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正常家庭正常消费一年顶多四十来万,那收入再高怎么花呢?

回答
您的问题很有趣,也很现实。确实,对于一个“正常家庭”而言,一年花费“四十来万”似乎已经覆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娱乐等等。但“正常”的定义很宽泛,而且“花费”的领域也远不止于此。

当家庭收入远超这个水平时,资金的去向和消费的模式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从满足基本需求转向追求生活品质、长期发展、个人价值实现、社会责任以及财富的增值。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收入再高的家庭可以如何“花钱”:

一、 更高品质的生活享受和体验(超越基本需求):

居住环境升级:
大面积、优质地段的房产: 不仅仅是“有房住”,而是追求更宽敞的空间、更好的学区、更便利的交通、更优美的环境、更高端的物业服务。可能购买多套房产用于自住、度假或投资。
装修与软装的极大提升: 使用顶级建材、定制家具、智能家居系统、专业的室内设计。可能包括画廊级别的艺术品收藏、专业的音响系统、影音室等。
家庭服务升级: 雇佣全职或兼职的家政服务人员(保姆、厨师、园丁、司机、私人助理等),将繁琐的家务交给专业人士,腾出时间。
健康与保健:
顶级医疗资源: 私人医生、预约制专家门诊、海外就医、先进的体检项目、基因检测、高端健康管理方案。
健康生活方式的投入: 聘请私人教练、营养师,参加高端健身房或瑜伽馆,购买专业的健身器材,定期进行SPA、按摩等放松疗养。
饮食的精致化与多样化:
高品质食材: 有机食品、进口食材、私人订制菜肴,注重食材的原产地、新鲜度和烹饪方式。
高端餐饮体验: 米其林餐厅、特色私房菜馆、品酒会、定制化餐饮服务(如上门厨师)。
健康饮食的专业指导: 营养师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定制饮食计划。
出行与旅行的奢华化与个性化:
高端交通工具: 购买或租赁豪车、游艇、私人飞机。
定制化旅行体验: 豪华邮轮、私人岛屿度假、南极探险、非洲狩猎(合法范围内)、探访极少有人涉足的秘境。旅行不仅仅是“看风景”,更是深度体验当地文化、参与独特活动,如私人导游、VIP通道、顶级酒店套房等。
商务出行的高效与舒适: 商务舱、头等舱、私人飞机,确保旅途的舒适与高效。
文化、艺术与娱乐的高级享受:
艺术品收藏与投资: 购买名家字画、雕塑、古董等,既是生活品味,也是一种投资。
高品质文化活动: 购买音乐会、歌剧、戏剧的头等票、VIP座位,参加艺术家交流活动。
高端娱乐: 参加顶级高尔夫球场会员、私人俱乐部、马术俱乐部、赛车体验等。

二、 子女教育和未来发展(长期投资):

国际化教育路径:
国际学校: 从小学到高中,选择学费高昂、教育质量优良的国际学校,为孩子将来留学欧美打下基础。
海外留学: 送孩子到世界顶尖大学深造,包括学费、生活费、住宿费,以及后续的实习、就业指导等。
精英式课外辅导: 私人教师一对一辅导各门学科,参加高水平的艺术、音乐、体育培训班,参与国际竞赛、夏令营等。
多元化技能与特长培养:
专业技能培训: 如高端艺术、音乐、编程、设计、演讲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领导力与社交技能培养: 参加精英教育项目、领导力训练营,培养孩子的软实力。
创业与创新启蒙: 支持孩子参与创业项目、模拟经营等活动。

三、 财富管理与投资增值(让钱生钱):

多元化投资组合:
股票、债券、基金: 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资产管理,构建全球化、多元化的投资组合。
房地产投资: 除了自住,购买多处房产用于出租、增值或作为度假屋。
私募股权与风险投资: 投资于有潜力的初创企业或成长型企业,追求高回报,但也伴随高风险。
贵金属与奢侈品投资: 如黄金、白银、钻石、名表、限量版手袋等。
艺术品、收藏品投资: 如前述的艺术品收藏,以及古董车、稀有酒等。
专业财富管理服务: 聘请私人银行家、家族办公室、专业的理财规划师,进行资产配置、税务规划、遗产规划等。
对冲风险: 通过保险、金融衍生品等方式对冲投资风险。

四、 社会责任与慈善公益(回馈社会):

慈善捐赠:
直接捐款: 捐赠给知名慈善机构、支持特定项目(如教育、医疗、扶贫、环保、艺术保护等)。
成立慈善基金会: 以家族的名义成立基金会,系统性地支持公益事业,实现长期的社会价值。
社会影响力投资: 投资于旨在产生积极社会或环境影响的企业或项目。
参与社会建设: 成为行业协会的领导者、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支持社区发展项目。

五、 个人精神成长与自我实现:

持续学习与进修: 参加高级管理课程、MBA、EMBA、哲学、心理学、历史等领域的深入学习。
兴趣爱好投入: 追求极致的爱好,如成为业余飞行员、帆船爱好者、摄影大师、高级厨师等,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
探索与体验: 参加各种探险活动、极限运动、宗教朝圣、心灵成长营等。
传承与回馈: 将自己的知识、经验、财富传承给下一代,或用于支持自己年轻时怀揣的梦想。

收入更高的情况下,消费的逻辑会从“购买满足感”转向“创造价值”和“实现意义”。

举个例子,一个年收入四十万的家庭可能正在为孩子购买昂贵的辅导班,目标是让孩子考上一个好大学;而一个年收入千万的家庭,可能会送孩子去海外顶尖的寄宿学校,同时还会为孩子聘请私人教练,培养其领导力,因为他们期望孩子未来能进入全球顶尖的大学,甚至能够自己创业,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总而言之,当家庭收入远超基本需求时,“花钱”的空间是无限的,关键在于家庭的价值观、目标以及对于生活品质、个人发展和社会贡献的追求。高收入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丰裕,更是更多选择的自由,以及在人生各个层面实现更高追求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年消费40来万的家庭大概税前年收入在60万以上,即便在美国也已经是妥妥的中产偏上层了,觉得手头宽裕是很正常的事情。

收入更高的话,各项消费并不是同比增长的。

对收入更高的人而言,吃喝玩乐是真的花不了几个钱——除非在这些方面有特别的嗜好,比如一定要把米其林三星吃个遍,比如就是喜欢收集铂金包。

单就日常水准的吃饭穿衣娱乐,夫妻两人每人每月有个五千块钱就挺不错的了。

到了那一个消费水平,花钱大头一般是房子、孩子教育、保姆这类。

比如说中产夫妇俩买个一线城市的三室两厅一百多平米,搞不好就要一千万,付个三百多万的首付,贷个六七百万的贷款,那么每月光是还房贷就要花上四万左右。这房贷,一年就要五十万了。

如果是继承了家里的房子,那么一个年消费40万的家庭和一个年消费90万的家庭,吃穿用度有可能是完全一样。

孩子上公立学校的话,对于这个收入的家庭来说,可能像不花钱一样。如果上了私立学校,搞不好每个月都要有上万的开支。如果两个小孩那就要翻个倍,上课外班还要另算。

请个育儿嫂,一线城市便宜的要五千左右包吃住,贵的就要九千、一万。

出去旅游、度假也有不同的玩法。住假日酒店也是住,住安缦也是住,这开销可就不太一样了。

一线城市里,有两个小孩,每个月花个十万块也是轻轻松松,而且生活质量并不见得就显著高于月开支三四万的另一个二胎家庭。

花钱这个事情是绝对服从“边际效益递减”的。也就是说你花的钱越多,你再多花一块钱能买到的东西就越少。正所谓,一分钱一分货,一块钱两分货,一百块三分货。

user avatar

“平均到夫妻二人也就一人一年二十多万收入,这对于目前人而言随随便便就能实现”……

这话也真敢说。

现在很多人羡慕的江浙省会的普通公务员差不多也就这个待遇了,我可没听说过有几个人能随便就考上南京、杭州这些城市公务员的。

知乎果然能让人认识到更大的世界。

user avatar

你试着买套别墅,再装修一下。

你就明白百来万的年收入真的不够花。

user avatar

我觉得花钱最夸张的是一个曾经是福布斯富豪榜第七名的人。

他叫巴勃罗埃斯科瓦尔。太太有钱了,也真是会花钱。而且很多花得非常值得。

那么来看他是如何花钱的。

1、“撒币”

麦德林流传着很多埃斯科巴“撒币”的故事。

  如:埃斯科巴拉着一车子的钱,到麦德林的贫民窟去“撒币”,维持秩序的警察在边上,目光直愣愣,口水直流,埃斯科巴毫不客气的对维持秩序的警察说:“你敢跟这些人抢钱,我会杀了你……”而收到美金的贫民爽到爆炸,毕竟那些警察时常跟他们过不去。更关键的是收到一张100美金的钞票,相当于贫民一个月以上的收入。当然埃斯科巴给贫民发完钱后,会给维持秩序的警察一笔可观的小费,警察客套一下,然后把钱收起来。

  麦德林一个摆摊卖烧烤的人回忆说,埃斯科巴当时走到他的摊位吃了烤芭蕉。吃完后随手就给了他一沓美金。足足有2000美金,而当时他一个礼拜的生活费5美金就够了。所以他收到那一沓钞票后,不停的说埃斯科巴是“圣·巴勃罗”。

  一个司机,曾经开车搭载埃斯科巴出去转了一圈,埃斯科巴对他的服务很满意,直接给了他5000美金。

  一个街头摆摊擦皮鞋的老人家,有次埃斯科巴路过他的摊位,他一看是大善人路过,马上跑过去给埃斯科巴擦皮鞋,埃斯科巴也不恼怒,擦完皮鞋后,直接给了他500美金。期间,埃斯科巴还开玩笑的说,吐唾液擦鞋,可以擦得更油光程亮。

在“撒币”的故事中,最夸张、最震撼的、最拉风、排面最大的要属于埃斯科巴开直升机撒币的事。埃斯科巴多次开着他的座驾“云雀”来到麦德林的上空,在地面上,麦德林的大众向云雀热情的挥手致意,期间,只见成捆成捆的美金倾泻而下,在空中散开,飘舞着落到地面。然后大家疯狂的去抢地上的钞票。比较诡谲的是,埃斯科巴这样“撒币”居然没有造成踩踏伤亡事件。后来有人分析说,之所以没有发生踩踏死亡的事故

其一、是钱足够多;

其二、钱散落足够广;

其三、那些抢钱的见多了这个场面。

他一个月用来捆钱的橡皮筋要2500美金的样子。

此外他还烧钱,是真烧,有次他的小孩冷,他直接烧了200万美金(真的美金呀!)

2、唱着国歌去种树

当时麦德林很多贫民窟,那些人,四处乱丢垃圾,还四处随地大小便,甚至在教堂的边上随地大小便。他觉得这完全不绿色环保。于是他提倡:“讲文明,树新风,唱着国歌,去种树!”。

这一招有抄袭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的嫌疑。不管怎么样,在麦德林的很多社区总是能看到哥伦比亚的老百姓,高唱国歌,举办集会,并且种树。

这个效果显著,最直接的,那些社区的人的精气神完全不同,哥伦比亚人本来就热情奔放,一起唱着国歌劳动的时候,精气神绝对杠杠的。第二个是,痢疾、腹泻等等疾病大幅度减少。

忍不住对比起印度来(想想现在厕所问题还没有解决)。


3、社会事业

最典型的是盖楼。马拉维亚是曾经有名的贫民窟时常看得到曾经的无家可归者,唱着《不褪色的光荣》(《毒枭》中第二季的片尾曲,也是哥伦比亚的国歌),并且前所未有的愉悦的心情在种树。

  如今马拉维亚住着1万两千多人。这些唱着国歌种树的人,自发的把马拉维亚社区称之为“巴勃罗社区”,他们见到了埃斯科巴会低头致敬,亲吻埃斯科巴的手背,并叫上一句:“圣·巴勃罗”。

4、办教育

  一个国家的希望在教育,一个国家的未来在教育。埃斯科巴也许没有认识到这点。他投资教育可能就是出于一种本能。

  埃斯科巴时常这样形容他为什么投资教育:

“我们建造学校的时候,似乎重遇了我们当年所渴望的东西。因为我们政府的冷漠,我们痛心地看着孩子们坐在砖坯上,坐在摇摇欲坠的破房子里,老师们的生活没有任何保障。我们热爱哥伦比亚,现在也有能力回报曾赐给我们一切的美丽祖国,而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
  当然,他谈到大学会换过一种说法,诸如,他们也许哥伦比亚的骄傲,他们也许是哥伦比亚的又一个加西亚·马尔克斯。可他们因为高昂的学费而缀学,而我们的政府正冷漠的面对这种教育不公平,如同把我们国家的骄傲加西亚·马尔克斯赶出波哥大大学一样……

  在10多年期间,埃斯科瓦尔在他的家乡建立了32所幼儿园,23所小学,11所中学,2所大学。其它地方他也是时不时的捐钱办学。到了2015年,哥伦比亚全国有13%的文盲,而他的老家恩维加多彻底消灭了文盲。

5、发展足球

马拉多纳很快成为了埃斯科巴的偶像与朋友。埃斯科巴对足球情有独钟,他很早就将大笔资金用在了球场建设。在麦德林他最少兴建了70个足球场,而对于已经建好的球场,也派人对硬件设施加以改善,增加照明,使得麦德林的足球氛围日益浓厚,许多有天赋的孩子可以告别街头足球,来到真正的球场挥洒汗水。

  见到马拉多纳球场封神后,埃斯科巴更是不惜血本的投资足球。

1989年的哥伦比亚的国民竞技队,创历史的获得了南美解放者杯冠军。在那天全国为之欢腾。就在那天,哥伦比亚的各个游击队,不约而同的,默契的没有发动任何一场袭击,绑架,他们也沉浸在哥伦比亚的俱乐部球队夺冠带来的喜悦中。

中国队就算了,有那钱还不如……

结果:整个80年代,被称为“拉美失去的十年”,可是对于哥伦比亚来说尤其是麦德林,它是经济民生大发展,逆流而上的黄金10年。其中,1989年是埃斯科巴自认为的人生巅峰,因为他最中意的足球创造了历史,不过这年也是他人生转折的水逆之年。

总之,下面链接的一书是这么形容埃斯科巴的,一代毒枭,一个恶魔与天使的化身,从此化为一方尘土。一位凶狠、狡猾、霸道,残忍,对兄弟对家庭讲情讲义,对敌人毫不手软;高调,嚣张残暴,会开飞机「撒币」,号召人们唱着国歌去种树的头号毒枭埃斯科巴死了。



埃斯科巴死于1993年,但是诡异的是:

这年之后的正义的灯塔国——美国总统都吸毒。

克林顿吸毒,小布什吸毒,奥巴马吸毒,懂王说他很懂毒品。

user avatar

买个游泳池啊,弄个草坪啊,再请个保姆打扫卫生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