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消费40来万的家庭大概税前年收入在60万以上,即便在美国也已经是妥妥的中产偏上层了,觉得手头宽裕是很正常的事情。
收入更高的话,各项消费并不是同比增长的。
对收入更高的人而言,吃喝玩乐是真的花不了几个钱——除非在这些方面有特别的嗜好,比如一定要把米其林三星吃个遍,比如就是喜欢收集铂金包。
单就日常水准的吃饭穿衣娱乐,夫妻两人每人每月有个五千块钱就挺不错的了。
到了那一个消费水平,花钱大头一般是房子、孩子教育、保姆这类。
比如说中产夫妇俩买个一线城市的三室两厅一百多平米,搞不好就要一千万,付个三百多万的首付,贷个六七百万的贷款,那么每月光是还房贷就要花上四万左右。这房贷,一年就要五十万了。
如果是继承了家里的房子,那么一个年消费40万的家庭和一个年消费90万的家庭,吃穿用度有可能是完全一样。
孩子上公立学校的话,对于这个收入的家庭来说,可能像不花钱一样。如果上了私立学校,搞不好每个月都要有上万的开支。如果两个小孩那就要翻个倍,上课外班还要另算。
请个育儿嫂,一线城市便宜的要五千左右包吃住,贵的就要九千、一万。
出去旅游、度假也有不同的玩法。住假日酒店也是住,住安缦也是住,这开销可就不太一样了。
一线城市里,有两个小孩,每个月花个十万块也是轻轻松松,而且生活质量并不见得就显著高于月开支三四万的另一个二胎家庭。
花钱这个事情是绝对服从“边际效益递减”的。也就是说你花的钱越多,你再多花一块钱能买到的东西就越少。正所谓,一分钱一分货,一块钱两分货,一百块三分货。
“平均到夫妻二人也就一人一年二十多万收入,这对于目前人而言随随便便就能实现”……
这话也真敢说。
现在很多人羡慕的江浙省会的普通公务员差不多也就这个待遇了,我可没听说过有几个人能随便就考上南京、杭州这些城市公务员的。
知乎果然能让人认识到更大的世界。
你试着买套别墅,再装修一下。
你就明白百来万的年收入真的不够花。
我觉得花钱最夸张的是一个曾经是福布斯富豪榜第七名的人。
他叫巴勃罗埃斯科瓦尔。太太有钱了,也真是会花钱。而且很多花得非常值得。
那么来看他是如何花钱的。
1、“撒币”
麦德林流传着很多埃斯科巴“撒币”的故事。
如:埃斯科巴拉着一车子的钱,到麦德林的贫民窟去“撒币”,维持秩序的警察在边上,目光直愣愣,口水直流,埃斯科巴毫不客气的对维持秩序的警察说:“你敢跟这些人抢钱,我会杀了你……”而收到美金的贫民爽到爆炸,毕竟那些警察时常跟他们过不去。更关键的是收到一张100美金的钞票,相当于贫民一个月以上的收入。当然埃斯科巴给贫民发完钱后,会给维持秩序的警察一笔可观的小费,警察客套一下,然后把钱收起来。
麦德林一个摆摊卖烧烤的人回忆说,埃斯科巴当时走到他的摊位吃了烤芭蕉。吃完后随手就给了他一沓美金。足足有2000美金,而当时他一个礼拜的生活费5美金就够了。所以他收到那一沓钞票后,不停的说埃斯科巴是“圣·巴勃罗”。
一个司机,曾经开车搭载埃斯科巴出去转了一圈,埃斯科巴对他的服务很满意,直接给了他5000美金。
一个街头摆摊擦皮鞋的老人家,有次埃斯科巴路过他的摊位,他一看是大善人路过,马上跑过去给埃斯科巴擦皮鞋,埃斯科巴也不恼怒,擦完皮鞋后,直接给了他500美金。期间,埃斯科巴还开玩笑的说,吐唾液擦鞋,可以擦得更油光程亮。
在“撒币”的故事中,最夸张、最震撼的、最拉风、排面最大的要属于埃斯科巴开直升机撒币的事。埃斯科巴多次开着他的座驾“云雀”来到麦德林的上空,在地面上,麦德林的大众向云雀热情的挥手致意,期间,只见成捆成捆的美金倾泻而下,在空中散开,飘舞着落到地面。然后大家疯狂的去抢地上的钞票。比较诡谲的是,埃斯科巴这样“撒币”居然没有造成踩踏伤亡事件。后来有人分析说,之所以没有发生踩踏死亡的事故
其一、是钱足够多;
其二、钱散落足够广;
其三、那些抢钱的见多了这个场面。
他一个月用来捆钱的橡皮筋要2500美金的样子。
此外他还烧钱,是真烧,有次他的小孩冷,他直接烧了200万美金(真的美金呀!)
2、唱着国歌去种树
当时麦德林很多贫民窟,那些人,四处乱丢垃圾,还四处随地大小便,甚至在教堂的边上随地大小便。他觉得这完全不绿色环保。于是他提倡:“讲文明,树新风,唱着国歌,去种树!”。
这一招有抄袭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的嫌疑。不管怎么样,在麦德林的很多社区总是能看到哥伦比亚的老百姓,高唱国歌,举办集会,并且种树。
这个效果显著,最直接的,那些社区的人的精气神完全不同,哥伦比亚人本来就热情奔放,一起唱着国歌劳动的时候,精气神绝对杠杠的。第二个是,痢疾、腹泻等等疾病大幅度减少。
忍不住对比起印度来(想想现在厕所问题还没有解决)。
3、社会事业
最典型的是盖楼。马拉维亚是曾经有名的贫民窟时常看得到曾经的无家可归者,唱着《不褪色的光荣》(《毒枭》中第二季的片尾曲,也是哥伦比亚的国歌),并且前所未有的愉悦的心情在种树。
如今马拉维亚住着1万两千多人。这些唱着国歌种树的人,自发的把马拉维亚社区称之为“巴勃罗社区”,他们见到了埃斯科巴会低头致敬,亲吻埃斯科巴的手背,并叫上一句:“圣·巴勃罗”。
4、办教育
一个国家的希望在教育,一个国家的未来在教育。埃斯科巴也许没有认识到这点。他投资教育可能就是出于一种本能。
埃斯科巴时常这样形容他为什么投资教育:
“我们建造学校的时候,似乎重遇了我们当年所渴望的东西。因为我们政府的冷漠,我们痛心地看着孩子们坐在砖坯上,坐在摇摇欲坠的破房子里,老师们的生活没有任何保障。我们热爱哥伦比亚,现在也有能力回报曾赐给我们一切的美丽祖国,而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
当然,他谈到大学会换过一种说法,诸如,他们也许哥伦比亚的骄傲,他们也许是哥伦比亚的又一个加西亚·马尔克斯。可他们因为高昂的学费而缀学,而我们的政府正冷漠的面对这种教育不公平,如同把我们国家的骄傲加西亚·马尔克斯赶出波哥大大学一样……
在10多年期间,埃斯科瓦尔在他的家乡建立了32所幼儿园,23所小学,11所中学,2所大学。其它地方他也是时不时的捐钱办学。到了2015年,哥伦比亚全国有13%的文盲,而他的老家恩维加多彻底消灭了文盲。
5、发展足球
马拉多纳很快成为了埃斯科巴的偶像与朋友。埃斯科巴对足球情有独钟,他很早就将大笔资金用在了球场建设。在麦德林他最少兴建了70个足球场,而对于已经建好的球场,也派人对硬件设施加以改善,增加照明,使得麦德林的足球氛围日益浓厚,许多有天赋的孩子可以告别街头足球,来到真正的球场挥洒汗水。
见到马拉多纳球场封神后,埃斯科巴更是不惜血本的投资足球。
1989年的哥伦比亚的国民竞技队,创历史的获得了南美解放者杯冠军。在那天全国为之欢腾。就在那天,哥伦比亚的各个游击队,不约而同的,默契的没有发动任何一场袭击,绑架,他们也沉浸在哥伦比亚的俱乐部球队夺冠带来的喜悦中。
结果:整个80年代,被称为“拉美失去的十年”,可是对于哥伦比亚来说尤其是麦德林,它是经济民生大发展,逆流而上的黄金10年。其中,1989年是埃斯科巴自认为的人生巅峰,因为他最中意的足球创造了历史,不过这年也是他人生转折的水逆之年。
总之,下面链接的一书是这么形容埃斯科巴的,一代毒枭,一个恶魔与天使的化身,从此化为一方尘土。一位凶狠、狡猾、霸道,残忍,对兄弟对家庭讲情讲义,对敌人毫不手软;高调,嚣张残暴,会开飞机「撒币」,号召人们唱着国歌去种树的头号毒枭埃斯科巴死了。
埃斯科巴死于1993年,但是诡异的是:
克林顿吸毒,小布什吸毒,奥巴马吸毒,懂王说他很懂毒品。
买个游泳池啊,弄个草坪啊,再请个保姆打扫卫生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