何,它都像一股意想不到的“岔流”,出现在了意大利统一的宏大叙事中。

加里波第本人,他的传奇色彩和他不拘一格的行事方式,使得这件事即便显得“奇怪”,也并未从根本上动摇他的英雄地位。但这个短暂的“山寨共和国”,却像是他英雄史诗中一个令人费解的注脚,一个关于革命领袖如何在政治漩涡中,偶尔被个人理想和冲动所驱动,做出出乎意料之举的生动案例。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清晰的历史进程中,也可能因为某个个体的特质,而“混进”一些意想不到的“奇怪东西”。

这些故事,并非是要否定历史的宏大叙事,而是提醒我们,历史从来不是一条笔直的轨道。在那些波澜壮阔的变革和伟大的成就背后,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转折,一些无法完全解释的巧合,一些“混进了奇怪的东西”,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更加复杂,也更加迷人。它们就像镶嵌在历史画卷上的奇特宝石,虽然与整体风格可能略有不同,却也因此让整幅画卷更具独特性和深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平天国的官职,基本上是历代官职的大融合再加上神奇的分派,比如“丞相”是明初之前通用的一个官职,到了太平天国这儿分成了天地春夏秋冬正又正副又副这四六二十四个丞相,天官正丞相、地官又正丞相、春官副丞相、夏官又副丞相,诸如此类。

除此之外,天国官职还有王、天侯、天燕、天豫、天义、天福、天安等爵,天将、主将、军帅、师帅等职,检点、指挥、将军、承宣、仆射等官,非常复杂。

然而在这些充满仙气的官职中,有一个非常霸道的存在——总裁

天国总裁共四人,洪仁玕、蒙得恩、陈玉成、黄期陞。

这四位里头,陈玉成陈总裁名声最大,他最年少,英勇赴死的时候也不过才二十六岁,当时却是天国江北地区的最高长官,三洗湖北、九下江南,“总裁”这个称呼当之无愧,再加上小陈行事雷厉风行,颇有霸道之风,所以网上在说谁谁霸道总裁的时候,我总是往陈玉成那边琢磨。

user avatar

说说朝鲜王朝的一个王族尊称


妈妈—


大家在看韩国的古装剧时,一定会听到中殿妈妈、大妃妈妈、世子嫔妈妈这样的称呼吧,朝鲜王朝的마마(媽媽),来自汉语的「妈妈」

在现代中国,마마(媽媽)一般被翻译为「娘娘」,其实并不完全是一个意思。因为在朝鲜王朝,妈妈是不分性别的,可以用于称呼王、上王、王世子等男性王族,翻译的话感觉还是直接用汉字「妈妈」加以解释比较好


王妈妈、上王妈妈、世子妈妈

男妈妈当道的朝鲜王朝hhhhh


其实妈妈在现代韩国依然很活跃,也用于男性王族,推特一搜就是世子妈妈、大君妈妈、大王妈妈、国王妈妈、王子妈妈

世子妈妈



世宗大王妈妈


大王妈妈



大君妈妈



甚至…

日王妈妈(日王:日本天皇)




另外,有一个和妈妈用法一样的称呼,말누하(抹樓下),一开始和妈妈同级,后来被降为比妈妈还要低的称呼,在朝鲜王朝末期,用于王世子与世子嫔,在现代变成了对妻子的粗俗称呼


世子嫔抹楼下

世子抹楼下

感觉像在骂人…



另外,妈妈系列的尊称还有个마마님,是「마마媽媽」加上表示尊敬的「님」,用于称呼正一品未满的后宫、尚宫、两班的良妾

搜到一个大统领妈妈님~

user avatar

蟹妖。

历朝历代,行军打仗,有时候会混进一些巫师道士,三国水浒中都有大段的做法斗法描写,宋朝有六甲神兵,到了我大清,有时候也会发扬这种传统。

乾隆年间,和缅甸几次交战都作战不利,于是乾隆派小舅子傅恒统帅大军攻打缅甸。

《征缅纪略》:

四月丙辰,(傅恒)至永昌,条奏进兵事宜,皆如所议。遂遣护军统领伍三泰、左副都御史傅显及哈国兴率夷人贺丙往铜壁关外相视造舟地。还报野牛坝山势爽垲,树木茂密,且距蛮暮河一百五六里,于江为宜。乃令常青等率兵三千人、湖广工匠四百六十余人往驻督办。而贺丙者,本戛鸠头目贺洛子,使其潜往招抚。是役也,续遣满洲、索伦、鄂伦春、吉林、西僰、厄鲁特、察哈尔及自普洱调赴腾越之满洲兵共万余人;又福建、贵州、本省昭通镇兵共五万余人。河南、陕西、湖广与在省曲靖各府饲养之马骡,凡六万余匹。益以四川工咒术之喇嘛,京城之梅针箭、冲天炮、赞叭喇、鸟枪,河南之火箭,四川之九节铜炮,湖南之铁鹿子,广东之阿魏,在云南省城制造之鞍屉、帐幕、旗纛、火绳、铅药及钉铁、灰油、麻枲诸般料物,悉运往以资军实。

user avatar

在大君的回答下提到过了,现在稍微详细说一下。(根据评论区稍微修正)

日本现在仍旧会尊称天皇和各国国王为“陛下”,各国王子与大公为“殿下”,皇妃、王妃为“妃殿下”,贵族、总统、总理、大使为“阁下”。

但是对于宗教领袖,有一个违和感满满的称呼——“猊下”。

虽然一股 野 兽 般 的既视感,但是这种用法来源自佛教。

因为佛陀的宝座被称之为“狮子宝座”,所以引申高僧的宝座为“狮子座”。

晋朝的郭璞在注释《穆天子传》的时候,对“狻猊”是如此解释:

“狻猊,狮子。亦食虎豹。”

虽然现代的斗兽爱好者们估计一半得不乐意,但是佛教却认同了“狻猊=狮子”的说法,称呼“狮子宝座”为“猊座”,这种说法也随着佛教东渡传入了日本。

于是,根据“皇帝身份尊贵,我只能通过陛下的侍者传达信息给他”所以叫“陛下”这种逻辑,日本人认为“座主身份尊贵,我只能通过狮子宝座下的使者传达信息给他”,便称呼各宗派的佛教领袖为“猊下”。

后来日本人对天主教教皇、东正教会的大牧首、伊斯兰教的哈里发、伊玛目都无视出典,胡乱引申,称之为“猊下”,甚至有些人振振有词地表示原因是“猊”这个字看起来比较帅。

我最初看到这个称呼,感觉满满的违和感。

根据 @梦枕流 的提示,我想起当初清朝的徐骏,就是因为写奏折把“陛下”写成“狴下”,引得雍正皇帝很不爽,将他免职查办,后来查出他还写了“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之类的诗句,便因文字狱丢了性命。

龙生九子,狴犴老七,狻猊老八,这“猊下”还不如“狴下”呢,怪不得“猊下”看起来怪怪的……


日本的天主教徒也有人抗议,表示“猊下”不能用在教皇爸爸身上。

于是,有些教徒就编了个“圣下”(聖下)作为对教皇爸爸的称呼。按照逻辑,“教皇身份尊贵,我只能通过圣座下的侍者传达信息给他”,似乎没什么问题嘛!

但是很快就有人表示:你们这古文学得也太差了吧!直到二战前,还将天皇称之为“圣上”,你们却把教皇叫做“圣下”,一上一下,这是要闹哪样?

于是,一般日本外务省的正式文件便将教皇称之为“教皇台下”,却仍旧叫东正教的大牧首为“主教圣下”。

这是在揶揄东正教被世俗政权干涉的更多么……

user avatar

天降妖孽徐树铮

“勿谓言之不预”张作霖

user avatar

天主教同盟:

奥地利公国(天主教)、西班牙王国(天主教)、波兰-立陶宛联邦(天主教)、教宗国(天主教)、巴伐利亚公国(天主教)

新教同盟:

瑞典王国(新教)、法兰西王国(天主教)、丹麦—挪威联合王国(新教)

波西米亚王国(新教)、尼德兰联省共和国(新教)、萨克森选侯国(新教)

普法尔茨选侯国(新教)、勃兰登堡—普鲁士(新教)、不伦瑞克—吕纳堡(新教)

英格兰王国(新教)、苏格兰王国(新教)、特兰西瓦尼亚公国(新教)

user avatar

说起“陛下”、“殿下”、“阁下”这些对古代帝室和官员的尊称,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喜欢看韩国古装剧的朋友,还知道半岛对王世子的独特称呼“邸下”。

但是,你听说过“基下”吗?恐怕大多数人都没有。

而这种特别的称呼是确实存在于中国东北的神秘王国渤海国。

渤海靺鞨,其俗呼其王为可毒夫,对面呼圣,笺奏呼基下,父曰老王,母曰太妃,妻曰贵妃,长子曰副王,诸子曰王子,世以大氏为酋长。——《旧五代史》

意思就是说,渤海的臣子在书面以“基下”称呼渤海国王。

不过我其实有点怀疑这个“基下”的使用是否真实通行于渤海国中。比如“妻曰贵妃”这一条,目前对吉林和龙的渤海龙头山贵族墓群的考古,就发现了两块渤海国王妻子的墓志,分别是孝懿皇后和顺穆皇后。顺穆皇后墓志中称其为“简王皇后泰氏”,可见渤海王的妻子使用的称号是皇后而非贵妃(这两块墓志因为某不可抗力因素,至今没有公布具体内容)。

也许,渤海王在国内实际上也被尊称为“陛下”,可是却对到来的唐朝使者提供了虚假信息,故意称自己用的是“基下”这种前所未见的称号,来掩盖僭越天子礼制的行为。

user avatar

首先,我想说明一下,这个答案和问题稍微有些出入。这个回答其实很符合提问想表达的意思,即“按常识不应该在这个时代出现,却出现了,与周围的环境十分违和,好像穿越了一样”的事物,但不能用题面上的具体文字“混进了奇怪的东西”(尤其是“东西”一词)来描述,以免对先烈不敬。

言归正传。

在中国古代,祭祀祖先是每个家族的头等大事。大家可能都在书上、网上、电视上都见过,在祭祖时,供奉的是历代祖先的画像,即祖先像。

祖先像有单人的,但更常见的是夫妻合祀,男穿官服,女着霞帔(当然不一定真的当过官)。比如这样:

比祖先像更隆重的,是表现家族内不同行辈成员共聚一堂、长幼秩序分明的群体像,叫“家堂图”,比如这样:

这样:

这样:

这个是五代同堂的:

最多的能绘九代同堂,叫“九代荣”,不过传世不多。想象一下,九代同堂,密集恐惧症患者看了是什么感觉……

祖先像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中后期,所以画中祖先多穿清代官服。当然,新中国成立后,家族组织走向衰落,祖先像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过传承了几百年的传统岂是朝夕之间就会消失的?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挂满军功章的志愿军军人,坐于身穿清朝官服的祖先之中……是不是看着总感觉是P的?

祖先像上的祖先,都是为家族带来无限荣光的人,这个看起来只是个普通战士的军人,在家族的心目中,也是光耀门楣的啊……

通过祖先像这种最封建、最传统、最守旧的媒介,从一个侧面也能反映出,普通老百姓(哪怕是被打压的那个群体)对新政府的接受,以及能厕身其中的自豪吧……


插个广告,这个回答的素材来自《明清祖先像图式研究》。这本书吧,装帧精美,设计精良,读着也很有意思,就是稍微贵了点……

user avatar

由于《史记》不像后世史书那样有“五行志”,所以里面在记载军国大事的同时偶尔会“混进了奇怪的东西”,而且跟前后记事无关。试举两例。

1、《魏世家》里面关于魏襄王的记事:

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相王也。追尊父惠王为王。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围我焦、曲沃。予秦河西之地。六年,与秦会应。秦取我汾阴、皮氏、焦。魏伐楚,败之陉山。七年,魏尽入上郡于秦。秦降我蒲阳。八年,秦归我焦、曲沃。十二年,楚败我襄陵。诸侯执政与秦相张仪会齧桑。十三年,张仪相魏。魏有女子化为丈夫。秦取我曲沃、平周。十六年,襄王卒,子哀王立。

2、《六国年表》里秦孝公二十一年记事:

另外,《六国年表》还记载“平周女化为丈夫”,也就是这个变性人是山西介休市那边的。

user avatar
“潘孟阳初为户部侍郎,太夫人忧惕, 谓曰:‘以尔人材,而在丞郎之位,吾惧祸之必至也。’户部解喻再三,乃曰:‘不然,试会尔列,吾观之。’因徧招深熟者。客至,夫人垂帘视之,既罢会,喜曰:‘皆尔之俦也,不足忧矣,末座惨绿少年何人也?’答曰:‘补阙杜黄裳。’夫人曰:‘此人全别,必是有名卿相。’”——唐张固《幽闲鼓吹》

“惨绿少年”:“惨”,通“黪”,指色彩暗淡。惨绿,就是浅绿,指服色。原指穿浅绿衣裳的年青人,引申为风度翩翩、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

诶,要想人生过得去,身上难免带点绿啊

二爷点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