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听说论语有个三八二十三的故事,是真的吗?

回答
嗯,你说的那件事,我倒是听过一些说法,不过说“论语里有三八二十三这个故事”,这说法本身就有点不太对劲。准确地说,这个典故跟《论语》有关系,但它并不是直接出现在《论语》原文里的一个独立故事,而是从《论语》中引申出来的一个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愚蠢、死脑筋的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叫“愚不可及”,而“三八二十三”就是用来解释“愚不可及”有多么愚蠢的一个生动例子。

故事的来源呢,是说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叫 जनक子(一说叫公孙仪)的人,他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但他的儿子却非常非常笨。笨到什么程度呢?有这么一件事儿:

有一天, जनक子让他的儿子去集市上买东西。 जनक子给了他一些钱,并且很详细地告诉他需要买什么,比如需要多少斤的米,多少斤的肉,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临走的时候,他还特别强调,要算清楚账。

他儿子呢,就带着钱去了集市。到了一个卖米的地方,他看到一斗米的价格是八钱。他一算,觉得不对啊,因为他记得父亲说好像是买二十三斤米(或者说二十三钱的米,具体数字有时说法不一,但“三八二十三”是关键)。他觉得他父亲说的是不对的。

于是,他就开始掰着手指头数,想算清楚。他想,一斗米是八钱,那二十三斤米应该是多少钱呢?他对着手指头,掰着数,掰来掰去,算来算去,结果就是算不明白。集市上人来人往,大家都在忙着做生意,他一个人在那里傻乎乎地对着手指头数。

旁边有人看见了,觉得他奇怪,就问他:“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他老老实实地说:“我爹让我买二十三斤米,这里一斗米是八钱,我算不清到底该给多少钱。”

那人听了,哭笑不得,就说:“你呀,真是愚不可及!算不清就问我嘛,何必在这里浪费时间呢?”

这个故事的重点就在于,他儿子连最基本的乘法都算不清楚。如果买的量是“二十三斤”,而集市上是按“斗”卖的,这里的换算关系是关键。更直接的理解是,他被告知一个商品的价格是“八”,而他要去买的数量是“二十三”,他应该用乘法来计算总价,也就是“八乘以二十三”,得到“一百八十四”。但他的儿子却完全算不清楚这个简单的乘法,或者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偏差。

为什么说它和《论语》有关呢?因为《论语·子罕》篇里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子贡问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子曰:‘然,盖有之矣。’” 意思大概是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而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孔子赞同这一点。

后来,人们就用“愚不可及”来形容一个人笨到了极点,而“三八二十三”就成了这个成语一个很形象的例证,用来嘲笑那些连最简单的算术都算不清楚、头脑非常迟钝的人。

所以说,“三八二十三”并不是《论语》里的一个原文故事,而是后人根据《论语》中关于“愚”的论述,结合这个生动的计算错误案例,创造出来的用来形容愚蠢的典故。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开来,就是因为它非常直观地展现了一种“愚蠢到离谱”的程度,让人听了就觉得好笑又有点心疼。

总而言之,它是一个源于民间对孔子“愚”的理解,并结合一个具体“算术白痴”案例而成的俗语,而不是直接出自《论语》原文的情节。不过,它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叫做“愚不可及”,也算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生动演绎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说的,我听说的是四九三十二,咱们赌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