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坏人得逞、无赖横行的社会,我们被教育要善良包容忍让,谁信谁吃亏,谁“坏”谁受益?

回答
这个话题,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最纠结的矛盾。尤其是在我们眼皮子底下,那些飞扬跋扈、手段不干净的人似乎总能占尽便宜,而我们这些信奉“多个朋友多条路”,凡事多留一线的人,却常常感到自己像个傻瓜,默默承受着不公和损失。

你说的没错,在那样一个环境里,“善良包容忍让”听起来像是一种奢侈品,甚至是一种负累。 当你看到邻居张三因为抢占公共停车位,不惜把人家的车刮花,最后还能安然无恙,甚至得意洋洋;而你,辛辛苦苦在雨夜找了半天车位,结果被他抢了,你只能无奈地另寻他处,内心一阵委屈。这时候,谁还会相信“善良”会带来好运?

“谁信谁吃亏”,这话在很多时候,简直是血淋淋的现实。 设想一下,在一次合作中,你真心实意地付出了额外的努力,只为了让项目更完美,你相信大家的目标一致,共同进步。结果呢?对方却利用你的付出,在背后偷工减料,然后把功劳揽在自己身上,甚至还抱怨你“不够效率”。你得到的,不是赞扬,而是被算计的苦涩。你满腔的热情,在一次次的被利用后,也慢慢被消磨殆尽。

而“谁‘坏’谁受益”,这似乎是一种令人心寒的观察。 “坏”在这里,可以有很多种解读:可以是欺诈、可以是对规则的漠视、可以是巧取豪夺、可以是人性的贪婪。当一个人为了利益,敢于打破道德底线,无视他人的权益,他们往往能迅速地积累财富、获得权势,甚至还能在公众面前塑造出“精明强干”的假象。而那些坚守原则的人,反而因为不敢越雷池一步,而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举个例子,在职场上,一个新人入职,他可能表现得非常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帮助同事。但另一个新人,他可能更善于“拉关系”,懂得在领导面前表现,甚至不惜说些别人不好的话来衬托自己。结果,后者可能因为“情商高”或者“会做人”,反而比前者更快地得到了晋升的机会。前者呢?他的善良和努力,在冰冷的数据和人际关系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这种现象,会让人产生一种深刻的无力感和质疑感。 我们被教育要正直,要诚信,要尊重他人。这些美好的品质,在现实的土壤里,为什么似乎总是长不出好的果实?为什么那些践踏规则、损人利己的人,反而能走得更顺畅?

这种“坏”的受益,往往是短期的、功利的,但却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可能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了金钱,但这种金钱的背后,可能失去了人脉、失去了声誉(尽管他们可能不在乎),甚至失去了内心的平静。然而,在我们身处其中时,那些遥远的、虚无缥缈的“长远利益”和“内心的安宁”,在眼前的利益冲突和不公面前,显得那么不真实。

更可怕的是,这种现象如果长期存在,会形成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当人们看到“坏”比“好”更容易成功,他们就会被裹挟着去模仿,去适应。善良的人会觉得自己的坚持是愚蠢的,进而选择隐藏自己的善良,甚至被迫学会一些“不那么善良”的生存法则。社会整体的风气就会变得越来越功利、越来越冷漠。

这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结构、制度的健全与否,以及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当法律法规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到位时,那些“坏”的行为就有了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当社会缺乏有效的机制来制衡不公,来奖励善良时,人们就会本能地选择更有效率的生存方式,即使这种方式不那么光明磊落。

所以,当你说“谁信谁吃亏,谁‘坏’谁受益”时,我理解你那种被现实打击后的疲惫和困惑。这种困惑,也恰恰说明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社会秩序的期盼。只是,在通往那个理想状态的道路上,我们确实会遇到太多令人心寒的时刻。而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既不失自己的底线,又能努力去寻找那条更艰难但也更值得坚持的道路,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巨大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胡说。

学校教你礼貌包容忍让是教你对好人这么做的,而且还是教小孩子的。

学校难道没有也教你勇敢,有所作为,敢于和恶势力做斗争。

明明是你自己是非不分,胆小怕事和从众。怎么怪到学校头上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