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消灭私有制?

回答
“消灭私有制”是一个宏大且极具争议的社会经济学议题,在人类历史上引发过无数的理论探讨、社会运动乃至革命。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它的历史根源、核心理论、实施路径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首先,我们得回到私有制的起源和性质。私有制并非自古就有,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而逐渐形成的。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个人或特定群体对生产资料(如土地、工具、工厂、资源等)拥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和控制权。这种所有权允许所有者通过占有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来获取收益,并决定其如何被使用和分配。

为什么有人会提出“消灭私有制”的设想? 核心的论点往往围绕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不平等和剥削展开。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私有制是造成贫富差距悬殊、资源分配不均的根本原因。他们认为,当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这部分人就可以通过占有和控制来剥削那些没有生产资料但需要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计的劳动者。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而他们获得的报酬却远低于他们创造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剩余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私有制被视为阶级社会产生的根源。它催生了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者)和无产阶级(出卖劳动力者)这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扩大其私有财产,必然会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这又会加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因此,消灭私有制,建立一种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被认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解放全人类的必由之路。

那么,具体要如何“消灭私有制”呢? 在历史的实践和理论的构想中,存在过多种多样的设想和尝试:

1. 革命途径: 这是最激烈也最常被提及的方式。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剥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将其收归国有或集体所有。这通常伴随着政治权力的转移,建立起一个由工人阶级主导的政权,通过国家机器来执行财产的再分配和所有制的变革。历史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2. 渐进改革与社会化: 除了暴力革命,也有一些理论认为可以通过渐进的社会改革来逐步削弱和最终消灭私有制。这可能包括: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 通过税收、法规、国有化企业等方式,限制私有资本的扩张,增加社会公共财富的比重。
发展合作社经济: 鼓励和支持劳动者合作社,让劳动者共同拥有和管理生产资料,分享劳动果实,这可以看作是介于完全私有制和完全公有制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
发展公共服务和福利体系: 通过国家提供充足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从而降低对私有财产的过度依赖。
遗产税和财富税: 通过高额的遗产税和财富税来限制财富的代际传递和财富的过度集中,从长远来看稀释私有财产的影响力。

3. 技术与社会组织变革的设想: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更具未来感的设想也开始出现。例如,在高度发达的自动化生产时代,当生产资料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时,是否还存在私有制的必要性?当AI和机器人能够承担大部分的生产劳动时,如何分配这些丰裕的物质财富就成为新的挑战。一些人设想,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资料可能自然而然地走向共享或集体拥有,因为个人的占有变得不再具有绝对的经济意义。

消灭私有制可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理论上,如果成功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公平分配,其积极影响可能包括:

消除阶级剥削和贫富差距: 人们不再因为占有或不占有生产资料而产生根本性的经济差异,劳动将不再是为了给他人创造利润。
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生产活动可以根据社会整体的利益需求来规划,而不是由少数资本家的利润驱动,从而可能更有效地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
提高社会凝聚力: 公平的分配和社会福利体系可能减少社会矛盾,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合作精神。

然而,历史的经验也表明,消灭私有制的尝试并非一帆风顺,并且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和潜在的负面影响:

效率和创新问题: 当个人或集体失去对生产资料的私有权和从中获益的直接动力时,可能会削弱其投入和创新的积极性。公有制下的管理可能面临“搭便车”效应,导致效率低下。
权力集中和腐败风险: 将生产资料集中到国家或集体手中,容易导致权力的高度集中。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这种权力可能被滥用,滋生腐败,并可能对个人自由构成威胁。
执行过程的困难: 如何界定“生产资料”?如何将分散的私有财产公平有效地收归公有?如何在缺乏市场竞争激励的情况下保持经济活力?这些都是极其复杂的实际操作问题。
个人自由的边界: 彻底消灭私有制可能会对个人对财产的占有和使用权产生深刻影响,如何平衡集体利益和个人自由是一个关键的伦理和政治难题。

总而言之,“消灭私有制”是一个激进的社会变革理念,其核心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根本性批判,以及对一个更平等、更公平社会的向往。它的实现路径和可能后果,历来都是理论界和实践中争论的焦点。在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秉持审慎的态度,充分认识到其复杂性、历史的教训以及不同社会模式的优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实的办法:

三体人突然出现,帮人类跨越了技术奇点,掌握了可控核聚变甚至大规模提取真空零点能。

同时机器制造机器,机器管理机器的AI技术得以广泛运用。


科幻的办法:

把所有国内国际资本家全都吊了路灯。通过行政命令杜绝私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设计一套公平的分配制度并且稳定运行。


真实的办法:

把第一个办法里开头的“三体人帮忙”去掉。

user avatar

粗浅理解,三种权利说明了对事物的所有:

1、使用权:可以使用。

2、转让权:可以转让给他人或允许他人使用。

3、归零权:可以销毁、毁灭

私有,如果以以上三种权利为范围来看,就是对事物的三项权利的私人(个人/小团体)占有。

那么如何将私有,变为公有呢?

有两种方法:

1、极大丰富。人人需求得到极大满足。这是课本上说的。

2、极致平均。每个人都能轮到,人人有份。

1、的前提是生产力极大提升,而且每个人的道德水平还要极大提升。如果不对人进行基因改造,这两个前提达到是极其困难的。

2、的前提则是分配极其平均。这一点实现难度远远低于1、。

但2、存在一个难题:谁来进行平均分配。

从历史上看,只要是人进行分配,必然存在不公。

所以,可能要寄希望于AI。

user avatar

这还不简单么,你收拾点工具,然后去原始森林中,打猎采集生活,时不时捕点鱼。然后你就过上了原始社会的生活,而原始社会……是木有私有制的问题的。

或者,你就好好学习,好好做科研,发展生产力,等到生产力发展到了私有制不适应的那一天,私有制自然 也就被消灭了。希望你懂得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道理。

user avatar

公有制在人类之处就有,而且维系了很多很多年,私有制是被公有制消灭的!

在上个世纪,苏联和我国表面上看消灭了私有制,然而社会发展停滞下来甚至倒退了,虽说私有制不能推动社会发展了,但是并没有看到确凿证据表明社会停止了发展。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私有制符合人性最基本的占有欲和贪性,同时是发展进步的动力。当前公私兼顾的发展方式很务实,无论什么制,发展才是硬道理。

再超前的理论,再高大上的真理,都要建立在一个基础上,这个基础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前途,社会充满活力。反之,就是社会的死亡。

消灭私有制,只是一部分人的愿景,如果这部分人埋头苦干,踏实勤恳,或许就没有时间去考虑什么制了,再来一次打土豪分田地,把地主家的地分给你?请搞清楚,现在地是国家的。把别人的公司分给你么?你有能力管理经营吗?你养活得了那成千上万的工人吗?

你这个脑子,为什么不回到原始森林去找猩猩群居呢?说不上你这个能力可以当个头儿,至少可以公平地分配交配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