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不知道倭寇是日本人吗?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挺有意思的。你想啊,历史这东西,就像一本厚重的书,不同的人翻开的页码不一样,看到的重点自然也不一样。所以,你说有人不知道“倭寇”是日本人,这事儿还真不算稀奇。

让咱们一点点说开来。

首先,得先搞明白“倭寇”这个词是怎么来的。这个“倭”字,在古代中国,是对日本的称呼。它最初可能来源于日本古代的自称,也可能是中国根据他们的体型或生活习惯给起的(具体原因史学界也有不同说法,不在这里深究了)。总之,“倭”就代表了日本这个地方,或者说,日本的古称。

而“寇”呢?就是海盗、侵略者的意思。

所以,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倭寇”就是来自“倭”(日本)的海盗或侵略者。这在中国的历史文献里,尤其是在明朝时期,出现得特别多。那时候,东南沿海经常有来自日本的海盗骚扰,抢劫财物,掳掠人口,对当地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些海盗里,虽然也有一些中国沿海的无赖不法之徒,但主体,也就是发起者和骨干力量,很多都是日本人。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不知道呢?

1. 历史课本里的“一笔带过”或侧重点不同:

你仔细想想,历史课本嘛,篇幅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历史事件都讲得像一部小说那么细致。对于“倭寇”,很多教材可能会介绍说,明朝时期东南沿海遭受了海盗侵扰,其中一股势力被称为“倭寇”,但可能不会深入解释“倭”就是日本,或者把重点放在了戚继光抗倭这样的大事件上。对于青少年来说,尤其是对历史细节不太感兴趣的学生,可能就只记住了“倭寇”是一个海盗的代称,但没太把这个“倭”和今天的日本联系起来。

2. 历史记忆的模糊与现代化认知:

“倭寇”这个词,更多地出现在古代中国的语境里。到了近代,随着中国和日本关系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日本的崛起,人们更习惯于用“日本”、“日军”、“日本侵略者”这样的词汇来称呼日本人及其行为。过去的称呼,就像一件老物件,可能大家都知道它存在过,但如果没人经常拿出来把玩,它就会慢慢淡出日常认知。

而且,现在我们谈论日本,更多的是从国家、民族这个现代概念出发。而“倭寇”更多的是一个历史上的群体概念,带有当时的政治和民族色彩。如果一个人对历史的了解不深,或者很少接触到明朝那段历史,他可能就很难主动去关联“倭寇”和“日本人”的身份。

3. 语言的演变和翻译问题:

在一些非中文的史料里,或者在一些介绍中国历史的英文书籍里,可能会直接翻译成“Japanese pirates”或者类似的说法。但如果直接接触到一些古籍的翻译,或者只是零星地听到“倭寇”这个词,而没有完整的上下文,确实容易产生困惑。就像我们今天说“胡人”,不同时期指的民族不一样,但如果不了解历史背景,就容易混淆。

4. 兴趣点和信息来源:

有些人可能对军事史、政治史感兴趣,那他们接触到“倭寇”这个词时,很可能会深究其背景,知道“倭”是日本。但如果一个人只对文化、经济或者近现代史感兴趣,那他们接触到“倭寇”这个词的机会就比较少,即使听到了,也可能不会主动去研究它的具体含义。

5. 刻意模糊或误解:

当然,也不能排除少数人是因为某些原因,故意对历史事实进行模糊处理,或者存在一些不准确的理解。但这种情况,我觉得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

所以,总的来说,有人不知道“倭寇”是日本人,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历史知识的浅层接触: 对历史细节了解不多,课本上的介绍不够深入。
认知更新: 现代称谓取代了古代称谓,历史记忆被更新的认知覆盖。
信息来源的局限: 接触到的历史资料不全面,或者缺乏相关的解释。
个人兴趣和关注点: 对历史不同时期的关注程度不同。

不过,随着我们对历史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视对历史细节的梳理,我想越来越多的人都会知道,“倭寇”这个词,是特定历史时期,对中国海疆造成威胁的、与日本有很大关联的群体的一个称呼。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它背后承载着一段复杂的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倭寇是日本来的才能算,不是日本来的只能算“汉人胁从”。

倭寇首贼的一个人头,可以实授三秩或赏银150两;从贼的一个人头,则实授一秩或赏银50两;汉人胁从的一个人头,只能署职一秩或赏银20两:

(来点地狱笑话:“老乡借我个20两吧”)

《明史·志第六十八·兵四》:
倭贼,嘉靖三十五年定:斩倭首贼一级,升实授三秩,不愿者赏银百五十两。从贼一级,授一秩。汉人胁从一级,署一秩。阵亡者,本军及子实授一秩。海洋遇贼有功,均以奇功论。

(还有更细致的规定)

《明世宗实录·卷三百九十三》:
(嘉靖三十二年正月)浙江都御史王忬奏海防赏格四事:
一,擒斩真倭、从贼一人赏银十五两;次,从贼首二十五两、渠魁五十两。
一,抢斩漳寇、海寇为从者赏银三两;次,剧贼首五两、船主渠魁二十两、酋首为众所服者五十两。
其夺获贼艘,大者五两、中者二两、小者一两,俘获男妇每五名赏银一两;若诛戮所俘冒功及邀杀来降者,治如律。
一,善用火器击杀舵工、贼首,令其引遁及击破寇舟于未接之先者,大舟赏银二十两、次者十两、小者五两;若有献奇取捷、批亢捣虚者,虽无斩获并以功论。
一,临阵被创者,给银一两;被杀者,给银五两、复其家;有先登陷阵而死者,给银二十两;若哨守官督战没于浑者,临时酌请恤典。


之所以会“有人不知道倭寇都是日本人”,大概是受了一些截取史料片段以作证观点的文章和视频的影响,举个例子吧:

《明世宗实录·卷四百三》: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这个是有点断章取义了,看一看全文吧,并没有把倭寇与从贼混为一谈:

有倭舟失风飘至兴化府南日旧寨,登岸流劫,杀千户叶巨卿;把总指挥张栋督舟师冲击,倭走据山,知府董士弘纠民兵猎户与栋等围而歼之。
是时,海洋并岸诸岛多栖寇舟,有真倭阻风泛不获归者、有沿海奸民抢江南旋侯来岁倭至者
未几,南日塞复有三舟登岸,栋士弘击之引去,擒贼数人皆真倭;比泉州州兵巡海,攻贼于石圳澳深泥湾处等处,凡再战擒贼四十余人,则皆浙江临海、福建漳浦广泉揭扬等县人——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当然了,你要说“嘉靖倭乱不都是倭寇和汉人胁从”,那是没问题的,例如说漳寇、泉寇等海盗的存在:

《明世宗实录·卷三百八十四》:漳、泉海贼勾引倭奴万余人,驾船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处,登岸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虏居民无数。


之所以强调倭寇,是因为倭寇的战斗力比较强(特别是武士出身的浪人往往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而且日本列岛为倭寇提供了一个大明管不到的根据地、提供了大量盔甲和火器等在大明很难获得的军事物资,日本列岛有部分大名也参与了倭乱;

此外,参与倭乱的漳寇、泉寇以及所谓的沿海奸民,大部分都是有参与明日走私贸易的,当时的日本列岛盛产金银,我从网上搜到的数据是占据了当时世界黄金产量的50%、白银产量的75%左右,明日走私贸易利润非常高。

之所以会有大规模的走私以及加强海禁,是明朝一直试图用海禁和朝贡贸易来垄断贸易利润(不过嘉靖加强海禁前,明朝已经实行了抽分政策,实际上是默许了私贸的存在);

嘉靖加强海禁的背景是宁波争贡,日本列岛在应仁之乱后大名混战,来宁波朝贡贸易的时候打起来了,故而嘉靖中断了明日朝贡贸易,导致明日走私贸易大兴。

当然了,你非要把倭寇和汉人胁从以及漳寇、泉寇等混为一谈,也不是不行:

万历十二年更定,视旧例少变,以贼众及船之多寡,为功赏之差。复定海洋征战,无论倭寇、海贼,勘是奇功,与世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