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气泡水和碳酸饮料是不是两回事?如果是,这两种饮料在配料和相关标准上有哪些不同?

回答
是的,气泡水和碳酸饮料是两回事,尽管它们都带有“泡泡”。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两个大类,气泡水属于其中一个更纯粹、更基本的分支,而碳酸饮料则是一个更广泛、通常添加了更多成分的家族。

要深入了解它们的不同,我们得从它们的定义、配料到相关的国家标准来看看。

气泡水:纯净与自然的“气泡”

核心定义: 气泡水(Sparkling Water),顾名思义,就是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水。它的核心是“水”本身,二氧化碳是后来添加进去的,目的是为了带来那种清爽的口感和刺激感。

配料:

水: 这是气泡水的主角,通常是经过处理的饮用水,比如泉水、天然矿泉水,或者纯净水。
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CO2): 这是气泡的来源。它以溶解的方式存在于水中。
(可选)天然香料: 很多气泡水会在水中加入天然的水果香料,比如柠檬、青柠、覆盆子等,以增加风味,但不含糖、不含人工甜味剂、不含其他任何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这是气泡水最关键的特征之一。

相关标准(以中国GB标准为例):

在中国,关于气泡水并没有一个单独的、与“碳酸饮料”完全割裂的独立国标。它更多的是被归类在“饮用水”的范畴下,并根据其二氧化碳含量和是否添加其他物质来界定。

GB 19298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水》: 这是最基本的饮用水标准。如果气泡水使用的是符合这个标准的饮用水作为原料,并且只是添加了二氧化碳和少量天然香料,那么它就属于这个大类下的一个变种。
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对于气泡水中可能添加的天然香料,会参照此标准。天然香料被允许使用,但其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需要符合规定。
标签标识: 气泡水通常会在产品名称上清晰标明“气泡水”、“苏打水”、“含气饮用水”等,并且会强调“无糖”、“零卡路里”、“天然风味”等特点,以区别于传统碳酸饮料。

你可以理解为,气泡水就是“带气的纯水”或“带气的天然矿泉水”,最多再加点天然的香味。

碳酸饮料:缤纷复杂的“甜汽水”

核心定义: 碳酸饮料(Carbonated Beverage),也称为汽水,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充入二氧化碳气体,同时通常会添加糖、酸味剂、香料、色素等成分的饮品。

配料:

碳酸饮料的配料就复杂得多了,可以说是“五脏俱全”,而且种类繁多。除了水和二氧化碳是共同的特征外,其他常见的配料包括:

糖类: 这是碳酸饮料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提供甜味。可以是白砂糖、高果糖玉米糖浆、果葡糖浆等。
酸味剂: 比如柠檬酸(Citric Acid)、磷酸(Phosphoric Acid)等,用于提供酸爽的口感,并平衡甜味。磷酸是可乐类饮料特有的酸味剂,给它们带来独特的风味。
香料: 可以是天然香料,也可以是人工香料,用于模拟各种水果、植物或特定风味(如可乐味)。
色素: 用于给饮料上色,使其看起来更诱人,比如焦糖色(Caramel Color)、胭脂红(Cochineal)等。
甜味剂(无糖型): 针对无糖或低糖的碳酸饮料,会使用阿斯巴甜(Aspartame)、三氯蔗糖(Sucralose)、安赛蜜(Acesulfame Potassium)等人工甜味剂来提供甜味。
防腐剂: 比如苯甲酸钠(Sodium Benzoate)、山梨酸钾(Potassium Sorbate)等,用于延长保质期。
(部分产品)咖啡因: 比如可乐类饮料,会添加咖啡因以提神。
(部分产品)乳化剂、稳定剂: 用于帮助香料和色素更好地分散在水中,保持饮料的稳定性。

相关标准(以中国GB标准为例):

碳酸饮料在中国有非常明确的国标,并且根据其成分和类型会有更细致的划分。

GB 10783 《含二氧化碳饮品》系列国家标准: 这是最核心的标准,涵盖了各种类型的碳酸饮料。
GB 10783.12008 《含二氧化碳饮品 第1部分:汽水》: 这是最常见意义上的碳酸饮料(汽水)的标准。规定了汽水的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如二氧化碳体积含量、可溶性固形物、酸度等)、检验方法和标签标识要求。
GB 10783.32007 《含二氧化碳饮品 第3部分:运动饮料》: 这是一个特殊的分类,通常也含有二氧化碳,但其配料侧重于电解质和能量补充。
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碳酸饮料中使用的各种糖、酸味剂、香料、色素、甜味剂、防腐剂等,都必须符合此标准中关于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的规定。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规定了碳酸饮料在标签上必须清晰标注的成分、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信息。

总的来说,碳酸饮料是一种通过充入二氧化碳来获得气泡感,但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添加糖、酸、香料、色素等多种成分来调制出丰富多样的风味和口感,是一类复合型的调味饮品。

总结一下关键区别:

| 特征 | 气泡水(Sparkling Water) | 碳酸饮料(Carbonated Beverage) |
| : | : | : |
| 核心 | 纯净的水 + 二氧化碳 | 水 + 二氧化碳 + 多种添加剂(糖、酸、香料、色素等) |
| 甜味 | 通常无糖、无人工甜味剂,只有天然风味带来的微甜(如有) | 大多数含糖,或使用人工甜味剂提供甜味 |
| 风味 | 主要依赖水的本身味道,或加入少量天然水果香料,味道清新、纯粹 | 风味丰富多样,模拟各种水果、植物、甚至调配型风味,口感复杂 |
| 添加剂 | 极少,主要为二氧化碳和天然香料 | 种类繁多,包括糖、酸味剂、香料、色素、甜味剂、防腐剂等 |
| 健康认知 | 被认为是更健康的选择,因为不含糖和人工添加剂 | 通常被认为含糖量高,可能含有较多添加剂,对健康影响需关注 |
| 国家标准 | 归类为饮用水变种,或在饮用水标准下有特殊说明;关键在于成分的纯粹性 | 有专门的“含二氧化碳饮品”国家标准,对成分、指标、添加剂有详细规定 |
| 典型代表 | 天然气泡水、苏打水(不加糖和香料的) | 可乐、雪碧、七喜、果味汽水等 |

所以,当你选择“气泡水”时,你通常是在追求一种清爽、无负担的饮用体验,它就像是在喝纯净水,只是多了点“冒泡”的乐趣。而当你选择“碳酸饮料”时,你可能是在享受那种甜味、酸味、香气和气泡带来的复合口感,这是一种更像是“甜点”或“零食”的饮品。两者虽然共享“气泡”这个外在表现,但在内在成分和追求的饮用体验上,却是截然不同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Earl DN

先回答问题:按照目前中国法规,超市里卖的绝大部分「气泡水」都属于碳酸饮料大类。

根据国家标准 GB/T 10792-2008,对「碳酸饮料」一词的定义如下:

可以看到,只要是额外充入了二氧化碳气的饮料,都属于「碳酸饮料」。

目前「气泡水」这个名称暂时没有国标的定义,市面上绝大部分标注「气泡水」的饮料,配料表上都能看到二氧化碳,因此它们都应属于碳酸饮料。

我们直接查看标签上的产品标准号就可以确认这一点,比如这款气泡水,走的就是国标碳酸饮料的标准: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是同样的东西,为啥看到「气泡水」总觉得健康一些,而看到「碳酸饮料」就觉得不健康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碳酸饮料」是怎么跟「不健康」扯上关系的。

传统碳酸饮料往往会添加很多糖,是造成高糖饮食的罪魁祸首之一。基本上喝上一瓶,游离糖就能超标。有些碳酸饮料(比如可乐)还会添加磷酸来调味,使得酸度非常高,长期喝还会损害牙釉质。

我之前测过可乐的 pH,比食醋还低,也是挺吓人的。

因此,当我们说碳酸饮料不健康的时候,并不是说碳酸饮料中充入的「二氧化碳」有问题,而是说碳酸饮料极高的糖含量,以及额外添加的酸不健康。

但正因为大部分消费者已经把「碳酸饮料」跟「不健康」联系到一起了,当商家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如果还叫「碳酸饮料」或者「汽水」,势必会让消费者往不健康的方向联想。

因此改名叫「气泡水」,创造一个全新的赛道,同时通过各种广告对消费者加以教育,让消费者头脑中把「气泡水」跟「健康,年轻,新生活方式」绑定,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营销策略。


那么,气泡水到底是不是更健康的选择?

目前市面上的气泡水也有很多种,得分情况讨论。

市面上最常见的气泡水是那种宣称「0糖0卡0脂」,用代糖产生甜味,用香精加以调味的。

我觉得,如果跟传统碳酸饮料比,这种气泡水确实更健康一点。毕竟糖分是实实在在地减下去了。但很多这种气泡水会添加柠檬酸之类的有机酸,长期大量喝可能还是有损害牙釉质的隐患。

目前还有一种气泡水是直接加浓缩果汁,从而带来甜味的,果汁含糖量通常都不低,因此这种气泡水糖含量也不低。比起传统碳酸饮料,我觉得半斤八两。不建议大家多喝。

代糖的安全性通常不用担心,但长期的健康益处目前仍然存疑。在饮料选择上,我建议大家按照这个顺序进行选择:

  1. 水(纯净水,矿泉水,白开水均可)
  2. 完全不甜的饮料(未加糖也未加代糖的咖啡,茶饮料,苏打水,含气矿泉水等)
  3. 代糖饮料(气泡水,添加代糖的茶,咖啡,风味水等)
  4. 添加糖,或存在天然糖分的饮料(果汁,果汁气泡水,传统碳酸饮料,添加糖的茶饮料,风味饮料等)

评论区有人提到,天然气泡水,苏打水,汤力水怎么看。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含不含糖,含不含其他酸性成分。

目前大部分含气矿泉水和苏打水,配料表只有水和二氧化碳,或者再加点碳酸氢钠。我觉得是相对比较健康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碳酸氢钠会引入一点钠离子,从减盐角度,尽量喝不额外添加钠离子的饮料更健康)

汤力水,干姜水看配料表就知道,这俩就是普通含糖汽水。健康程度归在最差那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