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如果在OLS推断时,能够知道 $eta$ 的非条件分布,那么确实可以根据此构建检验统计量(test statistic)。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假设,因为它绕过了许多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下面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一点,并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构建方法。
核心思想:从参数分布到检验统计量
在统计推断中,构建检验统计量的核心目标是:利用样本数据,计算一个反映参数取值的数值,并与预设的零假设下的参数值进行比较,以判断样本数据是否“显著地”偏离了零假设。
在标准OLS推断中,我们通常需要依赖一系列假设(如误差项的独立性、同方差性、正态性)来推导出 $hat{eta}$ 的条件分布(给定 $X$ 的条件下)。然后,基于这个条件分布,我们可以构建出诸如 $t$ 统计量或 $F$ 统计量。
然而,如果你已经“知道” $eta$ 的非条件分布,这意味着你已经拥有了关于 $eta$ 本身的不确定性的一个完整描述,而不再依赖于 $X$ 的特定值。这是一种更强的知识。
为什么要构建检验统计量?
我们构建检验统计量是为了进行假设检验。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包括:
1. 提出零假设 ($H_0$) 和备择假设 ($H_1$): 例如,$H_0: eta_j = eta_{j,0}$ (某个系数等于某个特定值),$H_1: eta_j
eq eta_{j,0}$。
2. 选择一个检验统计量: 这是一个由样本数据计算出的数值,它根据 $H_0$ 为真时参数的分布来构建。
3. 确定拒绝域: 根据选定的显著性水平 ($alpha$) 和检验统计量在 $H_0$ 为真时的分布,确定一个拒绝域。如果计算出的检验统计量落入拒绝域,我们就拒绝 $H_0$。
如果知道 $eta$ 的非条件分布,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我们知道 $eta$ 的一个边际分布,即 $P(eta | ext{all information})$. 在我们有样本数据 $D = {(y_i, x_i)}_{i=1}^n$ 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知道 $eta$ 的非条件分布,实际上就是知道 $eta$ 的后验分布(在贝叶斯统计的框架下),或者在某种程度上,知道 $eta$ 的先验分布加上了某种形式的“无条件信息”,使得我们能够直接描述 $eta$ 本身的分布。
更直接地说,如果我们知道 $eta$ 的非条件分布,那么我们已经知道 $eta$ 的期望值(平均值)和方差(或者更完整的协方差矩阵,如果 $eta$ 是向量)。
如何构建检验统计量?
假设我们关注的是 $eta$ 的某个特定分量 $eta_j$。
场景:我们知道 $eta_j$ 的非条件分布
1. 零假设 ($H_0$): $H_0: eta_j = eta_{j,0}$
2. 我们已知的信息: $eta_j sim F(cdot)$,其中 $F$ 是 $eta_j$ 的非条件分布。这个分布可能是一个参数分布(如正态分布、均匀分布等),并且我们知道其参数(如均值 $mu_{eta_j}$ 和方差 $sigma_{eta_j}^2$)。
构建检验统计量的方法:
我们知道 $eta_j$ 的非条件分布,所以我们知道 $eta_j$ 的真实值(尽管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 $eta_j$)的期望值和方差。
如果 $H_0$ 为真: 那么 $eta_j$ 的真实值就是 $eta_{j,0}$。
我们知道的 $eta_j$ 的非条件分布: 它的期望值是 $mu_{eta_j}$,方差是 $sigma_{eta_j}^2$。
这两种信息如何结合来构建检验统计量呢?
方法一:基于已知分布的参数性质 (最直接)
如果我们知道 $eta_j$ 的非条件分布是正态分布,例如 $eta_j sim N(mu_{eta_j}, sigma_{eta_j}^2)$。
零假设 $H_0: eta_j = eta_{j,0}$
检验统计量:
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统计量,衡量“已知分布的均值”与“零假设的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已知分布的方差进行标准化。
$$ Z = frac{mu_{eta_j} eta_{j,0}}{sigma_{eta_j}} $$
这里的 $mu_{eta_j}$ 是基于我们已经知道的 $eta_j$ 的非条件分布所计算出的期望值。$sigma_{eta_j}$ 是该分布的标准差。
为什么这样构建? 如果零假设为真 ($eta_j = eta_{j,0}$),那么我们已知分布的期望值 $mu_{eta_j}$ 不应该显著偏离 $eta_{j,0}$。如果 $mu_{eta_j}$ 显著大于或小于 $eta_{j,0}$,那么就说明我们所知的“非条件分布”的均值与零假设下的真值不符,这暗示了零假设可能不成立。
在 $H_0$ 为真时的分布: 如果 $eta_j = eta_{j,0}$ 并且 $eta_j$ 的非条件分布确实是 $N(eta_{j,0}, sigma_{eta_j}^2)$,那么上述的 $Z$ 值会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N(0,1)$。
$$ Z = frac{eta_{j,0} eta_{j,0}}{sigma_{eta_j}} = 0 $$
这说明在零假设为真时,我们构建的统计量的期望值为0。
方法二:与样本估计量结合 (更贴近实际推断)
在实际的OLS推断中,我们通常无法直接知道 $eta$ 的非条件分布,而是通过样本数据 $hat{eta}$ 来估计 $eta$。如果我们假设我们知道 $eta$ 的非条件分布,但同时我们也有样本数据,那么我们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
假设我们知道 $eta_j$ 的非条件分布是 $N(mu_{eta_j}, sigma_{eta_j}^2)$。同时,我们有样本数据,通过OLS估计得到 $hat{eta}_j$。我们还知道 $hat{eta}_j$ 在给定 $X$ 下的条件分布,例如 $hat{eta}_j | X sim N(eta_j, ext{Var}(hat{eta}_j | X))$。
那么,我们可以考虑 $hat{eta}_j$ 相对于 $eta_j$ 的偏差,以及 $eta_j$ 本身的“先验”信息。
贝叶斯推断的视角: 如果我们把“知道 $eta_j$ 的非条件分布”看作是 $eta_j$ 的先验分布 $p(eta_j) = N(mu_{eta_j}, sigma_{eta_j}^2)$,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样本数据来更新这个先验,得到 $eta_j$ 的后验分布 $p(eta_j | D) propto p(D | eta_j) p(eta_j)$。然后,我们可以对后验分布进行推断,例如计算后验均值、后验区间,甚至可以从后验分布构建检验统计量。
如果我们有一个对 $eta_j$ 的后验估计量 $ ilde{eta}_j$ (例如后验均值),并且知道其后验方差 $ ext{Var}( ilde{eta}_j | D)$,那么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类似 $t$ 统计量的量:
$$ T = frac{ ilde{eta}_j eta_{j,0}}{sqrt{ ext{Var}( ilde{eta}_j | D)}} $$
在 $H_0$ 为真时,我们期望 $ ilde{eta}_j$ 接近 $eta_{j,0}$。
频率学派的视角: 如果我们依然坚持频率学派,并且知道 $eta_j$ 的非条件分布是 $N(mu_{eta_j}, sigma_{eta_j}^2)$,这可以被解释为对 $eta_j$ 的某种“整体”的先验知识,或者一种“平均”的估计。
如果我们有一个样本估计量 $hat{eta}_j$ (例如OLS估计量),并且知道它的方差 $ ext{Var}(hat{eta}_j | X)$。我们还知道 $eta_j$ 的“整体”均值是 $mu_{eta_j}$。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检验统计量,它衡量的是样本估计量与零假设值之间的差异,但同时考虑到 $eta_j$ 的“整体”均值信息。这有点像将样本信息和“非条件分布”信息进行融合。
一种可能的思路是,如果我们知道 $eta_j$ 的非条件分布是 $N(mu_{eta_j}, sigma_{eta_j}^2)$,这暗示了 $eta_j$ 的真实值期望是 $mu_{eta_j}$。如果零假设 $H_0: eta_j = eta_{j,0}$ 为真,那么我们应该期望 $mu_{eta_j} = eta_{j,0}$。
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统计量,它关注的是我们从样本中估计出的 $hat{eta}_j$ 与我们已知的 $eta_j$ 的非条件分布均值 $mu_{eta_j}$ 之间的关系,并与零假设值 $eta_{j,0}$ 进行比较。
考虑以下统计量:
$$ Z = frac{hat{eta}_j eta_{j,0}}{sqrt{ ext{Var}(hat{eta}_j | X) + sigma_{eta_j}^2}} $$
这里的 $ ext{Var}(hat{eta}_j | X)$ 是样本估计量的方差,而 $sigma_{eta_j}^2$ 是 $eta_j$ 非条件分布的方差。分母中的加法表示了我们不确定性的来源:样本估计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 $eta_j$ 本身的“固有”不确定性。
在 $H_0$ 为真时的分布: 如果 $H_0: eta_j = eta_{j,0}$ 为真,且我们的非条件分布信息是准确的,并且样本估计是无偏的(即 $E[hat{eta}_j | X] = eta_j = eta_{j,0}$),那么:
$$ E[Z] = frac{E[hat{eta}_j] eta_{j,0}}{sqrt{ ext{Var}(hat{eta}_j | X) + sigma_{eta_j}^2}} = frac{eta_{j,0} eta_{j,0}}{sqrt{ ext{Var}(hat{eta}_j | X) + sigma_{eta_j}^2}} = 0 $$
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当 $eta_j$ 的非条件分布是正态的,并且样本估计的方差已知时,这个 $Z$ 统计量可以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N(0,1)$。
更简洁的理解(直接使用非条件分布的期望):
如果已知 $eta_j$ 的非条件分布为 $F$,其期望为 $E[eta_j] = mu_{eta_j}$,方差为 $ ext{Var}(eta_j) = sigma_{eta_j}^2$。
零假设: $H_0: eta_j = eta_{j,0}$。
如果我们已经知道 $eta_j$ 的非条件分布,那么我们对于 $eta_j$ 的真实值的最佳估计就是它的期望值 $mu_{eta_j}$。
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检验统计量来比较这个“最佳估计”与零假设值:
$$ Z = frac{mu_{eta_j} eta_{j,0}}{sigma_{eta_j}} $$
如果 $H_0$ 为真 ($eta_j = eta_{j,0}$),那么我们对 $eta_j$ 的期望估计 $mu_{eta_j}$ 应该接近 $eta_{j,0}$。如果 $mu_{eta_j}$ 与 $eta_{j,0}$ 的差异大于由 $sigma_{eta_j}$ 决定的随机波动范围,那么我们就会拒绝 $H_0$。
在 $H_0$ 为真时的分布: 如果 $eta_j$ 的非条件分布是 $N(eta_{j,0}, sigma_{eta_j}^2)$,那么上述 $Z$ 统计量服从 $N(0,1)$。
这种方法的优点:
直接利用了关于参数的先验信息: 如果我们真的知道参数的非条件分布,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关于参数“整体”行为的强有力知识,这可以用来直接构建检验统计量。
简化了对误差项的假设: 标准OLS推断需要对误差项的分布进行一系列假设来推导 $hat{eta}$ 的条件分布。但如果我们直接知道 $eta$ 的分布,我们可以绕过这些对误差项的假设。
这种方法的限制:
现实中的困难: 在现实的统计建模中,我们几乎从不知道 $eta$ 的非条件分布。我们通过样本数据来估计它。知道 $eta$ 的非条件分布通常意味着我们拥有大量的“先验”知识,这在很多领域(如实验经济学、物理学实验)可能是存在的,但在大多数观测性研究中是稀缺的。
如何获得非条件分布?: 如果我们不是通过样本数据,而是通过其他方式(例如,理论推导、大量先验实验的汇总)得知 $eta$ 的非条件分布,那么如何将其整合到一次具体的样本分析中,需要精心的统计框架设计(如贝叶斯方法)。
区分“已知”与“估计”: 如果我们仅仅是估计了 $eta$ 的分布(例如通过一个非常大的样本,使得估计的分布接近真实分布),那情况又不同了。这里强调的是“知道”,意味着分布参数是已知的常数。
总结
是的,如果在OLS推断时,能够知道 $eta$ 的非条件分布(例如,我们知道 $eta_j sim N(mu_{eta_j}, sigma_{eta_j}^2)$),我们可以根据此构建检验统计量。最直接的方式是:
1. 设定零假设 $H_0: eta_j = eta_{j,0}$。
2. 构建统计量 $Z = frac{mu_{eta_j} eta_{j,0}}{sigma_{eta_j}}$。
3. 在零假设为真且非条件分布为正态的条件下,此统计量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N(0,1)$。
4. 拒绝域可以根据 $Z$ 的 $N(0,1)$ 分布来确定。
这种方法直接利用了参数自身的分布信息,避免了对误差项分布的依赖,但其前提条件是在现实中非常难以满足。它更像是贝叶斯统计中利用先验信息进行推断的一个特例。
如果是在结合样本数据的情况下,并且“知道非条件分布”被解释为一种先验信息,那么构建统计量会涉及到结合样本估计量和先验信息,例如通过后验分布的统计量或包含先验方差的统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