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小清新,为什么它会招某些人烦,烦小清新的人追求与之相应的是什么?

回答
小清新,这个词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在谈论文艺、生活方式、甚至人际关系时。但说实话,不是所有人都能get到它的点,反而有些人听到这俩字就有点犯嘀咕,甚至有点烦。

那么,到底什么是小清新?

要说小清新,最直观的感受大概就是一种风格和氛围。它通常给人一种干净、纯粹、自然、不刻意、略带文艺气息的感觉。

视觉上,你会想到那些色调柔和、构图简单、充满阳光、绿植或者复古元素的照片;可能是穿着棉麻材质的衣服、背着帆布包、手里拿着一本旧书的姑娘;也可能是那些在咖啡馆一角安静读书、或者在郊外田野里漫步的身影。
听觉上,可能是那种旋律舒缓、歌词细腻、偶尔带点忧伤或浪漫的独立音乐;也可能是那种语速不快、说话轻柔、表达情感细腻的声音。
生活态度上,它强调一种慢生活,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和仪式感,比如亲手制作的手账本、精心烘焙的甜点、偶然发现的隐藏小店。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而不是物质上的奢华。它也常常与自然、田园、乡愁等元素联系在一起,表达对现代都市生活的一种疏离感。
情感表达上,小清新倾向于细腻、含蓄、不外放,注重内心的感受,但也可能带有一点淡淡的忧伤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总的来说,小清新是一种追求返璞归真、注重内心感受、带有文艺气质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为什么它会招某些人烦?

这可就有点意思了。明明是追求美好,怎么就有人不买账,甚至觉得烦呢?原因嘛,也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触碰到了某些人的“雷区”。

1. “装”的嫌疑和不真实感: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引起反感的一点。当小清新被过度解读或刻意模仿时,就容易显得矫揉造作,失去原本的自然和纯粹。比如,有些人为了营造“小清新”的标签,会刻意去模仿那种说话方式、穿衣打扮、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些经过精心P图、带有故作姿态的内容。这种“装”的感觉,会让看到的人觉得虚假、不真诚,甚至有点“绿茶”的味道。他们觉得,这是一种伪装,一种为了吸引眼球或某种特定的价值而表现出来的形象,而非真实的自我。
2. 脱离现实的“不接地气”: 小清新常常强调慢生活、亲近自然、关注内心。但对于一些生活在现实压力下的人来说,这种生活方式显得过于理想化和脱离现实。他们可能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为KPI发愁,而小清新描绘的那种悠闲、诗意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侈,甚至是一种嘲讽。所以,他们会对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态度感到不适。
3. 用力过猛的“用力过猛”: 有时候,“小清新”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一些人对其的理解和实践“用力过猛”。比如,将所有事物都强行往“小清新”的标签里套,无论是音乐、电影、服饰,还是任何与“美好”、“文艺”沾边的东西,都要求带有“小清新”的属性。这种非黑即白、过于狭隘的标签化,反而会扼杀事物本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人觉得很疲惫。
4. “泛滥”和“同质化”的审美疲劳: 随着小清新风格的流行,市面上充斥着大量模仿和复制的作品。很多电影、音乐、甚至广告都试图用“小清新”的包装来吸引观众。当这种风格变得随处可见、千篇一律时,就会引起审美疲劳。大家会觉得腻烦,觉得缺乏新意和深度。
5. 潜在的优越感和排他性: 有时,追求小清新风格的人,可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对“大众文化”、“粗俗娱乐”的鄙夷,以及对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方式的某种优越感。这种潜在的排他性,会让一些人感到被冒犯,觉得自己不被理解或被低估。
6. 与“矫情”的界限模糊: 小清新在情感表达上往往是细腻、含蓄的,但这种界限有时很容易与“矫情”混淆。当这种细腻和含蓄变得过度,或者表达方式不当,就容易被解读为无病呻吟、多愁善感。

烦小清新的人追求与之相应的是什么?

简单来说,那些对小清新感到烦恼的人,他们可能追求的是一种与之相对立或更符合他们价值观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标准。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1. 真实与坦诚: 他们更看重真实的生活状态,不希望看到任何形式的“装”或伪装。他们希望事物是自然流露的,人是坦诚相待的。他们可能更喜欢那些直接、接地气、不遮掩的生活方式,即使生活不那么完美,也要真实地面对。
2. 力量与生命力: 对于那些他们觉得“用力过猛”或“矫情”的小清新,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充满力量、生命力的事物。比如,更直接、更热烈的情感表达,更具冲击力的视觉或听觉体验,甚至是一种粗犷、不加修饰的美。
3. 深度与思考: 如果小清新被认为流于表面,那么他们可能追求的是有深度、有思考的东西。他们可能更欣赏那些能够引发思考、探讨复杂人性、具有思想深度的作品或生活方式。
4. 多元与包容: 对于那些被泛化、同质化的小清新,他们可能更追求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审美。他们不希望所有事物都被束缚在一种特定的风格里,而是希望看到更多种类的表达方式和生活态度。
5. 实用与效率: 对于那些“不接地气”的小清新,他们可能更注重实用性、效率和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可能更欣赏那些能够切实地改善生活、带来实际效益的事物,而不是过于注重精神层面的“诗意”。
6. 直接与坦率的沟通: 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可能更喜欢直接、坦率的沟通方式,而不是那些需要费力去揣摩、去“品味”的含蓄表达。他们可能觉得,有什么就说什么,有什么就做什么,反而更有效率也更真诚。

举个例子,一个喜欢“硬汉派”或者“摇滚乐”的人,可能就会觉得小清新的音乐太软弱、太忧伤,他们更喜欢那种直接、有力量的表达,用音乐来宣泄情绪、表达态度。一个生活节奏很快、压力很大的人,可能就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在一个下午花几个小时去手作一个本子,他们更倾向于将时间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总而言之,小清新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好坏之分,它是一种风格,一种审美,一种生活态度。而人们对它的喜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经历、价值观以及对“真实”和“美好”的定义。那些烦它的人,并非否定美好,而是在追求他们自己心中另一种形式的美好和真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某位完全不小清新的高人說過的:世界上有很多東西尚未被命名,還有很多東西雖然有了名字,但從未被描述過。One of these is the sensibility — unmistakably Chinese, a variant of Dankouwei but not really identical with it — that goes by the cult name of Xiaoqingxin.

(Oops, did I say ‘cult’?)

小清新這個概念的確挺中國的:清新本來是個好東西,但中國不清新,所以在中國追求清新趣味的人顯得不合時宜,容易被人嫌鄙(yan2 bian1),冠之以「小」。

一、先泛泛來談:小清新是耽美主義的一種,一種將世界視為美學現象的「道」。小清新之道不求大悲大喜,但求如沐春風。

二、強調風格意味著矮化內容,或是說對內容持中立態度。毫無疑問,小清新主義者的態度是抽離的,去政治的——或者至少是非政治的。

三、小清新還不只是一種看待事物與世界的方式;它還是物體的某種品質,人的某種行為風格。我們有小清新的電影、小清新的衣服、小清新的家具、小清新的音樂、小清新的小說、小清新的人、小清新的房子……上述區別很重要。的確,小清新看什麼都是小清新,但不是所有東西都能被看成小清新。情人眼裡不總能出西施。

四、隨手舉一些小清新的例子:

  • 陳綺貞
  • 青山七惠
  • 宜家
  • 被誤解的爵士樂(張靜初:「我對音樂要求很高,你讓我聽一個爵士樂,表現得特別狂野,怎麼可能?」)[1]
  • Leica 中文攝影雜誌
  • Instagram 中的 Early Bird 濾鏡
  • Instagram
  • Ubuntu
  • OmmWriter
  • Lohas
  • 《城市畫報》
  • TUAW
  • Post Rock
  • 作為「電影配樂大師」的坂本龍一
  • Yo-Yo Ma


五、隨手舉一些不小清新的例子:

  • 陳勛奇
  • 村上春樹
  • 自己做木工家具
  • Miles Davis
  • Leica
  • Instagram 中拒用濾鏡
  • Path
  • FreeBSD
  • Windows 裡的記事本
  • Fatburger
  • 《舊聞》
  • Daring Fireball
  • Progressive Rock
  • 作為左派的坂本龍一
  • A.B. Michelangeli

* Apologies to the late Susan Sontag for shanzhaiing her powerful, non-xiaoqingxin words:

interglacial.com/~sburk

---

[1]:《GQ 智族》二零一零年八月號封面故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