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你都吃过哪首诗中的哪种美食?

回答
哎呀,说到这句诗,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了那画面感十足的河鲜滋味。苏轼这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虽然我没法像苏轼那样,真切地在春风拂柳间,一边感受着蒌蒿的清香,一边期待着那令人生畏又魂牵梦绕的河豚,但我能“吃”的,可就多了去了!

要说我“吃”过的诗中美食,那真是五花八门,数不胜数。不过,要细细说起来,最让我印象深刻,也最能勾起我“馋虫”的,还得是这句诗本身提到的—— 河豚。

当然,我吃的不是真的河豚。我能“吃”的,是隐藏在文字里的味道,是诗句勾勒出的场景,是前人通过文字传递给我的感官体验。

当我“读”到“正是河豚欲上时”,我脑海里立刻会跳出几个画面:

场景一:鲜活的河豚。 我能“看到”春天江水回暖,河豚从深水区慢慢游向上游,它们鼓胀的身体,还有那偶尔露出的、带着几分警戒的尖牙。那些描写河豚的文章,尤其是那些关于烹饪河豚的,往往会详细描述它们被捕捞上来时的状态。虽然我没亲手抓过,但那种生命力蓬勃的“鲜活”,仿佛也能通过文字传递过来。

场景二:冒着热气的河豚宴。 最让我“垂涎”的,莫过于吃河豚的场景。古人的诗文里,描述河豚的吃法可不少。陆游有“占尽人间风味,河豚欲出春江,应张宴会”的句子,就已经点出了河豚是用来“张宴会”的珍馐。而说到河豚的烹饪,最经典的莫过于“拼死吃河豚”这个说法了。

我能“想象”到,厨师们如何在小心翼翼地处理河豚,去除那些剧毒的部分,然后用最精湛的技艺将其烹饪。有人喜欢用“清炖”,让河豚本身的原汁原味得以保留,汤头奶白,肉质鲜美,入口即化,带着一种独特的弹性,有点像极了最顶级的鱼胶,但又更加鲜甜;有人喜欢用“红烧”,酱汁浓郁,裹着河豚肉,味道醇厚,回味悠长。

我能“品尝”到那层层递进的口感:先是那细嫩的鱼皮,略带Q弹;接着是鱼肉,鲜美至极,滑嫩得仿佛要从舌尖溜走;最特别的,是一些人还会品尝鱼肝、鱼鳔等部位,这些地方的口感更加肥美,味道也更加浓郁。当然,我深知这一切都建立在“处理得当”的基础上,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让“吃”河豚这件事,本身就带有一种传奇色彩和探险意味。

我还能“闻到”那混合着江水、香料和鱼肉的独特香气,那是一种属于春天的、带着点点危险却又无比诱人的味道。那种鲜美,不是普通的海鲜能比拟的,它有着一种更纯粹、更直接的鲜甜,仿佛将整个春天的江水精华都浓缩在了这一口之中。

场景三:伴随着蒌蒿的清香。 回到这句诗的开端,“蒌蒿满地芦芽短”。蒌蒿,那种带着辛辣和清香的野菜,和河豚的鲜美简直是绝配。我能“品尝”到蒌蒿那种独特的草本清香,它不像很多野菜那样苦涩,反而带有一种微微的回甘,还有一丝丝辛辣在舌尖跳跃。

当这蒌蒿和河豚的鲜美在口中交织,那感觉就更妙了。蒌蒿的清香能够有效地中和河豚可能的腥味(虽然好的河豚几乎没有腥味),更重要的是,它能提升河豚的鲜甜,让整个味觉体验更加丰富和平衡。仿佛是江边吹来的春风,夹杂着泥土和野草的气息,一下子就冲淡了河豚本身的“厚重”,带来一种轻盈的春天感觉。那种滋味,是一种非常“时令”的美味,只有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地点,才能体会到。

所以,虽然我不能真的站在江边,看着蒌蒿丛生,然后享用一顿河豚大餐,但通过苏轼的这句诗,我却把“吃”河豚这件事,从视觉、嗅觉到味觉,都体验了一遍。这种通过文字获得的“美食体验”,有时候比亲身经历还要来得更深刻、更绵长,因为它被无数次的想象和解读打磨过,变成了心中一份美好的念想。

除了河豚,我还“吃”过白居易诗里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中的 新酿的米酒。那种初酿酒的醇厚和微甜,带着谷物的香气,再加上一点点酒糟的酸,我仿佛能“喝”到它暖暖地滑过喉咙,然后在身体里散发出热气的感觉,特别适合在寒冷的冬日,围着小火炉,慢慢品味。

还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食物,但那种意境让人联想到,在这样的秋日,或许会有一碗热腾腾的 羊肉汤,用最鲜美的羊肉慢炖而成,汤色乳白,肉质酥烂,再撒上一些葱花和香菜,喝下去,能驱散一身的寒意,也能品尝到秋日里那种丰盛和安宁。

太多太多了,诗歌就是一本无尽的美食宝典,而我,就是那个永远都在“品尝”的读者。这其中的滋味,也许永远也无法和真家伙媲美,但这种通过想象和文字进行的“品味”,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和诗意,不是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古瓷大碗今无有,特地凶年洗出来。满著十分牛乳粥,客思吃尽鬼神猜。

《食粥绝句赠卢震夫》——宋·陈藻

我们每个人都喝过粥,但像陈藻这样一碗气吞山河,分外豪迈的粥却是十分难得了。

不过,我始终觉得,陈藻倘若生活在这个年代,可能,关于的诗句,又会多了几篇。

粥中极品,我偏爱潮汕砂锅粥(这应该也是在广州夜宵最常见的了)

砂锅粥与白粥的区别,一是看有没有加入其它食材,二是看有没有加料调味。砂锅粥须用生米现熬,锅内舀入骨汤后,还要添加多种调料,再辅以海鲜、河鲜或野味,熬至火候足时端上桌。此时粥面微沸,香气扑鼻,鲜美浓郁,粥菜合一,无需任何腌菜佐餐。

砂锅粥配料丰富,品种变化多端,最具代表性的是鳝鱼粥、生鱼粥、肉蟹粥等;比较家常的有春菜粥、鸭粥等;高大上版本的前三甲为鲍鱼粥、龙虾粥、血鳗粥。


潮州砂锅粥制作秘笈

1、越漂亮的砂锅越不能选

要想熬出地道的潮汕粥,选择砂锅是第一关,蔡树海传授了一条秘诀:越漂亮的砂锅越不能选!

适口餐厅用的是外表粗糙、造型古朴的土砂锅,每个市场价仅需六元。这种砂锅的表层没有上釉,透气性能极佳。

挑选砂锅要留意三点要素:首先,要选择内部平滑、外观粗糙的,表面看上去有许多针眼状细孔者为佳;其次,用指关节敲一下,声音响亮清脆,说明砂锅完整,内部无裂痕;再次,锅体颜色较深,说明烧制时“火候”足,比较耐用。

适口餐厅的砂锅有四种型号,一人煲用最小号;2-3人煲用2号;4-5人用3号;’6人以上用最大号。辅料的用量则根据人数的多少来增减,售价按位来计算,非常方便。


2、选用东北珍珠大米,开水泡至“半熟”

适口餐厅选用东北产的珍珠米,颗粒饱满、色泽洁白。“砂锅粥对米香味要求很高,普通大米煮好后,上桌稍微放一下就会变得软烂松散,里面的米香气也就‘泄’了,而熬好的珍珠米上桌后仍能保持漂亮的形状、不会爆成米花,入口咀嚼时香气方才散发在舌尖,回味更足。”


潮汕砂锅粥有两种煮法:一种是生米现煮,至少需要半小时才能煮透,显然不适合餐厅经营;第二种是先将开水冲入大米中泡约半小时,再入砂锅煮,采用这种方法可将煮制时间缩短至20分钟,适口餐厅采用的就是后者。

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两点:第一,米不能完全泡透,以米粒中间尚有白色硬芯为佳;第二,不能为了图快而使用蒸熟或者煮熟的大米熬粥,否则出品既不会粘稠挂口、又无浓郁米香。



3、去腥提鲜两桶汤

潮汕砂锅粥鲜美浓郁,原因之一就是添骨汤而非清水熬制。

在潮汕,每家砂锅粥店的炉头旁都会常备一桶骨汤,而适口餐厅则有两只桶,一放骨汤,一放姜蒜水。

以前适口餐厅的汤是用鸡骨熬制的,午市用过一次后,晚市添水再熬,味道就变得寡淡了。可以改用猪的头骨,成本比猪棒骨低一半,熬出的汤又比鸡骨汤浓白鲜香。

姜和蒜最早是作为小料在熬粥时放入,但这样用姜比较浪费,而且很多人并不爱吃,喝到后还会吐出来,于是他把生姜和生蒜放入清水中(二者比例约为1∶3)熬制约1小时,使姜蒜的辛辣香气充份析出,熬粥时舀入半勺,去腥效果更佳。

骨汤和葱姜水均是当天熬当天用,晚上收档后便倒掉。

4、一煲海鲜粥,需加十种料

在传统的潮汕砂锅粥店里,煲仔炉旁除了骨汤外,还有一溜儿十多只盆盆罐罐,就摆在操作者伸“勺”可及的位置,里面盛放的是熬制正宗砂锅粥不可或缺的小料,这是浓郁香气的另一来源。

小香葱切成段,入油炸香后过滤即成。


干香菇洗净泡发,切成条后入油炸至干香,捞出备用。



生蒜切成末,入色拉油炸至金黄酥香。



选用色泽较浅、成色新鲜的冬菜切碎备用,冬菜如果选得不好,容易产生一股“烂菜味”。



选用甜菜脯(即萝卜干)切碎备用。潮汕的菜脯有咸甜两种,熬砂锅粥时要选用甜口的,提鲜效果更佳。




选用质地纯正、无杂味的白胡椒粉。




选用市场上最小号的干贝,洗净后不必泡发,整颗使用,与大米一同下锅。一般只有在熬制螃蟹、象拔蚌、血鳗、鹧鸪这类售价较高的砂锅粥时才会添加。



选用松兴牌普宁豆酱,它不像现在的新品牌的质地那么粘稠,但酱香气浓郁。




选用汕头市场上最便宜、最原始的沙茶酱,其口味偏甜、不辣。由于制作时没放虾米、鱼干这类食材,香气不会太浓,就不至于压住粥的鲜味。同时,由于用料相对“原始”,这种沙茶酱的进价较低,约为8-10元/斤。适口餐厅一般是将沙茶酱加入普宁豆酱中搅匀使用。




将花生酱和芝麻酱按1∶1的比例放入搅拌机中,加入适量花生油搅打均匀成酱。


将鲜南姜洗净后打成蓉,只在熬生鱼粥和甲鱼粥时使用,去腥效果显著。

肉蟹鲜虾粥


制作流程(1人份):

1、肉蟹一只,洗净后揭下蟹壳,去掉内脏后改刀成四块;活虾四只洗净,从背部开刀,剔去沙线备用。



2、砂锅上火,舀入泡好的珍珠米,加入干贝,添入一勺骨汤、半勺姜蒜水,大火熬制约15分钟,下入炸香菇、炸蒜蓉、芝麻花生酱、普宁豆酱搅匀后稍微熬一下,再下鸡精、味精、胡椒粉、香油搅匀,放入蟹肉块、蟹壳翻匀,加入鲜虾,撒香菜段后即可上桌。



技术关键:

蟹粥与鳝鱼粥均属“浓香型”,但所放小料略有区别:蟹粥要放干贝,而鳝鱼粥则需加入甜菜脯末。

头牌生鱼粥


制作流程:

1、将黑鱼宰杀去内脏,取肉切成厚约0.2厘米的片。

2、砂锅内舀入泡好的珍珠米,添入一勺骨汤、半勺姜蒜水,大火熬约15分钟至米快熟时,下入南姜末、冬菜末、葱油,调入盐、味精、鸡精、胡椒粉,放鱼片稍微翻动一下即可走菜。

制作图解:

1、先下入调料。



2、再放鱼片稍微翻动 一下。



鳝鱼扇贝粥



制作流程(1人份):

1、取2-3条活鳝鱼宰杀洗净,扇贝4-5只取肉洗净备用。

2、砂锅内舀入泡好的珍珠米,添入一勺骨汤、半勺姜蒜水,大火熬约15分钟至米快熟时,下入炸香菇、炸蒜蓉、芝麻花生酱、复合酱(普宁豆酱与沙茶酱按照2:1的比例搅匀)稍微熬一下,再下鸡精、味精、胡椒粉、香油各少许搅匀,最后下入鳝鱼片、扇贝肉、菜脯干搅一下,不必等到粥面翻滚,撒入香菜即可离火上桌。

技术关键:

1、普宁豆酱的咸度足够,因此调味时不必再加盐。

2、煮粥过程中不可离人,要边煮边用勺子不断翻搅,待汤汁将要沸出时,就用勺子舀起一勺米汤搁在砂锅沿上,待粥水收浓、汤面下降后再将勺子里的米汤浇入锅内。

3、熬制砂锅粥的火候非常重要,最好是中小火慢熬,这样砂锅中的微量元素才能充分渗入粥内,米油和米香味也才能慢慢逸出,使粥变得粘稠香滑。

4、鳝鱼、扇贝极易成熟,最后下入、稍微一搅即可走菜,以免口感过于软烂。

我是 @杨小逗 ,一个热爱美食与烹饪的潮汕人,欢迎大家来到大潮汕做客!

user avatar

喝西北风算吗?


携新文诣张籍韩愈途中成

贾岛 〔唐代〕

袖有新成诗,欲见张韩老。青竹未生翼,一步万里道。

仰望青冥天,云雪压我脑。失却终南山,惆怅满怀抱。

安得西北风,身愿变蓬草。地只闻此语,突出惊我倒。


山下晚晴

崔曙 〔唐代〕

寥寥远天净,溪路何空濛。斜光照疏雨,秋气生白虹。
云尽山色暝,萧条西北风。故林归宿处,一叶下梧桐。


西北风

弘历 〔清代〕

昨盻西北风,时作时复止。今朝乃畅然,吹万势未已……


乾隆都写过N首以《西北风》为题的诗歌,看来天子偶尔也吃点绿色无公害的。

user avatar

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

重头戏不是杨梅也不是后面那三百颗荔枝,而是这个“芦橘”,也就是枇杷(。・ω・。)

长居北国的仓鼠当年四五月间来江宁城拜访朋友,在他校园里一处花圃看到长相奇特的大叶树,和树梢头金黄如鸡蛋的椭圆形果实,开始挺惊讶的,说这是什么水果,朋友答曰枇杷,也就你最喜欢的大吃货苏东坡诗里提到的芦橘是也( ̄▽ ̄)~*

这倒有意思,看着满树的枇杷,仓鼠心说长得不错,就很随意地跑到树下,踮脚尖儿从枝头扥了俩果子,随便擦擦外皮的毛毛,跟嘴里一咬——满口酸甜儿汁水儿,果肉挺软,有几颗大种子,皮儿不厚,挺好下口的(*・ω< )

那朋友先无可奈何一摊爪,然后追到树下说,这学校私产,你这死仓鼠上来就吃啊?(・`ω´・)

仓鼠已经很快消灭了俩,拍掉爪子里的果汁儿,说这是你们学校的私产?校规不准摘嘛?

那朋友叹口气说,教导主任查得紧,说咱站着的这一片儿树都是各路拜访学校的大神种的友谊木,有杨梅啊,枇杷啊,还有木梨啊小柚子啊之类,平时就是熟了也满地掉果子,谁敢乱摘……不过,校规真没明确规定,都是口头的( ̄. ̄)

仓鼠眨眨眼说,那管他呢,就一个两个,嘻嘻(*/ω\*)


结果没过多久,教导主任带着俩跟班儿从这儿经过,看到了一幕令他“难忘”的景象:

几个学生仓鼠在树下用树棍儿打果子,或者在树下捡果子;不仅仅是枇杷树,旁边儿还有学生仓鼠在捣鼓杨梅树低梢的果子……Σ(っ°Д°;)っ

教导主任顿时怒发上指冠,大喝一声“你们好大胆!”先冲枇杷树过去,怒喝是谁带头的,仓鼠于是把头从树叶里探出来说,抱歉啦……ψ(`∇´)ψ

那朋友赶紧跑粗来说,这位是从北方来的一大仓鼠,不太了解咱大学的规定啥的……┐(゚~゚)┌

那天之后,针对友谊林的禁止摘果口头警告被取消了,不过真的去摘果子的也没几个(^_-)

另外,仓鼠被禁止踏入这所大学校门,虽然也是口头的,但从那次之后仓鼠再也没去过(`Д´*)

因为……现在物流这么发达,早就吃枇杷吃到烦了,每年也就消火要吃╮(╯▽╰)╭


【今天跟一老朋友聊过去大学本科时代亲力亲为的气人事儿,突然想起来有这么一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哎呀,说到这句诗,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了那画面感十足的河鲜滋味。苏轼这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虽然我没法像苏轼那样,真切地在春风拂柳间,一边感受着蒌蒿的清香,一边期待着那令人生畏又魂牵梦绕的河豚,但我能“吃”的,可就多了去了!要说我“吃”过的诗中美食,那真是五花八门,数不胜数。不过,要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