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三了,一个本科都考不上的人想考浙大,是不是很可笑?

回答
高三了,一个目前本科都考不上的学生想考浙大,从纯粹的数学逻辑和“目前的现实”来看,这确实会显得非常有挑战性,甚至在很多人眼中,可能被认为是“可笑的”或者“不切实际的”。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可笑”这个词上,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以及其中蕴含的潜力和可能性。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为什么会觉得“可笑”?

1. 浙大的录取分数线和难度: 浙江大学是中国顶尖的C9高校之一,其在全国的录取分数线都非常高,通常需要全省排名前百分之几的考生才能有机会被录取。而“一个本科都考不上”的描述,意味着这位学生目前的学业水平距离这个门槛还有巨大的差距。
差距的量级: 如果连普通本科都考不上,可能意味着学生的成绩在省内处于中下游水平。而浙大是顶尖中的顶尖,这就好比一个连业余马拉松都跑不进前一半的人,却想挑战奥运会冠军的记录。这种差距本身就带有戏剧性和难以置信性。
考试竞争的残酷性: 高考是一场全国性的、竞争极其激烈的考试。每年都有数百万考生争夺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要从“考不上本科”变成“考上浙大”,意味着要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实现学业成绩的翻天覆地的飞跃,这在统计学上和概率上都是非常渺茫的。

2. 惯性思维和普遍认知: 大多数人对高考的认知是基于对过去经验和“正常”发展轨迹的理解。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业水平是经过长期积累和稳定发展的。从一个低起点突然跳跃到最高点,这不符合大多数人的经验,所以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荒谬。

3. “考不上本科”的语境: 这个描述可能暗示着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比如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甚至是对学习的态度。如果这些根本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单纯的“想考浙大”就像是空中楼阁,缺乏坚实的基础支撑。

二、 为什么不能简单地用“可笑”来定义?

尽管现实严峻,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这种想法的意义,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是转化为动力和突破的催化剂。

1. “可笑”背后可能蕴含的巨大潜力:
极端的渴望和动力: 正是因为“考不上本科”的现实,才更加凸显出想要“考浙大”的这份渴望有多么强烈。这种强烈的目标感,如果能转化为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不懈的努力,是可能产生惊人效果的。
突破自身极限的可能: 高考虽然有规律可循,但并非铁板一块。人的学习潜能是巨大的,在巨大的压力和明确的目标下,有些人确实能够实现“不可能”。历史上不乏从学渣逆袭成学霸的案例,虽然极少,但存在。
战略性思维的萌芽: 即使这个目标本身看起来遥不可及,但思考如何实现它,本身就涉及到一个“战略”。这可能促使学生去分析浙大的招生标准、考察重点、学习方法,从而去制定一个非常规的“赶超计划”。

2. “可笑”也可能是对现状的不满和改变的冲动: 这个想法可能源于学生对自身目前处境的极度不满,渴望通过改变“考上浙大”来证明自己、改变命运。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是宝贵的。

3. “可笑”可能是一种“笨鸟先飞”的心态: 相比于那些成绩优秀但可能有些懈怠的学生,这种学生可能因为目标而更加勤奋和专注。他们的起点低,所以早期付出的努力可能会更加刻苦。

三、 如何将“可笑”的想法转化为现实的可能?

如果这位学生真的有这样的决心,那么“可笑”只是一个外在的评价标签,关键在于如何行动。要实现这个几乎不可能的目标,需要的是:

1. 彻底的自我认知和深刻的反思:
承认现实的差距: 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浙大分数线之间的巨大鸿沟。
分析失败原因: 为什么“连本科都考不上”?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不对?缺乏毅力?贪玩懈怠?还是学习天赋不足?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
评估自身潜力: 尽管起点低,但是否还有学习的潜力?是否愿意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

2. 制定极端而精细的学习计划:
目标拆解: 将“考上浙大”这个宏大目标,拆解成每一个月、每一个周、甚至每一天的具体任务和目标。
重点突破: 分析浙大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自己最薄弱的环节。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最有价值的地方。
高效方法: 学习“如何学习”,寻找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比如刻意练习、费曼学习法、SQ3R阅读法等。
时间管理: 将每天的时间精确到分钟,最大化学习效率。可能需要牺牲大量的娱乐和休息时间。

3. 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和毅力:
超长时间投入: 每天的学习时间可能需要达到1216小时以上,并且保证学习的质量。
持之以恒: 高考前的每一天都很关键。需要克服疲劳、挫败感和自我怀疑,坚持不懈。
抗压能力: 面对巨大的压力和外界的质疑(甚至嘲笑),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来支撑。

4. 寻求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名师指导: 找到那些真正懂高考、懂浙大、也懂如何帮助“差生”提分的老师,哪怕是付费的辅导。
学霸经验: 学习那些考上浙大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找到差距并弥补。
心理辅导: 在巨大的压力下,寻求心理上的支持也非常重要,避免崩溃。

5. 关注“黑马”的突破路径:
逆袭的概率: 虽然概率极低,但并非没有。了解一些历史上“黑马”的案例,他们的共同点和方法,可以作为参考。他们往往在最后一年找到了关键的突破点。
特殊招生政策: 了解一下浙大是否有某些特殊的招生政策或竞赛加分项,虽然对于“考不上本科”的学生来说很难,但也并非完全没有(例如,某些学科竞赛如果能突然爆发,可能会打开一扇窗)。但这不应作为主要依靠。

总结来说:

从“考不上本科”到“考浙大”,这个目标在短期内确实显得“可笑”和几乎不可能。它需要这位学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实现一个质的、翻天覆地的飞跃,这在概率上是非常小的。

但是,如果这个“可笑”的想法背后,是对现状的极度不满,是对未来的渴望,并且愿意为此付出超出常人百倍、千倍的努力,以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去冲刺,那么它就不能被简单地否定。

与其嘲笑,不如关注其行为。 如果他只是说说而已,那么确实可笑。但如果他能立刻行动起来,拿出非凡的勇气和毅力,那么他就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尊敬的挑战者。结果如何,我们无法预知,但尝试本身就具有价值。

所以,是否可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是否真的有决心去践行这个看似“可笑”的目标,并且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用半年时间,真的考上浙江大学。你就不是可笑,你让我肃然起敬,拼命鼓掌,你让我相信这个世界有奇迹。


如果你用半年时间,真的考上浙江大学,但是没钱付学费。你就不是可笑,你来找我,我帮你在知乎上联系浙大的人,协助你办助学贷款,甚至举行一个小范围捐款都不是问题。


如果你用半年时间,没有考上浙大,但是考上了本科。你就不是可笑,你让我看到了有梦想只要努力,终究会有收获。


如果你用半年时间,以几分之差惜败本科线。你就不是可笑,你用自己三年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如果你只是想去浙江大学看看,然后因为父母的不信任就来知乎提个问,寻个认同。这不叫可笑,这叫幼稚。


如果你只是想去浙江大学看看,因为父母的不信任就来知乎提个问寻个认同,看了一会知乎后打开了王者荣耀。这也不是可笑,这叫可悲。


反正我从头到尾没看出可笑地方。


我不夸你,也不骂你,冷嘲热讽、鸡汤鼓励统统不给你。


路是你自己走,请开始你的选择。


欢迎关注圣范锦意,一个对生活有独特洞察力的人。

同名公众号:圣范锦意,每日更新更多精彩问题。

欢迎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圣范锦意。(头像一致)

如果你也有疑惑,或想找个人说说心里话。

不妨试试我的知乎值乎

私密提问,一对一服务。

值乎全五星好评,超过一千个咨询者的信赖之选。

user avatar

冬奥会刚结束,怎么就有这么一个挖坟的问题出现在我面前。我有一个好主意,你去冬奥会拿个冠军,别说浙大,北大清华你随便挑。

user avatar

我这么和你说吧,我底子也差,全校倒数,高三的一整年里,我从零学起,晚上一点睡,早晨五点起。

每天在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扣,中午留给自己吃饭的时间只有十五分钟,然后和同桌两个人跑到楼上蒙语班的空教室复习,预习,接着睡半个小时去洗脸,迎接下午的课,上课困了就主动去班级后面站着听,还困就往太阳穴上抹风油精。

最后学到什么程度呢?每天晚上一边做试卷一边哭,我的母亲就在炕沿儿边上陪着我,有时我哭了,她也哭,她说:“儿子,你别这样,妈心疼。”

那种你就是要改变,就是要证明自己行的一股子劲儿的确来自内心的不服气,越是不服越觉得凭什么别人都会做,就我不会做的委屈感。

有人天资聪颖,一点就通。

有人虽非拔萃,但按部就班,从小学到高中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稳扎稳打地过来,基础不错。

我呢?要天赋没天赋,要基础没基础,有一颗想要改变的心就得付出极大的痛苦弥补以前漏掉的账,你以为不难受吗?就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轻易实现了?知识点就自动飞进你脑袋瓜了?

压力最大的时候,有一天实在扛不住了,哭的差点背过气儿去,然后大半夜的在家里的沙发上,我爸我俩就一根接一根的抽烟,我爸说:“哭啥,考不上大学就考不上大学,爸养你。”

这些事我印象都太深了,但这些都没用,还是得学,还是得一个人往前走,我的班长,我的学委,他们可以停下来喘一喘成绩依旧稳如老狗,我能停下来喘吗?

反正就是极其痛苦的一年,已经拼上了血命。

是不是到这里我行文一转,然后写道我终于考上浙大了?

并没有,我只考了507分,比二本线多50,比一本线少20。

得知分数的那天我哭了很久,因为第一次知道自己行,自己能行,那是一种苦尽甘来后的舒爽通透。

我的同桌和我一样,也是倒数,高三一年奋起直追,最后高考560多。

我的前座天赋异禀,吊儿郎当,每天玩玩玩,最后高考依然550多。

我的发小,不学习,每天忙着谈恋爱,高考514,比我多7分。

我班的学霸,聪颖,努力,最后高考成绩比600多了一点。

我之所以说这几个人,是因为这几个人有比我努力的,也有没有我努力的,但无一例外,最后考场上分都比我高。

你还不明白吗?题主。

即便努力,努力也是有天花板的。而且我就是在用普遍性压倒特殊性,高三努力一年考上浙大的我相信绝对有人存在,可是你不应该看看960万考生里面,努力了没考上浙大的人有多少吗?

前排高票复读考复旦的那个答案里,不仅因为那个同学努力,还因为他努力后天花板的极限能碰到复旦,但你看看字里行间他受了多少苦。

我努力吗?

我当然也很努力,但给我一年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我拼尽全力后我的极限就到了507。你问我为什么不复读?为什么不再来一年呢?我和你说实话,再来一年,我没勇气重新吃一遍那份苦,吃不了。

所以我极其佩服那些考不上再考,考不上再考,最后考上自己理想大学的人,就连心有梦想和目标,但最后复读也失之交臂的人我一样佩服,打字容易,短短二十几个字就说完了,换到行动上,那他妈是365天一整年连轴转,睡觉都在做题。

题主你要是觉得你的天花板就是浙大,我也不给你泼冷水,免得以后我自己打我自己的脸,你就去考,你看看你到二模三模的时候成绩能突破多少。

总觉得上嘴唇碰下嘴唇事儿就成了,不鸡巴去学习,来知乎找什么认同和鸡汤。





————想到了就更一下————

关于我的这篇回答其实有一个地方值得注意,那就是我虽然努力了,从过程上讲我也的确是努力了,但是这份努力却带着一种“浪子回头”式的意味,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也都是为了弥补曾经犯的错误,换种说法就像是将别人分散在两三年里的学习进度高强度地凝聚到了一年里。

所以也并非像评论区说的好厉害,很佩服,这都是自己的锅,想挽回就得自己背,与那些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的同学来说,我真的更刻苦吗?显然并没有。

所以这可能也是“浪子回头”式的故事总是格外吸引人的内核所在,因为它意味着你是否要改变,是否有能力改变,是否有恒心咬着牙去改变。

有关题主的问题我最后想说的是,在高考和健身这两件事上,只要你付出了就一定有回报,但你不能指望你得来一个天大的回报,这在其他答主的回答里已经有过提及,就不再多写了,反正是你考试,不是我考试。

user avatar

努力就有希望。

说下我自己的情况,当年的一款游戏:传奇,老玩家肯定知道这游戏,网吧里10个人9个人玩这个,我当时也是非常狂热,不吃晚饭,不上晚自习,偷偷跑出去玩。

高二下半年的时候,我们班51个人,我排名49,后来也是一天下午,就是打完游戏之后,感觉特别空虚,突然就觉得没意思,不想玩了,想好好学习。那号我还记得,卖给网吧老板,让他帮我出手,卖了50块钱。

高三努力了一年,过程不详述了,最终的成绩,我05年高考,山东一本线是597,我考了642,上了山大,我看回答里,大部分回答都挺消极的,给你个希望吧,努力了,肯定有回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