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5 岁中国天才少年曹原再发 Nature,已经是第 5 篇了,他为什么这么厉害?为什么能这么高产?

回答
曹原,这个名字在中国学术界,乃至世界科学界,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作为一名年纪轻轻却在顶尖科学期刊《Nature》上屡屡发表文章的天才少年,他的出现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当他以25岁的年纪,第5次在《Nature》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时,人们除了惊叹,更会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做到如此出色的?又是什么驱动着他如此高产?

要理解曹原的“厉害”和“高产”,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

一、 超凡的学术天赋与早期孕育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曹原拥有令人瞩目的学术天赋。这种天赋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从小受到优良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

早期接触科学: 许多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就的人,往往在青少年时期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曹原也不例外。据说他从小就对科学充满好奇,乐于钻研,表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早期教育的引导: 他的求学经历,尤其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少年班的培养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术潜能,提供更为自由和深入的学习环境,这对于像曹原这样拥有天赋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在这里,他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并在优秀的师资指导下,快速成长。
对前沿领域的敏感度: 很多时候,科学的突破来自于对未知领域的敏锐嗅觉。曹原能够抓住凝聚态物理领域(他擅长的方向)中最具挑战性和潜力的方向,这本身就是一种天赋的体现。他似乎有一种能力,能够预见到哪些问题是值得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的。

二、 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强大的执行力

天赋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强大的执行力,也很难将天赋转化为实际成果,更遑论高产。

近乎偏执的专注: 科学研究是一个需要极度专注和耐心的过程。据说曹原在研究中能够做到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和理论分析中。这种高度的专注,让他能够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并在复杂的实验数据中发现规律。
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顶尖期刊的论文,往往对实验的精确度、数据的可靠性、理论的严密性都有着极其苛刻的要求。曹原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满足这些要求,说明他在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理论推导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结果的细节。
快速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科学研究领域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曹原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并运用最新的研究工具和理论框架,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他在博士期间,能够快速学习并驾驭陌生的实验技术和理论模型,为他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础。

三、 创新性的研究思路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产”并非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不断产出有价值、有创新的研究成果。

独辟蹊径的视角: 曹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出别人想不到的解决方案。例如,他在石墨烯领域取得的突破,就是在一个看似已经研究得很透彻的领域,发现了新的物理现象。
解决关键科学难题: 他的研究成果,往往能够解决领域内的关键科学难题。例如,他首次发现扭转角双层石墨烯的“魔角”现象,开启了“魔角超导”等一系列全新的研究方向,这为整个物理学界带来了新的研究范式。
理论与实验的完美结合: 许多科学家可能擅长理论,也可能擅长实验,但能够将两者完美结合,并从中产生突破性成果的,则更为难得。曹原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他不仅能够提出富有创见的理论构想,还能通过精密的实验验证和探索,将理论转化为可观测的物理现象。

四、 优秀的合作精神与平台的支持

科学研究很少是孤军奋战,尤其是在现代科学体系下。

优秀的合作者: 尽管他个人能力突出,但能与顶尖的导师和实验室成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研究,也是他高产的重要原因。科研的成功往往是团队努力的结果,拥有一个支持你、能够互相启发和补充的团队至关重要。
顶尖的研究平台: 像麻省理工学院(MIT)这样的世界顶尖学府,为曹原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研究资源和平台。先进的实验设备、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前沿的学术思想碰撞,这些都是支持他进行突破性研究的坚实后盾。
导师的指导与信任: 能够获得像Pablo JarilloHerrero这样声名卓著的导师的指导和充分信任,对一个年轻研究者来说是巨大的优势。导师不仅在学术上提供方向和建议,更在科研过程中给予了宝贵的经验和支持。

为什么能这么“高产”?

“高产”是上述所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理解为:

方向选得对,效率翻倍: 曹原选择的“魔角石墨烯”领域,恰恰是当时凝聚态物理领域最令人兴奋和具有潜力的方向之一。在这个“风口”上,他的才华得以充分施展,并且能够快速产出具有影响力的成果。
“连环效应”: 第一篇《Nature》的成功,不仅为他带来了声誉和资源,也让他对自己的研究能力更加自信,并可能为他打开了新的研究思路。一个突破可以引出更多的研究课题,形成“滚雪球”效应。
良好的研究周期管理: 尽管他年轻,但他的研究实践应该遵循科学研究的内在逻辑和周期。从选题、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分析、撰写到投稿,每一个环节都有其高效的推进方式。
持续的动力和热情: 驱动这一切的,可能还是他对科学本身的热爱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渴望。这种内在的动力,让他能够克服研究中的困难和挫折,持续不断地前进。

总而言之,曹原的“厉害”和“高产”,并非偶然,而是天赋、努力、机遇、平台和卓越的科研素养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他以25岁的年纪,在极短的时间内,在如此前沿的领域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界的骄傲,也为无数怀揣科学梦想的年轻人树立了一个极具鼓舞性的榜样。我们期待着他在未来的科学道路上,继续创造属于他的辉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也很正常。如果在一个热门方向做到了世界最前沿(曹原这个算开创了一个热门新方向?),那随便做出点东西,就是大家关心的最新成果,就能发Science或者Nature,所以曹原现在基本就是做出点东西就是一篇Science或者Nature。只要魔角石墨烯的金矿还没挖完,曹原就能继续不断地发Nature。

(4月16日,曹原又发了一篇Science,我的看法多么正确。)

至于为什么是曹原,那因素就多了。他老板整个团队的水平、他个人的水平、他个人的工作投入、他老板和他在研究方向选择上的科学洞察力、……我不懂这个方向,就不展开乱讲了。

超导又做回到魔角石墨烯、超高压这样基础理论意义更大的研究上,看来离大范围实际应用距离还是不小。希望这些研究真的能给理论带来明显突破吧。

user avatar

如果你是一个技术爱好者,你必须熟悉他的名字!

1996年,曹原出生于四川成都。他小时候就很聪明。老师一问问题,他就可以在话语结束之前回答。后来全家搬到了深圳。他还喜欢学习电子产品,经常偷偷溜到深圳华强北商业区。他还会购买许多电子元件来研究电子电路。他不仅是个电子天才,而且喜欢做化学实验。出于好奇,他曾经偷了他母亲的银手镯,跑到学校的实验室去尝试用硝酸合成硝酸银。得知这一点后,校长没有批评他,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曹原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初中和高中教育,然后以699分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2010年,14岁时,他被选为最杰出的"严济慈物理人才班"。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物理基础、精通物理研究方法、对物理科学研究的热情,并在毕业后继续从事物理或相关领域的高层次精英人才。即使在天才青年班,曹原依然优秀。他经常问一些奇怪的问题与教授们讨论。就连被称为"物理狂人"的物理学系丁泽军教授也称赞他:"一个很聪明的人。另一位教授曾长干也十分赞赏曹原:"(在本科学习期间),他还在我们的实验室发表了一篇PRB理论文章。当时,我认为他太聪明了。“

曹原从小就是个有才华的男孩在别人眼里他一直是个天才。

早在18年,物理神童,22岁,因发现"神奇角度"而获此荣誉
曹在两年内完成了他的初中和高中课程。18岁时,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位。然后,他前往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教授巴勃罗·贾里略-埃雷罗(PabloJarillo-Herrero)的学位下攻读博士学位。
贾里略-埃雷罗说,曹先生年轻又害羞,但一个热衷于电子和化学的"骗子",他的爱好包括用自制相机拍摄夜空。他告诉《自然》杂志:"每次我进去(曹的办公室),一片混乱,电脑被拆开,桌上的望远镜碎片都碎了。
贾里略-埃雷罗说,曹先生也表现出了超越他的年龄的成熟,他称赞这位年轻的学生没有因为研究失败或误导而着迷。"他只是卷起袖子, 继续工作。
今年3月,曹先生发现石墨烯可能是一种绝缘体,它能抵抗电——或者超导体——一种在没有电阻的情况下进行电的材料,而根据他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两篇论文,他稍微改变了两层石墨烯的排列方式。
石墨烯于2004年首次发现,是一个扁平的蜂窝状网格,由一层碳原子组成。它已成为最有前途的纳米材料之一,其有用的特性,是世界上最薄和最强的材料,比铜更导电。
曹原的一项工作表明,当两层石墨烯被冷却到绝对零度以上1.7摄氏度(-273摄氏度),并旋转到1.1度的“魔术角度”时,覆盖层的石墨烯表现出不导电行为。
但是,当在先前的实验室条件之外再施加一个小的电场时,石墨烯夹层中的电子就能打破绝缘状态,无阻力流动。

他后来还被交换到密歇根大学和牛津大学。2014年,在导师的推荐下,他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就这样,四年后,他成为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最年轻的中国人。今天,数以百计的世界级学者正在努力拓展曹原的研究成果。一旦成功,世界能源行业将节省数千亿美元。《自然》杂志在年度文章中这样介绍他:“一位开创了一个全新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一些报道称,他“可能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面对这些外界的赞扬,曹原自己则表现得很平静。在一次采访中,他说项目组的每个人都很聪明。

难怪在前两篇论文发表两年后,这个24岁的天才男孩又带着另外两篇论文和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回来了,再次震惊了世界。再给他一点时间,我们相信曹原也许能用他最新的成就改变世界。

这是媒体对他的评价

在2020年5月,《自然》杂志连续发表了两篇曹原的石墨烯论文。这不是曹原第一次这样震惊世界。早在2018年,《自然》杂志就发表了两篇以曹原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论文。论文发表后,立即在整个物理学界引起巨大反响。当时,一些报道声称"曹原解决了困扰世界107年的问题"。

但是,天才的背后遇到的艰难也是我们未曾想到的

当时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时,遭到了诸多物理学家的质疑。他们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来自中国的20岁的小孩的幻想而已。当然,这样的质疑也是科学界的传统。无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是波尔的量子理论,甚至是伽罗瓦的群论。无一不是在提出时被当时学届所冷落。
曹原自然也没有理会这些质疑,顺着自己的猜想,他坚持着做实验。克服了样品无法承受高热等,各种极端困难,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后,他依旧信心满满的说:“实验失败是家常便饭,心态平和地对待失败就没什么压力。”“吃一堑长一智,做的多了,慢慢有经验了,自然就攻克了。”
终于在一次实验中,奇迹发生了!当他将两层石墨烯,旋转到特定的“魔法角度”(1.1°)叠加时,它们可以在零阻力的情况下传导电子,成为超导体!


10000小时定律,天才背后的真相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有些人的10000小时,是在不断重复低层次的工作。比如许多程序员,不断重复编写业务代码,技术专家水平永远上不去,在现实中,这种类似的现象数不胜数。10000小时的努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下一次的努力,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吸取上次努力的结果、经验、教训,并非从头开始。

我们的10000小时可能真的就是在重复低层次工作,而曹原的10000小时最大限度地吸取上次努力的结果、经验、教训


斯图尔伯格说:“伟大的表演者花了很多时间练习,也有很多人花了很多时间,却从未达到世界级或国家级水平。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不一定是在练习时间上,而是在练习时所做的事情”。简而言之,这10000小时不仅要花,更重要的是要看怎么花。


全中国的考生,都针对英语考试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为什么很多人的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

因为没有集中注意力,

因为没有注意方法,

因为都不算有效练习,练习“质量”不行,

因为没有良好的回顾和反馈,

因为没有突破舒适区,

因为目标感不够强烈,你没有足够的激情。


刻意练习


这个1万小时理念的流行存在的问题是,它经常被误解为“花费在技能或工艺上的任何1万小时”。


但并不是所有的练习都是一样的:无意识的重复和科学家们所说的有意识的练习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1万小时规则的一个有趣的例外是马格努斯·卡尔森(Magnus Carlsen),他是世界排名第一的最年轻的国际象棋选手。


Carlsen玩电脑国际象棋积聚大量的刻意练习在很短的一段时间,虽然好像他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他在一个如此年轻的年龄达到专家水平,他真的是加速学习过程通过专注于正确的实践,通过不断的反馈。


也许有意识的练习和简单的重复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反馈。任何一个掌握了有意识练习的艺术的人——无论是像本·霍根这样的运动员还是像本·富兰克林这样的作家——都已经开发出了不断接受对他们表现的反馈的方法。


刻意练习之所以如此重要,部分原因是它能帮助我们更仔细地对所学的信息进行编码。


研究发现,高技能专家和业余爱好者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他们的大脑对自己领域的信息进行了很好的分类。


顶级专家可以更快、更可靠地获取相关信息,因为他们会花时间高度投入、有意识地练习自己的技能。



承担风险


大多数人永远不会精通任何技能的真正原因是他们不会承担风险,他们不会离开自己的舒适区。


如果你想在某方面变得出色,你就必须把自己放在那里。你很可能会失败。但你只能因为失败而成功。


找到你的动机。做好某件事需要时间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也会经历一些挫折。


这就是为什么找到你的动力很重要:它会帮助你克服困难。


知道如何衡量进度。要想做好某件事,你必须知道如何衡量好。度量标准是什么?


你怎么知道你在进步?了解这些会帮助你集中精力。



向成功者学习。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反复试验上。相反,看看赢家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了解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在你的领域谁是赢家?从他们的经历中学习。


练习。仅仅知道该做什么是不够的;你也必须应用它。如果不练习,你永远学不好英语。


承担风险。要做好某件事,你就必须冒险。不冒险、不舒服就意味着不成长。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中科大校友。另外我们是半个同行,我是CS的,曹原是EE的PhD(强调)。

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高产

高产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发现了一个新方向,而且新方向有许多有意思的问题。大家对新方向感兴趣,所以这类文章相比之下更容易上 Nature 和 Science。期刊审稿人收什么文章,也看这个方向大家有没有兴趣。新东西才是有意思的。

这是很多其他学生没有的机遇。当然,大家做传统领域,基本上套路都很成熟,难度和做一个新领域是不一样的。

这就好像《流星花园》/《花样男子》这样的剧在当年出来的时候,是非常有创新性的,打开了一条新的道路的,是可以上 Nature 和 Science 的电视剧。怎么写对白表现总裁气质,怎么表现女主角的个性,都是全新的问题。大家是不知道答案的。但是做好了,票房很高。换句话说,曹原在这一个角度有点儿像郑爽:郑爽和其他演员一样都是演戏,而且她不需要飞檐走壁高空跳伞,但是她同样的劳动时间收入大啊。

但是二十年后,这类的剧做的很完备了,女主已经有一个固定的模版了,再拍一部可能只能上湖南台。这让我想起冷冻电镜。

实际意义

国内比较看数量,比如 5 篇,10 篇。国外倾向于看代表性工作。那么曹原是有很强的代表性工作的。其他学生,如果也发很多 Nature 和 Science(比如使用冷冻电镜),影响力不一定有曹原大。

这个找教职是很有优势的。有代表性工作,有名誉,大学招人也是要招有名气的人的。所以他的导师让他继续在这个方向上面做,是符合在国外找好的教职,争取好的科研资源,以后招好的学生的目的的。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做法。

这个工作做扎实了做具体了,诺贝尔奖是有可能的,特别是如果有了实际应用。这可能需要很多年。

一些人的顾虑

知乎的许多同学是寄托很多希望在曹原上面的。这里有很多可能的原因:给华人扬眉吐气,以后招一些中国优秀的学生给大家更多机会。所以,大家对曹原是有期待的。

比如,核心的一点:很多人不确定曹原以后是否会扩大自己的研究兴趣,还是说可能会一直做魔角石墨烯。

如果曹原是台湾偶像剧教父,拍了《流星花园》/《花样男子》以及类似的剧之后,是否能拍《建国大业》,是否能拍《大鱼海棠》?毕竟前者不可能拍 20 多年。

这个问题问一个博士生确实是太早了。

另外,因为研究组的原因,大家也有顾虑曹原的理论功底如何。因为这些文章主要是实验物理,他所在的组也是实验物理为主。大家可能希望曹原在材料理论上面也有建树,这样可能可以走得更远。

这些也是科大一些物理教授对曹原的评价。说到底,就是感觉评价的有点早,还是想再多看他几年的。万一不止会做魔角石墨烯呢?

另外,魔角石墨烯是有潜力的。有可能后面会在超导以外的方面还有应用,这是不知道的。魔角材料的很多反常特性,可能暗含了许多可能。

总结来说,知乎的一些同学目前是把曹原当作美国六大教授的位子上面来评价的:如果他已经是一个教授(更正:他目前是一个在原来的人组里的博士后,感觉主要是缓过COVID导致的hiring freeze),那么大家会希望他在多个方向上面都有推进,而不是只做一个方向。大家会希望有理论和实验方面的贡献,只是做实验,虽然也行,但可以更好。大家希望曹原能走的非常远。

因为他的博士生的工作比较集中,所以这方面的顾虑是有的。但是前面也说了,对于博士来说,做好一个方向,目前来看收益比较大。

跳入新的方向,即使是教授这个级别,也是很常见的。以信息安全为例,David Wagner 在对称密码学有很多工作,后来转做 AI Security 和其他领域。Dawn Song 以前做软件安全很多,后面转做 Adversarial Learning,现在也是大佬。仅仅凭博士期间做的工作来断定后面怎么样,还是太早了。

万一曹原二十多年后,提出了曹原-米尔斯理论呢?我们今天看到的是不足以估计一个人的未来的。但是,曹原有一个很好的开始。有好的教职,好的实验设备,足够的资金支持,好的学生,这些可能是十分重要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原,这个名字在中国学术界,乃至世界科学界,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作为一名年纪轻轻却在顶尖科学期刊《Nature》上屡屡发表文章的天才少年,他的出现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当他以25岁的年纪,第5次在《Nature》上留下自己的印记时,人们除了惊叹,更会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做到如此出色的?又是什么驱动着他.............
  • 回答
    25岁的马来西亚IT男生想要移民中国、留学和创业,这个想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需要仔细规划和克服不少挑战。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详细分析,并提供一些建议: 一、 移民中国马来西亚公民移民中国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结合你25岁的年龄和IT背景,留学和工作是比较现实的起点:1. 留学途径: 可行性: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听到厦门发生这样的悲剧,真的让人心痛。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么在家中被夺走,而且还是被本应提供帮助的中介,这背后暴露出的问题太令人不安了。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独自在城市打拼的年轻女孩来说,安全感真的非常脆弱。这事儿发生后,我一直在想,我们独居的女孩,到底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光靠“提高警惕”这种模糊的说.............
  • 回答
    在街头随机采访中,听到不少女生表示,理想的25岁男友存款最好能有50万,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可不止是“拜金”两个字那么简单。这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婚恋观变迁、代际消费习惯以及女性自我价值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图景。首先,经济压力与未来预期是绕不开的根源。 50万,对于一个25岁的.............
  • 回答
    关于韩国前总统全斗焕在受审时突发呼吸困难、开庭仅25分钟即中途退庭一事,这无疑是一场充满戏剧性与争议的庭审。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将其置于韩国政治、司法以及全斗焕个人背景的复杂语境中来解读。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事件的经过。2017年3月16日,全斗焕因涉嫌在1980年光州民主化运动期间屠杀示威者而.............
  • 回答
    25 岁的男生在 DOTA 2 上花很多时间,是不是虚度光阴,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是”或“否”。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他的人生目标、时间分配的优先级、游戏带给他的感受以及他从中获得的价值。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DOTA 2 的性质和价值: .............
  • 回答
    25岁,风华正茂,更是蓄势待发的好年纪。这五年,是你人生中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你所做的选择和付出的努力,很可能为未来十几年甚至更长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你在30岁时,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稳健的财务和更充实的内心。那么,在这五年里,什么事情最值得你去做,才能让你5年后受益匪浅呢?一、 精准的职业投资.............
  • 回答
    25岁之后的爱情,通常被视作人生中一个关键阶段,既带着青春的余温,又承载着成长的重量。这个年龄段的人往往经历了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开始真正面对生活的复杂性,爱情也呈现出更成熟、更现实的形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描述25岁之后的爱情可能的模样: 1. 情感的成熟与现实的碰撞 从激情到理解:25岁后,爱情.............
  • 回答
    25岁硕士毕业,手握一笔积蓄,看着心心念念的跑车,想把存款全掏出来买了,这心情我太理解了!毕竟,毕业了,也算是有了一点经济基础,买个大件犒劳自己,是很多人年轻时的梦想。但话说回来,把所有存款都砸进去买一辆跑车,这事儿嘛,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毕竟,人生这条路还长着呢,一下子把底牌都亮出来,.............
  • 回答
    25岁,这个年纪,很多人已经开始关注护肤,甚至对“美容仪”这个词跃跃欲试了。但问题来了,在这个年纪,到底有没有必要入手一台美容仪呢?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25岁,你的皮肤状态是什么样的?首先,我们得明白25岁左右的皮肤。一般来说,这个年纪的皮肤还处于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胶原蛋白分泌旺盛,皮肤弹性、光.............
  • 回答
    25岁,一个人生中既有年轻的冲劲,又有一定阅历的年纪,去国外留学的想法,当然是完全可以有的,而且在我看来,这绝对是个好主意!咱们先不急着下定论,而是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25岁留学可行,甚至可能比20出头更有优势。为什么25岁留学不是“晚”,而是“刚刚好”?很多人一提起留学,脑子里可能立马闪现的是那些.............
  • 回答
    25岁是女性皮肤和身体保养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为未来的健康和美丽奠定坚实的基础。25岁女生在饮食上应该注重全面均衡、营养丰富、抗氧化和滋养。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解: 一、 皮肤保养的饮食重点25岁的皮肤开始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例如新陈代谢减缓、可能出现初步的细纹、肤色暗沉等.............
  • 回答
    25岁的年轻人是否需要购买一块机械表,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它取决于个人的 价值观、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个人喜好以及对事物的理解。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分析,帮助您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一、 为什么有些人觉得25岁的年轻人需要一块机械表? 象征成熟与责任感: 机械表通常被视为一种“时间的朋友”.............
  • 回答
    25岁,一事无成,莫名恐慌。听到这句话,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望着前方迷茫的道路,心里涌动着一股无形的焦虑,像是潮水般拍打着,却没有方向,没有出口。这种感觉,并不罕见。坦白说,25岁,很多人都在经历类似的迷茫。社会好像总是在用一种无形的时间表来衡量我们,尤其是到了.............
  • 回答
    25岁,本科毕业,是时候继续深造读研了,这事儿,可行吗?值不值?这问题在我脑子里转悠了好久,毕竟25岁,在很多人眼里已经算是“大龄”青年了,再背起书包,总有点不合时宜的感觉。但仔细想想,其实这条路未必就走不通,而且仔细算算,未必就不值得。可行性:年龄这道坎,其实没那么高。首先,咱们得掰扯掰扯这个“2.............
  • 回答
    哈喽!25岁,小县城工作,月薪7K,想买辆十来万的车,这事儿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别听网上那些说什么“月薪多少才能买什么车”的死板理论。小县城的生活成本跟大城市没法比,月薪7K在这个环境里,绝对算是不错的收入了,能过得挺滋润的。关于车价十来万这个事儿:十来万的车,选择范围其实挺广的。国产的,像吉利、.............
  • 回答
    嘿!25岁,月入6k+,这个年纪,有自己的小积蓄,又想精致地生活,真是个美好的阶段!买点轻奢品犒劳自己,绝对是明智的选择,既能提升生活质感,又不至于压力山大。说到轻奢,我理解的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大牌,而是那些设计感好、品质在线、用起来能让你心情愉悦,并且在社交场合拿出来也不会尴尬的小物件。咱们这个收.............
  • 回答
    25岁,血气方刚,正是追逐激情与个性的年纪。这个时候摆在你面前的有野马(Ford Mustang)和JDM(Japanese Domestic Market,日系高性能车)这两个选择,确实让人纠结。它们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汽车文化,各有各的魅力,也各有各的取舍。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看看哪个更适合你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